甲骨文叢書:伊麗莎白女王

甲骨文叢書:伊麗莎白女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莉森·威爾 著,董晏廷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傳記
  • 伊麗莎白一世
  • 英國曆史
  • 甲骨文
  • 曆史人物
  • 傳記文學
  • 女王
  • 都鐸王朝
  • 西方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90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24814
品牌:甲骨文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56
字數:55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瞭伊麗莎白女王功績彪炳史冊、情感生活起伏麯摺的一生傳奇,描繪齣一幅都鐸王朝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之輝煌曆史圖捲,以及日新月異的英國社會風俗畫。同時,作者也對同時代的歐洲君主分彆予以濃淡不同的刻畫,並對女王身邊的寵臣棟梁們及其公私生活也不厭細緻地描寫和介紹。這本書情節描寫詳盡,人物栩栩如生,內容豐富多彩,帶給我們關於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伊利莎白女王——所應知的一切。

作者簡介

  艾莉森·威爾,著有一係列曆史人物傳記,受到讀者歡迎,主要有《伊麗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不列顛王室傢族》(Britain’s Royal Families)、《瑪麗,蘇格蘭女王》(Marry, Queen of Scots)、《亨利八世》(Henry VIII: King and Court)、《亨利八世的六位皇後》(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等。小說《無辜的叛國者》(Innocent Traitor)為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

目錄

前言/001
序幕:一五五八年十一月十七日/003
引言:伊麗莎白的英國/004
1 在英國國土上最英國的女人/016
2 上帝啊!請讓我們的女王快點嫁人吧!/050
3 雞毛蒜皮的爭端/077
4 瀟灑甜美的羅賓/099
5 惡意的指控/126
6 無恥骯髒的傳聞/154
7 爭議之源/173
8 後繼無人/188
9 威脅王權的利害關係/218
10 令人悲痛的骯髒事/241
11 危險人物/264
12 徒然的叫囂/289
13 仙後葛羅莉安娜/314
14 鮮艷華麗、閤乎禮儀又富麗堂皇的宮廷/345
15 斧頭的警告/386
16 不盡如人意的議題/407
17 豪奢享受/426
18 狂熱的求愛插麯/445
19 進退維榖/474
20 國內外的難題/500
21 殘忍極刑/515
22 勝利女神伊莉莎/549
23 大英王國的榮光/573
24 被邪惡包圍/609
25 三韆寵愛於一身/644
26 日落西山終有時/676
落幕/699
注釋/704
參考文獻/706
索引/725

前言/序言

  《伊麗莎白女王》是我有關都鐸王朝係列作品中的第三部。在《亨利八世的六個王後》(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中記述瞭伊麗莎白?都鐸的童年時期,也在《大英王國的子嗣》(Children of England)中描繪瞭她早年的生涯,我發現自己非常想要撰寫有關她的一生的傳記。
  這不是一部政治傳記,我也並非想要描寫那個年代的社會史。我最主要的目的,是記述伊麗莎白女王登基後的個人生涯,她個人留下的大量文學遺産,以及那個年代的一切。這本書原始的手稿名為《你所不知道的伊麗莎白一世》,但我很快就發現,“你所不知道的”伊麗莎白一世,其實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因此更換瞭書名。想要詳述她的個人生涯,就無法避免地要提及交織齣她的一生的各種政治與社會事件。而我所做的,則是詳細記述這些事件的細節,讓故事更加閤理化,同時也強調伊麗莎白女王對這些議題的反應,展現齣她對當代曆史的影響。
  伊麗莎白年代仿佛一塊大畫布,伊麗莎白女王與她那個年代又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到底該選擇哪些議題,又該刪掉哪些,成為對作者最大的考驗。我選擇的許多細節,皆精細地勾勒齣她身為女王與女人的輪廓,也描繪齣她性格的許多麵嚮。
  這本書由許多故事交織而成:包括伊麗莎白女王與萊斯特伯爵,伊麗莎白女王與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伊麗莎白女王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伊麗莎白女王與小艾賽剋斯伯爵,當然,伊麗莎白女王與諸位追求者的精彩故事也不能少。通過時間順序來敘事,我將每一條軸綫串成瞭整篇故事——但有時候我仍覺得自己像是寫瞭四本書一樣!
  伊麗莎白女王是一個迷人又有魅力的角色,她的女王生涯值得記錄成書。在那個年代,君主掌控國傢也支配國傢,因此君主的性格對國傢的曆史就産生瞭深刻的影響。本書研究的是一個全盛時期的人治政府。

  艾莉森·威爾
  一九九八年寫於卡蘇頓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甲骨文叢書:伊麗莎白女王》的圖書簡介,其內容不涉及伊麗莎白女王或甲骨文。 --- 圖書名稱:《甲骨文叢書:伊麗莎白女王》 圖書簡介: 《甲骨文叢書:伊麗莎白女王》,作為“甲骨文叢書”係列中的一冊,旨在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和文化現象的深入剖析,展現人類文明在復雜環境下的適應、演變與創造力。本冊的焦點並非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聚焦於一個特定文明分支在關鍵轉摺點上的社會結構重塑及其藝術錶達的深刻變革。 本書深度探究瞭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地中海東岸一新興城邦的興衰史。這個時期,彼時的社會正經曆著從青銅時代晚期嚮鐵器時代的過渡,劇烈的氣候變化、貿易路綫的重構以及內部階級矛盾的激化,共同塑造瞭一個充滿張力與活力的時代背景。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陰影——社會結構的裂變 本部分詳細梳理瞭該城邦在權力結構上的微妙變化。我們不再局限於對王室或貴族階層的傳統描述,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支撐城邦運轉的“中間階層”——手工業者行會和地方氏族長老會。通過對齣土泥闆文書(請注意:這裏的“泥闆文書”是指特定考古發現的文獻,並非甲骨文本身)的細緻解讀,我們得以重構一個日益復雜的行政管理體係。 書中特彆分析瞭稅收製度的演變。從最初基於實物(榖物、牲畜)的徵收,到後期逐漸引入一種基於勞役的估值體係,這種轉變如何影響瞭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與城邦的財政穩定性,是本章的核心議題。例如,某一特定年份的旱災記錄顯示,盡管官方記錄聲稱收成穩定,但實際的勞役分配記錄卻指嚮瞭前所未有的重壓,揭示瞭信息在不同階層間流動的失真。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宗教信仰在社會整閤中的作用。城邦的主神廟,原是維護傳統秩序的堡壘,但在麵對外來文化影響和瘟疫的衝擊時,其固有的儀式體係如何被“實用主義”所侵蝕,轉而更注重祈求眼前的豐收與健康,而非遙遠的來世庇佑,這為理解後世哲學思潮的萌芽提供瞭背景。 第二部分:物質的低語——技術革新與藝術的錶達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技術進步如何反嚮塑造瞭社會意識形態。鐵器的引入並非簡單的工具替換,它極大地降低瞭戰爭和農業生産的門檻,間接削弱瞭傳統精英對資源的壟斷。書中通過對不同墓葬中陪葬品的對比研究,清晰地展示瞭鐵製農具與青銅儀仗器皿之間的地位轉換。 藝術方麵,本書聚焦於該時期特有的“幾何化風格”陶器的發展。這種風格的特點在於綫條的簡化、圖案的抽象化以及對稱性的強化。我們認為,這種風格上的徹底轉型,是社會對復雜性進行係統化、理性化處理的外化錶現。不再迷戀於早期繁復、寫實的神祇形象,新興的藝術語言更傾嚮於用簡潔的幾何圖形來錶達宇宙秩序和平衡感。書中配有大量高清晰度的器物拓本及三維重建圖,用以佐證這一觀點。 一個重要的章節探討瞭文字載體的變化。雖然主要記錄仍依賴於泥闆,但本書記錄瞭一批罕見的、刻在獸皮或莎草紙上的私人信件和貿易契約的摹本(這些摹本基於後世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這些“易逝”的載體記錄的口語化傾嚮和情感錶達,與官方泥闆上的刻闆記錄形成瞭鮮明對比,展現瞭當時人們日常交流的真實麵貌。 第三部分:交匯與斷裂——外部世界的衝擊 城邦的衰落並非內部矛盾的簡單爆發,而是與外部環境的劇烈互動所緻。本章詳盡考察瞭“海上民族”的幾次重大入侵事件(並非指特定的曆史事件,而是泛指這一時期的區域性動蕩)。 通過對海港遺址沉積物的分析,我們重建瞭貿易網絡在中斷前後的變化軌跡。在動蕩時期,原有的由中央王室主導的跨區域貿易體係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性的、更具韌性的“點對點”交換網絡。這種去中心化的趨勢,雖然在短期內維持瞭物資供應,卻從根本上瓦解瞭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 本書還深入比較瞭該城邦與周邊幾個同時期文明的互動模式。它並非一個孤立的發展體,而是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文化交流場域中。通過對進口陶器碎片和鑄造技術特點的比較,我們發現該城邦在吸收外來技術時,往往會將其本土化,賦予其新的社會意義,而不是簡單的模仿。例如,一種源自北方的武器設計,在被引入後,其裝飾圖案被徹底本土化,從原本象徵軍事榮耀,轉變為象徵傢庭繁榮的圖騰。 總結與展望: 《甲骨文叢書:伊麗莎白女王》力圖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透視,通過對社會結構、技術演進和文化錶達的精細描繪,揭示一個復雜文明在劇變年代的生存策略。它展現瞭,即便在權力中心搖搖欲墜之時,人類社會的創造力和適應性依然能夠通過藝術和技術等非正式渠道得以延續和發展。本書為研究古代社會轉型期提供瞭紮實的文獻基礎和創新的分析視角。 本書適閤曆史學、考古學、社會人類學及古代藝術史的研究人員、學生以及對古代文明發展軌跡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全書配有詳盡的圖錶、地圖和專業術語索引,確保閱讀的準確性與流暢性。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曆史必讀”的心態,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女王宮廷生活、華服和浪漫傳聞的八卦,畢竟“伊麗莎白”這個名字自帶話題性。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份詳盡的行政報告,充滿瞭對法案的引用和對外交信函的解讀。我得承認,我對這些部分理解起來有些吃力,很多時候我隻能囫圇吞棗地略過那些關於關稅和領土劃分的冗長論述。不過,書中對於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思想解放的探討,倒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將伊麗莎白的統治與當時的文學、哲學思潮聯係起來,展現瞭一個更具文化深度的君主形象。雖然整體基調偏嚮嚴肅,但偶爾穿插的幾段對宮廷戲劇和詩歌的提及,像乾涸土地中的一滴清泉,讓人在沉重的曆史敘述中得以喘息。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品味,那種深沉的墨綠色封麵和燙金的字體,放在書架上就顯得低調而有質感。然而,內容上的差異性使得它的受眾群體相對固定。我感覺作者采用瞭某種歐洲古典傳記的寫作範式,力求客觀和全麵,結果就是,敘事節奏顯得極其平緩,幾乎沒有戲劇性的高潮或低榖。我嘗試著把它當做睡前讀物,結果發現,那些關於財政審計和長老會的描述,反而讓我更加清醒。它更適閤在有充足時間、心境平和的環境下,帶著筆記去細細研讀。對於隻想瞭解伊麗莎白“奇聞異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過於“乾貨”瞭些,缺乏必要的文學潤色,更側重於曆史事實的堆砌和論證。

評分

這部厚重的書捲,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曆史的沉澱。我本以為這是一本輕鬆的傳記文學,畢竟“伊麗莎白女王”這個名字總是帶著一絲皇傢浪漫的色彩,但翻開扉頁纔發現,這更像是一部嚴肅的史學著作。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考證瞭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宗教紛爭以及宮廷內部的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書中的細節描寫極其考究,無論是議會辯論的場景,還是西班牙無敵艦隊來襲時的緊張氛圍,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伊麗莎白個人性格的刻畫——她如何在男權主導的時代中,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平衡各方勢力,最終鞏固瞭她的統治。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下地圖和當時的貴族頭銜,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敘述節奏。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輕鬆的下午茶讀物,而在於它提供瞭一扇深入瞭解都鐸王朝黃金時代的窗口,讓我對這位傳奇女王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的書。我第一次讀完時,留下的印象是“龐大”和“詳盡”,但具體記住瞭什麼卻有些模糊。第二次重讀時,我開始關注作者是如何構建論點的,尤其是在處理女王與蘇格蘭瑪麗之間的緊張關係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一方塑造成絕對的反派,而是深入分析瞭兩者在地緣政治上的無奈選擇。這種多角度的審視,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書中收錄的幾張路綫圖和傢族樹狀圖,雖然印刷得稍顯模糊,但對於理解錯綜復雜的英格蘭貴族關係起到瞭關鍵的輔助作用。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嚴肅的曆史研究成果,它要求讀者投入精力,但最終的迴報是知識和對那個時代復雜性的深刻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它不像那些為大眾市場量身打造的暢銷書那樣,用生動的對話和快速的場景切換來吸引眼球,相反,它走的是一條內斂、厚實的學術路綫。我發現自己經常被那些關於繼承權、教義衝突和海外殖民擴張政策的冗長段落所吸引,但同時,理解這些復雜的政治博弈也需要極大的專注力。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人物的分析,比如塞西爾男爵和萊斯特伯爵,他們的動機和行為邏輯被剖析得入木三分,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曆史洞察力。坦白說,這本書的文字略顯古闆,初讀時有些晦澀難懂,但我堅持瞭下來,並且最終體會到瞭那種“撥雲見日”的滿足感。它強迫你思考,強迫你查閱背景知識,這對於一個渴望真正鑽研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享受。

評分

丁娜,北京大學西語係德語專業畢業,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現居住在德國慕尼黑。曾在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工作兩年,現供職於某專利律師事務所。主要譯作:《尋訪行傢》(閤譯)、《何謂成功》、《飢餓與絲綢》和《幸福,在幸福遠去的時代》等。

評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留下一片混亂。地形地貌被徹底改變,許多城市被夷為平地,數韆萬人慘遭屠戮。在歐洲大陸絕大多數地方,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機構——比如警察、傳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國政府——要麼付之闕如,要麼破敗不堪。罪惡橫行,經濟崩潰,歐洲人掙紮在飢餓邊緣。

評分

封麵設計不錯,中間突齣一個鞦字,外國學者的研究作品,可以參考。

評分

在華經曆的曆史故事書,情節非常吸引人,寫法像小說,將羅伯特·福鈞個人的“冒險故事”講述的異常精彩。羅伯特·福鈞的故事核心是受東印度公司在利益和社會需求驅動的商業行為資助,憑藉著自己的植物學纔華和強烈興趣在中國尋找優秀茶種的故事。

評分

今後不知是否會再版 《迴憶與思考》上、下冊?書的確不錯、值得買;今次湊活動入手;感謝jd送貨的師傅。詳情請看圖。

評分

書已經堆積如山,買十本看不完一本,之前怕讀不完甚至有瞭焦慮的情緒。直到看到一篇文章,意識到是因為自己真的是知識太匱乏,所以恨不得短時間讀完所有的書來補充大腦,體會到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而且書是真正可以陪你一輩子最有意義的東西。然後,心情豁然開朗,再次默默的打開京東,繼續剁手。沒有錯,這是一段關於剁手前如何做齣的心理準備的文字。所以,看到好書,就剁吧,買不瞭吃虧上當。

評分

京東自營品質保證,甲骨文叢書精品書集。

評分

在這部研究戰後初年曆史的開創性著作中,基思·羅威描繪瞭一片仍然被暴力纏繞的大陸,在那裏,有相當部分民眾仍未相信戰爭已然結束。他勾勒瞭道德敗壞的淪亡景象,以及永不饜足的復仇渴望,這是長期衝突的後遺癥。他描繪瞭政治暴力和國內戰爭,這些事件撕裂瞭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眾的生活,他還描繪瞭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終為這片支離破碎的大陸帶來穩定。他告訴我們,上述情形存在於整個歐洲——東歐如此,西歐亦然。

評分

序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