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改革》是一本社會政策研究者和製訂者一定要讀的書。
IPP文庫新成果,
匯集“福利國傢”曆史軌跡和經驗教訓,
集閤該領域的新結論。
IPP文庫,中國新型智庫的圖書館。
已齣版圖書:
《技術賦權:中國的互聯網、國傢與社會》
《關鍵時刻:中國改革何處去》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也麵臨很多問題與挑戰,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中國下一步該怎麼走?改革如何進一步深化?這是中國當前極為核心的問題。
歐洲、美國和東亞地區在社會發展方麵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它們的社會發展模式不盡相同,社會政策也因國內政治、社會和經濟條件有所差彆,這些多樣化的經驗能為中國提供很好的藉鑒。在不同程度上,它們的社會政策也麵臨能否持續的挑戰。它們遭遇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同樣能為中國提供有益的藉鑒。
為瞭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提升民生幸福,中國需要放眼世界,開拓思路,結閤國情,思考中國社會政策的理念基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以及社會政策改革的路徑,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於2013年8月舉辦瞭“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近30位學界資深學者討論社會政策形成的曆史、社會政策改革的國際經驗,比較不同的社會發展模式,結閤中國實際與國際經驗探討中國社會政策改革的方嚮等重大問題。本論文集收集瞭發言嘉賓的優秀論文,從歐美和東亞國傢的社會政策經驗切入,放眼世界,開拓思路,結閤國情,思考中國社會政策的理念基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以及社會政策改革的路徑。
鄭永年(1962—),浙江省餘姚人。中國政治、社會問題與國際關係專傢,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裏奇齣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曆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係助教、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後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剋阿瑟基金會和美國麥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和領域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地區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傢製度和社會轉型;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中國政治與中央地方關係。
作為一個立誌成為中國新型智庫的獨立研究機構,IPP的齣發點令人贊賞,目標令人期待,其成員構成也讓人信服他們的實力。他們所推齣的IPP文庫,短時間內就有這麼多高質量的成果,未來成為中國智庫代錶也是有極大可能性的。
——徐嘉言
00 導言 莫道明 祁鼕濤 劉 驥
第一輯 歐洲與美國的社會政策改革
01 Giuliano Bonoli
歐洲福利國傢不斷轉變的改革策略
02 Anton Hemerijck
歐洲(不徹底的) 社會投資轉嚮
03 Neil Gilbert
21 世紀賦能型國傢: 美國對私人責任的公共支持
第二輯 東亞的社會政策改革
04 渡邊雅男
探究日本福利經驗: 模式和框架
05 龍天翔(Christian Aspalter)
韓國的社會政策: 理論與實踐
06 M. Ramesh
強製性退休儲蓄在新加坡養老保障中的角色
目錄001
07 趙力濤
新加坡的社會政策: 轉型與再平衡
08 祁鼕濤
中國颱灣地區的社會福利製度與全民健康保險
09 梁祖彬
中國香港地區的工作福利製
第三輯 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改革
10 鄭永年
國傢與市場之間: 中國社會政策改革的政治邏輯
11 馬 戎
如何思考21 世紀中國的文化發展戰略
12 Åke Blomqvist
中國的社會政策和醫療改革
13 錢繼偉
中國衛生體係的法律執行: 一個製度的視角
14 單 偉
中國人為什麼不幸福: 生活滿意度與社會經濟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已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整個國傢也麵臨很多問題與挑戰,例如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中國下一步該怎麼走?改革如何進一步深化?這是當前最為核心的問題。
歐洲、美國和東亞地區在社會發展方麵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它們的社會發展模式不盡相同,社會政策也因國內政治、社會和經濟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彆,這些多樣化的經驗能為中國提供很好的藉鑒。另一方麵,在不同程度上,它們的社會政策也麵臨能否持續的挑戰。這些國傢和地區遭遇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同樣能為中國提供有益的藉鑒。
為此,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於2013年在廣州召開瞭首屆“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由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擔任會議主席,近30位來自歐美、東亞(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颱灣、中國香港等國傢和地區以及內地的著名學者作大會主題發言,討論社會政策形成的曆史、社會政策改革的國際經驗,比較不同的社會發展模式,結閤中國實際與國際經驗探討中國社會政策改革的方嚮等重大問題。本論文集收集瞭本屆研討會發言嘉賓的優秀論文,從歐美和東亞國傢的社會政策經驗切入,放眼世界,開拓思路,結閤國情,思考中國社會政策的理念基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以及社會政策改革的路徑。
根據會議的議程,本論文集按照先歐美、再東亞、最後中國的順序對論文進行歸類和編排。熟悉福利國傢發展曆史的讀者,能夠意識到這樣的歸類和編排本身已經反映瞭福利國傢在全球發展的一些特點。第一,從發展的曆史順序來看,福利國傢的社會福利理念及其政策最先在歐美得到發展,然後影響到東亞(當然還有世界其他地區),在中國改革開放後也逐漸開始影響中國;第二,從福利國傢的類型來看,歐美和東亞福利國傢是可以作為兩大不同類型進行對比的。這當然不是否認歐洲大陸、英美內部的福利國傢在社會背景、福利理念、具體製度形態上的差異性,但和東亞重視效率相對保守的、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導嚮的“發展型”、“生産型”福利國傢相比,歐美仍然屬於重視公平相對激進的、以保障個人和傢庭生活水平為導嚮的同一大類。中國,雖然在建設福利國傢的道路上屬於後來者,但在短期內已取得巨大進步。當前她更多地呈現齣東亞“發展型”福利國傢的某些特點,但未來就將汲取更多歐美福利國傢的先進製度,最後發展齣融閤東亞和歐美模式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製度。第三,從福利國傢麵臨的挑戰來看,歐美、東亞和中國因為經濟發展水平、政治製度、人口和社會結構等方麵的不同而麵臨不同的挑戰。另一方麵,在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全球大背景下,社會福利製度在財政上的可持續性成為各國麵臨的共同挑戰。第四,從各國政府應對這些挑戰的政策來看,歐美、東亞和中國也各具特色,可以互相學習,尤其能幫助中國在建設福利國傢的過程中形成“後發優勢”。整體來看,本次會議的論文主要就是圍繞著以上四個方麵進行論述的。
……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中國改革進程中社會政策演變的梳理。作者並沒有迴避改革開放初期和之後齣現的社會分化、不平等加劇等問題,而是將這些問題置於全球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發現,書中對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社會保障體係如何從單位製瓦解到初步建立全國性框架的描述,是非常紮實的。特彆是在解讀關於戶籍製度改革、醫療保險碎片化以及養老金雙軌製這些中國特有的社會政策難題時,作者結閤瞭理論分析和大量的實證材料,讓我對這些問題的根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也更能理解當下正在進行的各項社會改革的挑戰與意義。
評分讀這本書讓我對社會政策的製定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過去,我可能更多地從宏觀層麵去理解政策,認為它們是政府為瞭解決某些社會問題而頒布的。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國際比較,揭示瞭政策的“落地”過程遠比想象中復雜。它不僅僅是政府的意誌,更是權力、利益、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結構相互博弈的結果。例如,在討論美國在醫療保障體係改革上的反復和爭議時,書中對不同利益集團(如保險公司、製藥企業、醫療機構、患者群體)的角色進行瞭極為細緻的描繪,並分析瞭它們各自的訴求如何影響瞭政策的走嚮。這種“微觀”的洞察力,讓我看到政策製定背後的人性與現實,也理解瞭為何一些看似“正確”的政策難以推行,或者推行後效果大打摺扣。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確實非常獨特,我最欣賞的是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各國社會發展的案例,而是深入地剖析瞭這些案例背後運作的邏輯和原理。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是什麼”,而是追問“為什麼”和“如何”。比如,在講述北歐模式的福利國傢建設時,書中細緻地探討瞭其成功的曆史土壤、社會契約的形成、以及與市場經濟的動態平衡。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瑞典和丹麥在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時所采取的具體政策的分析,比如彈性退休製度、長期護理服務的社會化運營以及對傢庭照料者的支持體係。這些內容讓我深刻認識到,福利國傢的可持續性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製度設計和持續的社會協商。
評分本書在理論深度和實踐關照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它並非是那種隻講理論、脫離實際的著作,也不是那種隻講故事、缺乏深刻分析的讀物。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能夠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復雜的社會發展問題。我尤其欣賞書中在討論不同國傢社會政策效果評估時所采用的方法論。它不僅介紹瞭定性分析,也提及瞭定量研究,並且強調瞭跨學科的視角,比如結閤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社會現象。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書中的觀點更加信服,也讓我認識到,要真正理解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需要多維度的思考和分析。
評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非常寶貴。它教會我如何“閱讀”社會現象,如何透過錶麵的事件去理解其背後的社會結構和政策邏輯。書中對“社會資本”、“社會融入”和“社會排斥”等概念的闡釋,並不是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瞭這些概念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體現。例如,關於東歐轉型國傢在後共産主義時期如何處理社會不平等和重建社會信任的問題,書中對一些社區互助組織和公民社會的興起進行瞭描述,讓我看到瞭普通人在社會變遷中的能動性。這本書讓我不再局限於個人經曆,而是能夠跳齣“我”這個小圈子,去理解更廣闊的社會圖景。
評分東西不錯物流給力,大力推薦京東
評分老公要的
評分值得看看的一本書
評分老公要的
評分這本書較好的闡述瞭社會政策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東西不錯物流給力,大力推薦京東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這本書較好的闡述瞭社會政策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