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蘇德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雙方爆發瞭具有特殊意義的莫斯科會戰。蘇軍為保衛首都而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極大規模的城市保衛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極大規模的城市保衛戰。
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也是蘇聯極大的城市和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中心,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兩岸,同伏爾加河有運河連接,不僅是全蘇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的中心,而且在水路運輸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五海(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和裏海)通航的港口。另外,莫斯科還是蘇聯極大的工業城市,産值占全蘇工業産值的15%,在全國經濟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為奪取莫斯科,德軍製訂瞭代號為“颱風”的戰役計劃,企圖先將莫斯科正麵的蘇軍分為兩個包圍圈加以殲滅,然後順勢攻占莫斯科。希特勒狂妄叫囂:“我們下一個進攻的目標就是莫斯科!莫斯科將在鼕季到來之前被毀滅,完全從地球上抹掉!”
希特勒之所以要一意孤行實施“颱風”計劃,企圖是想在維亞濟馬-莫斯科方嚮和布良斯剋-莫斯科方嚮消滅蘇軍,然後從南、北、西麵迂迴莫斯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其占領。
雖然,希特勒的“颱風”行動初戰告捷,但天氣的變壞使德軍的攻勢銳減。當德軍前鋒裝甲部隊進到莫紮伊斯剋時,正逢下雨,道路變得泥濘不堪,坦剋猶如陷入泥潭,根本無法前進,德軍被迫全綫停止前進。
德軍暫時的停進,使蘇軍贏得瞭寶貴的喘息時間。蘇聯統帥部緊急抽調新的預備隊補充到前綫。此時,蘇聯傑齣的諜報人員左爾格從日本送來瞭準確的情報:日本武裝力量將全力南進,而無意對蘇作戰。於是,斯大林又將部署在西伯利亞的精銳部隊陸續西調到瞭莫斯科近郊。蘇軍漸漸地從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剋所濛受的慘重損失中恢復過來。
這時已經到瞭深鼕,天氣驟然變冷。莫斯科地區的天氣越來越惡劣,氣溫降到瞭零下40攝氏度。大部分德軍士兵沒有禦寒的衣服,被凍傷、凍死的不計其數。可怕的嚴寒不僅摧殘士兵的身體,而且還使機器停轉、武器失靈。此時,德軍在各個方嚮的進攻都被可怕的嚴寒和蘇軍頑強的抵抗阻止瞭。雖然莫斯科近在眼前,也已處於他們的炮火射程之內,但他們已經精疲力盡,銳氣喪盡。德軍官兵中間彌漫著越來越多的悲觀氣氛。
蘇軍統帥部下令蘇軍實施自開戰以來的首次大規模反攻,嚮疲憊不堪、凍得半死的德軍發起反擊。蘇軍的反擊猶如風捲殘雲,各路德軍戰綫被迅速突破。
氣急敗壞的希特勒免去瞭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的職務,自己親自兼任陸軍總司令,但仍然不能避免失敗的命運。
蘇軍取得瞭蘇德戰爭爆發以來的首次大勝利。
至於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的原因,曆來存有許多爭議。以軍事史學傢李德·哈特、富勒為代錶的一些人,將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於嚴寒的天氣、泥濘的道路。不可否認,嚴寒的天氣以及泥濘的道路對德軍的失敗産生瞭一定的作用,但對德軍的失敗起關鍵作用的還是雙方的主觀因素。
對此,英國首相丘吉爾作7一番比較客觀而公正的發言:“迫使德軍撤離莫斯科的不是鼕季,而是蘇聯軍隊。除瞭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外,希特勒過高估計德軍的力量而過低估計蘇軍的實力,以及希特勒在作戰指導上的一係列失誤,都是造成莫斯科會戰結局的重要原因。”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當中的失敗,是德國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遭到的首次大失敗,打破瞭希特勒“閃電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瞭世界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莫斯科會戰後,德軍的有生力量大大削弱,而且從此開始走下坡路,而蘇軍卻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壯大。
蘇軍保衛莫斯科戰役的勝利産生瞭重大的國際影響,大大鼓舞瞭世界各國的反法西斯人民,使反法西斯統一戰綫更加鞏固;大大提高瞭蘇聯的國際威望,促使英美等盟國領導人進一步承認蘇德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並且更加堅定和增強瞭他們援助蘇聯的信念;促進瞭被德國法西斯占領的法國、波蘭、南斯拉夫等國抵抗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來自潘多拉魔盒的“巴巴羅薩”
No.1 戰爭將嚮何處去
No.2 “蓄有紅鬍子的人”
No.3 戰爭史上的一大騙局
第二章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
No.1 斯大林犯瞭重大錯誤
No.2 一觸即發的戰爭
No.3 希特勒不宣而戰
No.4 蘇軍遭受重創
第三章 “斯大林的救火隊員”
No.1 莫斯科嚴陣以待
No.2 葉爾尼亞反擊戰
No.3 硃可夫肩負重任
No.4 列寜格勒保衛戰
第四章 “颱風”計劃
No.1 “抹掉”莫斯科
No.2 “颱風”直撲莫斯科
No.3 形勢萬分危急
第五章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No.1 莫斯科的“守護神”
No.2 全民總動員
No.3 眾誌成城
第六章 臨危受命保紅都
No.1 硃可夫臨危受命
No.2 挽狂瀾子既倒
No.3 20世紀最大的間諜
第七章 紅場閱兵
No.1 斯大林坐鎮莫斯科
No.2 非常時期的激昂演說
No.3 紅場閱兵式
第八章 兵臨城下
No.1 拯救危局
No.2 “颱風”再起
No.3 英勇不屈的卓婭
No.4 離剋裏姆林富一步之遙
第九章 絕地大反擊
No.1 反攻計劃應運而生
No.2 鼕天裏的嗚咽
No.3 大反攻
No.4 來之不易的勝利
精彩書摘
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站瞭起來,對元首的決定作瞭補充發言:
“第一個突擊目標是基輔,然後進軍第聶伯河。”
8月1日,馬剋斯少將嚮總參謀長哈爾德呈報瞭對蘇作戰的第一份確切方案,“閃電戰”思想是這一方案的基礎。馬剋斯建議組建兩個突擊集團,任務是猛烈推進頓河一高爾基城一阿爾漢格爾斯剋一綫,爾後攻占烏拉爾。戰爭的重點是攻占莫斯科,因為這將導緻蘇聯停止抵抗。計劃預計擊潰蘇聯需耗時9-17周。在此計劃的基礎上,德軍總參謀部又進行瞭修訂和改正。8月底,德國對蘇戰爭計劃的基本方案已製訂完畢,取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是德語Barbarossa的譯音,意思是“蓄有紅鬍子的人”,這是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之所以將它選為對蘇作戰計劃名稱,主要用意就是要使對蘇戰爭帶有“聖戰”色彩,進一步有效地“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
從1940年鞦天起,德軍司令部指揮官開始進行司令部導演——在地圖上演練即將發動的戰爭行動。
12月5日,希特勒的大本營。
時令已經是寒冷的鼕天,凜冽的北風將迎風飄揚的旗幟吹得呼啦啦直響。冒著嚴寒匆匆趕往大本營的德國高級將領,不由得將大衣緊瞭緊,低著頭匆匆忙忙嚮會場走去。
望著再次被召集到一起開會的將領們,最高元首發錶瞭慷慨激昂的演講,用極具煽動性的語言說道:“攻擊蘇聯軍隊時,不應該把他們壓縮到一起,因為那樣做是危險的。我們的進攻一開始就應該把蘇聯軍隊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他們憋死在‘口袋’裏。
德國將領們都被希特勒的“雄心壯誌”摺服瞭,不由得紛紛點頭稱是。顯然,最高元首的形象在他們的心目中變得更加高大瞭。
1940年12月5日,希特勒站在巨幅地圖前,長時間地盯著莫斯科,陷入瞭沉思。這時,秘書敲門走瞭進來,將一份文件送到瞭他的案頭。
希特勒走瞭過來,拿起文件,“巴巴羅薩”計劃幾個字迅速跳進瞭他的眼睛。希特勒坐下來,一頁接一頁地仔細看瞭起來。他邊看邊做修改,很快就將這份文件看完瞭,然後若有所思地望著窗外,思忖著下一步的作戰方案中的細節。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簽署“第21號指令——巴巴羅薩計劃“,批準瞭德國對蘇戰爭的最終計劃。
這份計劃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其總目標的概述,第二部分列齣瞭德國在反蘇戰爭中的盟邦,第三部分是有關在陸地、海洋和空中實施軍事戰役的計劃。
指令一開頭就指明,必須在英國戰役結束之前,德國武裝部隊就準備好以快攻戰擊潰蘇聯。計劃規定的當前和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在齣其不意的戰役中通過坦剋的高速奔襲突破”,把紅軍主力消滅於西部邊界地區。
指令還限定瞭時間條件,這實際上是希特勒慣用的欺騙手法。希特勒的部屬當中有不少人都擔心入侵蘇聯要帶來種種風險,特彆是要麵臨兩綫作戰。因此,希特勒認為,像“巴巴羅薩”這種風險性很大的作戰計劃,必須用一個精心策劃的欺騙方案僞裝起來。
……
前言/序言
戰爭的嚴酷與人類的堅韌:聚焦莫斯科保衛戰的真實畫捲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戰役的勝負、將領的名字,而是試圖將讀者拉迴到那個風雪交加、硝煙彌漫的嚴鼕,親曆莫斯科保衛戰的每一個驚心動魄的瞬間。在這裏,我們不隻看到宏大的戰略部署,更能感受到普通士兵、平民百姓在極端睏境下的生存掙紮與人性光輝。 一、 嚴鼕下的鋼鐵洪流:德軍的進攻與蘇軍的頑強抵抗 1941年的鞦天,德意誌第三帝國以“巴巴羅薩”計劃為名,挾其閃電戰的餘威,兵鋒直指蘇聯腹地。對於莫斯科,希特勒將其視為蘇聯的心髒,一旦攻陷,便可宣告蘇聯的滅亡。德軍的裝甲洪流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橫掃波蘭,越過白俄羅斯,逼近瞭蘇聯首都。 本書將細緻描繪德軍進攻的初期態勢。我們將跟隨那些身披灰色軍裝的士兵,感受他們對速戰速決的信心,以及對占領莫斯科這座偉大城市的渴望。德軍的宣傳機器早已將勝利的號角吹響,戰場上,他們的坦剋、飛機、步兵協同作戰,摧枯拉朽,將蘇軍節節擊退。那些被攻占的城鎮、村莊,都成為瞭德軍前進路上的注腳。 然而,蘇聯人民並未屈服。本書著重刻畫的,是蘇軍在巨大壓力下的堅韌。在莫斯科城外,盡管地形復雜,補給綫漫長,又遭遇瞭蘇聯特有的嚴酷鞦雨和鼕季的嚴寒,蘇軍依然憑藉著頑強的意誌和對祖國的深沉熱愛,構築起一道道血肉長城。我們將深入瞭解蘇軍在各個防禦方嚮的部署,從南翼的圖拉,到西綫的軍事重鎮,再到北翼的列寜格勒方嚮。 蘇軍士兵的英勇事跡將是本書的重中之重。他們如何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用步槍、手榴彈,甚至用生命去阻擋鋼鐵的洪流?那些冒著炮火運送彈藥的姑娘,那些在冰天雪地裏構築工事的老兵,那些為瞭掩護戰友而英勇犧牲的年輕人,他們的故事將被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們會看到,在最絕望的時刻,是人性的光輝,是集體的榮譽感,支撐著他們抵抗到底。 二、 城市保衛戰:人民的力量與犧牲 莫斯科不僅僅是一座戰略要地,更是蘇聯人民的精神象徵。一旦莫斯科陷落,將對整個蘇聯的士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此,保衛莫斯科,已經上升到全民戰爭的高度。 本書將重點展現莫斯科的城市保衛戰。德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逼近莫斯科郊區,甚至能聽到炮火的轟鳴聲。然而,莫斯科並沒有變成一座死城,反而煥發齣瞭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我們將看到,成韆上萬的莫斯科市民,包括工人、學生、婦女、老人,紛紛拿起武器,投入到保衛傢園的戰鬥中。他們之中,有些人組成瞭民兵部隊,在城市的街頭巷尾與德軍展開殊死搏鬥;有些人負責築造工事,用身體去承受炮彈的衝擊;還有些人,則在後方承擔起醫療救護、後勤保障的重任,用他們的辛勤付齣,支持著前綫的戰鬥。 本書將通過大量詳實的史料和珍貴的照片,展現莫斯科市民在戰爭年代的真實生活。飢餓、寒冷、空襲,這些日常的威脅並沒有擊垮他們,反而激發瞭他們更強的抵抗意誌。我們會看到,在炮火連天的夜晚,人們如何在防空洞裏相互取暖,分享僅有的食物;我們會看到,年輕的姑娘們如何在前綫醫院裏,用她們的雙手為受傷的士兵包紮傷口;我們會看到,孩子們如何在戰火中,依然努力學習,延續著對未來的希望。 三、 嚴寒的盟友與轉摺點 曆史總是充滿瞭戲劇性,而莫斯科保衛戰的轉摺點,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個意想不到的盟友——嚴酷的俄羅斯鼕季。 德軍在進攻莫斯科時,並未充分準備過鼕的物資和裝備。他們的軍服單薄,坦剋和車輛的潤滑油在極低溫度下會結冰,許多機械設備因嚴寒而失靈。本書將詳細描述嚴寒對德軍造成的巨大影響。他們的行軍速度銳減,士兵凍傷、凍死的情況日益嚴重,武器裝備的故障率急劇上升,戰鬥力大大削弱。 與此同時,蘇軍卻早已適應瞭嚴酷的寒冷。他們穿著厚實的棉衣,使用耐寒的裝備,並且在士氣上占據優勢。當德軍在嚴寒中步履維艱時,蘇軍利用地形和天氣優勢,發起瞭大規模的反攻。 本書將重點呈現蘇軍反攻的場景。在莫斯科的各個方嚮,蘇軍集結瞭預備隊,裝備瞭新的坦剋和飛機,以雷霆萬鈞之勢,嚮德軍發動瞭猛烈的反撲。德軍倉皇失措,丟棄瞭大量裝備,被迫撤退。本書將描繪這場大規模的反攻如何一步步將德軍推離莫斯科,是如何的慘烈,又是如何的振奮人心。 四、 曆史的印記與深遠影響 莫斯科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關鍵戰役,它的勝利不僅保衛瞭蘇聯的首都,更是對納粹德國的一次重大打擊,打破瞭希特勒“速戰速決”的神話,也極大地鼓舞瞭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士氣。 本書將深入探討莫斯科保衛戰的曆史意義。我們會看到,這場戰役是如何改變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嚮,它如何為蘇軍後續的勝利奠定瞭基礎。 同時,本書也關注這場戰役留給後人的啓示。它讓我們深刻理解到,在麵對侵略和壓迫時,一個民族的團結、堅韌和犧牲精神是何等重要。它也讓我們反思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來之不易。 本書將通過詳實的曆史文獻、珍貴的照片、精美的地圖,力求還原莫斯科保衛戰的真實麵貌。它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勇氣、犧牲和不屈精神的史詩。通過閱讀本書,您將有機會與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普通人對話,感受他們在那段艱難歲月中,所經曆的恐懼、希望、痛苦與輝煌。這不是一段輕鬆的閱讀,但它將是一次深刻的,觸及靈魂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