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史是西方学界英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史家们之所以关注这段时期的英国历史,是因为“英国当时是世界上财政、工业、商业、殖民和海军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是最成功的。英国文化与思想也开始逐渐对欧洲及世界的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在诸多关于18世纪英国史的研究成果中,乔纳森?克拉克所著《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一书广受学界关注,被认为开辟了英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时期。
《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一出版就被认为开辟了英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时期。作者克拉克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把1660-1832年定义为“漫长的18世纪”,并全面阐述了他对于漫长的18世纪的英国社会的看法,1660-1832年间英国社会具有突出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英国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君主、贵族、教会的密切配合使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成。
乔纳森·克拉克,长于宗教史和政治史研究,著有《变迁的动力:18世纪50年代危机与英国政党制度》(1982年)、《革命与反叛:17世纪和18世纪的英国国家与社会》(1986年)、《自由的语言,1660-1832年,盎格鲁-美洲世界的政治论战和社会动力》(1994年)、《塞缪尔·约翰逊》(1995年)等著作。
姜德福,1963年10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大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著述有:《社会变迁中的贵族》(专著)、《现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合著)、《欧洲贵族1400-1800》(译著)等。
它将极大地修正我们大多数现有的关于18世纪的看法……《英国社会》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比刘易斯?B?纳米尔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大的影响,而且其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
——约翰·凯尼恩,《现代历史杂志》
对任何关于处在“光荣革命”与《大改革法案》期间的英国社会性质的讨论而言,这本书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W.A.斯佩克,《教会史杂志》
由于其惊人的学识……《英国社会》将使得其他学者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对于18世纪英国政治的看法……我完全认同他最重要的观点,即很多史家错误地以世俗化的眼光来看待18世纪,没有人认识到宗教的重要性、深受欢迎的英国国教的影响力以及教会-国家关系的重要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
——H.T.狄金森,《英国历史评论》
目 录
序 言
缩略语
关键词
导言:旧制度的实质
1.向现代的过渡
2.构建旧制度
3.教派国家
4.英国社会特性的描述
5.民族特性
第一章 从王政复辟到和谐一致,1660—1760年
1.宗教战争的长久阴影
2.新秩序的界定
3.国家面前的教会:1688年革命
4.中间立场的分裂:为什么所有各方都呼吁神权?
5.神授权利观念的转变,1745—1760年
第二章 旧制度的社会和思想前提
1.这些设想为何相互联系?
2.政治理论原则及其内容,从洛克到穆勒
3.阶级、性别以及对等级社会的批判
4.文明、消费主义和精英社会理论
第三章 民族特性:教会和国家的命脉,1760—1815年
1.英国人为何在共和主义革命的年代愈益将其国家定义为君主国?
2.君主制国家:从布莱克斯通到荷兰王室,宪政论战如何关注于君权?
3.国教统治的国家:为什么政治神学仍然如此重要? 1760—1793年
4.为什么卫理公会和福音派支持国教政治神学的霸权地位?1760—1832年
5.国教统治的神奇复兴,1789—1815年
第四章 在激进主义之前:不满的宗教根源,1688—1800年
1.人们为什么疏远了旧社会?
2.疏远的一些理论基础:自然神论、阿里乌教义、索齐尼主义
3.神学异端与政府构成
4.异端的失败,1714—1754年
5.约翰 ?威尔克斯与英国国教中异端的复苏,1745—1774年
6.不奉国教派及其目标,1714—1775年
7.对神权政治国家权威的否定:托马斯 ?潘恩
8.民主理论的起源:理查德 ?普赖斯、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和威廉?戈德温
9.“欧洲的宗教”:异端的复兴,1772—1800年
第五章 崩塌前夜的旧制度:缓慢的腐蚀
1.旧社会的意识形态
2.工业革命的影响
3.民主、人口统计学、不奉国教
4.从“激进改革”到“激进主义”:新批评的出笼
第六章 新教体制的终结,1800—1832年:轰然崩坍
1.从古老的宪政到新教体制
2.为何改革被认为可以避免?1800—1815年
3.新教体制的防御,1815—1827年
4.“逐渐实现的革命”,1827—1832年
5.“最重要的争论”:《改革法》的影响
索引
随着时代的变迁,词语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新的概念被创造出来用以描述新的思想。对于各种形式的历史研究来说,这些不言而喻的问题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给研习漫长的18世纪历史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其原因恰恰是从表面看来,那个时代和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非常相像,使得它很容易为我们所理解。
然而,这种熟悉的感觉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有时我们用来回顾这个时期的概念和范畴,是很久之后才形成的,尤其是“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这种方法上的错误在术语上被称作时代错误。有时我们发现,一个熟悉的词语在过去被广泛使用,如“家族”、“民族”或者“革命”,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这个词语早已具有了今天的所有含义:这种错误在术语上被称作预期描述法。我们还会犯第三个普遍的错误,当我们根据想象出来的某种事物的结果来确认其本质特征的时候,我们会犯目的论的错误:如果说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是橡树的话,汉诺威时代的社会则一定是橡树果。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观念形态自然会通过我们熟悉的概念表达出来。本书即是将旧制度从这些曲解中摆脱出来并使之变得陌生的广泛运动的一部分。
许多人回顾漫长的18世纪,以探寻向现代性的过渡,或者在“我们失去的世界”因为他们所谓的现代化进程消亡之前,捕获它的一抹余晖。许多事情明显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表达变化的方式需要详加限定。即使在他们对“现代人”的赞美超过了对“古人”的赞美,对斯图亚特王朝晚期和汉诺威王朝的英国在自然哲学、技术和商业扩张方面的成就大加赞颂的时候,18世纪的英国人也没有意识到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进程中。显然,“scientist”一词到1840年才被创造出来,“现代”科学知识和“传统”信仰之间的对立,同样是19世纪的一项创造。那些后来如此有影响的人为对立,绝大多数并未出现在漫长的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将“modernism”解释为“对古代和古典的风俗习惯的背离”;将“modern-ness”只解释为“新颖、新奇”。Modernity和modernisation是约翰逊的《词典》中两个没有的词:和他的同时代人一样,约翰逊将ancients和moderns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统一体中的连续时期,没有用一道分水岭将它们彼此割裂开来。在本书涵盖的这一时期,“modern”的意思仍然是“最近的”,不是“改进的”,更不是“转变的”。
由于他们没有预感到分水岭的出现,这一时期的英国人并不认为自己生活在旧制度之下。当然,旧制度这个词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系统阐述法国大革命的对立物,并没有被英语著述广泛采用,来描述英国社会的特征。然而,ancien的意思是“从前的”而不是“古老的”,且最初并不含有“落后于时代”的意思:旧制度这个词指的是法国在思想、技术和物质方面高度复杂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存在于大革命之前。英国从未经历过这样一场政治和社会大变动,英语中也从未有过一个得以如此流行的词汇。但是,英国改革者确实在构建这样一个概念的方向上做出了值得注意的努力,他们将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的最后三十年描述为“衰败的旧制”;通过1828年至1835年左右的改革,他们确实在社会公共规范方面实现了重大的断裂;在其关于这些事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著述中,他们明确推动了这种看法的转变,从此以后不再将1832年以前的社会完全看作应受批判的社会。
因此,除了可以得出它的某些特点具有必然的一致、在这一相互联系被打破的同时这个社会制度也失去其思想统治权等史学观点以外,我们从使用“旧制度”这个词来描述英国漫长的18世纪这件事中得不出什么推论。在思想、技术和物质方面的复杂性上,1832年《改革法》通过次日早晨与法案通过前夜的英国毫无二致;但是,本书试图阐明这些年里(1660—1832)发生的变化,并由此将历史学的关注置于后来被政治学命名为“现代化”的进程的发明创造上。当然,我们应该清楚,这一阐释并不表示对任何简单意义的“现代化”观点的赞同:因为每种已有的社会体制在今天同样存在,在本质上没有哪一个比其他的“更年轻”。
语言与客观实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书赋予观念史优先地位的做法是审慎的。史学方法中弄错时代的错误是致命的,因为它重新整理过去的思想和观念的做法使得过去的行为莫名其妙,只能试图对现在的行为提出预见。人们总是指责史学家戴着一副墨镜来看待过去;对犯有时代错误的词汇的介绍,将使这样一副眼镜变成一面镜子。
……
这本厚厚的书脊,泛着一种历史的沉静光泽,初次翻开时,我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密度给震慑住了。它似乎不是那种只做宏观叙事的通史,而是钻进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试图用那些细碎的、往往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角落,来拼凑出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全貌。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演变,从咖啡馆里的政治辩论,到乡村集市上的谣言传播网络,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让人闻到当年潮湿街道上的煤烟味和浓郁咖啡的香气。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贵族阶层,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绘新兴的中产阶级,特别是那些自诩为“文明人”的绅士们,他们如何通过服饰、谈吐和对阅读的痴迷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对微观文化现象的捕捉,使得那些冰冷的历史年份和法令变得鲜活起来,让人感觉那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可以触摸和呼吸的真实世界。
评分坦白说,初读时我有些跟不上作者的节奏,那份严谨和详尽程度,几乎达到了田野调查的细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法律和贫困救济制度的分析部分,它揭示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矛盾:一个号称“自由”的社会,是如何通过一套复杂的、常常是冷酷无情的教区法案来规制底层民众的行动和生存空间的。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学理论与社会风俗观察结合起来,比如对“济贫院”内部运作模式的描述,那种近乎工厂化的管理和对个人自由的剥夺,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这并非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一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冷静剖析,展示了秩序的建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全书的论证逻辑链条非常紧密,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档案和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给人一种无可辩驳的权威感。
评分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历史读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可能一开始会构成一个门槛,但一旦跨越过去,收获是巨大的。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的视角,它不断地在“进步”的表象下挖掘出结构的僵化与不公。举个例子,在讨论工业化初期工厂制度的形成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赞扬其带来的生产力飞跃,而是着重分析了时间观念是如何被资本主义精确地“物化”和“量化”的,以及这种新的时间管理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村生活节奏。这种对权力、经济与日常生活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持续追问,使得全书的思想张力始终保持在高位,它迫使你不断地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历史发展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在后半段有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对社会结构的描摹,转向了对“感觉”和“情感”历史的探索。这部分读起来流畅得多,也更具文学性。作者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被塑造和表达,特别是关于“羞耻感”和“公众舆论”的研究,非常有启发性。例如,他们如何通过小说、信件甚至日记,来观察人们如何处理社会期待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我尤其喜欢关于“感伤主义”文学现象的分析,那不仅仅是文学流派的介绍,而是深入到社会对同情心和道德敏感度的集体培养过程。这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意义上“个体性”的起源,发现它并非自然生长,而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精心培育出来的产物。
评分整本书读完后,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包容性,它处理的议题非常广泛,从早期的启蒙思想到后期的宗教复兴,从长距离贸易网络的建立到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转变,几乎无所不包。然而,这种广泛并没有带来肤浅,反而形成了一种复调的交响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理空间和人口流动的处理,它不再将英国视为一个孤立的岛国,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商业和帝国体系之中审视。通过这种全球性的视野,那些看似本土的社会变迁,如土地私有化或消费习惯的改变,都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解释。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全新透镜,让我们看到一个复杂、充满张力和不断自我矛盾的社会是如何孕育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世界的样貌。
评分快递很及时,使用很方便!
评分待读,京东送货速度一流
评分好书,京东物流一如既往的给力,好评
评分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
评分很专业的书籍,更好的理解英国的历史。可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襟
评分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就其狭义而言,文化史曾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如蔡尚思所著《中国文化史要论》。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问题的研讨;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评分书很不错。正版,京东购物方便快捷
评分这个是系列之人,对英国那段历史感兴趣,看的又便宜都入手。、
评分书很好,是一个社会的历史,可读性很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