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

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清泉 著
图书标签:
  • 宣化辽墓
  • 辽代
  • 墓葬艺术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社会生活
  • 北方民族
  • 石刻
  • 壁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3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74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考古新视野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3-01
页数:3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以宣化张氏家族壁画墓群为中心,讨论契丹统治下汉人墓葬艺术中的多元文化内涵,以期从中了解一些当时常见墓葬装饰内容的功能与意义,解释有关丧葬艺术题材背后的观念与信仰,以及这些艺术形式所赖以产生或演化的特定社会历史根源。同时,也期望能通过这项个案研究,窥察到辽代世俗美术与中原汉族地区世俗美术之间互动、交融历史过程中的某些片断,探寻到唐代以迄于辽宋时期丧葬礼仪美术的若干变动。

作者简介

  李清泉,1962年生于山东蓬莱。1981年毕业于菏泽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1996年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2001-2002年间,任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2年、2005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亚洲艺术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

目录

艺术史研究的新视野(代序) 姜伯勤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辽代文化特征与辽代壁画墓
一 辽代文化的涵义
二 辽代壁画墓的发现
三 辽代壁画墓研究史
四 关于宣化辽墓的研究
第三节 论题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契丹统治下的汉人墓葬
第一节 辽代汉人壁画墓概说
第二节 辽代汉人墓葬的比较研究
一 辽代汉人墓葬与契丹人墓葬的比较
二 辽代汉人墓葬与五代、北宋汉人墓葬的比较

第三节 宣化辽代张氏家族壁画墓与韩氏壁画墓
一 墓群的地望与契丹治下的宣化城
二 墓葬的分布与家族成员的系谱
三 墓主的身份
四 张氏家族壁画墓与韩氏壁画墓的内容
五 壁画粉本与各墓之间关系

第三章 宣化辽墓壁画图像内容、功能与意义(上)——以前室为中心
第一节 壁画题材的分布与墓葬前后室功能的基本区分
第二节 鞍马出行图图式与意义的嬗变
一 车马出行图与墓葬空间
二 车马出行题材的新图式
三 冥土之旅与冠上并桃

第三节 散乐图与备茶图的礼仪功能
一 散乐图用乐的两重性:“酬神”与民间娱乐表现
二 散乐图与备茶图在墓葬空间中的结构及其功能
三 礼仪空间与永久的家

第四章 宣化辽墓壁画图像内容、功能与意义(下)——以后室为中心
第一节 宣化辽墓壁画中的备茶图与备经图
一 备茶图与备经图的联系:论风俗场景与风俗画“
二 两种题材背后的信仰

第二节 《三教会棋图》在墓葬中的象征意义
一 对叶茂台辽墓《深山会棋图》的再认识
二 棋与墓葬
三 《三教会棋图》:象征的图像与艺术赞助人

第三节 人物角色、时间与空间——关于天象图与家居奉侍图
一 关于天的图像
二 后室壁画中的人物角色、活动与时序关系
三 墓葬中的空间问题

第五章 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
第一节 宣化辽墓真容偶像及其文化渊源
第二节 荼毗礼葬式与法身观念的偶像化
第三节 “法身”观念在世俗丧葬中的轨迹
第四节 多角形墓室与陀罗尼经幢

第六章 后论
一 图像与历史
二 “类型”理论与“丧葬礼仪”视角
三 蕃汉美术的互动交融与多民族艺术史的共同建构
四 辽代壁画墓与唐辽文化变迁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业师姜伯勤先生亦时常以学术史上的一些成功典范,教示新材料之于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汉族统治地区美术的研究,即使在现下,一般的美术史著作,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地区的美术情况,特别是辽金美术的情况,仍然较少涉及。辽金美术之所以处于这样一种境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文献材料和传世作品严重缺乏。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考古学家辛勤工作的不断持续,辽金墓葬壁画资料不断涌现,积累的数量日益可观。这无疑是辽金美术的一份欣幸,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份欣幸。针对这批珍贵研究资料的出现,著名辽金史学家陈述先生,在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上,已经为辽金美术史的研究发出过强烈呼吁。显然,如何利用这批地下材料来研究辽金美术史的发展动态,及其与唐宋美术的关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前言/序言

  
《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内容简介 一、 导言:时代背景与研究价值 本书聚焦于横跨中国北方辽阔疆域,由契丹族建立的辽代(916年—1125年)的丧葬文化及其物质遗存——特别是河北宣化地区出土和发现的辽代墓葬群。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不仅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激烈碰撞、深度融合的舞台,也是塑造后世中国北方多民族格局的关键一环。 宣化,地处辽代陪都西京的腹地,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研究辽代文化辐射范围、社会结构和艺术风格演变的重要窗口。传统的史学研究多侧重于政治、军事或宗教史,而本书则旨在通过解读墓葬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深入剖析辽代社会的面貌。 本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试图建立起“墓葬艺术实践”与“辽代社会结构、信仰体系、物质生活”之间的严密关联。我们相信,一座墓葬的形制、壁画的题材、随葬品的种类和摆放方式,都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状态最直接、最真实的文本。本书不仅是对考古实物的整理和描绘,更是一次对契丹文明生命哲学和空间认知体系的深入探寻。 二、 考古发现与墓葬形制分析 本书详尽梳理了宣化地区历年来重要的辽代墓葬发掘报告和文物资料,重点对具有代表性的墓葬群进行了精细的形制分类和空间布局研究。 2.1 墓葬类型学 我们将宣化辽墓划分为几个主要的类型: 石室墓(或砖室墓): 这是辽代中晚期,尤其是在汉化程度较高的精英阶层中流行的形制。我们考察了其模仿汉代建筑技艺的成熟度,例如斗拱结构、藻井的制作工艺,以及这些结构在契丹本土审美影响下的变异。 土洞墓: 这种形制更贴近早期游牧民族的穴居传统,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在丧葬习俗上的差异性。本书对比了土洞墓与石室墓在深度、朝向和随葬品配置上的显著不同。 仿木构建筑墓: 特别关注那些在有限空间内,力求模仿地上宫室或居所的墓葬实例。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模仿,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生命观和对逝者生前地位的再现需求。 2.2 空间布局与“生者世界”的移植 本书详细分析了墓室内部的平面布局,包括耳室、过洞、主墓室的比例关系。我们重点探讨了墓道的设计,它是连接生死两界的通道,其坡度和长度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等级。通过对壁画中床榻、家具、庖厨等场景的复原性研究,我们试图重建一个功能完备的“地下居所”,揭示辽代贵族或富户的日常陈设与审美偏好。 三、 墓葬壁画:图像学与社会史的交汇 宣化辽墓壁画是本书研究的核心之一,它们以极高的艺术水准和丰富的图像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辽代世俗生活的珍贵图像史料。 3.1 题材分类与解读 壁画内容极其多元,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每类题材都对应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和宗教信仰: 宴饮出行图: 这是篇幅最大、细节最丰富的组画。通过描绘仪仗、车马、乐舞、庖厨、侍从等场景,本书系统性地分析了辽代贵族阶层的服饰制度、礼仪规范和娱乐方式。特别是对契丹特有的狩猎、乘马场景的刻画,突出了其游牧本色的文化底色。 神灵瑞兽与道教元素: 壁画中大量出现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莲花、火焰纹等,清晰地展现了辽代宗教信仰的复杂性,即本土萨满教、中原道教和佛教元素的并存与融合。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些图像符号在墓室空间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它们对亡灵的庇佑和引导作用。 生活场景的细节描绘: 对比其他同时期墓葬,宣化壁画在描绘日常琐事(如梳妆、对弈、侍女点灯等)方面尤为细致。这些细节成为了我们重建辽代日常生活美学的直接证据。 3.2 艺术风格的“胡汉交融” 本书运用比较艺术史的方法,辨析了宣化壁画中汉族传统绘画技法(如线条的流畅性、晕染的运用)与契丹民族艺术风格(如色彩的浓烈、人物的粗犷有力、对动物的偏爱)的融合轨迹。这种风格上的“交融”恰恰是辽代多民族统治下文化互动的最直观体现。 四、 随葬品:物质文化与社会等级 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和埋葬方式是判断墓主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的最直接指标。 4.1 陶器与瓷器:经济流通的证据 本书详细考察了墓葬中出土的陶瓷器。我们不仅关注其器型是否为辽三彩(如鸡冠壶、盏托),更着重分析了外来瓷器的比例。宋代、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定窑白瓷在辽墓中的出现,揭示了辽朝与周边政权之间复杂的经济互动和贸易路线。 4.2 契丹本色器物与服饰遗存 重点分析了具有鲜明契丹民族特征的器物,如皮具、金银器皿上的动物纹样、以及残留的漆器和骨器。通过对墓主人遗骨上残留的服饰痕迹(如金银饰品、铜扣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在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规范,进一步印证其社会阶层的划分。 4.3 钱币与衡量标准 对出土钱币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墓主生前的财富储存习惯,以及辽代货币流通的实际情况。本书也探讨了“镇墓物”的设置,这些物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巫术或宗教色彩,反映了辽代社会对死亡和来世的恐惧与期盼。 五、 结论:宣化辽墓在辽代社会史中的定位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单纯的考古报告,将宣化辽墓群置于辽代社会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定位。 5.1 汉化进程的侧面印证 宣化地处汉地与草原的交界地带,这里的墓葬群清晰地展示了契丹贵族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如何有选择性地吸收汉文化元素,并将其改造以适应自身的政治和精神需求。墓葬形制和壁画主题的演变,是辽代“胡汉融合”政策在微观层面上的最佳写照。 5.2 民族认同的文化表达 尽管墓葬中充斥着大量汉文化的符号,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捕捉到契丹民族强烈的自我认同。例如,对狩猎场景的偏爱、马具的精美程度以及特定神祇的崇拜,都显示出他们并未完全放弃其游牧祖先的文化记忆。 5.3 辽代丧葬礼仪的典范意义 宣化辽墓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辽代丧葬礼仪的认识。它们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展示了在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帝国中,精英阶层如何通过物质文化和艺术形式,构建自身的社会秩序、巩固政治权威,并试图在永恒的地下空间中延续其尘世的荣耀与尊严。 本书力求通过对这些沉默的石室与斑驳的壁画的细致解读,还原一个鲜活、复杂、充满张力的辽代社会侧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比较关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阐释问题,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了我一些启发。尽管它是一本实体书,但书中对每一个重要墓葬遗址的描述都详尽到了近乎三维建模的程度,各种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之间的对照解析非常清晰。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图纸,想象考古人员是如何一点点清理、测量和记录这些精妙绝伦的古代空间结构的。书中关于测绘方法和现场保护措施的简要提及,虽然篇幅不大,却侧面反映了现代考古工作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科学精神。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过去,也展示了我们如何以最科学、最敬畏的态度去对待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厚重的气息,仿佛能透过封面就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厚实而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尤其是那些内页的插图和照片,印刷得色彩饱满,细节清晰可见,无论是墓葬出土的器物还是壁画的纹理,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还原度。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见出版方的用心,也让读者在翻阅时能够获得一种极佳的视觉享受,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学术价值。可以说,光是作为一件艺术品收藏,这本书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它为我们研究契丹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聚焦于死亡空间视角的切入点。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政治军事史的研究范式,作者巧妙地将“墓葬”视为一个信息载体,通过对空间布局、随葬品的等级差异以及壁画主题的系统性比较研究,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的辽代社会阶层分化图。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神性空间”与“世俗空间”在墓葬设计中相互渗透的讨论,这揭示了当时人们在面对生死转换时的复杂心态和文化构建。对于任何一位对早期东北亚民族史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填补了现有研究中的不少空白点。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带给我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错觉。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专著,尽管其内容专业性极强,但作者在叙事时运用了一些非常生动的笔触,使得那些沉睡在地下的遗迹仿佛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比如,在描述某座贵族墓葬中复原的宴饮场景时,文字描绘得活灵活现,光影和气氛感十足,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和食物的香气。这种兼顾严谨与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阅读门槛,让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领略到考古发现背后的文化温度和历史张力。

评分

当我开始真正深入阅读其中的文字内容时,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梳理辽代历史背景时,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他不仅仅罗列了史料,更是巧妙地将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与丧葬习俗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那种行文的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从宏观的时代特征,层层递进到具体的墓葬形制分析,每一步论证都有据可查,令人信服。尤其是在解读某些墓室壁画所反映的世俗生活场景时,作者的旁征博引和独到见解,让我对契丹民族的生活图景有了一种立体而鲜活的认识,这不是简单的考古报告堆砌,而是真正的历史诠释学。

评分

这本书非常值得看,从图像证史的角度,我用来写了读书笔记

评分

等了好久,又有货了。线描图片不错。

评分

这本书非常值得看,从图像证史的角度,我用来写了读书笔记

评分

这本书非常值得看,从图像证史的角度,我用来写了读书笔记

评分

内容很详实,很有益处

评分

值得拥有!!!!非常喜欢!!!

评分

以后就这样投身艺术史么。。

评分

还没看,留作资料收集。

评分

123123456789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