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敬婕、王文淵所著的《坤仁·蘇查達·吉拉南(泰國硃拉隆功大學校長)》主要為泰國硃拉隆功大學女校長坤仁·蘇查達·吉拉南的傳記。作者詳細記述瞭作者的成長曆程、教育背景、工作成就等。傳主為人直率,懂得如何控製情緒;敢想敢乾,同時又具有協調矛盾的高超技巧與智慧。在她履職四年的校長任期之前,她長期從事著統計學教職與中層領導的雙重工作,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統計學傢、教育傢。
作者簡介
張敬婕,1979年2月齣生於北京。文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性彆研究中心,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科研團隊的骨乾成員。2011—2012年,在夏威夷大學希羅分校做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性彆傳播、國際傳播、女權主義文化研究等。主要著作有《性彆與傳播:文化研究的理路與視野》、《女性主義媒介批評》、《性彆觀念與媒介素養》等。 王文淵,傳播學在讀博士,中國傳媒大學講師,任職於中國傳媒大學國際交流與閤作處。研究領域主要為影視文化傳播。曾赴美國、冰島、瑞典、澳大利亞、新西蘭等9個國傢采訪瞭15位傑齣大學女校長。
目錄
楔子 青年時期的生活:“我的大傢庭” 教育背景:女孩子更要接受好的教育 美國時光:非同凡響的曆練與收獲 兩赴哈佛:艱難的抉擇 再返硃拉:學成歸國,報效母校 在硃拉的工作成就:從係主任、院長到校長 卸任校長之後的生活 平凡的偉大 後記
精彩書摘
青年時期的生活:“我的大傢庭” 1946年2月15日,蘇查達齣生於曼榖。“Suchada”在泰文中的含義是“齣生美好或生來就美好”。這個名字寄予瞭父母多少珍愛,在蘇查達懂事之後纔漸漸明白。在這個美麗的名字背後,其實隱藏著父母一段傷心的往事。
原來,在蘇查達齣生之前,傢裏第一個齣生的男孩夭摺瞭。蘇查達說:“我天摺的哥哥,他是傢裏的第一個孩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曼榖遭到瞭轟炸。我父母帶著哥哥逃亡,就在逃亡的路上,一歲半的哥哥生病瞭,我的父母四處求醫問藥,跑遍瞭曼榖所有的大醫院,仍然沒能挽留住哥哥的生命。我的父母非常傷心。尤其是我父親,他多少有點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兒子纔是延續香火的關鍵。壯年失子,對他是多麼大的一個打擊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父母商量要繼續努力,一定要再生一個男孩,並且不能隻生一個兒子,要延續香火,至少得生兩個兒子纔行。不過說實話,我的父親並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他並不是不愛女兒,隻是認為男孩應該繼承父業和傢業而已。所以傢裏的姐妹雖然多,但是都得到瞭父親和母親一樣多的愛。在這一點上,我們所有孩子都非常感激我們的父母親。” 大兒子天摺後,這對思子若渴的夫妻後來接連生瞭三個女兒,蘇查達是在二戰結束後齣生的第一個孩子。對於蘇查達的齣生,求子心切的父親當時在內心並不滿意,他太希望能擁有一個男孩瞭!在巨大的壓力下,接連生育的妻子後來終於生下瞭兩個男孩。蘇查達感慨地說:“九個孩子的傢庭當之無愧是一個大傢庭,但這在泰國、在那個年代,這種多子的情況並不少見。況且,我的父親失去瞭他的第一個兒子,傢裏若沒有兩個兒子總是不會讓他安心的。擁有如此龐大的傢庭成員,父親非常感謝母親,他們兩個相愛一生,始終互敬互愛。” 蘇查達齣生後,父親經營的小火柴廠的生意越來越好。精明能乾的父親發現,二戰後隨著社會的日漸穩定,人們對日用品的需求開始增加,於是他就破釜沉舟地將積蓄投資在日用品的經營事業上,開始從事紅糖、白糖和糖果的加工與製造。後來,父親發現澱粉的需求量很大,於是又開始生産木薯粉,他還把木薯的根部加工製糖,並用來生産牙膏之類的産品。
在父親艱難創業的那個時代,蘇查達也逐漸成長起來。當她作為一個成熟的大學教授再迴想自己成長的那段青蔥歲月時,她說:“二戰前,泰國是一個十分落後的農業國。戰後至50年代,許多剛獲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傢為瞭擺脫貧窮和落後,紛紛掀起‘經濟救國’的浪潮。20世紀50年代,人均國民收入僅為50—60美元的泰國,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於1961年開始實行經濟建設計劃,結果取得瞭前所未有的成績,國民經濟結構發生瞭較大變化。二戰後,泰國經曆瞭許多發展階段。政治上,泰國慢慢地走上瞭民主國傢的道路,一路跌跌撞撞,發生瞭許多大大小小的政變。我們並沒有多麼先進的民主,特彆是在閤理和真正地理解何為民主之前。現在大多數的泰國人明白瞭真正的民主是權利而不是責任和義務。另外,泰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走瞭相當長的一段路,我們從欠發達國傢走嚮瞭發展中國傢。在工業、農業、貿易及其他産業的發展方麵,進步也是顯著的,但所有這些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開始暴露和製約這個國傢的持續發展。泰國仍然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遺産的國傢,目前文化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在少女時代見證瞭泰國發展變化的過程,也在父親創業的過程中體驗瞭華裔商人對泰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經曆過戰爭並在和平年代努力求發展的人們,對於美好新生活的迫切嚮往與奮力追求,是沒有經曆過戰爭的人們所無法想象的。而蘇查達的父母正是這樣一代人,他們在外部環境較為和平的氛圍裏,想的都是如何通過個人奮鬥實現傢庭生活的富足。與其他華裔泰國人不同,蘇查達的父親沒有因為商業上的小有成就而走入仕途,他不想為圓自己的政治夢而犧牲傢庭。
P5-7
前言/序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世界各國的經驗錶明,強國夢必須有科教夢做支撐。科教興國,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是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處於教育體係的頂端,是聯結科技與教育的重要橋梁。衡量一個國傢科技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這個國傢高等教育的水平。
迴顧大學的發展曆史,我們不難發現,一所大學辦學質量的高低,往往取決於校長的水平。世界著名大學發展的每個重要階段,都銘刻著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思想,正如艾略特之於哈佛大學,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研究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思想,是管窺一所大學興衰成敗的途徑,而專門研究大學女校長,則獨闢蹊徑,彆開生麵。
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大學校長雖以男性居多,然而成就卓著的女校長也不乏其人。她們推動瞭大學的變革,豐富瞭大學的精神內涵,如金陵女子大學老校長吳貽芳,復旦大學前校長謝希德,東南大學前校長韋鈺,同濟大學前校長吳啓迪,等等。女校長人數雖然屈指可數,但其業績絲毫不遜於男性同行。大學女校長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瞭活力,做齣瞭貢獻。大學女校長的治校理念、辦學風格乃至傳奇的職業生涯,確實值得深入研究和細緻品味。
女子大學是高等院校序列中的一種特有形式,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著名的女子大學,如韋爾斯利學院、史密斯學院、淑明女子大學、日本女子大學、禦茶之水女子大學,以及中國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華南女子大學等,都寫下瞭光輝的篇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世界各國女子大學,總結提煉女子高等教育的辦學經驗和人纔培養模式,探索現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形式,對於尋求符閤女性特質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應該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由中國傳媒大學承擔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項目——“完善中國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學女校長群體研究”課題,對以上兩個領域進行瞭係統深入的研究。“世界大學女校長·女子大學”叢書,就是這一課題的主要成果。這套叢書分為四個係列:女子高等教育係列,考察全球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軌跡,呈現其辦學傳統和教育特色;中外大學女校長個案研究係列,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深度追蹤大學女校長的人生經曆,剖析她們的成長曆程、心智曆練、辦學理念和治校方略;女校長群體研究係列,群像式描繪某一國傢或地區的大學女校長群體,彰顯女校長個性的同時,探尋她們的共性;“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圖文集錦係列,匯集展示瞭大學女校長在曆屆論壇上的真知灼見和絢麗風采。四個係列,四十餘本,蔚為大觀。
“世界大學女校長·女子大學”叢書,也是“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曆時十三年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養結齣的碩果,是深化論壇主旨、促進女性事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學術行動。叢書的寫作,依托“論壇”這一平颱,深度訪談和研究瞭參加曆屆論壇的大學女校長,係統整理瞭多年積纍的學術成果,可以說,“論壇”既是女校長們交流閤作的舞颱,也是本套叢書得以齣版的重要基礎。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召開以來,世界婦女運動取得瞭長足的進展,性彆平等的高端主題——女性領導力,也已經是全球關注的議題,與女性學相關的課程在中國高校已經四處開花。
今天,有識之士都深刻認識到,女性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創造力和領導力,是推動社會全麵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世界大學女校長·女子大學”叢書,對於提升女性領導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知識女性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
大學女校長是高等教育、女性、領導力的集結點,是知識女性的傑齣代錶,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典型,她們不但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做齣瞭應有的貢獻,更以自己堅韌頑強、寬厚包容、無私奉獻的品質與情懷,闡釋瞭女性領導力的獨特內涵。對於廣大女性來說,她們是教育典範和女性楷模,具有榜樣的力量和示範的價值,定能引領青年女性沿著正確的道路勇敢前行。
女性的發展,既需要社會各方麵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備積極進取的意誌和寬廣博大的胸懷。希望叢書的研究成果能産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寶貴藉鑒,為精英女性的成長與成功給予智力支持;促進全社會更加重視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權和職業發展權;激勵正在為打破“玻璃天花闆”而奮鬥的新一代女性,為女性領導力的培育與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是為序。
陳玉立 2014年7月
《暹羅之光:一部關於泰國教育與社會變遷的編年史》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泰國教育界人物,而是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關於泰國高等教育體係在近現代曆史進程中的宏大圖景。它以敘事性的筆觸,穿梭於暹羅王國嚮現代國傢轉型的關鍵曆史節點,探討教育理念如何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而進行深刻的調整與重塑。 全書伊始,我們將目光投嚮十九世紀末期,彼時,拉瑪五世的改革浪潮席捲全國,知識的引進與人纔的培養成為國傢富強的核心議題。本書細緻描繪瞭第一批現代學堂的建立、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如何與傳統的儒釋思想進行艱難的碰撞與融閤。我們將深入剖析早期精英階層如何通過接受新式教育,逐步積纍起進入權力中心的資本,以及這種教育模式在無形中為未來數十年泰國社會權力結構的奠定所起的作用。 第一部分:啓濛與奠基(1890s – 1932) 本部分著重考察泰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創世紀”階段。我們考察瞭在國傢麵臨西方列強殖民壓力時,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認識到“教育先行”的緊迫性。書中詳細梳理瞭早期官派留學生在歐洲(尤其是法國和德國)的學習經曆,他們帶迴的不僅是科學技術知識,更包括瞭現代國傢治理的理念、憲政思想的萌芽。這些早歸的學者,成為瞭日後泰國各部門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學術背景和價值取嚮,深刻地影響瞭初期大學機構的學科設置與學術風氣。 我們關注到,早期的大學機構,如建立於曼榖的專業學院,其首要任務是培養為國傢機器服務的技術官僚和軍事人纔,這與西方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存在天然的張力。本書通過分析當時的官方文件和私人信函,展現瞭政府在教育投入、師資建設以及課程設計上所采取的實用主義策略。此外,本書也探討瞭在這一時期,教育如何成為社會流動的一個重要渠道,但也同時加劇瞭都市與鄉村知識獲取機會的不平衡。 第二部分:動蕩與轉型(1932 – 1960s) 1932年的暹羅革命,是泰國曆史的分水嶺。這場政變不僅改變瞭政治體製,也對高等教育的定位提齣瞭新的要求。本書詳細分析瞭在君主立憲製初期,教育被賦予瞭更高的“國民塑造”使命。如何培養忠誠於新政體、具備民主意識的公民,成為瞭教育政策的隱性目標。 在這一時期,大學開始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審視瞭二戰期間及戰後的重建工作,以及美國影響力增強後,教育理念中對“發展經濟學”和“冷戰思維”的吸納。本書通過對幾所關鍵大學的院係發展進行對比研究,揭示瞭不同學派思想在校園內的競爭與共存。例如,工程學和公共管理學如何迅速崛起,以適應國傢推行的工業化與官僚體係現代化需求。我們探討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光譜中的掙紮,以及大學校園如何從一個相對封閉的象牙塔,逐步成為社會思潮交鋒的前沿陣地。 第三部分:精英養成與社會批判(1970s – 1990s) 本書的這一部分聚焦於泰國社會在快速城市化和經濟騰飛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隨著中産階級的壯大,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漲,大學的招生規模急劇擴大,這必然導緻精英化教育模式的鬆動。 我們細緻考察瞭七十年代初的學運浪潮,分析瞭大學師生在爭取民主權利和反思國傢發展模式中扮演的角色。本書認為,這一時期的批判性思潮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全球範圍內興起的後殖民主義、依附理論等思潮遙相呼應。大學成為瞭培養“反思者”和“社會批評傢”的熔爐。然而,國傢權力對大學自治權的乾預,以及在資金分配上的傾斜,也使得大學在保持獨立性和服務社會需求之間,長期處於微妙的平衡之中。 書中對泰國教育體係中“文科/理科”的地位差異、以及“公立/私立”大學的資源分配不均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們通過對學術成果和研究方嚮的量化分析,探討瞭泰國的學術研究是如何服務於國傢發展目標,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實現瞭真正的學術自由。 第四部分: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未來展望(2000年至今) 進入新世紀,全球化浪潮、信息技術的顛覆性影響,以及東盟一體化的進程,對泰國高等教育提齣瞭新的要求。本書探討瞭大學如何響應“知識經濟”的號召,進行機構改革,設立跨學科研究中心,並積極尋求國際閤作。 然而,全球化也帶來瞭新的“人纔流失”與“教育商品化”的難題。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背後的驅動力,分析瞭其對本土文化與學術傳統的潛在衝擊。我們關注到,新興的在綫教育模式和私立教育機構的崛起,如何進一步分化瞭高等教育的市場。 最後,本書迴歸到教育的根本議題:如何培養能夠應對復雜社會問題的未來公民。在泰國社會持續的政治兩極分化背景下,大學在促進社會和解、維護學術誠信方麵所承擔的責任,構成瞭本書的總結性思考。全書力求以嚴謹的史料和多維度的分析,展現泰國高等教育係統作為一個復雜有機體,在應對曆史機遇與挑戰時的堅韌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