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基础(第4版)

操作系统基础(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屠立德,王丹,金雪云 著
图书标签:
  • 操作系统
  • 计算机科学
  • 基础
  • 第四版
  • 教材
  • 计算机原理
  • 系统编程
  • 内核
  • 进程管理
  • 内存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61060
版次:4
商品编码:11544510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操作系统作为核心的系统软件,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系统的资源并组织用户高效协调地使用这些资源。本书是在《操作系统基础(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与第3版相比,第4版在结构、内容上都做了调整、修改和增删。
本书阐述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方法,力求将现代操作系统的典型特征,即多线程、微内核、分布式系统、客户/服务器模型与经典的操作系统原理紧密结合。
全书共13章,主要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环境、进程和线程、处理器调度与死锁、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分布式系统,最后介绍了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每章后面都有本章小结及难度适宜的习题,便于读者自学或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突出基础,注重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操作系统设计与系统内核开发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目录

第1章引论

1.1计算机系统概述

1.1.1计算机的硬件组织

1.1.2软件的层次与虚拟机的概念

1.2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1.2.1什么是操作系统

1.2.2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1.3多道程序设计的概念

1.3.1多道程序设计的引入

1.3.2多道程序设计的概念

1.4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1.4.1操作系统的功能

1.4.2操作系统的特性

1.5操作系统的类型

1.5.1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1.5.2分时操作系统

1.5.3实时系统

1.5.4网络操作系统

1.5.5多处理操作系统

1.5.6分布式操作系统

1.5.7嵌入式操作系统

1.5.8多核系统

1.6操作系统的设计

1.6.1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6.2操作系统设计

1.7操作系统的结构

1.7.1模块接口法

1.7.2层次结构设计法

1.7.3微内核结构

1.7.4微内核的实现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

2.1硬件环境

2.1.1中央处理器

2.1.2主存储器

2.1.3缓冲技术

2.1.4中断技术

2.1.5时钟、时钟队列

2.2操作系统与其他系统软件的关系

2.2.1作业、作业步、进程的关系

2.2.2重定位的概念

2.2.3绝对装入程序与相对装入程序

2.3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2.3.1作业控制语言

2.3.2联机作业控制

2.4固件——微程序设计概念*

2.4.1微程序设计的概念

2.4.2微程序设计与操作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进程管理

3.1进程的概念

3.1.1进程的引入

3.1.2进程的定义

3.2进程的状态

3.2.1进程的状态及其变化

3.2.2进程的挂起和解除挂起的状态

3.3进程的描述和管理

3.3.1进程的描述

3.3.2进程管理

3.4进程控制

3.4.1进程的控制原语

3.4.2操作系统与进程控制的执行

3.5UNIX SVR4的进程管理*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多线程

4.1线程的概念

4.1.1线程的引入

4.1.2线程的概念

4.2线程的状态和线程管理

4.2.1线程的状态

4.2.2线程的描述

4.2.3线程的管理

4.3多线程的实现

4.3.1概述

4.3.2用户级线程

4.3.3内核级线程

4.3.4KLT和ULT结合的方法

4.3.5线程库

4.4Solaris操作系统的线程机制*

4.4.1Solaris的多线程结构

4.4.2轻质进程

4.4.3内核线程

4.4.4用户线程

4.4.5线程的执行

4.4.6内核中断线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互斥与同步

5.1概述

5.2临界区

5.2.1临界区的提出

5.2.2临界区的互斥要求

5.3互斥

5.3.1互斥的软件解决方法

5.3.2互斥的硬件解决方法

5.4信号量

5.4.1信号量

5.4.2信号量及同步原语

5.4.3同步原语的不可分割性

5.4.4用信号量实现进程间互斥

5.4.5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5.4.6读者和写者问题

5.5管程

5.5.1管程的定义

5.5.2用管程实现同步

5.6进程间的通信

5.6.1消息通信

5.6.2间接通信模式

5.6.3其他消息通信模式

5.7UNIX的进程同步和通信

5.7.1管道

5.7.2消息

5.7.3共享主存

5.7.4信号量

5.7.5信号或软中断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死锁

6.1死锁问题的提出

6.2死锁的必要条件

6.2.1资源的概念

6.2.2死锁的必要条件

6.3死锁的预防

6.3.1预先静态分配法

6.3.2有序资源使用法

6.4死锁的避免和银行家算法

6.4.1单资源的银行家算法

6.4.2多资源的银行家算法

6.5死锁检测与恢复

6.5.1死锁的检测

6.5.2死锁的恢复

6.6资源分配图

6.6.1资源分配图

6.6.2利用资源分配图进行死锁分析

6.6.3资源分配图化简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实存储器管理技术

7.1引言

7.1.1主存储器的物理组织

7.1.2主存储器的管理功能

7.2固定分区

7.3可变分区多道管理技术

7.3.1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概念

7.3.2存储分配算法

7.3.3存储器的压缩和程序浮动

7.3.4可变分区多道管理的地址变换

7.4简单分页

7.5简单分段

7.6内核主存管理

7.6.1内核主存管理概述

7.6.2二次幂空闲表分配器

7.6.3伙伴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虚拟存储管理

8.1虚拟存储系统的基本概念

8.2请求页式存储管理

8.2.1地址转换

8.2.2硬件支持

8.3请求分段存储管理

8.3.1请求分段概述

8.3.2分段的实现

8.4段页式存储管理

8.4.1请求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

8.4.2请求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地址转换

8.4.3段页式存储管理算法

8.4.4请求段页式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8.5页面置换算法

8.5.1页面访问失效及处理

8.5.2页面置换算法

8.5.3交换区

8.6页框分配策略

8.6.1物理主存

8.6.2空闲页面链表

8.6.3页架分配中的有关策略

8.6.4分页环境中程序的行为特性

8.7UNIX SVR4的存储管理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设备管理

9.1概述

9.2I/O子系统的层次模型

9.2.1I/O子系统的设计目标

9.2.2I/O子系统的层次模型

9.3I/O硬件组成

9.3.1设备和设备控制器

9.3.2直接存储器访问

9.3.3通道方式与输入输出处理器

9.4设备驱动程序

9.4.1设备和驱动程序分类

9.4.2设备开关表

9.4.3设备驱动程序框架

9.5I/O子系统

9.5.1设备命名

9.5.2输入输出缓冲区

9.5.3I/O子系统独立于设备的工作

9.6流*

9.6.1流的概念

9.6.2消息和队列

9.6.3流I/O

9.7磁盘调度

9.7.1磁盘的硬件特性

9.7.2磁盘调度算法

9.8虚拟设备和SPOOLing系统

9.9RAID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0章文件系统

10.1文件

10.1.1文件的命名

10.1.2文件的结构

10.1.3文件的类型

10.1.4文件的属性

10.1.5文件的操作

10.2目录

10.2.1目录内容

10.2.2文件目录的结构

10.2.3路径名

10.2.4符号链接

10.2.5目录操作

10.3文件系统的实现

10.3.1文件空间的分配和管理

10.3.2UNIX系统的目录实现

10.3.3磁盘空间管理

10.3.4文件系统在主存的数据结构和打开操作

10.3.5文件系统挂载

10.4安全性和保护

10.4.1用户确认技术

10.4.2保护机制——数据安全性

10.4.3其他

10.4.4文件的转储和恢复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1章分布式系统*

11.1概述

11.1.1什么是分布式系统

11.1.2分布式系统的优点

11.2进程通信

11.2.1进程通信的概念

11.2.2TCP/IP通信协议

11.2.3分布式环境的客户/服务器模式

11.2.4分布式进程通信

11.3分布式文件系统

11.3.1分布式文件系统概述

11.3.2分布式文件系统的组成

11.3.3分布式文件系统的体系结构

11.3.4客户机高速缓存和一致性

11.4分布式系统中的互斥与死锁

11.4.1逻辑钟和逻辑时

11.4.2时间戳算法(Lamport算法)

11.4.3令牌传送算法

11.5进程迁移

11.5.1进程迁移的原因

11.5.2进程迁移机制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2章Windows NT操作系统*

12.1Windows NT操作系统概述

12.2Windows NT的系统模型

12.3Windows NT的基元成分

12.3.1对象

12.3.2进程

12.3.3线程

12.3.4进程管理程序

12.4Windows NT的线程状态及调度

12.4.1线程状态转换

12.4.2内核调度程序

12.4.3进程和线程的优先级

12.5Windows NT的同步对象

12.5.1线程同步概述

12.5.2用Windows NT对象同步

12.6虚拟存储管理

12.6.1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

12.6.2虚拟分页

12.6.3页面调度策略和工作集

12.6.4页架状态和页架数据结构

12.6.5主存映射文件和视图

12.7输入输出系统

12.7.1输入输出系统的结构

12.7.2统一的驱动程序模型

12.7.3异步I/O操作和I/O请求处理过程

12.7.4映像文件I/O

12.8Windows NT的内装网络

12.8.1Windows NT内装网络的特色

12.8.2Windows NT内装网络的体系结构

12.9对象管理程序

12.10本地过程调用

12.11Windows NT的安全性

12.11.1Windows NT的安全性

12.11.2存取令牌和安全描述体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3章Linux操作系统*

13.1Linux操作系统概述

13.1.1Linux的诞生和发展

13.1.2Linux的版本

13.1.3Linux内核的组成

13.1.4Linux的特点

13.2Linux进程管理

13.2.1Linux进程概述

13.2.2Linux进程的状态

13.2.3Linux进程的标识

13.2.4Linux进程的调度

13.2.5Linux进程的创建和撤销

13.3Linux的存储管理

13.3.1Linux的虚拟存储空间

13.3.2Linux的地址映射

13.3.3Linux物理内存的管理

13.3.4页面分配算法

13.3.5缺页中断

13.3.6缓存和刷新机制

13.4Linux文件管理

13.4.1Linux虚拟文件系统概述

13.4.2VFS超级块

13.4.3VFS索引节点对象

13.4.4目录项对象

13.4.5文件对象

13.5EXT文件系统

13.5.1EXT2/EXT3/EXT4文件系统的特点

13.5.2EXT2文件系统的磁盘结构

13.5.3EXT2超级块

13.5.4组描述符

13.5.5块位图

13.5.6EXT2文件系统inode结构

13.5.7Linux文件系统的控制

13.6Linux设备管理

13.6.1Linux设备管理概述

13.6.2Linux I/O子系统的设计

13.6.3Linux的字符设备管理

13.6.4Linux的块设备管理

13.6.5缓冲区与buffer结构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首先要衷心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本书出版二十几年来,已印刷二十多次,发行数十万册。广大读者把他们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无私地贡献给我们,为本书的改进和提高做出了贡献,在此向广大读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此次修订出版的第4版以经典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和概念为框架和基线,以密切反映现代操作系统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特征为重点。因为几十年来,操作系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现代操作系统以多线程、微内核、SMP多处理器系统、客户/服务器模式和分布式、网络系统为特征,但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不但没有什么变化,而且更趋成熟,它依然是操作系统的基本骨架。在此基础上,多线程机制、微内核与客户/服务器模式、分布式系统等仍是当前发展的热点,本书通过在专门章节中加以研讨,或者将其融合在全书之中加以介绍。
本书目录中画有*号部分,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变动,并鼓励读者通过自学(课内学时有限)来掌握它。本书内容阐述深入浅出,适合自学。
本书以现代操作系统的典型系统Windows NT、UNIX和Linux系统作为全书的范例,并将近代UNIX系统(如Solaris等)的先进技术和机制分散到各章中作为该章的典型范例来使用,以收到与全书内容紧密结合的效果,便于读者领会和理解该章所述的内容。Windows NT和Linux作为一个系统范例自成一章,便于读者从系统整体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一个操作系统。建议读者在阅读各章时也参考Windows NT和Linux的相关内容。
本书第9章、第10章、第12章由屠立德老师编写,第5章、第7章、第8章、第11章由金雪云老师编写,其他部分由王丹老师编写。屠立德教授负责全书的审阅、校核和定稿。由于时间仓促以及作者水平所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14年6月

《现代计算系统导论》 内容概要 《现代计算系统导论》是一本深入探讨当代计算机系统核心概念、结构与运作原理的权威著作。本书旨在为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框架。不同于聚焦于特定技术细节或历史演进的教材,《现代计算系统导论》着眼于当前计算环境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趋势,以一种系统化、模块化的方式,系统性地解析了构成现代计算系统的基石。 本书的撰写风格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在抽象的概念阐述与具体的应用场景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作者们凭借其丰富的教学和研发经验,将复杂的计算原理以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呈现,辅以大量精心设计的实例、图示和思考题,引导读者主动探索和掌握知识。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现代计算系统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计算环境的抽象与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现代计算环境进行宏观层面的描绘,探讨了硬件与软件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复杂的计算任务。我们深入分析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层次结构(缓存、主存、辅助存储)、输入/输出(I/O)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数据传输机制。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层次的抽象,从物理硬件到逻辑概念,是如何逐步构建出我们所见的计算系统的。 指令集架构(ISA):本书将ISA视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键接口,详细阐述了不同ISA的设计原则、指令格式、寻址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程序性能和可移植性。我们不局限于某种特定ISA,而是探讨其普遍的设计理念和演变方向,包括RISC与CISC的优劣势分析。 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织:在此部分,我们回顾了构建数字电路的基本逻辑门,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如何设计更复杂的逻辑单元,如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控制器。然后,本书将这些逻辑单元组织起来,描绘了CPU的内部结构,包括寄存器、程序计数器(PC)、指令译码器和执行单元。数据通路和控制逻辑的设计原理得到详细讲解,帮助读者理解指令是如何在硬件层面被执行的。 存储器系统:现代计算系统对存储器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存储器层次结构,包括高速缓存(cache)的工作原理、命中率与失效率的影响、写策略以及多级缓存的设计。主存储器(RAM)的组织方式、访问延迟以及虚拟存储器(VM)的概念与实现机制也被深入探讨。虚拟存储器如何通过页表、TLB等机制将逻辑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以及其在提高内存利用率和保护程序独立性方面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输入/输出(I/O)系统:I/O设备与CPU之间的高效通信是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本书分析了不同I/O设备的特性,以及CPU与I/O设备之间交互的多种方式,如程序查询、中断和直接内存访问(DMA)。DMA如何允许设备直接与内存交换数据,从而减轻CPU负担,是本章的重要讨论内容。 第二部分:操作系统作为抽象层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系统的核心软件,它为应用程序提供了服务,并管理着底层的硬件资源。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操作系统的本质、功能以及关键组件。本书着重于操作系统如何通过提供抽象来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协调共享的硬件资源。 进程与线程管理: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实例,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本书详细阐述了进程的状态(就绪、运行、阻塞等)、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以及进程创建、终止和切换的机制。线程作为进程内的更小执行单元,其概念、优势(如并发性、资源共享)和与进程的区别被清晰地解析。多线程模型的实现(如内核级线程、用户级线程)以及线程同步与通信(如互斥锁、信号量、条件变量)的常用方法得到详细讲解,以避免并发执行中的数据竞态问题。 CPU调度:如何有效地将CPU分配给就绪的进程或线程,是操作系统调度算法的核心任务。本书介绍了多种经典的调度算法,如先来先服务(FCFS)、最短作业优先(SJF)、优先级调度、轮转法(Round-Robin)等,并分析了它们在吞吐量、周转时间、等待时间等方面的优缺点。实时调度算法的特殊要求和实现方式也被提及。 内存管理:除了前文提到的虚拟存储器,本部分将更侧重于操作系统如何管理物理内存。连续内存分配(如固定分区、可变分区)的优缺点,以及分页、分段等非连续内存分配技术的原理和实现(如页表、段表)被详细介绍。页面置换算法(如FIFO、LRU、Optimal)如何决定在内存不足时淘汰哪个页面,以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本章的重点。 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组织和管理磁盘等持久性存储设备上数据的方式。本书探讨了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名,以及文件在磁盘上的组织方式(如连续分配、链式分配、索引分配)。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管理、目录结构(如单级、二级、树形)、文件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等也是重要的讨论内容。 I/O系统管理:操作系统如何管理I/O设备,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接口。设备驱动程序的作用、缓冲与缓存技术、设备分配与释放策略等都得到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并发与同步 在多处理器或多核环境下,多个进程或线程可能需要同时访问共享资源,这就引入了并发与同步的问题。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介绍解决这些问题的常用技术和模式。 并发执行的挑战:本书首先定义了并发的含义,并阐述了由于并发执行可能导致的各种问题,如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死锁(Deadlock)、活锁(Livelock)和饥饿(Starvation)。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揭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同步机制:为了解决并发问题,操作系统提供了多种同步机制。本书详细介绍了互斥锁(Mutex)、信号量(Semaphore)、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管程(Monitor)等同步原语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机制来保护共享数据,保证程序的正确性,是本章的重点。 死锁的预防、避免与检测:死锁是并发系统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本书系统地分析了死锁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互斥、占有并等待、不可剥夺、循环等待),并介绍了多种死锁的处理策略,包括死锁预防(如打破必要条件)、死锁避免(如银行家算法)以及死锁检测与恢复。 第四部分:网络通信与分布式系统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通信和分布式系统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部分将从操作系统的角度,探讨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分布式系统中涉及的关键概念。 网络协议栈:本书以TCP/IP协议栈为例,详细介绍了各层协议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IP)、传输层(TCP/UDP)和应用层(HTTP, DNS等)。重点讲解了TCP的可靠性保证机制(如序号、确认、重传)和UDP的无连接、不可靠特性。 套接字编程:本书介绍了如何利用套接字(Socket)API进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通过实例演示,说明如何创建套接字、进行连接、发送和接收数据,以及如何处理网络通信中的常见问题。 分布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分布式系统是指由多个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组成的系统,它们通过网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本书探讨了分布式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一致性、容错性、可伸缩性、透明性等,以及分布式系统中面临的挑战,如网络延迟、节点故障、数据同步等。 总结 《现代计算系统导论》以其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讲解深入浅出的特点,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关于现代计算系统全面而系统的认知框架。本书不仅关注理论知识,更强调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操作系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设计和构建更高效、更可靠、更具扩展性的计算系统。本书是计算机科学教育领域的宝贵资源,对于任何希望在计算领域取得成就的专业人士而言,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操作系统的理解仅限于“能用就行”,没想到里面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进程管理,到后面的内存、文件系统,再到更高级的设备管理和安全,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都能感觉到自己对操作系统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关于虚拟内存的部分,这本书用大量的图示和伪代码来解释页表、TLB、页面置换算法等,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够理解得明明白白,甚至能够自己推导出一些算法的优缺点。

评分

这本书真是我计算机科学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从零开始接触操作系统,一开始真的是一头雾水,各种进程、线程、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听起来都像是天书。但当我翻开这本《操作系统基础(第4版)》,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对于进程的切换,书里描绘的就像是多位明星轮流上台表演,主持人(CPU)需要记录下上一位明星的表演状态(上下文),然后安排下一位明星登场,表演结束后再把上一位明星叫回来继续。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很快就理解了进程调度的核心思想。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的IT从业者,我一直觉得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但却很少有书籍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讲得既权威又易懂。《操作系统基础(第4版)》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并发和同步的部分,作者对信号量、互斥锁、条件变量等概念的阐述清晰而透彻,并且通过各种实际场景来展示它们的应用,让我深刻理解了多线程环境下如何避免竞态条件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是所有对操作系统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之作。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还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分析,特别是对Linux内核中的一些关键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了剖析。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代码层面,但通过书中的讲解,我对Linux的进程调度、内存分配等机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对于我将来学习Linux系统编程或者进行内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一些习题也很有挑战性,能够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引发我进一步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纸张触感都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内容方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操作系统的比较分析。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操作系统,而是广泛地引用了UNIX、Linux、Windows等经典操作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细节,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操作系统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举个例子,在讲解死锁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银行家算法来预防和避免死锁,并且对比了不同操作系统在处理死锁问题上的策略,这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来咯啊推荐啦呼稀里糊涂

评分

不错的书,是正版的,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的操作系统基础的教材

评分

好书,对于科普很不错

评分

来咯啊推荐啦呼稀里糊涂

评分

不错的书,是正版的,值得购买。

评分

开学前买来复习,开学后考试决定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那本红色第五版,版本比较新。这本操作系统书籍是1999年版次,内容参考性强但与时俱进还是比不上新出版的书籍,各位同学开课前问清楚再买书,个人推荐高教版操作系统。

评分

好书,对于科普很不错

评分

好书,对于科普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