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百年译丛: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 [China Medical Board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 Chronicle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1914-1951)]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百年译丛: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 [China Medical Board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 Chronicle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1914-19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福梅龄 著,闫海英,蒋育红 译
图书标签:
  • 医学史
  • 中国医学
  • 协和医学院
  •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 中西医交流
  • 历史
  • 传记
  • 教育
  • 文化
  • 百年译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901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14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百年译丛
外文名称:China Medical Board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 Chronicle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1914-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百年译丛: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按年代顺序,记述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CMB)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或“协和”)的过程及其之后三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为何协和能够取得如此卓越非凡的成绩,对中国和整个东亚的医学教育与实践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作为我,一个深入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二十多年管理的人,对协和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其他的史学家来说,评估协和的成就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课题。

作者简介

  福梅龄(1897年~1989年),出生于南京,最早在中国接受教育,后来回到美国,先后就读于卫斯理大学和拉德克利夫学院,1919年返回中国工作,1928年被北京协和医学院聘任为注册部主任。1932年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校董事会秘书直到1951年。1950年至1960年福梅龄就职干位于纽约的亚洲高等教有联合董事会。

精彩书评

  ★任何人想要研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cdicalBoard,CMB)、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 Uuion Medical College,PUMC)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历史或20世纪中国医学史,必然会把福梅龄(Mary E. Ferguson)所著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一书列入必看的参考书。福梅龄本人亲历三家机构,对它们有着深入的了解。她遍览书面资料,一一访谈亲历者,遂成就此书。这部著作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部个人回忆录。
  ——达尔文·斯泰普尔顿
  
  ★本书按年代顺序,记述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 Board,CMB)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或“协和”)的过程及其之后三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为何协和能够取得如此卓越非凡的成绩,对中国和整个东亚的医学教育与实践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作为我,一个深入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二十多年管理的人,对协和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其他的史学家来说,评估协和的成就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课题。
  ——福梅龄

目录


自序
开篇语
第1章 缘起(1913年~1916年)
第2章 建校(1916年~1921年)
第3章 成长(1922年~1936年)
第4章 动荡岁月(1937年~1939年)
第5章 风云突变(1940年~1941年)
第6章 珍珠港事件和战争年月(1941年~1945年)
第7章 憧憬(1943年~1946年)
第8章 从头再来(1946年~1949年)
第9章 适应新政权(1949年~1950年)
第10章 旧时代终结(1950年~1951年)
尾声
附件
附件1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董事和管理层(1916~1951)
附件2 教职员工——医、护、教、行政(1918~1942,1947~)
附件3 毕业生名录——医学院和护理学院
附件4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职责及其与北京协和医学院
校董事会的关系
索引

精彩书摘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顾临不是被免职的;确切地说,CMB是以一定的条件授意他从协和副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的。这些条件包括:对他的经济补偿,从他离开管理岗位那天算起,大概是在1934年12月;承担说服教授委员会和协和校董事会聘任胡恒德为其继任者的任务;要对整个形势保守秘密,直到他9月份返回北平。
  与此同时,已经劝说胡恒德放弃芝加哥大学的职位,成为CMB的一名全职人员。但全职这件事还没有完全讲清楚,他可能更愿意留在芝加哥大学。可是,洛克菲勒二世的坚持以及他们多年的私交,都让他难以拒绝。他同意了。
  顾临和胡恒德二人都意识到,胡恒德到北平长期任职的这个消息很容易泄露。尤其是胡恒德离开芝加哥以后,将会影响那所大学很多的教职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对的。到了8月初,消息已经由康奈尔和纽黑文到了纽约,但没提及顾临因此事而发生的地位变化。葛莱格、文森特与顾临的意见相同,到目前为止,顾临遵守着约定,谨慎地保持着沉默。他需要给以下两个人士写封密信:一位是顾临不在时的代理校长狄瑞德(Dieuaide),另一位是协和校长刘瑞恒,刘瑞恒向学校请了长假,作为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留在南京。这样一来,他们就能知道实际情况,应对可能出现的谣言。
  顾临写的都是简单的事实,没有表述任何个人情感。副本发给了在欧洲的文森特。他承认,信件是“以学校最大利益为考量写下的,我知道这种精神是我们所能依赖的基础”。在整个让人不悦的事件中,牵扯到的人,或许没有谁比文森特更能意识到这件事对人性的影响,正是他负责把这件事处理完毕。结尾处,他以辛酸的口吻写道:“在你启航前,我不见你了。送上我最美好的祝愿。请尽量把我看作是个仁慈的人吧!”
  在顾临于9月中旬离开纽约前,胡恒德向CMB以及顾临清楚地表明他个人的态度——他并不喜欢有关方面劝说教授委员会和校董事会聘任自己接替顾临担任学校副校长的做法。他不仅对发生在他老朋友兼同事身上的遭遇感到不满,而且他也不想把纽约的命令强加给协和。胡恒德表示:自己更愿意以CMB特派代表或代理的身份前往北平;按CMB的指示,与协和校董事会商讨学校和CMB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开展第一手调查,研究因此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协和事务。为此,葛莱格说服了福斯迪克和洛克菲勒三世,称这是明智的做法。最终,也就这么决定了。因此,顾临不需要劝说校董事会和教授们聘任胡恒德当他的继任者了。
  10月15日,顾临抵达北平。刻不容缓,他立即履行要求他做的事。第一步就是向协和校董事会主席周贻春汇报,递交辞呈。接着,与教授委员会成员会面。这件事让周贻春和教授们都感到震惊、疑惑,直接反应就是退回辞呈。教授委员会对顾临“治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做法”一致表示“满意并充满信心”。为证明这一点,他们采取了非常举措。每位成员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直接把这件事报告给四位董事,当时他们正在隔壁房间进行非正式会谈。一周后,校董事会的执行委员会举行正式会议。会上,大家对顾临的辞职再次表达悲伤之情,一致认为:学校掌权的资深行政领导辞职,事关重大,涉及学校眼前和未来的利益;应该推迟该决定性行动,校董事会全体成员要尽快召集会议商议此事。与此同时,发电报给CMB主席文森特,大家都同意用“深表遗憾”表达对顾临辞职的感受。“在长期的交往中,我们发现,他是位有良知、高效率的管理者,勇于进取、机智灵敏、思想开明、公平公正——这是中国知识界和政界对他的普遍评价。在所有重大事情上,行动前他都会征询校董事会执行委员会的意见。他把学校管理得很成功,稳步地提升了学校在科学界的地位。我们认为,他的离开对协和来说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电报在结尾处写道:校董事会特别会议将于10月30日召开;执行委员会将提议顾临重新考虑他的决定;并且希望该建议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配合”。
  文森特立即回复,表示已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同时他指出,CMB成员当时都分散各地,要到10月30日后才能考虑协和校董事会的意见。因而,提议召开的协和董事会特别会议也要延期举行,直到收到CMB的正式回复后再召开。
  ……

前言/序言


百年同行,桃李芬芳:一窥现代中国医学发展的辉煌历程 跨越世纪的风雨,矗立于历史长河的彼端,一部关于合作、奉献与启蒙的史诗徐徐展开。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两个机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与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的联姻,更是一部浓缩了现代中国医学从萌芽到茁壮、从引进到本土创新的壮丽画卷。本书深入追溯了自1914年至1951年这近四十年的光辉岁月, meticulously 描绘了中美两国医学界人士如何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播撒现代医学的种子,培育出无数医学精英,并最终为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彼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内忧外患,百废待兴。而科学的曙光,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引进,被视为改变民族命运、提升民众健康水平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成立,以及其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结盟,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事件,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献,以及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基金会的力量:播撒现代医学的火种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这一源自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独立机构,肩负着一项伟大使命:在中国推广和发展现代医学教育与服务。其成立伊始,便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认识到培养本土医学人才的重要性。基金会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理念的传播者、标准的制定者。他们深谙,要在中国建立真正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体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学观念,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高水平的医学教育机构。 本书细致地梳理了基金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在早期,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是支持和建立高标准的医学院校,为中国的青年学子提供接受现代医学训练的场所。他们捐资兴建校舍,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并邀请国际知名的医学专家前来执教。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长远策略,旨在培养一批批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中国本土医学人才。 与此同时,基金会还积极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医学进步的驱动力。因此,基金会不仅资助了大量的医学研究项目,还鼓励和支持中国科学家走出国门,到世界顶尖的医学研究机构深造,将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回中国。这种跨国界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医学界的视野,并为本土医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此外,基金会还对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深知,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民。因此,基金会不仅致力于培养医生,也积极支持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推广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理念,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这种从教育、研究到实践的全方位支持,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医学发展生态。 协和的崛起:中国现代医学的灯塔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逐渐成长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标杆,乃至亚洲的医学中心。本书将详细描绘协和医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中国医学界对科学、对进步的渴望。 协和医学院的建立,并非简单的复制西方模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需求进行本土化的创新。本书将深入探讨协和医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所进行的革命性改革。他们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教学大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 一批批在中外医学专家悉心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协和毕业生,他们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他们继承了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这些毕业生,如同播撒到祖国各地的火种,迅速点燃了中国医学发展的燎原之火。他们成为了各级医院的骨干,医学研究的先锋,以及医学教育的传承者。 本书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协和医学院培养出的杰出人才。这些人物,有的奔赴贫困地区,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服务;有的投身于传染病的研究与防治,为国家筑起健康的屏障;有的则在医学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培养出下一代的医学精英。他们的事迹,构成了协和医学院最耀眼的篇章。 跨越国界的合作:文明的交流与共荣 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深刻揭示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之间跨越国界的合作精神。这种合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方,协和医学院的领导者和教授们,在引进西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并努力使现代医学更贴合中国人民的实际需求。他们以开放的心态,与外籍专家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医学难题。 在外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专家们,也在与中国同行的合作中,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医疗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并非带着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将最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理念带入中国,并在这个过程中,也从中国医学的实践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 这种双向的、平等的合作,打破了国界和文化的隔阂,孕育了深厚的友谊。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书信、档案记录,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展现中美两国医学界人士在共同事业中的智慧、汗水与情感。这种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医学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共荣树立了典范。 时代的印记:见证历史的变迁 1914年至195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也将如实记录,在这些历史的大浪潮中,基金会与协和医学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战乱时期,医疗资源匮乏,教学和科研工作举步维艰。但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基金会和协和医学院的医务人员和学生们,仍然坚持在岗位上,为病患提供医疗服务,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他们的坚韧与奉献,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本书将详细讲述,在这种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基金会的角色和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以及协和医学院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尽管时代在变,但基金会和协和医学院对于提升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初心始终未变。 传承与启示:面向未来的思考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百年译丛: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所记录的这段历史,绝非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为我们展示了国际合作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以及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于国家进步的根本性意义。 本书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合作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于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通过真诚的对话和务实的合作,可以克服分歧,共同应对挑战,为人类的共同福祉而努力。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感受一代代医学先驱的智慧与担当,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而奋斗。这本书,是献给所有为中国医学发展贡献过力量的人们的史诗,也是献给所有关注中国发展、渴望了解中国故事的读者的珍贵礼物。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的光辉,也启迪着未来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一部纪录片或者一部史诗般的传记。它不是那种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史学著作。我设想,书中大概会详细介绍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基金会的成立,想必是为了支持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和科研的进步,而它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结合,则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协和医学院作为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其成立之初就带有国际化的视野和高标准的追求,与基金会的宗旨不谋而合。因此,我预感书中会有一部分篇幅详述基金会如何从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对协和医学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我也好奇,这种合作是如何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递和学科的建立。例如,是否引进了西方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是否派遣了优秀的学者前来交流,又是否支持了本土医学人才的培养。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扇了解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的窗口,特别是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合作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评分

仅仅是书名,就足以激发我对那个时代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进行深度交流的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的学者和医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现代医学的萌芽和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作为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机构,其在中国的活动,必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中国顶尖的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它在那个时期能够获得国际基金会的支持,无疑是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非常想知道,这种“fruitful collaboration”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学术著作的翻译和出版,是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是医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还是对中国本土医学研究的资助和支持?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一段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珍贵篇章,让我们看到,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科学与人道主义精神是如何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医学合作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和跨文化交流的生动叙事。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风格和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虽然我还没有翻阅正文,但仅从“A Chronicle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这个副标题,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成果丰硕”的意味,这不仅仅是对合作本身的肯定,更是对合作所产生深远影响的强调。我猜想,书中所记录的这段历史,绝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每一个合作项目、每一次学术交流、每一份共同研究的细致梳理和深刻分析。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基金会和协和医学院的官方记录,更可能包含了大量鲜活的史料,例如当时往来的信件、会议纪要、研究报告,甚至是亲历者的回忆录,通过这些细枝末节,勾勒出合作的全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合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克服的困难,以及在逆境中坚持合作的精神。毕竟,任何一项宏大的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那些克服困难的经历,才更能体现合作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或许是对那段特殊时期中美民间交流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注解,它用医学这一全人类共通的语言,搭建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评分

这本《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百年译丛: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书名,让我充满了历史的想象。我立刻想到的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知识和健康的共同追求。美国的中华医学基金会,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组织,它的使命感和行动力,在那个年代尤其可贵。而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中国现代医学的象征,两者的结合,必然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合作。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段合作的“果实”,即“fruitful collaboration”。这不仅仅是指医学研究的突破、医学教育的改进,还可能包括对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早期建设,对疾病防治的早期探索,甚至是对中国医学人才梯队的早期构建。这本书,或许会揭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当时中美两国医学界的科学家们是如何跨越文化和政治的隔阂,在学术的殿堂里进行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它可能是一部关于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以及跨国合作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力量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光是“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百年译丛”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们联想到一段跨越世纪、充满学术交流与贡献的辉煌篇章。我尤其对“百年译丛”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暗示着曾经有过大量的、由中美两国医学界共同完成的翻译和出版工作,这些译著想必是连接东西方医学知识桥梁的重要载体。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样的译丛能够将西方先进的医学理念和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给中国,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多么宝贵的养分。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组合,更是直接点出了合作的核心主体,我能预见到书中会详细描绘这两大机构之间错综复杂但又紧密相连的合作历程。从成立初衷的契合,到具体项目上的协同,再到对人才培养和医学教育的共同投入,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深入挖掘。尤其是在“1914-1951”这个时间跨度里,经历了一个国家从动荡到新生的巨大变革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医学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不凡。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当时的环境、人物的付出,以及这些合作如何为中国现代医学播下种子,并最终孕育出参天大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