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

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连科 著
图书标签:
  • 阎连科
  • 散文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711号园
  • 现实主义
  • 乡村
  • 社会观察
  • 文化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5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78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首位卡夫卡奖获得者阎连科最唯美的长篇自然散文。诗栖生活的标杆。新版结尾新修订。
  

内容简介

  “黑白阎连科”囊括了阎连科的“黑与白”——神实与真实,荒诞与感动,狂欢与纯情,先锋与质朴……第二辑“散文四书”,精选阎连科“最经典、最钟情”的四本散文——《我与父辈》《711号园》《发现小说》《感念》——以最短的时间,读最好的阎连科!
  《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是阎连科为自己曾经的天堂花园写的一部挽歌,记录他“一生最奢靡的诗栖生活”:一块自己的土地,几件顺心的农具,种白菜、丝瓜、茄子……采摘下来带着露水,做几样可口的小菜;雨后去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乘坐自己建造的木筏,在湖边的芦苇荡野餐、看书……本书直抵都市人内心深处的田园梦,是现代《桃花源记》,也是中国版《瓦尔登湖》。新版结尾由阎连科最新修订。

作者简介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9年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炸裂志》,中篇小说《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短篇小说《黑猪毛白猪毛》,散文《我与父辈》《711号园》等作品。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二十余次。入围2013年度英国曼布克奖短名单,并获得第十二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和2014年度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作品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荷、挪威、以色列、西班牙、塞尔维亚等二十多种语言,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驻校作家。

精彩书评

  瓦尔登湖一滴水
  711号园子被阎连科发现并成就了他一番“奢靡的生活”,给他未曾泯灭的农民经历以重新刻骨的记忆,令他在那片喧闹之外的净土中写出一本“瓦尔登湖”式的写意,就已经足够幸运的了。多年以前,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农村,至今,我还在庆幸,庆幸自己告别了父辈们面朝黑土背朝天的生活,从此成了一个城市人。阎连科也从农村走出来,当兵进城,如今更是成了皇城根下的一位市民。他却始终不忘自己农民的本色,你看他在那片一想便可知道只是暂时属于自己的田园里,那份儿得瑟。各式蔬菜们、花树果树们、虫们鸟们动物们、瓜们果们、雪们雨们风们、草们讨厌透顶的美国樁们,还有那一片突然间就干涸了的湖,那埸陷的山包,那些近乎成了精的农具,在阎作家的笔下,都成了他写作的对象。他在这份难得的宁静惬意中,以一颗作家幼稚晶莹的心灵,精心呵护,小心描绘,在读这些文字时,我时时感受到作者悬着一颗心:这份宁静与自然,断不能长久,该来的总会要来。能留下这一份写意,也就足够了。毕竟,711号那一片湖水,只能算是瓦尔登湖中的一滴。
  ——豆瓣书评一

  诗栖生活的标杆
  阎连科在711号园的生活简直就是我的理想生活的一个标杆,与自然为伍,与美好为友,诗栖生活。幸运的是,我家还有一个屋顶花园,那里有一池水、几块地,花草蔬果,鱼鸟昆虫,还有一个和阎连科同样热爱自然生命的人——那就是我爸,虽然他不是作家,但从他每天扑向他的花园就如同黄夏木扑向母亲怀抱那样渴望,就知道我爸拥有和阎连科同等巨大的幸福感。更幸运的是,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在繁杂生活中仍保留着一份对诗栖生活的憧憬。
  ——豆瓣书评二

  留存心中一点绿
  这是一本文字沉静不浮躁的书,但也是一本最容易激起人们内心躁动的书,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深埋着一种按捺不住的潮水涌动,内心五味杂陈,久久,都很难复归平。711号园,也就是作者所描绘的这部田园写意的所在地,在2011年在被拆迁中永远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相信即便是在京城的人也还有很多人未能到访,索性有这样一本书留住了这份有恒的纪念,一道美丽的伤痛。这样的地方还很多,改变带给了我们现代化的生活,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不想失去的的痛的舍不得。
  ——豆瓣书评三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耕种菜园,泛舟湖上,听雨林中,漫步花径;他热爱那里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近似癫狂般迷恋那里的每一寸土地……然而有一天,这片乐土连同他的院子都倏忽消失了。他写这部书显然是带有情绪的,读者可从无字处读得出来;他的情绪进而传染给我,于是心有戚戚焉。
  ——豆瓣书评四

  只有经历了灾难幻灭的人,经历了死亡般窒息的人,才能够正视乡村社会的深层隐语,阎连科把那些痛感统统压在自己的身上,去为一个民族背负黑色的棺椁并踩出一道道的墓志铭。
  ——鲁迅纪念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

  连科天生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又是当代中国最具探索勇气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从不重复自己的写作经验,每一部都具有小说形式的探索性,开掘着新的令人喜悦的思想深度。
  ——复旦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思和

  阎连科有一种愣劲,强行穿过荒诞地带,有一种不妥协的精神。或许他本来就是中国当代小说家中的共工,他为什么就不能头触不周山呢?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

  阎连科以一种令人迷恋的崇高挑战叙事的极限,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提醒我们应当直面我们不敢直面的现实,记住我们可能已经忘却的记忆。
  ——文学评论家程德培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农 具
1. 农具
2. 农具在超市的尴尬
3. 一把铁锨的命运
4. 一张锄的新生命
第二章 耕作与菜蔬
1. 我的菜园
2. 常食菜蔬的故乡
3. 日记之一——一畦芹菜的生长史
4. 日记之二——一棵丝瓜的前缘今生
5. 日记之三——榆树的小白菜
6. 菜园外的菜蔬们
第三章 花 草
1. 寂梅
2. 迎春
3. 桃红梨白
4. 连翘
5. 路野草族的生存权
6. 路野花盆
7. 一棵月季树
8. 一柳吊兰树
9. 白蒿
10. 草秋悲喜
第四章 林 木
1. 对一棵失去的槐树的追忆
2. 杂树林
3. 林中的蘑菇
4. 柳树的义情与语言
5. 美国椿地下根须的争夺战
6. 楝与槐的生死恋
7. 刺探植物私生活的癖好
8. 落叶
第五章 昆 虫 们
1. 王国园
2. 蚂蚁军
3. 黄裙马蜂
4. 臭斑虫
5. 蝴蝶的舞殇
6. 关于蜻蜓
7. 螳螂
8. 蝉、蝽、螵虫和蟋蟀
第六章 鹿背上的鸟
1. 麻雀的欢歌笑语与悲伤
2. 啄木鸟
3. 留鸟与迁徙鸟
4. 鹿背上的鸟
5. 刺猬
6. 难产的羊
7. 一条找不到家的土著狗
8. 园子里的流浪猫
第七章 庭院照相册
1. 葫芦
2. 西瓜
3. 樱花与茄子
4. 木槿
5. 指甲花
6. 竹
7. 吊兰与鸦鸟
8. 庭院碎记
第八章 冬 天
1. 无名湖
2. 铁路
3. 冬园
4. 雪
5. 塌陷的山包
6. 冬后

精彩书摘

  一条找不到家的土著狗
  有次因故和家人一块去八达岭,回来到沙河那儿,看到一只狗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逆行着疯跑和寻找。它跑跑走走,走走停停,在酷热的夏天,伸长着鲜红的舌头,寻找着生命的出口和离死亡较远的安全处。我们把汽车停在了路边上,打着安全灯,眼看着它从我们身边跑过去而爱莫能助,担心它最终会和某辆轿车的前轮或挡板相遇撞在一块儿。而它以死亡为代价,换来的只是那轿车的一丝擦伤和司机连连说着“倒霉!倒霉!”的一顿骂。
  当这条狗从我们视线消失的时候,我把对它的担心也从高处挪位到低处,开始开着汽车朝北京方向动起来。而就在这时候,我从反光镜中看到它又返身回跑的一个黑影儿。
  我再次把车停在了路边,小心地等待着它的到来。等待着它从我们身边跑过时,可以慢下脚步,看我们一眼,让我们和它说上几句话,指点它一下,如何才可以逃离高速公路这最为危险的区域。然而,事情的预期,不只是我想的那样。在它沿着高速路跑到距我们还有二十几米时,它慢下了脚步,并且停了下来,在担忧中不安地望着我们。
  我朝它走了过去,望着十几米外的它。它也在那儿警觉地望着我。我们这样大约对视了几十秒,儿子从我身后递来了一瓶矿泉水,并且不知从车的哪儿找到了一个装过糕点的方的塑料盒。我就拿着水与盒子慢慢朝前挪,把盒子放在路的护栏下,倒了半盒水,才撒着身子朝我们的汽车走回来。
  这时的阳光,正从头顶射下来,高速公路上的黑色沥青吸收了大量的热,又把那热发散着聚在公路上。那些早上赶往长城八达岭而这时又朝北京赶着的轿车,一辆接一辆以超过一百二十迈的速度从狗和我们身边飞过去。没有人停下车看看狗和我们一家人,也没有人开窗向我们招一下手。我料定,在那飞驰而过的十几、二十辆小车中,一定还会有人骂我们一句:“找死啊!为了一条狗。”可那时,我和家人像国家英雄一样没有想这些,只是专注在那半盒水和那条狗的犹豫上。
  我的远离让那条狗有些放心了。待我回到车边后,那狗开始试探着朝水边走过去。开始试着舔了几舌又抬头看我们,发现我们站在这边没有动,没有恶意,也不像为它设了陷阱的人,终于就再次大胆飞快地用它燥红发白的舌头舔着那半盒水,直到水净后盒子在路边被过去的汽车风带着朝前移过去。这时候,戒备在我们和狗之间被那矿泉水给洗掉了。我又把两块蛋糕点心朝它扔去一块儿。待它吃完后再扔去一块儿。直到最后把蛋糕放在我手上,由它慢慢朝我走过来。
  它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花公狗,土著民,谈不上什么优良品种和进口交配那样的富贵话,有四十公分高,六七十公分长,三十几斤重。从它的体态、胖瘦和它对人的警觉中,可以肯定它不是一条流浪狗。流浪狗的目光都是警觉而又求助的。而它的目光中,当吃了蛋糕喝了水,那警觉很快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焦虑和不安。由此可以判断,它是一条有家、有着亲人的狗,只是因某种原因——比如在田野上的自由和对一条母狗的爱慕与追逐,最后导致把自己从某个高速路断了护栏的口中,让自己的生命走进了高速危险的封闭游戏圈,离开了高速沿线的某个村庄、田舍和它熟悉的亲朋好友了。我把手从它嘴下(而不是头上)伸过去,绕到它的脖子挠着抚摸着,直到它对我们彻底放松警惕,才把它抱到汽车上,开着汽车朝北京方向回去了。
  我们把它拉回了711号园。把它放在我家院落里,给它弄来了特有的食盒和喝水的碗。在这个院子和园子,它除了陌生的不安外,没有在高速路上对汽车与死亡的焦虑和紧张,看到我们一家人时总是摇尾巴,总是去舔我们的手。看到有同类被人牵着在园里溜达时,它会发出汪汪示好和相邀的叫。我们白天总是把它关在院子里,让它吃饱喝足后,到半夜把院门打开来,由它随意地进和出。狗对家是有超强记忆能力的。几年前,《北京青年报》上曾登过一则消息说,用一辆汽车把一条狗从北京拉到几百公里外的唐山后,那狗过了二十几天,又从唐山跑回到了北京它家里。由此我推测,土著花狗每天眼睛中的不安和陌生,其实是对它家主人的思念和怀想。晚上夜深人静、大街和公路上人稀车少时,如果你记得回家的路,如果你有从唐山返回北京的那条狗对家和主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与记忆,那你就离开我家、离开园子回到你家里。如果你找不到回家的路,你还可以返回园子,回到我家里。
  果然的,在我的观察中,这条土花狗,每天半夜都在喝完半盆水后离开我家,走出园子,不知到了哪儿去。而到了天亮前,它又精疲力竭地走回来,卧在我家院里,一脸的失落和浑身的疲惫感。我猜测它是半夜出门找它的家和主人了。找它回家的方向路道了。我们那样由着它,晚上十点多让它吃饱喝足,打开院落门,看着它慢慢离开我家(有时还走几步又回头望一望),离开园子,走到北京的街头上,天亮时又如期归来,带着疲惫和失落。
  然而这样半月后的一天早上我起床出门,发现它没有如往日那样疲惫地卧在食盆边上的树下边。上午九点它也没回来。十点它也没回来。直到中午、晚上它都没回来。它这次是真的从我家里消失了。轮到我和家人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感。中饭、晚饭我们一家人都在议论它,担心着一种不测的命运再次落到它头上。
  “它能找到它家吗?”家人问。
  我很肯定地说:“不回来就是找到它家了。”
  过了半晌后,我儿子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它不会被汽车撞死在路上吧?”
  这话让我们一家人都猛感愕然。因为这也正是我们人人担心、人人都没有说出口的话。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和连续数天大家都盼望着它会突然返回来。每天早上,一家人无论谁先起床,都要首先开门看一看,院里的那棵椿树下,是否卧着一条土生土长的大花狗。
  当然,朝那儿投去的所有目光,换回的都是失落和失望。当然,随着时间的昼走夜来,我们渐渐把关于花狗的记忆淡薄了,只是在北京的五环、四环、三环路上看到被汽车撞死的猫狗时,会本能地紧张一下停下车,看看它是不是那条土著狗。
  事情的戏剧性是在一个月又零几天后,秋天到来时,有天下午,我正在院里摘豆角,忽然听到栅栏门外有“汪汪汪”的狗叫声。抬起头,看见那条花狗正把它的前蹄扒在门上站起来,目光中的热切像寒冷中的两把火。而在那狗的身后,跟来的是它的主人,有六十几岁,秃了顶的大兴的农民,怀里抱着两个巨大的西瓜,累得他满脸是汗,背腰都朝地上弓着了。
  “喂——是你收留过我们家的花花吧?”老人大声地问着我,把他的两个西瓜放在低矮的栅栏门柱上。
  在把老人和狗和西瓜迎到我们家里时,那狗兴奋地卧在我和老人之间,由我和儿子不停地去它头上、脖上抚摸着。它也不停地舔着我们,这里看看,那里望望,和我们一道听着它主人的叙述——说从小把它养大到五六岁,在将近两个月前,它总是出门去追一条发情的野母狗,追着追着它就丢掉了。半个月不见,让他们一家找得好辛苦,差不多为找它一家人每人都磨破了一双鞋,最后以为它不是被人偷走宰吃了,就是走失被汽车撞死在了哪儿——说在他们村头,汽车撞死狗、轧死猫是最常有的事。因此也就不找了。狗有狗命,人有人命,也就一切听天由命了。可在过了半月后,有天早上一起床,门一开,它却又突然回去了。
  就这样,说它不知去哪儿疯野了半月自己重又回去了。
  说他今天是到世界公园这边卖西瓜(711号园离世界公园几百米)。卖着卖着就见花狗不停地要往这个园子跑。跑到园子门口,重又回到他的瓜车旁。回到瓜车旁,重又心神不宁地朝这园里跑,有几次还咬着他的裤腿朝着园子门口这边拉,弄得他生意都无法畅畅快快地做,最后就忽然想起它失踪半月的事。怀疑这园里有人曾在那半月收留过它,就抱着两个西瓜跟来了。
  就跟着花狗到了我们家。
  花狗和它的主人离开我家时,夕阳西下,院子里一片彤红温暖的光。世界变得清静亮丽,如是画在画上的风光和静物。我把花狗和它的主人送到门外又送了很远的路。那花狗走走停停,频繁地回头望着我,以示它的感激与留恋。不过到最后,它还是下决心紧跑几步随着它的瓜农主人消失了。
  后来,连续三年,每年瓜熟时,那和蔼的瓜农从大兴到城里去卖瓜,都要领着花狗拐到我家坐一坐,给我们家送几个他自己种的无籽大西瓜。
  ……

前言/序言

  黑白阎连科(总序)
  阎连科
  被这一丛书名所吸引——“黑白阎连科”,也就有了欣喜和欣然,感激着编辑和出版社支持这书出版的同仁们。
  我是一个相当矛盾、纠结的人,不相识的多说我好,而相识之后,便不再这样说道。继续近之,更想远之,所以朋友偏少。既怕别人认真了解,又常常渴望别人真正了解。一旦成为朋友,便总是想着肝胆相照。然倘若有了生死牵累,自己也没有把握自己会有怎样的情举义措,会背叛还是会执著情念,生死相依,同归暗黑的末路。总之黑白混淆,矛盾到扯不清明,难说二一。就我自己静心去想的时候,也不会把自我当做一个甚好或甚坏的东西看待。常想在这世上,其实你也是一个错人罪人,不知有过多少错事恶念。想有一天拿笔去回望自己,如果胆略和勇气可以让我把自己的魂灵剥开来看,那人不知该是怎样的虚妄和丑陋,只是伪装,只是理想,只是一种执著和克制,才使大家看到了我今天的嘴脸、今天的这副模样。
  盼望有一天可以养大育壮剥开自己灵魂的勇气,可以写出《忏悔录》那样的一部书来,让真正的坦荡回到体内;让混沌的黑白成为清明的界限。现在,不仅我没有赤裸的勇气,也还没有挨到那个时候。
  说到我的文学、我的写作,本是沿着自己的感悟执著地走,可其结果,却成了今天这副怪样。让人议论,让人黑白,让人感到矛盾和混淆。争论是不消说的。骂和嘲弄,我也都能听到猜到。也都知道说好的不仅是对我文学的尊重,也还多少有着中国人的那份情义支持。对支持说好者,报以情义;对骂和嘲弄,细听细辨,淡然处之。别人说你是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说你某某作品最好,或最为垃圾,我都听着想着,修正着,固执着,黑白混淆着。这套十二册的丛书分为“中篇四书”、“散文四书”和“长篇四书”,很可惜另有“四书”大家无法看到。即便不看那些,这三丛“四书”,也足可以让大家看到阎连科的文学黑白,在混沌中试图清明出一条文学的楚河汉界。总之这一丛选打开了阅读的门扉,是为了阅读的便捷,是认识的洞开和撕裂,是让人知道,他(它)终归是他(它),不是别的,不是别人;也是为了因阅读而让人对阎连科和他写作的黑白,有所了解与辨析。
  不希望你理解他(它),只希望你明白他(它)。
  不希望你热爱和喜欢他的文学和写作,只希望你认识他的文学和写作。
  如此而已。
  2013年 8月 26日
  插图



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 一、 导言:在文字的肌理中窥见生活真实 阎连科,当代中国文学界一位不可回避的名字。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神实主义”和对中国现实的冷峻解剖而闻名,每一次创作都仿佛一把锐利的解剖刀,撕开了现实的浮华,直抵人性的幽深。然而,除了那些在世界文坛引起轩然大波的宏大叙事,阎连科的散文同样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它们不似小说那般张扬,却同样饱含深情,以一种更为内敛、更为个人化的笔触,勾勒出作者内心世界的种种风景,以及他对生活、对时代、对文学的独特思考。 《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便是这样一部集结了阎连科散文精华的文集。这里的“四书”,并非指传统的儒家经典,而是作者精心遴选出的四部独立散文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711号园”的叙事空间。这个“711号园”,既可以是作者童年记忆中一个具体的地点,也可以是人生经历中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更可能是内心深处一片不可抵达的精神家园。在这片园林里,阎连科卸下了小说的棱角,袒露着更为柔软、更为真实的情感。他以黑白分明的笔调,审视着生命中的那些明暗交织的瞬间,那些温情与残酷并存的经历。 二、 《711号园》:记忆的藤蔓与岁月的斑驳 “711号园”作为文集的灵魂,贯穿始终,却又在不同的篇章中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又仿佛在缓缓流淌。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目光,回到那个或许已经模糊了具体年岁的童年。那个年代的乡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炊烟的袅袅,孩子们奔跑在田埂上,欢笑声与虫鸣交织。然而,即便是最纯真的童年,也并非全然是阳光灿烂。阎连科的文字,总能在美好的回忆中巧妙地植入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就像老旧照片上的斑驳,为那段时光增添了更为立体的质感。 例如,园中的那棵老槐树,它可能承载着童年秘密的倾诉,也可能见证了成长的烦恼与迷茫。树下的玩耍,树上的爬行,甚至树叶的飘落,都在阎连科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串联起记忆的线索。他会回忆起那些模糊的面孔,那些在记忆中被反复勾勒却又难以清晰起来的亲人、邻里,他们或许说过的话,做过的动作,都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小心翼翼地拾起,串联成一串串关于“家”和“乡愁”的叙事。 然而,“711号园”的意义远不止于对童年的追溯。它也是作者青年时期,乃至步入社会后,内心某个角落的投射。当他离开家乡,踏入更广阔的世界,旧日的记忆便成为他认识现实、理解人生的参照。他会在繁华的都市中,在陌生的异国他乡,蓦然想起711号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股浓郁的乡愁便会油然而生。这种乡愁,并非简单的思乡,而是对根脉的追寻,对过往的审视,对自我身份的不断确认。 三、 黑白之间:人性的明暗与现实的冷暖 “黑白”二字,是理解这部散文集的另一把钥匙。阎连科的散文,不像许多抒情散文那样追求色彩斑斓的描绘,而是更倾向于用一种朴素、甚至有些沉重的笔调,去触及生活中的“黑”与“白”。这里的“黑白”,是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洞察,是对现实的残酷与温情的并置。 在“黑”的维度里,他不会回避生活中的苦难、暴力、欺骗和不公。他可能会回忆起那些曾经让他感到困惑、压抑甚至愤怒的事件,那些发生在身边,或者在他成长过程中,让人们不得不低头、不得不沉默的时刻。他不会回避那些人性中的阴暗面,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滋生出来的扭曲和变形。这种“黑”,并非意在渲染绝望,而是以一种不加粉饰的真实,去逼视我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盲点。 然而,在“白”的维度里,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人性中的光辉和温暖。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刻,那些微小的善意、坚韧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之美,都会被阎连科敏锐地捕捉到。或许是亲人之间无声的关怀,或许是陌生人之间短暂的援手,或许是作者在绝望中依然坚持写作的信念。这些“白”,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予读者以力量和希望。 阎连科的“黑白”之辨,并非非此即彼的简单划分,而是对生活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他知道,人性是矛盾的统一体,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总是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他的散文,正是通过对这种“黑白”交融的描绘,展现出生命更为真实、更为深刻的图景。 四、 语言的力量:锤炼与朴拙的魅力 阎连科的语言,是他在文学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质之一。他的小说语言往往充满冲击力和想象力,而他的散文语言,则更显其锤炼的功力与朴拙的魅力。他善于运用看似简单、朴素的词汇,却能构建出极具感染力的意境。字里行间,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 在《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中,读者会发现,作者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他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用最直接的叙述,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种朴拙,并非笨拙,而是历经千锤百炼后的返璞归真。他仿佛是一位老农,用最结实的镰刀,收割着土地上最饱满的麦穗。他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嚼越有回甘。 同时,阎连科的语言也带着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他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时而富有力量,时而又充满温柔。这种节奏的把控,让他的散文读起来仿佛一首首动人的乐章,能够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作者的情绪之中。他对于词语的挑选,对于句子的组织,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在最恰当的位置,发出最精准的声音。 五、 文学的意义:在虚构与现实的边界处 《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提供了审视阎连科文学创作的另一重维度。他的小说以其大胆的虚构和对现实的超现实的扭曲而闻名,而他的散文,则像是打开了通往他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那个在小说中构建出宏大叙事的作家,同样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经历和思考。 这部文集,可以看作是阎连科对自己文学道路的一种回溯和反思。他在散文中流露出的对文学的理解,对写作的态度,对语言的追求,都与他作为一位杰出小说家的身份相辅相成。他或许会在书中谈论创作的艰辛,谈论灵感的来源,谈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些思考,对于理解他如何从现实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将这些养分转化为具有震撼力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部散文集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本质,或许就在于这种在虚构与现实的边界处,不断探索和求索的精神。阎连科的散文,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和温暖的追求。他用一种坦诚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复杂与辽阔。 六、 结语:抵达灵魂深处的711号园 《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是一次与作者内心深处的对话。在这里,没有虚构的宏大叙事,只有真实的情感流淌;没有惊世骇俗的批判,只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阎连科以他独有的“黑白”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迷雾,抵达那个名为“711号园”的精神领地。 这片园林,或许是每一个读者内心深处都曾经拥有过的,或者渴望抵达的。它承载着我们的童年、我们的乡愁、我们的遗憾、我们的希望。通过阎连科的文字,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重新理解那些曾经模糊的记忆,重新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情感。 这部散文集,是一次静默的阅读,一次灵魂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阎连科,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所能达到的,那抵达灵魂深处的强大力量。在“711号园”里,我们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那片真实,以及那份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711号园”,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它背后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可能是模糊而又充满诗意的角落。阎连科,这位以其深刻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征服了无数读者的作家,这次将他的目光聚焦于散文,而且还是“散文四书”中的一本,这本身就足以引起我的期待。黑白封面的极简设计,衬托着“711号园”的独特,仿佛是在古老的相册中,被标记出来的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带着时光的痕迹和浓厚的情感。我一直在想象,这个“711号园”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承载着童年回忆的后院,还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偶然邂逅的避风港?又或者,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属,一个作者得以休憩和反思的内心世界?阎连科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直击灵魂的力量,他能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也能用最冷峻的笔触,描绘出最动人的情感。我期待在这本散文集中,能够看到他更为个人化、更为真实的一面,能够跟随他的思绪,去感受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在“711号园”中的秘密约会,一次对人生况味的深度品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黑白两色,简约却极具张力。阎连科的名字,我一直觉得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他的小说我读过几部,每次都像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有时是震撼,有时是悲悯,有时又带着一种莫名的荒诞感。这次是他的散文集,而且是“散文四书”中的一本,更名为“711号园”,光听名字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一直在猜测,“711号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它是一个真实的地点,还是一个精神上的隐喻?会是阎连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坐标,还是他构筑的一个精神家园?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随性与真实,或许在这些文字里,我能窥见那个我熟悉的、又可能全然陌生的阎连科。我期待着,在那些熟悉的阎式思考的深度之下,涌动着怎样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和情感流淌。文字的力量,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阎连科的文字,更是以其独特的质感,让人在阅读中反复咀嚼,回味无穷。我准备好了,要走进这个“711号园”,去感受那里空气的味道,去聆听那里的回响,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评分

“711号园”,这几个字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好久,总觉得它藏着一个关于时间的秘密。阎连科的散文,我总觉得是一种带着重量的文字,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抒情,而是扎根于大地,生长出带有泥土芬芳的思考。黑白封面的简洁,反而让“711号园”这个名字更加醒目,像是在一个被岁月洗刷过的老照片上,赫然标记着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地点。我想象着,在这个“园子”里,一定充满了故事。或许是关于故乡的回忆,或许是关于人生旅途中的某个驿站,又或者,是一个关于“存在”本身的追问。阎连科的文字,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细节里挖掘出最深刻的意涵。我期待着,在这本散文集中,能够看到他对生活、对历史、对人性的独特洞察,能够被他那些质朴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所打动。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深层对话,一次对他内心世界的探索。我希望能从“711号园”里,找到一些关于自己的答案,或者,至少,找到一些新的思考的角度。

评分

初见“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这个书名,一股浓厚的怀旧气息便扑面而来。黑白,似乎暗示着一种复古的时代印记,又或许象征着某种纯粹与极致。而“711号园”这个带有编号的称谓,则增添了一层神秘感,让人忍不住去探究它背后的故事。阎连科的名字,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著称,总能将现实社会的种种荒诞与人性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次他将目光投向散文,这让我充满好奇。散文不同于小说,它更加贴近作者的真实情感与生活体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阎连科更为真实、更为柔软的一面。他会如何描绘他的“711号园”?那里承载着他怎样的记忆?是童年的嬉戏,还是成年的沉思?或许,这不仅仅是一个园子,更是一个他内心世界的映射,一个他得以安放灵魂的宁静角落。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跟随他的笔触,去探索这个充满故事的“711号园”,去感受文字背后那股深沉而又温情的力量。

评分

在浩瀚的书海中,“黑白阎连科·散文四书:711号园”这个名字,就像一颗遗落的珍珠,在不经意间便吸引了我的目光。阎连科,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学气场,他的小说以其冷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总能触动人心最隐秘的角落。而这次,他将这份犀利与温情,延伸至散文领域,并且以“711号园”这样一个充满故事感的标题呈现,无疑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猜想,“711号园”可能并非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承载着作者丰富情感与深刻记忆的所在。它或许是某个时期的隐喻,或许是某个阶段的缩影,又或许,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散文的魅力在于其自由的表达,我期待在这本书中,阎连科能以一种更为细腻、更为个人化的笔触,展现他生活的点滴,情感的起伏,以及他对世界的理解。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被他精心珍藏的瞬间,品味那些朴素而又动人的生活哲学。这不仅仅是读一本散文集,更像是走进一位智者的内心世界,进行一场灵魂的交流。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有点啰嗦。。。。。。。。。。。。。。。。。。。。

评分

有点啰嗦。。。。。。。。。。。。。。。。。。。。

评分

满意

评分

有点啰嗦。。。。。。。。。。。。。。。。。。。。

评分

有点啰嗦。。。。。。。。。。。。。。。。。。。。

评分

有点啰嗦。。。。。。。。。。。。。。。。。。。。

评分

有点啰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