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散文精选

梁晓声散文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晓声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
  • 梁晓声
  • 文学
  • 随笔
  • 散文集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情感
  • 人生
  • 思考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9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1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梁晓声40年“良心”之作
  2.华语文坛犀利的一支笔,用犀利笔触,剖析社会病象,探寻时代脉搏。
  3.穿越过时代艰难险阻的记录者,转型历史场域穿行中的求索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梁晓声关于个人成长和人生价值思索的经典散文篇目。
  这里有理想主义者梁晓声犀利的一面——用文字叩问社会良知,探寻时代脉搏;也有温情、感性和质朴的一面——用细腻的笔触,写母亲的逝、父亲的老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文字真挚、忧郁、深刻、豪迈,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

  梁晓声,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祖籍山东荣城,1949年生于哈尔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浮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至今仍坚持纸笔写作,创作了小说、散文、杂文等1600余万字。

目录

【第一辑】 我心·人心
人性和它的意义 / 003
我心·人心 / 009
人性似水 / 015
论温馨 / 021
关于“孝”
——写给九十年代的儿女们 / 028
窗的话语 / 035
中年感怀 / 039
读书与人生
——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 / 042
【第二辑】 公民·文明
勇于羞耻的现代公民 / 053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 057
文明的尺度 / 066
羞于说真话 / 069
论教育的诗性 / 075
关于民族遗风的断想 / 084
【第三辑】 文化·表情
百年文化的表情 / 091
指证中国文化之摇篮 / 096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 100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 108
论文痞的起源 / 111
皇帝文化“化”了什么 / 115
读的烙印 / 119
唐诗宋词的背面 / 138
【第四辑】 人生·真相
人生真相 / 153
美是不可颠覆的 / 163
何妨减之 / 172
体验“残疾” / 177
狡猾是一种冒险 / 180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 187
【第五辑】 人性·关系
看自行车的女人 / 197
达丽之死 / 202
父亲的演员生涯 / 210
母亲播种过什么? / 217
王妈妈印象 / 221
女人不是残缺不全的男人 / 230
男人是女人的镜子 / 234
国与国的竞赛,乃是女人与女人们的竞赛 / 239
【第六辑】 时代·自白
这个时代的“三套车” / 251
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 / 257
论泡沫 / 263
世无大国 / 266
一位地税员的自白 / 270
在西线的列车上 / 278
【第七辑】 禅·其他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 287
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 / 289
让我迟钝 / 293
沉默的墙 / 297
禅及其他 / 304

精彩书摘

  我心·人心
  心对人而言,是最名不符实的一个脏器。从我们人类的始祖们刚刚有了所谓“思想意识”那一天起,它便开始变成个“欺世盗名”的东西,并且以讹传讹至今。当然,它的“欺世盗名”,完全是由于我们人的强加。同时我们也应该肯定,这对我们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相当于汽车的马达,双手都被截掉的人,可以照样活着,甚至还可能是一个长寿者。但心这个脏器一旦出了毛病,哪怕出了点儿小毛病,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健康产生大的忧患了。倘心的问题严重,人的寿命就朝不保夕了。人就会惶惶然不可终日了。
  我一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所谓“思想意识”,本属脑的功能,怎么就张冠李戴,被我们人强加给了心呢?而这一个分明的大错误,一犯就是千万年,人类似乎至今并不打算纠正。中国的西方的文化中,随处可见这一错误的泛滥。比如我们中国文人视为宝典的那一部古书《文心雕龙》,就堂而皇之地将艺术思维的功能划归给了心。比如信仰显然是存在于脑中的,而西方的信徒们做祈祷时,却偏偏要在胸前画十字。因为心在胸腔里。
  伟人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当年我背这一段毛泽东的语录,心里每每的产生一份儿高兴。仿佛“英雄所见略同”似的。那是我第一次从一个伟人那儿,获得到一个大错误被明明白白地予以纠正的欣慰。但是语录本儿上,白纸黑字印着的“思想”两个字,下边分别地都少不了一个“心”字。看来,有一类错误,一经被文化千万年地重复,那就只能将错就错,是永远的错误了。全世界至今都在通用这样一些不必去细想,越细想越对文化的错误难以纠正这一事实深感沮丧的字、词,比如心理、心情、心灵、心肠、心事、心地、心胸等等,并且自打有文字史以来,千百年不厌其烦地,重复不止地造出一串串病句。文化的统治力在某些方面真正是强大无比的。
  心脑功能张冠李戴的错误,只有在医生那儿被纠正得最不含糊。比如你还没老,却记忆超前减退,或者思维产生了明显的障碍症状,那么分号台一定将你分到脑科。你如果终日胡思乱想,噩梦多多,那么分号台一定将你分到精神科。判断你精神方面是否出了毛病。其实精神病也是脑疾病的深层范围。把你打发到心脏专科那儿去的话,便是医院大大的失职了。
  翻开历史一分析,心脑功能张冠李戴这一永远的错误,首先是与人类的灵魂遐想有关。也跟我们的祖先曾互相残食的记载有关。一个部落的人俘虏了另一个部落的人,于是如同猎到了猎物一样,兴高采烈围着火堆舞蹈狂欢。累了,就开始吃了。为着吃时的便当,自然地先须将同类们杀死。心是人体唯一滞后于生命才“死”的东西。当一个原始人从自己同类的胸腔里扒出一颗血淋淋的心,它居然还在呼呼跳动时,我们的那一个野蛮的祖先不但觉得惊愕,同时也是有几分恐惧的。于是心被想象成了所谓“灵魂”在体内的“居室”,被认为是在心彻底停止跳动之际才逸去的。“心灵”这一个词,便是从那时朦胧产生,后经文字的确定,文化的丰富沿用至今的。
  人类的文化,中国的也罢,外国的也罢,东方的也罢,西方的也罢,一向对人的心灵问题,是非常之花力气去琢磨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心灵琢磨不透了,往往会冲口而出这样一句话——“我真想扒出你的心(或他或她的心),看看究竟是红的还是黑的!”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说过这句话,说时都不免恨恨地狠狠地。
  但是我观察到,在中国,在今天,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其实是最不在乎心灵的质量问题的。越来越不在乎自己的,也越来越不在乎他人的了。这一种不在乎,和我们人类文化中一向的很在乎,太在乎,越来越形成着鲜明的,有时甚至是相悖的,对立程度的反差。人们真正在乎的,只剩下了心脏的问题,也许这因为,人们仿佛越来越明白了,心灵是莫须有的,主观臆想出来的东西。而心才是自己体内的要脏,才是自己体内的实在之物吧?
  的确,心灵原本是不存在的。的确,一切与所谓心灵相关与德性有关的问题,原本是属于脑的。的确,这一种张冠李戴,是一个大错误,是人类从祖先们那时候起就糊里糊涂地搞混了的。
  但是,另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乃是——人毕竟是有德性的动物啊!
  人的德性毕竟是有优劣之分的啊!关于德性的观念,纵使说法万千,也毕竟是有个“质”的问题吧?
  人类成熟到如今,对与人的生存有关的一切方面的要求都高级了起来。唯独对自身德性的“质”的问题,一任地降低着要求的水准。这一点尤其在当代中国呈现着不可救药的大趋势。中国文化中,对于所谓人的心灵问题,亦即对于人的德性问题,一向是喋喋不休充满教诲意味儿的。而如今的中国人,恐怕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德性方面最鄙俗不堪的了。人类对于自身文化的反叛,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似乎进行得最为彻底。我们仿佛又被拎着双腿一下子扔回到千万年以前去了。扔回到和我们的原始祖先们同一文化水准的古年代去了。正如我们都知道的,在那一种古年代,所谓人类文化,其实只有两个内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和对死的恐惧。
  我们的头脑中只剩下了关于一件事情的思想——金钱。已经拥有了大量金钱的人们的头脑,终日所想的还是金钱。尤其是金钱。他们对金钱的贪婪,比生存在贫困线上的我们的同胞们对金钱的渴望,还要强烈得多。他们对于死的恐惧,比我们普通人要深刻得多。
  我们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人心十窍。意思是心之十窍,各主七情六欲。当然有一窍是主贪欲的。当然这贪欲也包括对金钱的贪。所以,老百姓常说——某某心眼儿多。某某缺心眼儿。某某白长了心眼儿死不开窍。如今我们许多中国人之人心,差不多只剩下一窍了。那就是主贪欲那一窍。所贪的东西,差不多也只剩下了钱,外加上色点缀着,主着其他那些七情六欲的窍,似乎全都封塞着了。所以我前面说过,这样的人心,它又怎么能比人手的感觉更细微更细腻呢?它变成在“质”的方面很粗糙,很简陋,功能很单一的一个东西,岂不是必然的么?
  我曾认识一位我一向敬着的老者。一生积攒下了一笔钱,大约有那么三四十万吧。仅有一子,已婚,当什么公司的经理,生活相当富足。可我们这位老者,却一向吝啬得出奇。正应了那句话——“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绝对的一毛不拔。什么“希望工程”、什么“赈灾义捐”、什么“社会道义救助”,几乎的一概充聋作哑,仿佛麻木不仁。倘需捐物,则还似乎动点儿恻隐之心。旧衣服破裤子的,也就是只能当破烂儿卖的些个弃之而不惜之类,倒也肯于“无私奉献”。但一言钱,便大摇其头,准会一迭声地道:“捐不起捐不起!
  我自己还常觉着手头儿钱紧不够花呐!——这说的是他离休以后。离休前,堂堂一位正局级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国家干部,出差途中买筒饮料喝,竟要求开发票,好回单位报销。报销理由是非常之充足的——不是因公出差,我才不买饮料喝呐!以为我愿意喝呀?对于我这个人,什么饮料也不如一杯清茶!……尽管是“一把手”,在单位的名声,也是可想而知的了。却有一点是难能可贵的,那就是根本不在乎同僚们下属们对自己如何看法。
  就是这么样的一位老同志,去年患了癌症之后,自思生命不久将走到了尽头,一日用电话将我召了去,郑重地说是要请我代他拟一份遗嘱。大出我意料的是,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医科院,以做解剖之用。仰躺病榻之上的他,一句句交代得那么的从容,口吻那么的平静,表情那么的庄严。这一种境界,与他一向被别人背地里诮议的言行,真真是判若两人啊!我不禁地心生敬仰,亦不禁地满腹困惑。他看出了我有困惑,便问:“听到过别人对我的许多议论是吧?”
  我点头坦率回答是的。
  又问:“对我不那么容易理解了是吧?”
  我又点头。
  他便叹口气,说出一番道理,也是一番苦衷——“不错,我是有一笔为数不少的存款。但那既是我的,实际上又不是我的。是儿孙的。现在提倡爱心,我首先爱自己的儿孙,应该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吧?一位父亲,一位祖父,怎么样才算是爱自己的儿孙呢?当然就看死后能留给他们多少钱多少财产啦。其他都是白扯。根本就体现不出爱心了。所以,我现在还活着,钱已经应该看成是儿孙们的了。我究竟有多少钱,他们是一清二楚的。我死那一天,钱比他们知道的数目还多些,那就证明就等于我对他们的爱心比他们的感觉还多些。如果少了,那就证明就等于爱心也少了。我当然希望他们觉得我对他们的爱心多些好。我到处乱捐,不是在拿自己对儿孙们的爱心随意抛洒么?我活到这岁数,早不那么傻了。再说,也等于是在侵犯儿孙们的继承权呀!至于我死后的遗体,那是没用的东西。人死万事休嘛。好比我捐过的些旧衣服破裤子。反正也不值钱了。谁爱接受了去干什么就干什么吧!还能写下个生命的崇高的句号,落下个好名声,矫正人们以前对我的种种偏见。干嘛不捐?捐了对我自己,对儿孙们,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嘛!我这都是大实话。大实话要分对象,当着我不信赖的人,我是绝不说这些大实话的……”
  听罢他的“大实话”,我当时的心理感受是很难准确形容的。只有种种心理感受之一种是自己说得清楚的——那便是心理的尴尬。好比误将一名三流喜剧演员,可笑地当成了一位悲剧大师,自作多情地暗自崇拜似的。
  对于我们这一位老同志,钱和身,钱才是更重要的。而身,不过是“钱外之物”,倒不那么在乎了。尤其当自己的身成了遗体后,似乎就是旧衣服破裤子了。除了换取好名声,实际上一钱不值了,更重要的留给儿孙,一钱不值的才捐给社会——这又该是多么现实,多么冷静的一副生意人的头脑里才可能产生的“大思维”啊?
  那一天回到家里,我总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皆云“钱财乃身外之物”,怎么的一来,从哪一天开始,中国人仿佛都活到了另一种境界?一种“钱财之外本无物”的境界?无物到包括爱情,包括爱心,包括生前的名,死后的身,似乎还有那么一股子禅味儿。
  正是从那天开始,我更加敏锐地观察生活,倍感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确实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观念的“大革命”。
  如果一个男人宣布自己是爱一个女人的——那么给她钱吧!“我爱你有多深,金钱代表我的心”……
  如果做父母的证明自己是爱儿女的——那么给他们钱吧!“世上只有金钱好,没钱的孩子像根草”……
  如果哪一行哪一业要奖励哪一个人——那么给他或她奖金吧!没有奖金衬托着,奖励证书算个啥?
  人心大张着它那唯一没被封塞的一窍,呼哒呼哒地喘着粗气,如同美国科幻电影中宇宙异形的活卵,只吞食钱这一种东西。吞食足了,啪啦一下,卵壳破了,跃出一头狰狞邪恶的怪物……
  于是我日甚一日地觉得,与人手相比,我们的张冠李戴的错误,使人心这个我们体内的“泵”,不但越来越蒙受垢辱,而且越来越声名狼藉了。越来越变得丑陋了。当然,若将丑陋客观公正地归给脑,心是又会变得非常之可爱的。如同卡通画中画的那一颗鲜红的红桃般可爱,那么脑这个家伙,却将变得丑陋了。脑的形象本就不怎么美观。用盆扣出的一块冻豆腐似的。再经指出丑陋的本质,它就更令人厌弃了不是?
  有些错误是只能将错就错的。也没有太大纠正的必要。认真纠正起来前景反而不美妙。反正我们已只能面对一个现实——心也罢,脑也罢,我们人身体中的一部分,在经过了五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之后,居然并没有文明起来多少。从此我们将与它的丑陋共生共灭,并会渐渐没有了羞耻感。
  心耶?脑耶?——也就都是一样的了……
  ……

《岁月的暖光》 一部关于故土、人情与时代变迁的深情回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上,梁晓声的名字始终与一种质朴、厚重、饱含深情的笔触紧密相连。他笔下的文字,如同久远村落里升起的炊烟,带着泥土的芬芳,抚慰着每一个在城市钢筋水泥中感到些许疏离的灵魂。《梁晓声散文精选》并非简单地将过往的文字汇集,而是一次精心的梳理与呈现,它以“岁月的暖光”为主旨,邀读者一同踏上一段追溯往昔、品味人情、感悟时代流转的旅程。 本书收录的散文,穿越了梁晓声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和深沉思考。他写故乡,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带着现实的温度和回忆的色彩。那些曾经熟悉的街巷,那些淳朴的面孔,那些在岁月风霜中留下的印记,都在他笔下鲜活起来。他描绘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精神上的根脉,是他行走江湖、历经风雨后,永远可以回首汲取力量的源泉。 在这些篇章中,读者会看到一个充满温情的“老北京”形象。从胡同里的叫卖声,到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梁晓声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洞察力,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他笔下的老人,或许粗茶淡饭,却有着深刻的智慧和豁达的人生观;他笔下的孩童,或许衣衫朴素,却有着最纯真的快乐和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人物,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缩影。他们是那个年代最鲜活的注脚,他们的生活,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 梁晓声的散文,尤其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和动人的瞬间。他写父子情,写师生情,写邻里情,也写对故人的思念。这些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不会刻意煽情,而是让情感自然流淌,如同溪水缓缓浸润。读他的文字,你会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那些温暖的时刻,那些曾经让你感动的瞬间。这种共鸣,是文学最珍贵的力量之一。 本书中,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被巧妙地融入到个人的生活体验之中。梁晓声经历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他没有将这种变迁抽象化,而是通过个体命运的沉浮,通过生活细节的改变,来展现时代的洪流。他写下乡的经历,写城市的扩张,写人们思想的碰撞,这些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然而,即使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下,他始终关注的,是人本身,是人在变化中的坚守与失落,是人性中不变的善良与朴实。 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普通人,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群。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人的成就,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支撑着社会,传递着情感,构筑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温暖。梁晓声对这些普通人的描写,充满了敬意和理解。他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他们在艰难生活中所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对知识与文化的思考。作为一名深厚的文化人,梁晓声对知识分子的命运,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有着深刻的忧虑和思考。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有他们的困惑,有他们的挣扎,也有他们的坚持。他对阅读的珍视,对文字的力量的信赖,都体现在字里行间。他所倡导的,是一种脚踏实地、心怀天下的文化情怀。 在阅读《梁晓声散文精选》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梁晓声用他温厚、睿智的语言,与读者分享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他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又如同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房。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极其精准传神。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却又能在平淡中见深刻。他写景,不追求辞藻的堆砌,而是勾勒出事物的神韵;他写人,不刻意雕琢,而是捕捉其最真实的表情和神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岁月的暖光》不仅仅是梁晓声过往创作的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依然可以坚守内心的淳朴,依然可以珍视身边的温情,依然可以从故土和人情中汲取力量。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回味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些依然存在的力量。 这是一本适合在寂静的午后,或是在温暖的夜晚,静静翻阅的书。它会让你会心一笑,也会让你黯然神伤,但最终,它会给你带来一种久违的感动和慰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故土的温情,永远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梁晓声用他一生的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梁晓声散文精选》正是这份财富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它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书名吸引了。梁晓声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总是和“温情”、“厚重”、“接地气”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果然没让我失望。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老裁缝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衣裳,严丝合缝,熨帖舒适。没有浮夸的表演,没有故作高深的道理,而是娓娓道来,像在跟你促膝长谈。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深刻的洞察,他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无奈。他写的人物,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也不是脸谱化的坏人,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真实得就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读他的文字,有时会觉得心头一热,因为那些朴素的价值观,那些对人性的关怀,在如今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但它能让你在阅读中找到共鸣,找到力量,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心灵的交流。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需要费尽心思去解读的“高冷”作品,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人生阅历,跟你分享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感悟。我非常欣赏作者那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笔下的那些人物,那些事件,无不折射出时代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理解现在。他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的追求。他的文字,既有批判的锋芒,又有温情的慰藉。读完之后,你会感到一种释然,一种对人生的豁达。这本书不是给你答案的,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迷茫,也让我们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不经意间就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我喜欢作者那种叙述的节奏感,不急不缓,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慢慢地为你展开一幅幅生活画卷。他笔下的场景,无论是乡村的泥土芬芳,还是城市的市井烟火,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探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却常常能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不是直接灌输给你什么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思想被拓宽了,对生活的理解也更深邃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人生。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美,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细微之处,在于那些平凡的日子里,所蕴含的温暖和力量。

评分

拿到这本散文集,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作者的文字,就像是厨房里飘出来的饭菜香,温暖而踏实,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他擅长从极其平凡的生活片段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比如一家人的日常对话,一次邻里间的闲聊,甚至是街边小摊的吆喝声,在他的笔下都能变得有滋有味,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情世故的描绘,那种淳朴而又复杂的人际关系,被他写得淋漓尽致,既让人怀念,又让人思考。他仿佛是一个洞察世事的智者,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生活的真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清茶,初尝或许微苦,但回味之后,便能感受到甘甜和醇厚。它教会我,即使身处喧嚣的尘世,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和力量,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着朴素却有质感的字体。第一次翻开它,就感觉像是在一个久违的老友家中,壁炉里正噼啪作响,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字里行间流淌的,是那种温润如玉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敲打在心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童年回忆的那几篇,那种带着点儿狡黠又充满天真的童趣,瞬间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简直是出神入化,比如一顿饭的味道,一个物件的触感,一次不经意的对话,在他笔下都能活灵活现,仿佛我就是那个见证者,亲身经历着那些寻常却又不平凡的故事。读着读着,常常会停下来,望着窗外发呆,脑海里回荡着那些平实的话语,感叹生活的美好,也思考着岁月的痕迹。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或许有些寡淡,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它醇厚的回甘,在舌尖久久萦绕。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瞬间惊艳的书,但一定是能让你在反复咀嚼后,获得更深刻体悟的书。

评分

好好学习中

评分

一分钱一分货,盗版

评分

给力

评分

好好学习中

评分

一分钱一分货,盗版

评分

为什么,一定,要,写,一个,字。。。

评分

一分钱一分货,盗版

评分

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非常热情。

评分

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