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代表[究竟真实],通过它,人们得以了解永恒不变的基础,进而超出相对价值,使身心获得真正的安顿。
翻阅《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就会发现一个特色——“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老子》各章的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的白话译文。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我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可以对应于自己的生活,看看能否加以实践了。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在编排及校对时,为各章内文加上各节小标题,使全书显得更为生动有序而可读。因此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许多朋友的护持。当然,内容若有任何争议,则全属作者的责任。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数授。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菜顿大学讲座教授。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离文艺奖。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励志。其学术论著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但是其中含藏的智慧,闪耀了二千多年,并且直至今日更显光华。他针对天下大乱的困局,虚拟一位[圣人],以他代表悟道的统治者,再设法昭示我们什么是[道]。一日悟道,人生将充满无限的契机。
——傅佩荣
前言
上篇:道经
上篇绪论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日夷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入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篇·德经
下篇绪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尊贵与卑贱并非对立之两面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意即:所以尊贵要以卑贱为根本,高处要以低处为基础。这两句话证明我们前面的解释是对的,尊贵要与卑贱,高处要与低处配合,而不能一直处在好的一面。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即: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仆下”。“不谷”很多人译成“不善”,亦即侯王自称不善,这个翻译我不敢苟同。因为“孤”是孤家,“寡”是寡人,以此表示他一个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作为领袖,压力当然很大。如果“不谷”译成“不善”,当做“坏人”解,实在不太合理,因为没有哪位帝王会承认自己不善。章炳麟认为“不谷”的合音是“仆”,表示侯王以“仆下”谦称,此解优于“不善”的解释。侯王不敢说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领袖,而自称仆下,意指他像仆人一样,是替百姓服务的,可见古时候就有这种观念,这是我为何选择章炳麟解释的理由。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意即:这不是把卑贱当做根本吗?不是这样吗?把卑贱当做根本,“仆下”才有卑贱的意思。“不善”何来卑贱?把“不谷”解为不善,容易陷入特定的价值判断中,在《老子》书中没必要分辨善与不善,因为老子对善与不善的看法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并且符合老子的精神,再做合理的解释。
“故至誉无誉”,意即: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没有称誉。“至誉无誉”四个字,老子、庄子都很喜欢用。如果有办法找到话去称赞一个人,就不是最高的赞誉。孔子在《论语·泰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民无德而称焉”,百姓找不到任何话来称赞尧,可见他是真的伟大。如果赞美尧很聪明、慈爱、做了很多好事等,只要能找到说法的,就不是最高的称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即:因此,不要华丽如美玉,或粗糙如硬石。做任何事不要走极端,“如玉是为贵,如石则为贱,两者皆非所欲”。
……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主要来自于其对“真实”二字的重新定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在塑造“人设”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标签和虚像之中,忘记了事物最本真的样子。《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我们对“表象”的迷恋。傅先生对老子“朴”的解读尤其到位,他强调了回归到未经雕琢、未经污染的本性状态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回归。我读到其中关于“大智若愚”的论述时,深有感触,它不是鼓励愚昧,而是赞美那种不炫耀、不张扬的内在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将老子那种“不争而自胜”的境界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完此书,我发现自己对外界的评价开始变得不那么敏感,反而更专注于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需求。
评分这本《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哲学洗礼。傅佩荣先生的讲解,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的光芒。他没有将老子的思想束之高阁,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道”的奥秘一点点剖析开来。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无为而治”的阐释,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是放任自流,但先生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类比,比如水利万物的特性,把“无为”的精髓——顺应自然、不强加干预——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特别强调了老子哲学中那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这对于我们这个凡事都追求效率、力争上游的现代社会来说,简直是一剂清凉的药。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句子,思考自己在日常决策和人际交往中是否过于执着于表面的“有”,而忽略了内在的“无”。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逻辑清晰,即便是对道家思想初涉足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傅先生的思路,不会感到晦涩难懂,真是一本能让人从心底里感到平静和开阔的书籍。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对市面上许多解读老庄的书籍都有所涉猎,但《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无疑是其中最能激发我思考的一本。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深奥的《道德经》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人生哲学系统。傅先生的讲解脉络清晰,他善于提炼出跨越时空的普适性原则。比如,他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放在现代商业竞争和个人冲突的背景下进行剖析,其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洞察力,让我看到了“以退为进”的巨大能量。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仓促,每一次的深入探讨都恰到好处地引出了读者心中的下一个疑问,并随即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这场古老智慧的探索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和洗涤,感觉对“道法自然”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身处的整个世界。《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并没有把老子描绘成一位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把他呈现为一个洞悉世事人情、看透权力更迭的智者。傅先生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解释,精辟地指出了过度干预的危害性,这让我联想到许多社会管理和家庭教育中的通病——总想掌控一切,结果适得其反。作者的语言极富画面感,他仿佛站在我身边,用亲切的语气,引导我一步步走出思维的死胡同。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欣赏“不完美”和“不确定性”,接受事物变化无常的本质,从而减少对抗和内耗。这对于提升个人的精神韧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它成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每逢心绪不宁时翻阅,总能从中找到安顿身心的良方。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探讨古代哲学的书籍是抱有疑虑的,总觉得会是枯燥的说教,但《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构建了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傅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解读文本,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老子思想中那些看似矛盾实则圆融的辩证关系,比如“有”与“无”的转化。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知足常乐”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他没有停留在表层的道德说教,而是探讨了这种“知足”背后的宇宙观——即万物皆有其定数,过度索取只会带来内心的匮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内观的旅程,它引导我审视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执念和焦虑的来源。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觉心中的一块石头被轻轻挪开,视野似乎也随之开阔了一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层层递进,从道的本体论到德的实践论,衔接得浑然天成,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很好
评分性价比好,比书店便宜
评分最近一直研究这方面,该书印刷很好,应该正版
评分先听了傅佩荣先生的讲座 很不错,看看书更有收获
评分是正版,质量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搞活动买书是超级划算的
评分升入初中,作业难免会多一些,可是做做总会累的,我可以利用读书来休息,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学到了知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评分挺好的,搞活动时买的,很划算,是正品呢
评分登时种的树,登时是尝不到果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