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佩荣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傅佩荣
  • 思想
  • 文化
  • 经典
  • 中国哲学
  • 智慧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8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33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傅佩荣详说经典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代表[究竟真实],通过它,人们得以了解永恒不变的基础,进而超出相对价值,使身心获得真正的安顿。

内容简介

  

翻阅《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就会发现一个特色——“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老子》各章的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的白话译文。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我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可以对应于自己的生活,看看能否加以实践了。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在编排及校对时,为各章内文加上各节小标题,使全书显得更为生动有序而可读。因此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许多朋友的护持。当然,内容若有任何争议,则全属作者的责任。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数授。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菜顿大学讲座教授。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离文艺奖。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励志。其学术论著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精彩书评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但是其中含藏的智慧,闪耀了二千多年,并且直至今日更显光华。他针对天下大乱的困局,虚拟一位[圣人],以他代表悟道的统治者,再设法昭示我们什么是[道]。一日悟道,人生将充满无限的契机。
   ——傅佩荣

目录

前言
上篇:道经
上篇绪论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日夷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入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篇·德经
下篇绪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精彩书摘

尊贵与卑贱并非对立之两面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意即:所以尊贵要以卑贱为根本,高处要以低处为基础。这两句话证明我们前面的解释是对的,尊贵要与卑贱,高处要与低处配合,而不能一直处在好的一面。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即: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仆下”。“不谷”很多人译成“不善”,亦即侯王自称不善,这个翻译我不敢苟同。因为“孤”是孤家,“寡”是寡人,以此表示他一个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作为领袖,压力当然很大。如果“不谷”译成“不善”,当做“坏人”解,实在不太合理,因为没有哪位帝王会承认自己不善。章炳麟认为“不谷”的合音是“仆”,表示侯王以“仆下”谦称,此解优于“不善”的解释。侯王不敢说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领袖,而自称仆下,意指他像仆人一样,是替百姓服务的,可见古时候就有这种观念,这是我为何选择章炳麟解释的理由。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意即:这不是把卑贱当做根本吗?不是这样吗?把卑贱当做根本,“仆下”才有卑贱的意思。“不善”何来卑贱?把“不谷”解为不善,容易陷入特定的价值判断中,在《老子》书中没必要分辨善与不善,因为老子对善与不善的看法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并且符合老子的精神,再做合理的解释。
“故至誉无誉”,意即: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没有称誉。“至誉无誉”四个字,老子、庄子都很喜欢用。如果有办法找到话去称赞一个人,就不是最高的赞誉。孔子在《论语·泰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民无德而称焉”,百姓找不到任何话来称赞尧,可见他是真的伟大。如果赞美尧很聪明、慈爱、做了很多好事等,只要能找到说法的,就不是最高的称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即:因此,不要华丽如美玉,或粗糙如硬石。做任何事不要走极端,“如玉是为贵,如石则为贱,两者皆非所欲”。
……

前言/序言


《道之回响:古今哲思的对话》 本书并非关于某一位特定学者的解读,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探险,一次对人类理性与智慧不懈追寻的壮丽史诗。我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根本性观念,并试图在古老的东方与西方文明的智慧之光中,找到那些永恒不变的真理与启示。 第一篇:形而上之思——存在的奥秘与宇宙的秩序 我们将从“有”与“无”、“体”与“用”这些最根本的概念出发,审视人类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在物质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着某种超越性的实在?宇宙的运行是否遵循某种内在的秩序或法则?我们将回顾柏拉图的“理型论”,追问理念世界的真实性;探索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解析事物生成与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将深入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的观念,理解那个超越一切名称、难以言喻的本源。 第一章:何为实在?——从现象到本质的追问 古希腊的探索: 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大元素,原子论者的不可分割粒子……这些早期哲学家试图从感官可及的物质世界中寻找万物的本源。他们的贡献在于,将哲学的目光从神话转向了自然,开启了理性认识的先河。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席卷希腊哲学风潮的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在他看来,我们感官所能触及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模糊投影。真实的、永恒的、不变的存在是理念,例如“美”的理念、“善”的理念。这些理念是事物的原型,是知识的最终对象。我们将分析理念的特征:独一性、永恒性、不变性、完美性。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将哲学重心拉回了经验世界。他否定了脱离物质的独立理念世界,强调“实体”(ousia)是存在的根本。实体是具有独立存在性的个体,它由“形式”(eidos)和“质料”(hyle)构成。形式是事物的本质,是使其成为某种事物的规定性;质料是构成事物的材料。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学说,理解事物的生成与变化过程。 老子的“道”: 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古代哲学也提出了关于宇宙本源的深刻思考。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出了“道”这一概念。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越一切名称、形相、概念的绝对实在。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们将探究“道”的无形无名、生育万物、自然无为等特性,理解它与西方哲学中“本体”概念的异同与联系。 第二章:宇宙的秩序与和谐——从混沌到规律的理解 毕达哥拉斯的数: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数。数是万物的尺度,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秩序。他们发现了音乐中的音程比例,并将其推广到宇宙的各个层面,认为宇宙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与和谐。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强调“万物皆流”,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然而,这种变化并非毫无章法,而是遵循着一种普遍的理性原则——“逻各斯”(Logos)。逻各斯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万物变化的内在动力与秩序。它是火的生灭,也是战争与和平的循环。 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则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辩证法,对事物的界限与差异提出了质疑。在“齐物论”中,他认为生死、是非、贵贱、大小等一切相对的区分,在“道”的宏大视野下都归于一。他提倡“忘”与“化”,融入宇宙自然的洪流,达到与万物齐一的境界。 斯宾诺莎的“实体”与“属性”: 到了近代,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提出了他的泛神论哲学。他认为只有一个无限的实体,即上帝或自然,而我们所认识的“思维”和“广延”只是这个实体的两种属性。宇宙的万物都是这个单一实体的不同样式或样式。这种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的普遍性与包容性,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篇:人生的智慧——德行、幸福与意义的探求 在对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一番探索之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人类自身,关注个体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安顿身心,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将审视古人对德行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 第三章:德行的边界与修养——成为一个好人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关注。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德行就是知识。只有认识到什么是善,人们才会趋向于善。他的诘问法,旨在唤醒人们心中的理性,揭示无知。 孔子的“仁”与“礼”: 中国儒家文化将“仁”视为核心道德观念,是爱人、亲亲、忠恕等一系列美德的总和。“礼”则是实现“仁”的外在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我们将探讨“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理解儒家如何构建理想的社会人格。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最高善是“幸福”(eudaimonia),而幸福是通过合乎德性的活动来实现的。他区分了“智慧德性”(如理性、智慧)和“道德德性”(如勇敢、节制、公正),认为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并且强调“黄金分割”——即道德德性是两个极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中道。 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 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不同,伊壁鸠鲁主张“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但这里的快乐并非指感官的放纵,而是指心灵的宁静与身体的无痛苦。他提倡简朴的生活,培养友谊,摆脱对死亡和神灵的恐惧,达到“阿塔拉西亚”(ataraxia,心灵的平静)。 第四章:幸福的源泉与生命的意义——在有限中寻求无限 伊壁鸠鲁与斯多葛学派的比较: 在古希腊,享乐主义与斯多葛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斯多葛学派强调顺应自然,接受命运,培养内在的德性,不为外物所扰。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理性,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将对比这两种学说,理解它们在应对人生苦难时所提供的不同路径。 佛教的“解脱”之道: 佛教提出了“苦集灭道”四圣谛,认为人生皆苦,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等烦恼。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断除烦恼,可以达到“涅槃”的解脱境界。我们将探讨佛教关于“无我”、“缘起”等核心观念,以及它如何引导人们摆脱痛苦,获得内心的安宁。 存在主义的“自由”与“责任”: 到了现代,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强调人的绝对自由,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预设的命运或本质,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与行动来塑造自己。这种自由伴随着巨大的责任,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 尼采对传统道德与价值观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他提出了“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作为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并倡导“超人”(Übermensch)的出现,即能够超越一切束缚,创造自身价值,实现生命最强韧生命力的个体。 第三篇:社会的构建与人间的秩序——从治理到和谐的思考 思想的触角最终将延伸至人类社会。个体如何与其他个体相处?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如何构建?我们将在不同文明的政治哲学与伦理思想中,探寻人类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永恒追寻。 第五章:理想的社会蓝图——秩序、公正与繁荣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了一个由哲学家国王统治的理想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社会被严格划分为统治者、卫士和生产者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和谐运作。他强调哲学王的理性与智慧是治国的根本。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则更为务实,他考察了不同城邦的政体,认为“中道”的政体,即混合政体,是最优的。他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好的法律能够促进公民的美德。 中国的“大同”与“小康”: 中国儒家经典《礼记》中描绘了“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理想。“大同”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强调天下为公,人人为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而“小康”则是相对现实的理想,强调各安其分,讲信修睦。 霍布斯、洛克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社会契约论是理解国家起源与合法性的重要理论。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生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需要一个强大的主权者来维持秩序。洛克则强调自然权利,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卢梭则强调“公意”,认为社会契约应当体现人民的普遍意志,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第六章:和谐共处之道——宽容、理解与合作 宗教的普世关怀: 各种宗教,尽管形式各异,但往往都包含着对人与人之间关怀、同情、宽恕的倡导。例如基督教的“爱人如己”,佛教的“慈悲为怀”,伊斯兰教的“仁慈”。我们将考察这些宗教教义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基础。 启蒙运动的理性与人权: 启蒙运动倡导理性、自由、平等、博爱。它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权利,并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这些权利。 现代社会中的多元文化与对话: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常态。本书也将探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对话,如何构建一个包容、理解、合作的多元社会。 结语:思想的传承与未来的启示 本书并非要为任何一种思想贴上“最终”或“绝对正确”的标签,而是希望通过这场穿越古今的哲学对话,激发读者独立的思考。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理解他们是如何面对生存的困境,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如何构想理想的社会。每一位先哲的思想,都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都是一次对人类可能性的探索。 在阅读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时,我们或许会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关于存在、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始终具有相似的内核。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正是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解答的思路与启示。 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思想盛宴。它邀请您一同漫步在哲学的花园,感受智慧的光芒,并在此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更坚定的方向。这趟旅程,或许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必定会点燃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引领您踏上更为广阔的精神探索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主要来自于其对“真实”二字的重新定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在塑造“人设”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标签和虚像之中,忘记了事物最本真的样子。《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我们对“表象”的迷恋。傅先生对老子“朴”的解读尤其到位,他强调了回归到未经雕琢、未经污染的本性状态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回归。我读到其中关于“大智若愚”的论述时,深有感触,它不是鼓励愚昧,而是赞美那种不炫耀、不张扬的内在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将老子那种“不争而自胜”的境界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完此书,我发现自己对外界的评价开始变得不那么敏感,反而更专注于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需求。

评分

这本《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哲学洗礼。傅佩荣先生的讲解,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的光芒。他没有将老子的思想束之高阁,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道”的奥秘一点点剖析开来。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无为而治”的阐释,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是放任自流,但先生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类比,比如水利万物的特性,把“无为”的精髓——顺应自然、不强加干预——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特别强调了老子哲学中那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这对于我们这个凡事都追求效率、力争上游的现代社会来说,简直是一剂清凉的药。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句子,思考自己在日常决策和人际交往中是否过于执着于表面的“有”,而忽略了内在的“无”。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逻辑清晰,即便是对道家思想初涉足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傅先生的思路,不会感到晦涩难懂,真是一本能让人从心底里感到平静和开阔的书籍。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对市面上许多解读老庄的书籍都有所涉猎,但《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无疑是其中最能激发我思考的一本。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深奥的《道德经》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人生哲学系统。傅先生的讲解脉络清晰,他善于提炼出跨越时空的普适性原则。比如,他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放在现代商业竞争和个人冲突的背景下进行剖析,其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洞察力,让我看到了“以退为进”的巨大能量。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仓促,每一次的深入探讨都恰到好处地引出了读者心中的下一个疑问,并随即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这场古老智慧的探索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和洗涤,感觉对“道法自然”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身处的整个世界。《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并没有把老子描绘成一位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把他呈现为一个洞悉世事人情、看透权力更迭的智者。傅先生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解释,精辟地指出了过度干预的危害性,这让我联想到许多社会管理和家庭教育中的通病——总想掌控一切,结果适得其反。作者的语言极富画面感,他仿佛站在我身边,用亲切的语气,引导我一步步走出思维的死胡同。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欣赏“不完美”和“不确定性”,接受事物变化无常的本质,从而减少对抗和内耗。这对于提升个人的精神韧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它成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每逢心绪不宁时翻阅,总能从中找到安顿身心的良方。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探讨古代哲学的书籍是抱有疑虑的,总觉得会是枯燥的说教,但《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构建了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傅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解读文本,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老子思想中那些看似矛盾实则圆融的辩证关系,比如“有”与“无”的转化。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知足常乐”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他没有停留在表层的道德说教,而是探讨了这种“知足”背后的宇宙观——即万物皆有其定数,过度索取只会带来内心的匮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内观的旅程,它引导我审视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执念和焦虑的来源。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觉心中的一块石头被轻轻挪开,视野似乎也随之开阔了一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层层递进,从道的本体论到德的实践论,衔接得浑然天成,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很好

评分

性价比好,比书店便宜

评分

最近一直研究这方面,该书印刷很好,应该正版

评分

先听了傅佩荣先生的讲座 很不错,看看书更有收获

评分

是正版,质量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搞活动买书是超级划算的

评分

升入初中,作业难免会多一些,可是做做总会累的,我可以利用读书来休息,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学到了知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评分

挺好的,搞活动时买的,很划算,是正品呢

评分

登时种的树,登时是尝不到果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