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之家

维特根斯坦之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亚历山大·沃 著,钟远征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文学
  • 维特根斯坦
  • 家庭
  • 回忆录
  • 传记
  • 心理学
  • 文化
  • 历史
  • 欧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2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213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谁会将自己拥有的巨额遗产全部放弃,同时拟定一份能使自己永不再获得财产的严密协议?谁会仅凭一只左手,在钢琴上演奏需要十指才能完成的乐曲,并巡演于世界舞台?谁能邀请克里姆特为其画像?又有哪个家族能将勃拉姆斯、约阿希姆、理查·施特劳斯等音乐家请至自家的音乐厅中,共享一流的私人音乐会?
  世界上有许多的显赫家庭,而如此显著地将财富、音乐、哲学、怪癖、品位糅合在一起的,爱恨交织、悲喜交加、既荣耀又悲惨、既犹太又雅利安的,或许只有维也纳的维特根斯坦之家。
  亚历山大·沃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演绎了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及其家族的传奇乐章。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家族为20世纪贡献了一位偶像级的大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作为这个维也纳显赫家族的叛逆,路德维希最终却使维特根斯坦这个姓氏举世闻名。他的巨大声誉,似乎遮蔽了他那些同样非凡的哥哥姐姐的故事,包括那位享誉乐坛的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保罗和路德维希究竟成长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他们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家族渊源和家族相似?本书讲述的正是保罗、路德维希和他们的姐姐赫尔梅娜、格蕾特以及其他亲友之间的故事。这是一个音乐之家、冲突之家的真实故事,也是一部人间悲喜剧,一部家族兴衰史,贯穿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可谓那个大时代的象征和缩影。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沃(Alexander Waugh),英国作家、BBC音乐评论家,同时兼具作曲家、电视节目主持人等身份。系出名门,伊芙琳·沃之孙,奥柏林·沃之子,长期为英国《星期天邮报》和《伦敦晚报》撰写歌剧评论,还做出版、画漫画,作曲曾经获奖。著有《古典乐:一种新的聆听方式》(1995),《歌剧:一种新的聆听方式》(1996),《父与子》(2004)等作品。

精彩书评

  ★这本书中的故事如此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而它却从未以这种方式被讲述过,这真是令人惊讶……很难想象另一种叙事,能够呈现这般的流利、机智、风趣和细致入微。

  ——《文学评论》


  ★一部糅合了真实发现与精彩故事的作品,一部令人难忘的传记,难以被人忽略。

  ——《伦敦晚报》


  ★沃非常熟练地整理着大量有关财富和心理的复杂事物,而又从不妨碍到对核心人物之故事的描述。他的写作很敏锐、自信且丰富多彩,这本书读来是一种阅读享受。

  ——《电讯报》


  ★即使是在一百年前引人注目的维也纳,维特根斯坦家族也因其宿命般的古怪脱颖而出……沃使我们对他所描述的每一页中那些有教养的怪人、知识分子、博爱者和厌世者们的轶事目瞪口呆。

  ——布鲁姆伯格


  ★绝妙!令人惊叹的著作,将令人敬畏的学识……与对荒诞的观察完美地融合起来……读来令人心智愉悦,理应让更多读者知晓。
  ——《独立报》

目录

第一部 自杀的阴影
1 维也纳首演
2 去年此时
3 卡尔的大叛逆
4 企业家
5 和一个女继承人的婚姻
6 鲁道夫·维特根斯坦之死
7 汉斯的悲剧
8 在维特根斯坦家
9 男孩们
10 他们的母亲
11 另一个兄弟
12 居中的姐妹
13 保罗的早年训练
14 路德维希的困境
15 新婚夫妇
16 卡尔的不省人事
17 纪念K.W.

18 回看保罗


第二部 一战中的三兄弟
19 金钱无小事
20 战争前奏
21 报名从军
22 灾难
23 俄国战俘
24 库尔特·维特根斯坦在美国
25 抵达西伯利亚
26 三个鼓舞之源
27 希望的微光
28 活埋于要塞
29 一次出逃的机会
30 家人重聚
31 一次转变
32 格蕾特的问题
33 保罗的独臂首演
34 欧洲硝烟四起
35 美国参战
36 保罗性情的转变

37 终局


第三部 左手钢琴家和剑桥“基督”
38 余波
39 家庭纷争
40 反犹太
41 性生活
……

前言/序言


《维特根斯坦之家》:一段关于记忆、身份与情感纠葛的内心探索 《维特根斯坦之家》并非一本哲学著作,尽管它的名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位以其深邃思想闻名于世的奥地利哲学家。相反,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情感、记忆错综复杂联系的叙事小说,它以一种细腻而充满张力的方式,剖析了主人公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以及那些看不见的、却深刻塑造着我们存在的羁绊。 故事的起点,是一栋名为“维特根斯坦之家”的老宅。这座宅邸坐落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偏僻角落,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更是一个承载着家族历史、秘密与情感的容器。宅邸本身就仿佛拥有生命,它的每一个角落都低语着过去的故事,每一束透过老旧窗户的光线都投射着往昔的影子。主人公之一,艾莉亚,一位事业有成的建筑修复师,因为一桩突如其来的家族事务,不得不重新回到这座她童年时曾短暂居住过的老宅。 艾莉亚的回归,并非仅仅是为了履行一项责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内心深处对于一段被刻意遗忘的童年时光的追溯。在她记忆的深处,这座宅邸与一个模糊而又强烈的情感印记紧密相连——那是关于她早已离世的母亲,以及一段她始终无法完全理解的母女关系。母亲的早逝,给艾莉亚留下了无数未解的疑问和无法释怀的遗憾。而“维特根斯坦之家”似乎是连接这一切的唯一节点。 在修复老宅的过程中,艾莉亚逐渐在那些尘封的物品、褪色的照片和泛黄的书信中,拼凑出她母亲的另一面。她发现,母亲并非她童年记忆中那个沉默寡言、略显疏离的形象,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渴望被理解的女性。尤其令她感到震惊的是,她在母亲遗物中发现的日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爱、对自由,以及对某种难以言说的困境的深切挣扎。这些日记,就像是开启了通往母亲灵魂深处的一扇门,让艾莉亚得以窥探到母亲生命中不为人知的侧面,也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母亲的认知。 然而,故事并非仅仅聚焦于艾莉亚的个人回忆。她在这里遇到了她的哥哥,莱恩。莱恩是一位才华横溢但性情孤僻的音乐家,他选择留守在这座老宅,仿佛是为了逃避外界的喧嚣,又像是为了守护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艾莉亚和莱恩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充满了微妙的张力。他们拥有相同的童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忆与情感解读。莱恩对于童年,尤其是关于母亲的记忆,似乎更加模糊,甚至刻意回避。他的沉默和疏离,成为了艾莉亚解开家族谜团的又一个障碍,也迫使艾莉亚思考,记忆是否可以被选择性地过滤,情感又是否可以被压抑而真的消失。 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以及兄妹两人在老宅中的日常相处,过去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曾经被压抑的情感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开始争论,关于父母的过去,关于彼此的理解,关于那些曾经的争吵与和解。那些细枝末节的争执,在老宅静谧的氛围中被放大,暴露出了两人内心深处对于安全感、对于被爱、以及对于家庭完整的渴望。 “维特根斯坦之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更象征着一个家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座老宅的修复过程,也象征着艾莉亚和莱恩试图修复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过去之间关系的过程。当他们一层层剥开老宅的墙皮,也仿佛一层层揭开自己内心的遮蔽。那些隐藏在壁橱里的旧物件,那些墙壁上细微的划痕,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尘土气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故事,一段段关于爱与失去,关于成长与蜕变的经历。 小说中,对于“家”的定义被反复探讨。它不仅仅是物理居所,更是情感的归属,是童年记忆的载体,是身份认同的基石。当艾莉亚和莱恩开始整理和修复这座承载着他们过去的老宅,他们也在重新定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开始意识到,许多童年时期的误解和隔阂,都源于他们当时有限的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他们才逐渐能够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更能体谅彼此的脆弱。 《维特根斯坦之家》更深入地挖掘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与主观性。同一个事件,在艾莉亚和莱恩的记忆中,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和感受。这引发了读者对于真实与记忆,以及个体经验如何塑造个体认知这一深刻问题的思考。当艾莉亚通过日记,看到了母亲内心真实的挣扎,她才明白,自己曾经认为的“真相”,可能只是基于自己狭隘的理解。而莱恩的沉默,也可能源于他当时无法承受的痛苦,或者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机制。 最终,老宅的修复完成,也标志着兄妹二人内心的一次重大转变。他们并非要完全抹去过去的痛苦,而是学会了如何与这些伤痛共存,如何在理解与接纳中找到新的平衡。他们之间的争吵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开始意识到,即使记忆无法被改变,但他们可以改变对记忆的解读,以及他们如何面对和处理那些伴随记忆而来的情感。 《维特根斯坦之家》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叙事,一部关于和解的篇章。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蜕变,用诗意的语言勾勒出老宅与情感的交织。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倾听、通过理解、通过接纳,来弥合那些看不见的裂痕,来寻找家庭的真正意义。这座老宅,在时光的流逝中,见证了生命的起伏,也成为了一个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记忆,以及关于最终救赎的永恒之地。故事在一种温暖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但其中所探讨的情感议题,却会在读者心中久久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狂欢,充满了令人目眩神迷的密度和精准度。我不得不承认,有些句子需要反复咀徊,才能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重量。它不像那种追求流畅易读的小说,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排列,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和哲学倾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那些对光线、声音、乃至沉默的描绘,都极其到位,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角色所处的压抑或狂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措辞的奇特组合所震撼,那种新鲜的表达方式,打破了我对常规书面语的认知。它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迫使你从一个更深、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陈述。这对于那些厌倦了千篇一律叙事腔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这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剖析,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答案,相反,它将那些最尖锐、最令人不安的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角色们的行为逻辑常常游走在常理的边缘,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机锋和潜台词,每一次的交流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角力。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真理”的探讨——它似乎在暗示,我们所执着追求的确定性,或许只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幻象。我读到某些段落时,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那种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对事物本质的怀疑和探究,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释放。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构建一个思辨的场域,邀请每一个进入其中的人,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框架。对于那些喜欢在文字中寻找哲学线索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一座宝藏,它能激发你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实体书本身也体现了一种近乎洁癖的美学追求。每一个章节的过渡,每一个标点的运用,都仿佛经过了建筑师般的精确计算。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与内容所营造出的那种疏离而又沉静的氛围完美契合。阅读体验是身体性的,好的装帧能将人更深地拉入作者的世界,而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有一种冰冷、清晰的美感,就像是在一个空旷的白色房间里,只有一盏精准投下的聚光灯,照亮了那些最核心的思绪。这种对形式的极致关注,让我联想到一种近乎偏执的匠人精神,它向我们展示了:文字的载体,与文字本身一样重要。它不仅仅是用来阅读的工具,更是一件值得被珍藏和细品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是一座迷宫,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走进了一个新的角落,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大胆,在时间线上不断地跳跃,仿佛在用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世界。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些许的困惑,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那些突然插入的哲学思辨,都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当你耐下性子,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河流缓缓前行时,你会发现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正在悄然拼凑出一幅震撼人心的图景。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首结构复杂的交响乐,起初只捕捉到零星的音符,但当所有乐章交织在一起时,那种磅礴的力量感和内在的逻辑便清晰地浮现出来。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得令人心惊,那种介于清醒与梦魇之间的挣扎,那种对存在意义的永恒叩问,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它不是那种可以被快速消费的作品,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感知和思考,像对待一位深不可测的朋友一样,需要时间去理解和接纳。

评分

抛开那些晦涩的理论和密集的文本结构不谈,这本书的情感张力是极其隐蔽却又极其强大的。作者巧妙地将角色的内在冲突外化,通过极简的动作和场景,暗示了巨大的情感风暴。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偷窥者,在观察这些人物在极端的压力下如何挣扎求生,如何与自我进行永无休止的拉锯战。那些留白之处,才是真正让人心头一紧的地方,因为你知道,在那些没有被言说的部分,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痛苦与不解。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与那些直白宣泄情感的作品截然不同,它要求读者付出情感劳动去填补空白,因此一旦建立起连接,那种共鸣感是极其持久和深刻的。我合上书本后,久久无法平复,那种被精准触动灵魂深处的微小震颤,久久不散。

评分

书都破了!有些失望!

评分

真实的,维特根斯坦一家。

评分

★即使是在一百年前引人注目的维也纳,维特根斯坦家族也因其宿命般的古怪脱颖而出……沃使我们对他所描述的每一页中那些有教养的怪人、知识分子、博爱者和厌世者们的轶事目瞪口呆。

评分

质量不错,印刷好,内容并不是一直连续的,需要有耐心看下去

评分

购买方便,京东服务好,推荐购买。

评分

人的行动学(Praxeology,或译人的行为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动的学科。意指人对于环境及他人有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一词最先在1890年被A埃斯比纳斯(Alfred Espinas)提出,但真正为人所知的则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稍后所提出的理论。

评分

《人的行动:关于经济学的论文(套装共2册)》作为其思想集大成的晚年扛鼎之作,米塞斯先是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类行动的“公理”,在这个公理基础上,他一步步地推导出了他眼中的人类社会经济运作的种种安排和运行原理,最后构建出了他的“人类行动学”的逻辑大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

评分

维特根斯坦之家既是被上帝所眷顾,也是被上帝施以魔咒的一家,真不知谓是该喜还是该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