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传之久远,易中天备极推崇。
被《中华读书报》誉为了20世纪的一波“文史热潮”。
快速掌握国学常识的读本,切合今人实际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第一篇 国学概论
何谓国学 / 002
中国学术之分期 / 003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学 / 004
先秦诸子之渊源二
——王官之学 / 008
先秦诸子之学 / 012
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 019
魏晋玄学 / 025
佛学 / 027
宋明理学 / 034
清代考据学 / 041
中国近代之思想家 / 046
第二篇 经子解题
自序 / 050
论读经之法 / 051
一、诗 / 060
二、书 / 066
三、附论《逸周书》 / 073
四、仪礼 礼记 大戴礼记 周礼 / 078
五、易 / 091
六、春秋 / 096
七、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 102
论读子之法 / 105
一、老子 / 118
二、庄子 / 121
三、列子 / 126
四、荀子 / 128
五、晏子春秋 / 134
六、墨子 / 135
七、公孙龙子 / 140
八、管子 / 142
九、韩非子 / 148
十、商君书 / 152
十一、尹文子 / 155
十二、慎子 / 156
十三、邓析子 / 157
十四、吕氏春秋 / 158
十五、尸子 / 168
十六、鹖冠子 / 169
十七、淮南子 / 172
第三篇 理学纲要
序 / 178
绪论 / 180
理学之源 / 182
理学源流派别 / 198
濂溪之学 / 206
康节之学 / 215
横渠之学 / 226
明道伊川之学 / 235
晦庵之学 / 247
象山之学 / 263
浙学 / 272
宋儒术数之学 / 283
阳明之学 / 291
王门诸子 / 304
有明诸儒 / 317
总论 / 323
第四篇 中国文化史
研究历史之目的 / 340
何谓文化 / 341
中国文化之起源 / 343
历史年代 / 346
三皇五帝事迹 / 348
古代之社会组织 / 353
社会阶级 / 357
古代之生业 / 363
古代之道路 / 370
古代之用人 / 373
先秦诸子学术 / 375
秦、汉时之新局势 / 377
此时之政情 / 379
汉代学术 / 383
汉代兵制变迁 / 384
汉代刑法变迁 / 385
此时代重要之现象 / 387
第五篇 历史研究法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 394
历史的历史 / 398
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 / 404
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 / 409
现代史学家的宗旨 / 414
作史的方法 / 419
研究历史的方法 / 425
第六篇 史学与史籍
史学定义 / 434
史籍溯源 / 436
史学缘起 / 439
史部大略(上) / 443
史部大略(下) / 447
史家宗旨今昔异同 / 450
史材 / 456
论搜辑 / 459
论考证 / 461
论论史事之法 / 465
史学演进趋势 / 469
第七篇 中国史籍读法
弁 言 / 474
史学之用安在 / 475
中国有史学吗? / 477
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 481
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 / 484
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 492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 506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 513
我个人特别赞赏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匠人精神”。一本汗牛充栋的著作,最怕的就是疏漏和矛盾。但在这本《大全》中,我发现对于一些历史时间点或人名、著作的引用,都做了细致的考证和标注,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在梳理历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时,对于那些史料记载存在冲突的关键事件,作者没有简单地选择其中一说,而是会并列展示不同的观点,并简要说明考证的依据,这在无形中就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文献学入门课。这种“不把读者当傻瓜”的尊重感,让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飞跃。此外,书中穿插的许多精美的插图和表格,如历代朝代更迭表、主要哲学流派关系图等,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起到关键的梳理和辅助理解作用。它们就像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个“路标”,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点,使得信息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的。毕竟“迄今最全面完整”这个定位,未免有些夸大其词的嫌疑,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低估了编纂者的用心程度。它并非仅仅是对传统典籍的简单罗列或摘抄,而是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和系统梳理。例如,在探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辨时,作者巧妙地将《周易》的象数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进行了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派在根本认识论上的异同,这种交叉印证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立体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于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流派或人物,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和客观的叙述态度,避免了简单地进行褒贬,这对于构建一个全面、平衡的国学认知框架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知识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细节都填充得密不透风,而是把主要的脉络和节点标注得清清楚楚,让读者在探寻深层知识时,始终能保持对整体结构的宏观把握,避免了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可以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著作。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种古典而不失现代感的排版,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却能让人一眼看出它内容的深邃和广博。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当然,作为一本工具书性质的“大全”,内容的组织结构才是重中之重。我发现它在章节划分上非常清晰,从儒释道的思想源流,到诗词歌赋的审美鉴赏,再到古代礼仪制度的变迁,几乎是按照一个完整的时间线和知识体系来铺陈的。初学者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不必担心被庞杂的信息淹没。例如,在介绍先秦诸子百家时,它没有陷入佶屈聱牙的原文引用,而是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了精要的阐述,这对于初次接触国学的朋友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友好和引导。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人感觉不像是在啃“硬骨头”,而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进行一场愉快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让人能够跳脱出现代视角,去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例如,当我读到关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和士人精神的部分时,我开始反思,在那个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知识分子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如何孕育而生的。这种反思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自然而然产生的代入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把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文化精髓,以一种极其现代的、系统化的方式重新包装和呈现出来,让我们意识到,国学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和决策的活水源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让我们可以自信地去探讨更深层次的文化议题,不再停留在皮毛的了解上,真正做到了“入门”之后,还能持续“深造”。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许多国学普及读物常常要么过于学院派,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典故,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为了追求通俗,牺牲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读完后感觉像听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却什么也没真正记住。但这本《大全》似乎避免了这两个极端。它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会适当地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或者当代案例进行类比,使得抽象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举个例子,在阐述古代的“中庸之道”时,它没有空泛地谈论“不偏不倚”,而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困境,形象地描绘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运用这种智慧来达成长远的稳定与和谐。这种既有“文采”又有“实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对国学抱有敬畏之心的人,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书已收到,还没读,总体感觉不错
评分京东发货很快,价格也很美丽
评分吕思勉的《国学知识大学》的确比较全面,内容充实,但愿对孩子有所帮助。
评分《国学知识大全》是吕思勉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的开示门径之作,写就于先生的学术盛年期
评分大部头,纸质很好,正版,只是内容对我来说晦涩难懂一些,慢慢啃吧
评分不错,内容详实,浅显易懂,适合非国学专业学习
评分书很不错,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才买的。
评分好书!印刷好
评分书好,快递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