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大全:迄今最全面完整的国学入门经典

国学知识大全:迄今最全面完整的国学入门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经典
  • 入门
  • 知识
  • 中华文化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294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4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28
字数:47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吕思勉国学典藏精校版,一部民国学术期写就的大师之作。
  

  历久弥新,传之久远,易中天备极推崇。
  

  被《中华读书报》誉为了20世纪的一波“文史热潮”。

  快速掌握国学常识的读本,切合今人实际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的开示门径之作,写就于先生的学术盛年期,在民国时期一经出版,即受到当时的国学爱好者和整理者的大力追捧,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誉。虽世易时移,但其价值却历久弥新,仍对当代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整理汇集了《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和《中国史籍读法》等著作,堪称一部全面完整的国学巨著。作者观点论述严谨,考证精详,旨在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纯粹的阅读体验,实为不可多得的国学入门佳作。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 ~ 1957),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15 岁入县学,21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有《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吕著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传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国学概论

何谓国学 / 002
中国学术之分期 / 003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学 / 004
先秦诸子之渊源二
——王官之学 / 008
先秦诸子之学 / 012
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 019
魏晋玄学 / 025
佛学 / 027
宋明理学 / 034
清代考据学 / 041
中国近代之思想家 / 046

第二篇 经子解题

自序 / 050
论读经之法 / 051
一、诗 / 060
二、书 / 066
三、附论《逸周书》 / 073
四、仪礼 礼记 大戴礼记 周礼 / 078
五、易 / 091
六、春秋 / 096
七、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 102
论读子之法 / 105
一、老子 / 118
二、庄子 / 121
三、列子 / 126
四、荀子 / 128
五、晏子春秋 / 134
六、墨子 / 135
七、公孙龙子 / 140
八、管子 / 142
九、韩非子 / 148
十、商君书 / 152
十一、尹文子 / 155
十二、慎子 / 156
十三、邓析子 / 157
十四、吕氏春秋 / 158
十五、尸子 / 168
十六、鹖冠子 / 169
十七、淮南子 / 172

第三篇 理学纲要

序 / 178
绪论 / 180
理学之源 / 182
理学源流派别 / 198
濂溪之学 / 206
康节之学 / 215
横渠之学 / 226
明道伊川之学 / 235
晦庵之学 / 247
象山之学 / 263
浙学 / 272
宋儒术数之学 / 283
阳明之学 / 291
王门诸子 / 304
有明诸儒 / 317
总论 / 323

第四篇 中国文化史

研究历史之目的 / 340
何谓文化 / 341
中国文化之起源 / 343
历史年代 / 346
三皇五帝事迹 / 348
古代之社会组织 / 353
社会阶级 / 357
古代之生业 / 363
古代之道路 / 370
古代之用人 / 373
先秦诸子学术 / 375
秦、汉时之新局势 / 377
此时之政情 / 379
汉代学术 / 383
汉代兵制变迁 / 384
汉代刑法变迁 / 385
此时代重要之现象 / 387

第五篇 历史研究法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 394
历史的历史 / 398
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 / 404
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 / 409
现代史学家的宗旨 / 414
作史的方法 / 419
研究历史的方法 / 425

第六篇 史学与史籍

史学定义 / 434
史籍溯源 / 436
史学缘起 / 439
史部大略(上) / 443
史部大略(下) / 447
史家宗旨今昔异同 / 450
史材 / 456
论搜辑 / 459
论考证 / 461
论论史事之法 / 465
史学演进趋势 / 469

第七篇 中国史籍读法

弁 言 / 474
史学之用安在 / 475
中国有史学吗? / 477
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 481
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 / 484
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 492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 506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 513


精彩书摘

  何谓国学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吾国汉代古谚曰:“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吾国旧时视外人来华者,不知其学。较进,则知可学其一二端。更进,则知其自有其学术,而与吾国为截然不同。然由今之所见,则知中国之与外国,实为大同小异者也。古代各部落,有知造舟者,有知制车者,各有所能,各有所不知。今外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文明日启,距今亦为时不远。由将来观之,东西两洋之文化,犹古代各部落间文化之关系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今世之各社会,皆为文明之社会,其程度相差无几,善亦同善,恶亦同恶,固无何高下也。
  中国学术之分期
  1.中国学术之渊源:(1)古代之宗教哲学。(2)政治机关经验所得,所谓王官之学。
  2.合此两者而生先秦诸子之学,诸家并立。
  3.儒家之学独盛。
  4.儒家中烦琐之考证,激起空谈原理之反动,偏重《易经》,与道家之学相合,是为魏晋玄学。
  以上为中国学术自己的发展。
  5.至此而佛学输入,为中国所接受。萌芽于汉魏,盛于南北朝,而极于隋唐,其发达之次序,则从小乘至大乘,是为佛学时代,而玄学仍点缀期间。
  6.至唐而反动渐起。至宋而形成理学。理学之性质,可谓摄取佛学之长,而又去其不适宜于中国者。
  此为中国学术受印度影响之时代,至明亡而衰。
  7.而欧洲学术,适于此时开始输入。近百年来,对中国学术逐渐发生影响。[前此与欧洲之接触,仅为技术上,而非学术上的,故未受若何之影响。]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今日为对立之物,在宗教起源之时则不然。一种宗教之初兴,必能综合当时人之宇宙及人生观,而为之谋得一合理之解决。此时之宗教,亦即其时最伟大最适宜的哲学。[凡一种大宗教,必具高深及浅显二方面之理论,以满足于高等与低等之人。]但宗教之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故易于固执具体的条件,久之,遂变为落伍之物,而哲学乃与之分离。[宗教与理智方面,仅为其一种手段,使人得理智上之满足,其注重者,乃偏于意志及感情方面,使信之者得感情之安慰,秉坚强之意志以信仰其宗教。夫意志坚强之人,固不免易于固执也,故信教者,常以强烈之感情徘徊,以坚强之意志守旧,以致久而落伍。]故宗教之与哲学对立,非其本来对立,而由于宗教之陈旧。而论古代之学术,仍必溯源于宗教。
  中国之宗教思想,最早盖系“拜物”,《周礼》分祭祀之对象为天神、地祇、人鬼、物魅四类。物魅盖即拜物时代之遗也。此时之思想,太觉幼稚,对于学术思想,无甚影响。
  稍进,则为“天象崇拜”,其中又分为二期,前期盖在女权昌盛时代,所崇拜之大神,[神之为物,表面视为与人无关的,人外的,实则此种之神,已成为人为的神,具有人之性质。神之组织及一切,皆以人为依据,与人相类。]悉视为女性。《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可见古无抽象的整个的天神。后世祭天之郊祭,只是祭日,而《楚辞》《山海经》皆以羲和为女神。整个的地神,古代更其没有,所祭的只是自己所住所种的一块土地,是为社祭。地神的被视为女性,更古今皆然。关于此问题,可参看日本田崎仁义所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及制度》,王学文译,商务印书馆本。
  女权时代之思想,存留于后世者甚少,只有一部《老子》,是表现女性优胜思想的。《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殷礼,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说者谓殷《易》先坤。这该是一种女性优胜的遗迹,但殷《易》之内容不传,今所传之《周易》,则完全表现男性优胜之思想矣。[《周易》先乾。]
  大概中国学术思想,大部分是从周朝流传下来的,殷以前的成分,已经很少了,周朝宗法特别发达,可见其为男权昌盛的社会。而殷朝兄终弟及,是一个母权社会的遗迹。周在西方,殷在东方。后来齐国长女,名为巫儿,为家主祠,不出嫁(《汉书·地理志》),而齐太公为出夫(《战国策》)。燕人宾客相遇,以妇侍宿,婚嫁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亦见《汉书·地理志》)。楚王妻妹(《公羊》桓公二年)。皆可见风俗与周不同。然此等文化,多已沦亡了。
  古代宗教哲学之骨干,为阴阳五行,但二者似非一说。[阴阳最早见于《周易》,然不及五行之说,五行最早见于《洪范》,然不及阴阳之说。且自古至今,从未有合论二者者,后世言阴阳者众,而说五行者寡,则以阴阳能自圆其说,而五行不能也。]五行之说,见于《书》之《洪范》,后来衍其说最详者,为《白虎通义》之《五行篇》,虽煞费苦心,然究属勉强,予意水、火、木、金、土乃古代管此工事之五种官。[水,通沟渠,建桥梁。火,未知钻木取火,得火不易,设之以保存火种。木,伐木制物。金,冶金之事。土,营建之事。]本非哲学上分物质为此五类,后来哲学家就已成事实而强为之说。[物体之之然,气、液、固体。印度之哲学,言地、水、风、火四大。地,固体;水,液体;风,气体,益之以火。如此分法,尚觉可通。而五行之水、火、木、金、土,水为液体,木、金、土为固体占其三,无一气体,不必哲学家,亦知为不妥,故决非哲学家分物质为此五类。]其说本来不合论理,故虽煞费苦心,终不能自圆其说也。[五行之变化,有生胜之说,亦作生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其中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克土、土克水等,实不甚可通。]
  至于阴阳,则因人之认识,必始于两,而现象无论如何错杂,亦总可归纳之而成二组,即谋与非谋,此即正负,正负即阴阳也。故其说处处可通,而古人推论万物,必自小而推诸大,于是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此时以阴阳为实质,尚未合哲学之原理。]再进,知万物之原质推一,乃名此原质曰气。假想万物之变化,皆由于气之聚散,而气之所以动荡不已,则由于阴阳二力(阴静阳动)之更迭起伏焉。至此而哲学上之泛神论成立矣。[泛神论者,即谓神即宇宙间一切现象之本身。]
  宗教哲学之进步,既进于泛神论,则事物变动之原因,即在事物之本身。(古代野蛮人不知自然规律,只知人律,其视万物为有知,一切皆神所为。而其所谓神,亦有实体,《墨子·天志》、《明鬼》之论,所谓天、鬼者,皆有喜怒,欲恶如人,则其证也。遂泛神论既成立,至此自有神而进为无神矣)而别无一物焉,在其外而使之者,此之谓自然。[自,始也;然,成也。古书自然之“然”字,无作如此之解者。]自然之力,至为伟大,只有随顺利用,而不能抵抗。而自然界之美德,如“不息”、“有秩序”、“不差忒”等,均为人所宜效法,此之谓“法自然”。[法家即如是,谓政治上之赏罚,当以自然界之美德为准则也。]自然之规律,道家称之曰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自然现象,永远变动不居,而其变动也,又有一定之规律,是为“变易”,“不易”,加以永不止息,若人之任事,不觉其劳苦然,是为“简易”。所谓“易一名而兼三义”也,不易之现象,是为循环,祸福倚伏之义,由此而生。[吾国古代以农为主,注意于不易之现象,故有祸福倚伏等义。盖以为自然界之现象既如是,人事亦当如是也。]自然力既伟大,人根本绝无能为,委心任运之义,由此而生。
  ……

前言/序言


国学典籍精粹:洞悉中华文明之源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渴望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提供一份精选自历代经典文献的导读与精粹汇编。我们深知,浩瀚的国学典籍如同璀璨的星河,初学者往往因其体量庞大、语言古奥而望而却步。因此,本书另辟蹊径,不求面面俱到地罗列所有知识点,而是聚焦于那些奠定中华文明基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核心思想体系和关键文本片段进行深度挖掘与清晰阐释。 本书的选材标准极为严苛,聚焦于那些在中国历史、哲学、文学、伦理等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我们精心挑选了诸子百家中的关键篇章,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性论述,旨在让读者领略先秦思想的磅礴气象与深刻洞察力。 一、 哲学之根:诸子百家的智慧交锋 本卷精选了《论语》、《道德经》、《庄子》、《韩非子》等核心著作中对“道”、“仁”、“义”、“法”的根本性阐释。我们摒弃了繁复的注释和多余的考据,而是直接呈现原文中那些直击人心的金句,并辅以现代语境下的精准解读。 例如,在儒家部分,我们将重点剖析“仁”的层层递进,从“爱人”的朴素情感,到“克己复礼”的修身准则,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解读中将着重强调孔子思想在构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秩序中的核心作用,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人物的简单介绍。 道家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治”与“自然之道”,将通过对《道德经》中辩证法思想的提炼来展现。我们将探讨老庄思想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处世哲学,以及在艺术、养生等领域的体现,区别于仅仅停留在对“逍遥”的浪漫想象。 法家与墨家则作为重要的补充力量,展示了古代思想的多样性。韩非子对权力运作的冷峻分析,以及墨子“兼爱非攻”的社会实践理性,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复杂面向。 二、 史学之眼:洞察兴衰之理 历史的价值在于其对当下的启示。本部分精选了《史记》、《资治通鉴》等宏伟史著中那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国方略、兴衰教训和人物典范。 我们不会面面俱到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抽取那些被历代政治家反复引用的关键案例。例如,对秦的速亡、汉的文景之治、唐的贞观之风的分析,重点在于提炼出其背后的制度设计与领导艺术。重点剖析了司马迁在史传文学中塑造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士人精神,而非仅仅是人物生平的罗列。 三、 文学之魂:诗词歌赋的审美高度 文学是承载民族情感与审美的载体。本书将深入唐宋诗词的审美巅峰,但不以诗词鉴赏手册的形式呈现。我们将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如“家国情怀”、“隐逸情志”、“离别愁绪”,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 重点聚焦于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反映时代苦难,李白的“飘逸洒脱”如何体现个体对自由的向往。赏析的侧重点在于作品如何通过意象的构建来表达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而不是探讨格律和典故的繁琐细节。 四、 伦理之基:宗法与礼仪的规范 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数千年稳定运行的“操作系统”。本部分将重点解析《礼记》、《孝经》等经典中关于“礼”的本质性定义。 我们将深入探讨“孝悌”观念如何由家庭伦理扩展为国家伦理,以及“三纲五常”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扮演的社会整合角色。此处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逻辑,而非简单地肯定或批判传统礼教。我们将侧重于解读“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艺术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独特视角 本书的撰写力求避免成为一部知识的“堆砌”之作。我们深知“国学知识大全”的标题往往意味着包罗万象,但真正的学习在于对核心的把握。因此,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 1. 重在“精”而非“广”: 筛选标准是“对后世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片段”,而非“所有重要文献的摘要”。 2. 重在“析”而非“述”: 每一个选取的知识点都配有深入的逻辑分析,解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3. 重在“脉络”而非“孤岛”: 强调各学派思想之间的继承、批判与对话关系,展现国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链条。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希望高效建立起国学知识框架,并能直接进入经典文本进行独立思考的入门者和进阶学习者。它提供的是一张经过精心绘制的“思想地图”,指引读者前往那些最具价值的文化宝藏之地。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构建起一个稳固的、具有批判性视角的中华文明认知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特别赞赏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匠人精神”。一本汗牛充栋的著作,最怕的就是疏漏和矛盾。但在这本《大全》中,我发现对于一些历史时间点或人名、著作的引用,都做了细致的考证和标注,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在梳理历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时,对于那些史料记载存在冲突的关键事件,作者没有简单地选择其中一说,而是会并列展示不同的观点,并简要说明考证的依据,这在无形中就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文献学入门课。这种“不把读者当傻瓜”的尊重感,让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飞跃。此外,书中穿插的许多精美的插图和表格,如历代朝代更迭表、主要哲学流派关系图等,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起到关键的梳理和辅助理解作用。它们就像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个“路标”,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点,使得信息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的。毕竟“迄今最全面完整”这个定位,未免有些夸大其词的嫌疑,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低估了编纂者的用心程度。它并非仅仅是对传统典籍的简单罗列或摘抄,而是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和系统梳理。例如,在探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辨时,作者巧妙地将《周易》的象数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进行了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派在根本认识论上的异同,这种交叉印证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立体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于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流派或人物,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和客观的叙述态度,避免了简单地进行褒贬,这对于构建一个全面、平衡的国学认知框架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知识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细节都填充得密不透风,而是把主要的脉络和节点标注得清清楚楚,让读者在探寻深层知识时,始终能保持对整体结构的宏观把握,避免了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可以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著作。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种古典而不失现代感的排版,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却能让人一眼看出它内容的深邃和广博。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当然,作为一本工具书性质的“大全”,内容的组织结构才是重中之重。我发现它在章节划分上非常清晰,从儒释道的思想源流,到诗词歌赋的审美鉴赏,再到古代礼仪制度的变迁,几乎是按照一个完整的时间线和知识体系来铺陈的。初学者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不必担心被庞杂的信息淹没。例如,在介绍先秦诸子百家时,它没有陷入佶屈聱牙的原文引用,而是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了精要的阐述,这对于初次接触国学的朋友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友好和引导。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人感觉不像是在啃“硬骨头”,而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进行一场愉快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让人能够跳脱出现代视角,去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例如,当我读到关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和士人精神的部分时,我开始反思,在那个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知识分子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如何孕育而生的。这种反思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自然而然产生的代入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把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文化精髓,以一种极其现代的、系统化的方式重新包装和呈现出来,让我们意识到,国学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和决策的活水源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让我们可以自信地去探讨更深层次的文化议题,不再停留在皮毛的了解上,真正做到了“入门”之后,还能持续“深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许多国学普及读物常常要么过于学院派,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典故,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为了追求通俗,牺牲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读完后感觉像听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却什么也没真正记住。但这本《大全》似乎避免了这两个极端。它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会适当地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或者当代案例进行类比,使得抽象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举个例子,在阐述古代的“中庸之道”时,它没有空泛地谈论“不偏不倚”,而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困境,形象地描绘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运用这种智慧来达成长远的稳定与和谐。这种既有“文采”又有“实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对国学抱有敬畏之心的人,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书已收到,还没读,总体感觉不错

评分

京东发货很快,价格也很美丽

评分

吕思勉的《国学知识大学》的确比较全面,内容充实,但愿对孩子有所帮助。

评分

《国学知识大全》是吕思勉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的开示门径之作,写就于先生的学术盛年期

评分

大部头,纸质很好,正版,只是内容对我来说晦涩难懂一些,慢慢啃吧

评分

不错,内容详实,浅显易懂,适合非国学专业学习

评分

书很不错,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才买的。

评分

好书!印刷好

评分

书好,快递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