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告别高速增长时代;经济结构调整,众多行业、企业面临直接的挑战。只有读懂当下经济现状,掌握未来趋势才能顺势而为,窥探市场,抢占商机。
国内的经济学家集体发言,根据多年从事的研究,助力经济发展,提供落实改革所需要的勇气与智慧。
观点犀利,语言流畅,一针见血,帮你了解官方话语所阐述信息的本质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经济趋势从未如今天这般扑朔迷离。针对这一情况,国内学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调研,为我们在下一个时期顺势而为,获取经济红利,用智慧跑赢经济下行压力,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分析、建议。
胡舒立,现任财新传媒总编辑。2009年和2010年,她两度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为“世界百名思想者”之一。2011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极具影响力100人”之一。2012年,她荣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密苏里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她带领的财新传媒采编团队荣获斯坦福大学授予的“2011年度美国肖伦斯特新闻奖”(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
吴敬琏,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厉以宁,中国经济学界泰斗,被公认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学生李克强总理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的掌舵人。
★如果不讲“微刺激”,改成“微调”可能更好一点儿,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最忌讳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摇摆,这个对经济损害很大。所谓“微刺激”实际上是微调,而微调是可以的,宏观的重点应该放在微调、预调上面,不要大起大落。
——厉以宁
★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表现: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渐进式的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艰难推进、国际经济领域中国要素的提升。
——李稻葵
★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既要重新认知中国的经济,更要重新理解中国的政治。在这个新时代里,一切惯例都可能会被打破,一切新规都要重新学习,直到习以为常。新常态下,观察问题需要新的视角、新的框架,市场投资需要新的逻辑、新的思路。
——管清友
★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把生产基地从中国向东盟及其他低收入国家转移的进程才刚开始,在未来5年内将进入加速阶段,形成“二战”后亚洲的第三次产业转移。这一轮转移最有可能发生在中国与东盟之间。
——孙明春
第一篇释义新常态
厉以宁:破题中国经济新常态:三大改革最重要/ 003
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 010
管清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趋势/ 017
马骏:研究新常态要搞清楚三件事/ 029
第二篇改革建言
吴敬琏:经济改革新征程/ 039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反思/ 050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065
第三篇宏观经济分析
李稻葵: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哪儿/ 087
许小年:克强指数远比GDP靠谱/ 095
魏杰:经济结构调整应关注四大产业/ 101
许小年:城镇化或城镇神化/ 107
第四篇改革试验田
徐有俊: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投资机会/ 117
林采宜: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之路/ 124
曹远征:详解自贸区人民币可兑换安排/ 130
傅蔚冈:公平的市场环境更重要/ 135
魏加宁:中国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势在必行/ 145
第五篇投资新思路
孙明春:经济转型了,发财的机会都在哪儿/ 153
李迅雷:中国私人投资者将面临资产错配风险/ 160
胡汝银:沪港通的机遇与挑战/ 165
孙明春:中国股市还在等什么/ 176
第六篇企业应对
马蔚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七个新机会/ 187
许小年:企业家宁可踏空,不可断粮/ 193
张维迎:中国经济转型与企业家精神/ 200
第七篇房地产与土地
李稻葵:为什么说房地产市场的拐点已到/ 219
彭文生:房价下跌将促进消费/ 224
周其仁:土地入市的路线图/ 229
周其仁:转让权的政治经济学/ 234
第八篇互联网金融
谢平:互联网货币/ 241
谢平:互联网金融新模式/ 247
吴晓灵:P2P和众筹才是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253
郭宇航:P2P发展道路上的三块绊脚石/ 257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经常说,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要适应新常态,还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那么,如何理解这个经济上的新常态呢?其实,在习总书记讲这一点之前的一段时间,特别是2003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不正常的。为什么说不正常呢?因为当时受到国内经济的影响,接着又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等等。所以,为了防止自己的GDP下降,我们就采用了增加投资、放宽银根这样一些措施,这样就造成了GDP增长率在一段时间内都保持在9%、10%,甚至更高,这就属于不正常。如果要进入一个经济稳定的增长状态,GDP增速不一定要太高,保持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就行了。这就是所谓我们要转入常态。
要转入常态,按照中国当前的情况,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也许增长率在7%左右并不是太高,但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我们的关键在于调结构。如果经济增长质量不好,经济结构始终没有得到调整,那么不仅成本会越来越高,产品的销路也会越来越窄,而且可能错过了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所以,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率本身更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对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还是我们大众来说,都应该保持平常心态。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平常心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应该有一种自主创新的动力。有了自主创新的动力,依靠自己的产品,依靠技术进步,就能够占领市场。动力主要就是靠创新。第二,对每家企业来说,要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比如,现在的新形势变化表现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实际上这意味着消费者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那么当前消费者的选择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摸不清这个新的变化,还跟过去一样,那么产品可能很快就会滞销,很快就会被别人赶上。第三,每家企业的管理都是有潜力的,营销也是有潜力的,市场是靠人来创造的。有了这个想法,管理就会有改进,营销就会有所变化,这样,我相信企业就处于常态了。企业不要求太高的增长率,而要求稳扎稳打,看准了市场,坚持自己的方向,自己努力就会有成果,这就是平常的心态。
在目前的情况下,GDP的增长率保持在7%,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前几年我们的GDP增长率都是在8%~9%的区间,其实在前几年的形势下,这个增长率是很合理的。最近,一些机构发布了关于中国GDP增幅的预测,大概都在7.5%左右,到明年可能会降到7%。我觉得就算是7%也是不低的,在全世界范围来讲仍然属于高增长。另外,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有一度可能高,但时间不会持续太久。长时期来看,我们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7%甚至是6.5%~7%的增长,这是跟中国整个的变化相适应的。为什么?第一,这个增长率在全世界范围来讲绝对不低。第二,我们重在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本身是限制增长速度的,如果单纯为了增长速度,而把结构调整放到次要位置,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将来会后悔的。还有第三点,今后的发展并不是看产品数量,而是看产品质量。经济增长也是一样的,不是靠增长率,而是靠增长的质量,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把握住了。所以,今后十年之内增长率如能保持在6.5%~7%,我觉得挺好的。
另外一点,单纯追求高增长率,可能导致几个大问题。第一,环境还能不能保护得那么好?如果环境的破坏程度加剧,那是不行的。第二,资源的消耗率怎么样?有些稀缺资源被拼命使用,比如土地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用完了怎么办?第三,与高增长率相适应,得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如果没有形成熟练的技工队伍,还是靠原来的劳动力,能够适应这个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吗?也不一定。所以,还要加快培养当前需要的熟练技术人才,长期来看,6.5%~7%的增长率可能是比较合适的。
最近大家看到,有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投资的整体总量的下滑,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还是出台了相应的所谓“微刺激”的政策。不讲“微刺激”,改成“微调”可能更好一点,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最忌讳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摇摆,这对经济损害很大。所谓“微刺激”,实际上就是微调,而微调是可以的,宏观的重点应该放在微调、预调上,不能大起大落。过去我们是吃过这个亏的,结果增长率是很高了,但产能过剩也来了,产品积压了,在市场上销不掉,然后又人为地制造一些销路,结果呢,产能过剩的问题始终没解决。所以,我们要想把结构调整得更好,把产能过剩的现象压下去,我相信6.5%~7%的增长率是一个明智合理的选择。
在2009年和2010年,有大批的国家经济刺激政策出台,所以地方政府以及大型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欠了很多债务,以履行所谓的经济刺激政策。有人问了,现在因为所谓的“微刺激”或者说微调,地方企业或者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是否会加重?我的回答是,肯定会的。因为地方要发展,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怎么还债,在借债的同时就必须考虑怎么还债,这就是实际存在的压力。有人不考虑怎么还,觉得问题不大,中央给兜底了,但是现在想靠中央兜底是不大可能了。地方发的债券有的是企业债券,但主要还是地方政府债券,那么地方政府还债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财源何在?假如是无效的增长,产能过剩,将来还债就有问题了。钱到手以后该怎么用,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成了第二个压力。第一个压力是债务增多了,第二个压力是怎么还,用在什么地方才能还,地方政府要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事前的规划,把这笔钱当成是天上掉馅饼,最后是没有好处的。
最近大家都在谈地方债务,有一个数字是总量20万亿美元,就有很多人担忧,地方债务的这样一个规模,会不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经济发展。确实,地方债务的增加会带来新的压力,实际上不仅地方政府有压力,中央政府也有压力。如果中国是联邦制国家,中央就不管地方财政了,地方政府该破产就破产,但是中国不是联邦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也会有压力。所以,中央要帮助地方把好这个关。地方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花钱,钱都花到不需要的地方去了,那怎么行?发债券首先要考虑还债的路在哪里,所以地方的经济要调整,地方经济不调整,靠什么来还债?还有地方的人才培养,地方企业应该进一步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地方税收,这都是应该考虑的。
现在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同时很多地方正在经历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但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很多地方政府确实没有想到应该怎样来还他们的债。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要关注地方发债的审查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合适的规划,钱怎么用是不是有方案,怎么还,有没有保障。要解决这个问题,地方有两个念头要断掉。第一个念头是,反正地方还有地,实在不行我就多卖地嘛。这是不对的,靠卖地来还债,对地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影响的。第二个念头是,哎呀,我不还的话,中央政府也会兜底的,难道看着我破产?或者还有一个办法,到时候发新债还旧债嘛,无限期地拖嘛。这些观念都要改正。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地方的财政收入要用来有效发展经济,绝不可以是空谈,绝不能给地方以希望,说可以靠卖地来还债,靠发新债来还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
看到《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干货满满”。“新常态”这个词,听起来既熟悉又带着点神秘色彩,它到底指代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而“首席经济学家”的背书,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深刻的研究和实践。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如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解读“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引擎是什么?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哪些领域将成为引领未来的关键?在消费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是否会持续?又会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在金融领域,“新常态”对资本市场和投资环境又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层逻辑,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机遇。
评分当我看到《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疑问。尤其是“新常态”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些年头了,但它背后所蕴含的经济逻辑和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我觉得远未被完全理解透彻。这本书的作者阵容——“首席经济学家”,这本身就赋予了它一种权威性和深度。我非常好奇,这些站在中国经济宏观决策和市场分析最前沿的智囊们,究竟是如何定义和解读这个“新常态”的?他们眼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是否意味着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告别了过去的高歌猛进,走向更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还是意味着一些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比如,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如何把握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新红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并从中找到一些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确定性”思路,从而在个人规划和投资决策上获得更可靠的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挺吸引人的,《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光是听着,就能让人联想到一股深度的、前瞻性的洞察力扑面而来。想象一下,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普通人都渴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洞悉那些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宏观走向。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一本“指路明灯”,它汇聚了业内顶尖的经济学家们的智慧,他们身处经济浪潮的最前沿,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有着最为敏锐的感知和最深刻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够帮我拨开迷雾,看清那些正在悄然塑造我们未来的大趋势。比如,在消费领域,“新常态”意味着什么?是消费升级的持续深化,还是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传统优势产业将如何转型,新兴产业又将如何崛起?这些问题,都是我非常关心并且迫切想从专业角度得到解答的。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以及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
评分《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觉得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感到既兴奋又有些困惑,尤其是“新常态”这个概念,感觉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想象一下,一群中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他们是如何将如此宏大且抽象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比如,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究竟是什么?是科技创新,还是内需的爆发?在国际贸易格局不断重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又将如何寻找新的定位和发展空间?更具体一点,书中是否会讨论到,在“双循环”战略的驱动下,国内经济的哪些领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又有哪些潜在的风险需要警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复杂的数据和理论,最终抵达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认知,也为我理解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提供一个中国视角的独特解读。
评分《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这个书名,首先勾起了我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强烈探求欲。我总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过去的增长模式似乎不再适用,而新的模式又在不断摸索中。这本书,由一群“首席经济学家”来解读“新常态”下的中国,“新常态”在我看来,意味着增速的换挡,结构的优化,以及风险的释放。那么,这些站在经济决策和研究最前沿的专业人士,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新常态”的?他们眼中的“大趋势”,又具体指向了哪些方向?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将如何稳健前行?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又如何在新兴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宏观而又不失细节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在复杂局势下的应对策略,从而为我的个人职业规划和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判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双十一买的,没赶上超级打折,买了收藏
评分部门构建小的图书库,买来给大家学习的,希望对同事们有帮助。
评分希望自己能得到一些启示。
评分不错
评分非常好,质量好,下次还会再购买
评分好极了
评分书籍不错,很满意
评分不错
评分还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