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藤森赖明,李帮喜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数理经济学
  • 经济学分析
  • 计量经济学
  • 经济模型
  • 数理分析
  • 政治经济学
  • 经济理论
  • 学术著作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3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6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政治经济学新连线·学术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学说史上比较著名的转形问题,以及置盐定理、复杂劳动的还原问题、斯拉法的标准商品理论、资本家经济体系的动态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整理、数理重构和解说;通过实例及数值仿真手法详细分析了投资与消费、利润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解说了线性规划方法与包含资源约束的大道理论模型;利用国内的一些实际支撑数据对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必要的诠释和现实分析。

作者简介

藤森赖明(Yoriaki Fujimori),男,1946年生,日本籍。现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数理马克思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后凯恩斯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李帮喜,男,1978年12月生,籍贯安徽。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讲师,《清华政治经济学报》编辑部主任。先后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日语专业、日本早稻田大学理论经济学专业。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
  第一节 何谓商品/1
  第二节 劳动及它的二重性/3
  第三节 价值形态论/5
  第四节 货币/7
  第五节 等价关系与交换/9
  第六节 价值实体论/11
第二章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15
  第一节 资本的原始运动/15
  第二节 劳动力的商品化/17
  第三节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20
  第四节 价值与剩余价值/27
第三章 资本循环与再生产图式理论/29
  第一节 资本循环/29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31
  第三节 简单再生产/32
  第四节 扩大再生产:增长经济/35
  第五节 马克思再生产图式的一般理论/39
  第六节 均衡的存在和强稳定性/45
第四章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47
  第一节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数值例/47
  第二节 转形理论的概要/50
  第三节 马克思转形步骤的继续/53
  第四节 小结/56
第五章 马克思理论的推广与数理重构/59
  第一节 单位价值与数量/59
  第二节 变量表示/64
  第三节 基本框架/66
  第四节 价值体系/67
  第五节 价值与数量的对偶/71
  第六节 剩余生产物和可剩余/71
  第七节 剩余价值与无酬劳动/73
  第八节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74
  第九节 转形的一般公式/76
  第十节 价值、生产价格、增长的二重理论/78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的动态与波动/91
  第一节 动态模型/91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理论:哈罗德-置盐模型/94
  第三节 过剩生产恐慌的可能性/95
  第四节 积累政策与稳定增长/99
  第五节 小结/100
第七章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置盐定理/103
  第一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103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置盐定理/105
第八章 复杂劳动的还原问题/111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111
  第二节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13
  第三节 劳动的转移形态/116
  第四节 复杂劳动与马克思的价值论/118
  第五节 封闭经济模型/119
  第六节 剩余价值论/120
  第七节 马克思基本定理/121
第九章 斯拉法的标准商品论/123
  第一节 资本争论/123
  第二节 工资后付的生产价格/124
  第三节 价格与分配的独立/125
  第四节 工资利润曲线/126
  第五节 数量与工资利润曲线/127
  第六节 标准商品/128
  第七节 分配与增长/129
  第八节 工资利润曲线的一个例子/130
  第九节 马克思vs 斯拉法/132
第十章 固定资本的更新过程/135
  第一节 固定资本更新问题的研究概述/135
  第二节 固定资本的更新问题/136
  第三节 固定资本更新模型的一般推广/141
  第四节 小结/150
第十一章 马克思-斯拉法模型与固定资本/153
  第一节 作为联合生产物的固定资本/153
  第二节 SON经济与剑桥方程式/166
  第三节 投入产出表与剑桥方程式/172
第十二章 联合生产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173
  第一节 联合生产/173
  第二节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与联合生产/178
  第三节 von Neumann 模型/183
  第四节 Marx-von Neumann 模型/188
  第五节 追记/190
第十三章 马克思-斯拉法均衡与特征值问题/191
  第一节 马克思-斯拉法均衡/192
  第二节 非基本商品存在的经济/201
  第三节 马克思-斯拉法模型的数值例/205
  第四节 小结/211
第十四章 固定资本系数与工资利润曲线/213
  第一节 边际固定资本系数与Sraffa-Fujimori 方法/214
  第二节 von Neumann-Leontief 工资利润曲线/219
  第三节 小结/226
第十五章 大道理论与中国经济/229
  第一节 Kantorovich 展望规划论/230
  第二节 DOSSO模型/232
  第三节 展望规划论与中国经济的应用计算/235
  第四节 小结/242
第十六章 主要结论及意义/245
  第一节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245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250
附录A Kantorovich 规划的计算结果/255
附录B 数学附录/267
  B.1 差分方程式/267
  B.2 正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269
  B.3 矩阵的对角化/272
  B.4 由M 规定的递推公式/273
  B.5 矩阵的秩和矩阵的分解/274
  B.6 Moore-Penrose的逆矩阵/ 275
  B.7 Tucker 定理/278
  B.8 线性规划问题/283
参考文献/289
索 引/297


图目录
图1-1 劳动的二重性/4
图2-1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23
图2-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4
图6-1 生产的时间结构/92
图6-2 可扩大再生产区域/97
图8-1 劳动力商品的质(使用价值)和量(价值)/116
图8-2 复杂劳动力商品的质(使用价值)和量(价值)/117
图9-1 工资利润曲线/132
图10-1 周期与折旧年限的关系/149
图14-1 gt+1 和gt的关系/217
图14-2 von Neumann-Leotief 经济的工资利润曲线(1987年)/223
图14-3 von Neumann-Leotief 经济的工资利润曲线(1990年)/223
图14-4 von Neumann-Leotief 经济的工资利润曲线(1992年)/224
图14-5 von Neumann-Leotief 经济的工资利润曲线(1995年)/224
图14-6 von Neumann-Leotief 经济的工资利润曲线(1997年)/225
图14-7 von Neumann-Leotief 经济的工资利润曲线(2000年)/225
图15-1 最优解与实际值的比较(1997年,固定资本)/241
图15-2 最优解与实际值的比较(1997年,原材料)/241
图15-3 最优解与实际值的比较(1997年,消费品)/242
图B-1 特征多项式的图示 /270

表目录
表2-1 资本的分类/26
表3-1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38
表4-1 转形的对应范畴/50
表5-1 收支均衡表/60
表5-2 纵向再生产图式/60
表5-3 扩大再生产的纵横图式/62
表5-4 马克思经济的投入产出表/64
表5-5 马克思经济的投入产出表:两大部类数量表 /65
表10-1 固定资本的投资序列与存量/137
表10-2 固定资本的动态更新过程/142
表11-1 固定资本生产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168
表11-2 P/L:马克思-斯拉法的情形/170
表13-1 马克思-斯拉法模型的生产价格时间序列/210
表14-1 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详细部门分类和折旧年限/218
表14-2 基本变量的计算结果(1987?2000年)/219
表14-3 长期工资利润关系(1987?2000年) /222
表14-4 短期工资利润关系(1987?2000年) /226
表15-1 固定资本品的部门分类及折旧年限/235
表15-2 原材料和消费品的部门分类/235
表15-3 必要劳动量的最优路径与已知的劳动供给量/239
表15-4 Kantorovich 展望规划下的最优解与实际值的比较 /240
表A-1 展望规划的不同年龄不同种类产出量时间序列/255
表A-2 展望规划的不同年龄不同种类产出量时间序列(续1)/256
表A-3 展望规划的不同年龄不同种类产出量时间序列(续2 )/257
表A-4 展望规划的不同年龄对偶价格时间序列/258
表A-5 展望规划的不同年龄对偶价格时间序列(续1)/259
表A-6 展望规划的不同年龄对偶价格时间序列(续2 )/260
表A-7 有固定资本约束的不同年龄产出量时间序列/261
表A-8 有固定资本约束的不同年龄产出量时间序列(续1)/262
表A-9 有固定资本约束的不同年龄产出量时间序列(续2 )/263
表A-10 有劳动资源约束的不同年龄产出量时间序列/264
表A-11 有劳动资源约束的不同年龄产出量时间序列(续1)/265
表A-12 有劳动资源约束的不同年龄产出量时间序列(续2 )/266

前言/序言


经典重构:社会变革中的经济学视野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聚焦于人类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与物质基础之间的深刻互动。我们抛弃了僵化的教条主义,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历史进程的核心驱动力。全书的核心在于对“价值”的再定义,探讨其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如何流动、被获取和被固化为支配关系。 第一部分:传统范式的解构与历史的纵深 本书的开篇,首先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稀缺性、理性选择和均衡状态的假设进行了审视。我们认为,将经济活动仅仅视为资源分配问题,极大地简化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经济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技术基础之上。 我们将目光投向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考察土地所有权、宗法制度以及手工业行会等非市场机制如何组织生产和再生产。通过对古代城邦、封建庄园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市场机制尚未成为主导力量的时代,权力结构如何直接内化于经济分配之中。我们详细分析了贡赋、劳役等非商品形式的剩余获取机制,并将其与后世的剩余价值概念进行比对,以凸显不同历史阶段剩余的本质差异。 接着,本书对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亚当·斯密与大卫·休谟的工作)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我们强调了劳动分工的社会性后果,并深入探讨了早期资本积累的暴力起源——殖民扩张、圈地运动以及国家机器对贸易垄断的扶持,这些历史事实常常被后来的主流叙事所淡化。我们认为,经济制度的建立并非总是一场“契约的胜利”,而是权力和资本相互角力的结果。 第二部分:生产方式的演替与社会结构的核心矛盾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它聚焦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确立其统治地位,并催生出特定的社会阶级结构。我们不满足于对供需曲线的描绘,而是致力于揭示生产关系背后的权力结构。 我们详细阐述了“活劳动”与“死的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资本的本质不在于其物化的形态(机器、厂房),而在于其能够通过雇佣关系,将工人的生命活动转化为可被占有的价值增殖过程。书中构建了关于“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分析模型,旨在清晰地展示价值增殖的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如何系统性地造成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 此外,本书深入分析了资本的集中与集中化过程。我们考察了股份公司的出现、金融资本的膨胀,以及垄断组织的形成如何改变了竞争的性质。竞争不再是无数小生产者之间的博弈,而是巨型资本集团之间的战略对抗。这种集中化趋势如何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技术创新的方向,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权力转移,是本部分着重探讨的议题。我们尤其关注了“金融化”现象,将其视为实体经济逻辑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一种变形和外化。 第三部分:危机、矛盾与替代性方案的探寻 经济系统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危机。本书超越了将危机简单归咎于外部冲击或政策失误的观点,而是将其视为资本主义再生产自身的内在宿命。我们系统梳理了历次重大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利润率下降趋势、以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理论解释。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剖析,我们展示了危机如何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调整机制”,它以社会痛苦为代价,暂时性地平衡了内部的失衡。 在分析了当代经济的复杂性之后,本书将视角转向对未来经济形态的思考。我们探讨了技术进步(如自动化、人工智能)对现有劳动概念和价值理论带来的挑战。如果机器能够承担绝大部分的常规劳动,那么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劳动”体系将如何维系? 我们没有提供一个预设的乌托邦蓝图,而是审慎地评估了历史上提出的各种替代性方案,从合作社运动到国有化尝试,从生态经济学到共享经济模式的潜力与局限性。本书强调,任何有意义的社会变革,都必须首先解决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占有问题,并建立起一种能够真正反映人类共同福祉而非少数人私利的目标函数。 结语 本书试图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深度的眼光来理解我们身处的经济现实。它要求读者不仅掌握分析工具,更要理解工具背后的社会权力布局。我们相信,只有深刻理解了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演变,我们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塑造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去。这是一场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严肃对话,也是对我们共同生活世界的深度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有力的书名,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智识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奠基性的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并影响至今的。我特别关注那些在理论构建过程中,能够清晰梳理不同学派观点,并对其内在逻辑进行剖析的作品。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便联想到其中可能包含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等重要学派的深入探讨,也许还会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批判。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带领我走进这些经济思想的殿堂,理解它们提出的核心概念、解释经济现象的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回应。特别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经济学理论是如何与现实世界的问题相结合的,以及这些理论的演进过程如何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变迁。我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丰富历史背景、详细案例分析,并且能够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的作品,我相信这本书会在这方面给我带来惊喜。

评分

我对社会科学的交叉性研究一直有着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当经济学与更广泛的社会理论相结合时,往往能产生深刻的洞察。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经济学范畴,而是会探讨经济理论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甚至哲学思想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一直认为,经济活动并非孤立存在,它深受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权力关系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去审视经济思想的产生是如何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辅相成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探讨经济学理论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说明或辩护某些社会经济安排。我也对那些能够分析经济理论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作品深感着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经济学理论是如何不仅仅作为一种描述工具,更可能是一种塑造社会现实的力量。我热衷于那些能够提供多维度思考,并鼓励读者批判性地看待知识的作品,我相信这本书会在这方面给我带来全新的启发。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经济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我始终认为,经济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严谨的社会科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数学工具的运用。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是检验理论有效性和进行预测的关键。因此,我热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阐释经济学中的核心原理。我期待作者能够详细讲解一些基础的数学模型,例如供需模型、增长模型,或者与价格理论相关的数学表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解释这些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其背后的假设是什么,以及它们在实际分析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哪些经济现象。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展示如何利用数理分析来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例如通货膨胀的预测、政策效果的评估,或者市场行为的模拟。我喜欢那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书籍,能够让我在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同时,也掌握分析工具,从而能够更深入地洞察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

评分

我一直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经济学理论背后逻辑和演进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是在探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并且尝试用数理分析的方式来阐述其中的一些概念。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介绍马克思经济学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的,比如关于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理论。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一些抽象的经济概念,例如劳动力、资本、商品等,转化为可以进行数学处理的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模型。我喜欢那些能够通过图表和公式来辅助理解理论的书,它们能帮助我更直观地认识经济现象背后的数量关系。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示,数理分析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在一致性,以及如何在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时,提供一种更系统化的思考方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答,例如资本的积累是如何影响经济周期的,以及剥削的程度可以通过哪些指标来衡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提升我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梳理学科发展脉络,并揭示思想演变过程的作品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猜测,它很可能是在对马克思经济学这一重要思想体系进行梳理和解读,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数理分析方法。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阐述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例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等,并清晰地解释它们是如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经济分析框架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示如何运用现代数学工具来理解和分析这些经典理论。例如,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量化剩余价值的产生,如何分析资本积累的规律,或者如何模拟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我喜欢那种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有严谨的数理推导的作品,它们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并能够验证或拓展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探索,理解马克思经济学在今天仍然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它如何能够与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评分

本书针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学说史上比较著名的转形问题,以及置盐定理、复杂劳动的还原问题、斯拉法的标准商品理论、资本家经济体系的动态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整理、数理重构和解说;通过实例及数值仿真手法详细分析了投资与消费、利润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解说了线性规划方法与包含资源约束的大道理论模型;利用国内的一些实际支撑数据对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必要的诠释和现实分析。

评分

虽然不认同老马的很多理论,但不得不承认其在一些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的分析上闪耀出了他“天才的光辉”,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化的理论尝试,买来膜拜一下~

评分

分析的有深度。

评分

还是可以的,用时间来证明吧

评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评分

分析的有深度。

评分

本书针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学说史上比较著名的转形问题,以及置盐定理、复杂劳动的还原问题、斯拉法的标准商品理论、资本家经济体系的动态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整理、数理重构和解说;通过实例及数值仿真手法详细分析了投资与消费、利润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解说了线性规划方法与包含资源约束的大道理论模型;利用国内的一些实际支撑数据对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必要的诠释和现实分析。

评分

采购周期太长

评分

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