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 [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Belt and Road]

“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 [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Belt and Roa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磊 主编 著,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一带一路
  • 丝绸之路
  • 中国倡议
  • 国际合作
  • 经济发展
  • 贸易
  • 投资
  • 基础设施
  • 全球化
  • 智慧互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7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10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Belt and Roa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带一路”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人员,对“一带一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

专家解读“一带一路”,企业实践“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智慧对接。


内容简介

本书依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由论坛专家及一带一路先行企业撰稿。除总报告《“一带一路”:从“宽广之路”到“大道之行”》外,全书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以理服人:专家智见”,收入《中国“一带一路”前期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与应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现状、机遇、问题与应对》《开创新时代民间外交“质”的飞跃》等专家文章8篇,既有宏观建议,也有领域思考;第二板块“以例服人:企业智践”,收入《中铁二局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圳地铁践行“走出去”战略的探索与实践》等企业撰稿7篇,用案例提供一带一路经验。


作者简介

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企业青联委员、中央党校第四届“十杰青年”。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首席专家。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等多个国*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中国梦与世界软实力竞争》《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冲突与管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实践: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等。


目录

“一带一路”:从“宽广之路”到“大道之行
以理服人:专家智见
中国”一带一路“前期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与应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现状、机遇、问题与应对
开创新时代民间外交”质“的飞跃-一”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特别活动的启示
“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策略融合中的软实力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依托金融服务创新,对接实体经济战略客户“一带一路”建设
全球机构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资情况与分析建议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建议研究
以例服人:企业智践
中铁二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案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圳地铁践行“走出去”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郑州一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的探索与实践-一河南航投推进郑卢双枢纽建设解析
通过信息联通实现“一带一路”的智慧对接——东南亚电信的柬埔寨实践
中国教育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实践行动——网龙的教育全球化探索
民营企业国际化历程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以厦门溢泰实业走进孟加拉国为例
物业管理企业如何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一山东诚信行物业的国际化实践
附录
2017年“一带一路”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
  “一带-路”成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动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所做的十九大报告气势磅礴、内涵深刻,30000多字的报告分十三部分,纵观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具有划时代意义,浓缩了五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21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一带一路”第一次进入党的最高文件,而且一亮相就成为高频词,在三部分共出现了五次。
  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一部分,即“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强调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指出“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一带一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融合在一起,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明显提升。当欧美等西方国家“退、缩、反、逆”情绪蔓延的时候,如美国退出TPP、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英国进行“退欧公投”,“黑天鹅”“灰犀牛”等现象频发,中国在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多层次的物质性、理念性公共产品,“路、带、廊、桥”等“一带一路”实践为缺失信心的国际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掀起了进步潮流,中东欧16+1机制、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力注脚。
  麦肯锡2017年8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跨境资本流动缩水了65%。在一个“去全球化”的时代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到世界各地进行投资,而纷纷提出“本国优先”的口号,内向性、排斥性增强。据统计,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规模由1.8万亿美元下降至近1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却与日俱增。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坚持以投资带动贸易,加大区域价值链投资,中方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预计将达到1500亿美元。
  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即“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带一路”有两条脉络:一条是商脉,即展现经济热度;一条是文脉,即洋溢文化温度。经济热度就中国自身而言,要解决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相关问题,通过“一带一路”等新务实路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全球经济而言,要通过“一带一路”等新合作动能让世界经济走上正轨、走出危机的阴霾,保持一个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一带一路”的魅力不仅是一条经贸合作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后者就是“一带一路”文脉的具体体现。“一带一路”不能够急功近利,不能一哄而上、一抢而光、一哄而散,需要构建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要为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创造积极的文化条件。
  “一带一路”不仅强调“走出去”,更重视“引进来”。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外国产品进入中国,也为世界各国开展贸易、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搭建国际化平台。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坚持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追求的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交汇点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的关键发展历程、深远影响及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不是对单一年度报告的复述,而是试图以宏观的历史视角和扎实的实证研究,梳理这一宏大倡议的十年演变轨迹,并探讨其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塑的潜在贡献。 第一部分:倡议的理念基础与早期实践(2013-2015)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倡议(BRI)诞生的地缘政治与经济背景。作者首先回顾了全球化遭遇逆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时代脉络,阐释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原则如何从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纲领。 重点内容包括: 顶层设计的理论构建: BRI如何融入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其与周边外交战略的内在逻辑联系。 早期旗舰项目启动: 对中巴经济走廊(CPEC)早期阶段的规划、中欧班列的初步开通,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建立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这些早期项目的目标设定、融资结构和初期实施中遇到的法律与监管障碍。 “朋友圈”的构建: 分析了首批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国家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这些合作在初期对提升区域互信的作用。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深化与挑战(2016-2018) 这一阶段是“一带一路”从愿景加速落地,基础设施项目大规模推进的关键时期。本书详尽考察了这一时期在“硬联通”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同时也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实践中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 交通走廊的硬联通: 详细梳理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主要经济走廊的建设进展。例如,对中老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股权合作的经济效益评估,以及这些项目如何重塑区域供应链的潜力分析。 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尝试: 探讨了多边金融机构(如亚投行、丝路基金)与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中角色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债务可持续性”议题的浮现,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兴经济体项目贷款的偿付能力评估框架。 “软联通”的初步探索: 关注贸易便利化措施的推进,如海关标准的对接、检验检疫流程的简化。同时,评估了早期人文交流项目(如孔子学院、留学生项目)在增进民间相互理解方面的初步成效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质量、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议程(2019-2021) 随着项目数量的增长,国际社会对BRI的关注焦点从“规模”转向“质量”。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倡议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调整与升级。 绿色丝绸之路的构建: 考察了中国在对外投资中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限制性政策的演变,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环保技术合作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估(EIA)标准制定上,如何逐步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的努力。 项目风险的再评估: 鉴于部分项目在执行中出现的延期、成本超支或社会阻力,本章运用多源数据对“债务陷阱外交”的指控进行了实证检验,区分了项目本身的经济可行性问题与地缘政治叙事的影响。 科技赋能与数字经济: 探讨了“数字丝绸之路”的兴起,分析了5G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在沿线国家的渗透情况,及其对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全球变局下的韧性与未来重塑(2022至今)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碎片化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出的适应性和战略调整。 疫情冲击下的供应链韧性: 分析了新冠疫情如何影响沿线基础设施的施工进度,以及中欧班列在保障全球医疗物资供应方面发挥的独特“生命线”作用。 “小而美”项目的崛起: 研究了项目重心从大型、标志性工程向聚焦民生改善、更具可操作性的中小型项目(如农业合作、公共卫生设施)的倾斜趋势,以此增强社区接纳度和项目可持续性。 与全球发展议程的对接: 重点分析了BRI如何寻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伙伴关系(PGII)等国际倡议的潜在协同点,以增强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结论: 本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一个纯粹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演变为一个复杂、多层次的全球公共产品。其未来成功不仅取决于融资能力的持续投入,更取决于其在透明度、风险管理以及真正实现伙伴国经济赋权方面的持续改进与创新。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平衡且不带预设立场的分析框架,以理解这一世纪工程在构建新型全球经济地理中的关键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这本厚重的书籍,我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我一直在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态,但对于“智慧对接”这个具体方向,我仍有许多疑问。我想象着,报告或许会深入剖析,在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在哪些关键领域实现了“智慧对接”的突破。是关于能源合作的互联互通,还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技术共享?我期待着,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具体而生动的例证,让我们看到,倡议的宏大愿景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报告会如何解读“智慧对接”的内涵。是仅仅指技术的应用,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战略协同和政策协调?我希望报告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例如,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深化“智慧对接”,以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新兴挑战。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构建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合作网络?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拿到《“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宏大的国际合作画卷,而“智慧对接”则像是连接画卷中各个元素的神来之笔。我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一带一路”倡议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抱有极大的期望。我希望这本报告能提供一些关于2018年倡议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成果,以及“智慧对接”这个理念是如何在这些成果中发挥作用的。我期待着,报告能够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能够展现出一些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智慧对接”,我个人的理解是,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是战略层面的协同和人文层面的共鸣。我好奇,在2018年,中国与其他国家是如何在“智慧对接”方面展开合作的?是否有一些创新性的合作模式被提出或实践?报告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便利化、投资优化和产业联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意义和未来潜力。

评分

这次拿到《“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这本报告,说实话,我最初的期待值是很高的。毕竟,“一带一路”这个倡议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关于全球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而“智慧对接”这个副标题更是让人遐想联翩,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前沿科技,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来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层面的深度分析和具体案例。我期待着报告能像一本行动指南,为那些希望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政府机构乃至个人,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特别关注的是报告中关于“智慧对接”的论述,比如它是否能深入探讨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沿线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是会罗列一些宏观的愿景,还是会提供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报告会否呈现一些成功的“智慧对接”实践,例如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跨境贸易的无缝对接,或者利用智慧交通系统提升物流效率?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瞬息万变的全球格局下,“一带一路”倡议是如何与时俱进,拥抱创新,从而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 (以下内容为不包含实际书本内容的评价,基于对书籍名称和副标题的推测与联想) 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宏大叙事的兴趣,想借此了解这个被广泛提及的国际倡议在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发展脉络和政策取向。报告的标题《“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本身就勾勒出了一种往前看的姿态,暗示着它将梳理过去一年的成就,并展望未来的方向。我揣测,报告中或许会涉及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进展,比如港口、铁路、公路等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以及这些项目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智慧对接”,从而提升效率和效益。 对于“智慧对接”的理解,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项目叠加,而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融合与协同。我期望报告能阐述清楚,在2018年,中国和其他参与国在哪些领域实现了“智慧对接”,比如在金融合作、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是否有具体的政策创新或项目落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例如,报告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或者如何构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评分

《“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我购买它,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2018年这个关键节点上的具体进展和战略重点。我个人理解,“智慧对接”不仅仅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连接,更是一种理念的升华,是将科技、创新、人文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实现更高效、更协同、更可持续的发展。我期待着,报告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智慧对接”是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体现的。 例如,我很好奇,在2018年,有哪些国家或地区在“智慧对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报告会否深入分析,这些成就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是政策的引导,还是技术的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及“智慧对接”将如何引领未来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具象化的期待。我好奇“2018”这个年份在报告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会以一种历史性的视角,回顾过去一年的点滴,从而勾勒出倡议演进的图景。我设想着,报告或许会像一部编年史,记录下在这一年里,各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动细节,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在“智慧对接”的理念下,逐渐形成更紧密的联系。我期待着,这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数据汇编,更能展现出人文关怀和文化交融的温度。 “智慧对接”这个词,在我看来,既包含了技术上的精妙,也蕴含着人文上的理解。我想象中的报告,或许会涉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识别沿线国家的潜在需求,如何通过平台化建设来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匹配。我尤其希望看到,报告能深入探讨“智慧对接”在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方面的作用。例如,是否有一些跨文化合作的成功案例,是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