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曾记否,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老君堂前,玉笛横吹,只为雅乐承传。年少轻狂,半世蹉跎,究竟是《红楼》误我,还是我误《红楼》
作者简介
陈武,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任江苏作协理事,连云港市作协驻会副主席。陆续出版长篇小说《连滚带爬》、中短篇小说集《阳光影楼》《六月雪》《一棵树的四季》《洁白的手帕》《一路上》《倒立行走》《在别处》等以及散文随笔集《流年书影》,现为连云港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
目录
曲园文脉
山塘光阴
求学北大
陶然亭的雪
苏州好,水调旧家乡
山阴五日记游
秦淮桨声寻灯影
白马湖畔
永恒的《忆》
葺芷缭衡
痴爱“红楼”
湖秀山灵杭州忆
“古槐书屋”今安在
古槐梦遇
拍曲
清宫与画
跋《秦妇吟》
和周作人的私信中
中年南游
北京苦雨中
只因“红楼”累终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或许也在这一天吧,俞平伯被家人带到庙里,挂名为僧。这也是苏州一带的风俗,娇惯人家的孩子,要到庙里挂个名,求得佛祖保佑,才能长命百岁。多年以后的1932年7月18日,俞平伯曾去戒坛寺待了两三天,归途中还欣赏了好风景。同年9月8日,根据这次出行,他写了一篇《戒坛琐记》,文中说道:“四五岁就人寺卦名为僧,对于菩萨天王有一种亲切而兼怖畏之感,甚至于眼里梦里都被这些偶像所缠扰,至今未已。这个童年的印象,留下一种对于寺庙的期待。”可见挂名为僧的事,俞平伯是记得一清二楚的。
既然开卷读书了,那就怎么方便怎么读吧,书房里读,卧房里读,客厅里读。教的人也多,曲园老人教,父亲教,母亲教,姐姐也教,平时在园里玩耍时,也要时不时地教上几句、学几句。聪慧的俞平伯,会用稚气的嗓音,不由自主脱口而出学过的唐人诗句,引得一家人哈哈大笑。母亲甚至还教他外文,曲园老人有诗记之:“膝下曾孙才六岁,已将洋字斗聪明。”1905年2月8日,俞平伯正式进入家塾,跟着老师读书了。曲园老人依然有诗以记:“厅事东偏隔一墙,卅年安置读书床。今朝姊弟新开馆,当日爷娘上学堂。婉娈七龄尚怜幼,扶摇万里望弥长。待携第二重孙至,记得金奎日最长。”跟着家塾的先生读书习字,和家里人教读完全是两回事了,按时上课,按时下课,读书有了系统,读书时间也长了很多。所读之书,也不是以前家人的信口而教,而是大量的经书,在态度上更是严谨得多,甚至还要挨老师的训斥和板子,再加上家里人也时不时地督促,俞平伯走上了那一时期读书人必走的求学之路。
在家塾读书的十年里,俞平伯经历了很多,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翩翩少年。这十年,对于他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仅打下了知识的底子,也养成了好学的作风。曲园老人非常看重这个曾孙,从他七岁那年冬天,开始每晚教他写字,灯下桌前,展纸持笔,一勾一划,毫不含糊。但是孩子毕竟还小,拿笔还不稳,玩心也重,常弄得满手满脸的墨,老人当然不在意,每日一纸,持续不断。俞平伯曾深情地回忆说:“清光绪丙午冬,曲园公每夕口授若干字,俾我书之,施因病中止,遂成永诀。”老人也有诗记之:“娇小曾孙爱似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朱矸,描纸亲书‘上大人’。”字里行间,透出老人的喜悦和期盼。
但是,旧历新年都没来得及过,年老生病的曲园老人,于1907年2月5日,即丙午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老于曲园,享年八十六岁。俞平伯曾祖母姚太夫人逝世于1879年,安葬于杭州西湖右台山麓,紧挨着法相寺。据曲园老人《右台仙馆笔记·自序》所述,夫人姚氏死后葬于钱塘之右台山,俞樾于墓旁又置一块地,筑屋三间,四周环境优美,“竹篱环之,杂莳花木”,是风水宝地,取名“右台仙馆”。所以,曲园老人逝世后,便和夫人合葬于此。丧葬期间,年幼的俞平伯于灵前读曾祖遗稿,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涕下。
曾祖父逝世后,俞平伯继续在家塾读书。只是每晚学写字时,身边已不是白发苍苍的曾祖父,而是严父慈母了。所读之书,也越来越深,还学作文之道。在《析“爱”》一文中,俞平伯回忆了这段苦读生涯,其中也透露出童趣童心和自己的思想,他写道:“我八岁时读孟子到‘孑L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觉得这位孟老爹替他太老师吹得实在太凶。《春秋》无非是在竹片上画了些乱七八糟的痕迹,正和区区今日属稿的稿纸不相上下,既非刀锯桁杨,更非手枪炸弹,乱臣贼子即使没有鸡蛋般的胆子,亦何惧之有?或者当时的乱臣贼子,大都是些‘银样蜡枪头’也未可知。
……
前言/序言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