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画传

恩格斯画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觉哉 著
图书标签:
  • 恩格斯
  • 马克思主义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哲学
  • 德国
  • 19世纪
  • 社会主义
  • 思想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9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82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恩格斯生平足迹为主要线索,展开了他革命活动的一生,收集和挑选了近400张有关恩格斯的国内外照片资料,并纠正了以往出版物的不少错误。

目录

序/高放
01 巴门纺织厂主家降临了“丑小鸭”
02 爱北斐特中学的肄业生
03 前往不来梅经商实习
04 柏林的“戎马”生涯
05 在工业城曼彻斯特考察
06 巴黎“雷让斯”咖啡馆的历史性会见
07 返回故乡撰写第一本关于英国的书
08 赴布鲁塞尔创建通讯委员会
09 出使巴黎
10 在伦敦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上
11 创办《新莱茵报》的科伦之行
12 冲锋在巴登-普法尔茨战场
13 由瑞士转入伦敦
14 赴曼彻斯特重操旧业
15 真正的家
16 定居伦敦
17 出席国际海牙代表大会
18 在雾都伏案于挚友的未竞事业
19 涉足北美大陆
20 向世界开放的瑞琴特公园路122号
21 欧洲巡礼
22 一盏智慧的明灯在这里熄灭
23 伊斯特本岸边的海葬
后记

精彩书摘

  《恩格斯画传》:
  在欧门-恩格斯公司的事务所里,长着金黄色头发和满腮连鬓胡子的恩格斯在紧张地处理着国际邮件,收购原棉和出售各类品种的棉纱。自从他当了G.欧门的“右手”,出任公司总助理以来,每天清晨6点就得起床,整天工作将近10个小时,晚上还要上夜校进修英语和研究棉纺工艺。尽管如此,G.欧门还是看得出,恩格斯这样做只是忍受着他父亲的意志,而他内心的活动完全集中在研究曼彻斯特的社会现状和政治运动上。副总经理很惋惜这个青年的才智不能在纺织行业上完全施展开来,为此他经常满腹牢骚。
  恩格斯作为公司老板的长子,一到曼彻斯特就收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请柬,多少工商界的巨头需要他去拜访,多少宴会舞厅等着他去光临。然而,他并没有穿上燕尾服,跳上大马车,去出席上流社会的舞会盛宴,却换上便服,走出灯红酒绿的市中心,向工人住宅区走去。
  穿过却尔顿和阿德威克别墅式的华丽住宅,恩格斯来到了艾尔克河两岸潮湿肮脏的贫民窟。这里被污染了的河水发出一阵阵恶臭,东倒西歪的破旧房子乱七八糟地靠在一起。墙快塌了,门和窗都损坏了,只是勉强地支撑在那儿。街道全部没有铺砌过,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积起了许多死水潭。一堆堆垃圾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味,一排排烟囱冒着黑烟,空气混浊不堪。从一幢房子到另一幢房子,横过街心,拉了绳子,晒满了湿漉漉的破衣服。走过一些拐角、一些狭窄而肮脏的胡同和过道,几分钟以后,他就被这种东一排西一幢的房子或一条条迷魂阵似的街道搞得不知天南地北了。
  恩格斯走进了一间矮小的平房,里面的情形是令人心酸的。这是一间长不到6英尺,宽不足5英尺的小屋,屋内又暗又潮湿,屋顶漏雨,地下冒着水泡。地板被拆掉一块,一家三代就用这个窟窿做茅坑。屋里没有床,一堆肮脏杂乱的麦秸和一条用旧麻袋做成的被单成了全家共用的被褥,一只破木箱是这里唯一的家具。走到奥尔德菲尔德路和十字胡同之间的霍普街,恩格斯在一个没有窗子、没有地板的牛棚里遇见了一位六十多岁的孤独老人。他在里面装了一个像烟筒似的东西,放了一张床。这个老头太衰弱了,看上去根本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恩格斯问他靠什么维持生活,老人指着一辆手推车低声说,靠运粪挣几个钱。恩格斯到处遇见的都是这种恶劣的居住状况和非人的生活条件。据他了解,在这种悲惨状况下生活的工人,仅仅在曼彻斯特及其郊区就有35万之多。
  一次,恩格斯与一位道貌岸然的资产者在曼彻斯特街上步行,谈起工人住宅区恶劣的建筑结构和可怕的居住条件,很有感慨。他直言不讳地说:“我还没有看到过比曼彻斯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城市建筑得更坏的区域。”那个资本家连头也不抬,默默地听完了这一切,无动于衷。当走到拐角处与恩格斯告别时,他突然得意地脱口而出:“但是您要知道,在这里到底可以赚很多钱。再见,先生!”恩格斯茫茫然不知所措,他为这种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感到不寒而栗。
  没多久,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结识了比他小一岁的纺织厂女工玛丽·白恩士(MaryBurns,1821-1863)。她是一位纯朴的爱尔兰姑娘,出身于一个染色工人的家庭。从童年起,她就熟知无产阶级的困苦和斗争,很早就决心献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她不仅以那“野蔷薇”般的美丽和黑亮勇敢的目光迷住了这位莱茵省的青年,而且以那爽朗的性格、活泼的姿态和永不衰竭的毅力赢得了恩格斯的诚挚爱情。但是,给恩格斯以更深刻印象的,还在于她的机智勇敢和高度的阶级觉悟。1843年他们开始共同生活。白恩士成了恩格斯的忠实伴侣之后,对恩格斯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

前言/序言


《风雨鲁迅:一个世纪的回响》 一个时代的回声,一位巨匠的灵魂肖像 本书以宏大叙事和细腻笔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鲁迅(周树人)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生平流水账,而是试图在历史的洪流中,捕捉鲁迅如何从一个在江南水乡长大的旧式知识分子,蜕变为“民族魂”的过程。 全书结构分为“求索”、“彷徨”、“呐喊”与“筑梦”四个主要部分,力求展现鲁迅思想形成与实践的完整轨迹。 第一部分:求索——从绍兴到东瀛的求学之路(1881-1909) 本部分详尽勾勒了鲁迅的童年、少年时代及其早年的精神危机。 江南旧梦与初识疾苦: 细致描绘了清末绍兴的社会风貌,鲁迅家族从鼎盛到衰落的变迁,以及祖父入狱事件对他幼小心灵产生的巨大冲击。通过对早期私塾教育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儒家文化对他早期思想的深刻烙印,以及他对这种旧秩序的最初反叛。 仙台医学与“弃医从文”的抉择: 重点展现了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求学生涯,被视为他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书中不仅还原了藤野先生对他的严谨教导,更深入分析了那张著名的“幻灯片事件”——日俄战争中被处决的中国人影像,如何彻底击碎了鲁迅“以科学救国”的理想。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如果国民的灵魂不先被唤醒,肉体的健康又有何意义?“弃医从文”的决定,不仅仅是职业的选择,更是他毕生使命的确定。 早期的文学尝试与思想萌芽: 鲁迅在日本时期参与创办《新生》、《河南》等杂志的努力,虽然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他初步尝试用笔介入社会、探讨国民性的开端。他翻译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古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第二部分:彷徨——在教坛与论战中的沉寂与蛰伏(1909-1918) 从日本归国,鲁迅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教育部担任职务。这一时期,他与时代的主流叙事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 北漂的孤独与学术的坚守: 描述了鲁迅在北京艰难的生活,他在教育部任职时的沉闷与清闲,以及他如何利用这段看似“闲置”的时间,沉浸于对古籍、碑帖的整理与研究。他的学术成果,如《中国小说史略》的雏形,正是在这段时期孕育而成。 沉默的十年与精神的内耗: 鲁迅在辛亥革命后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感到了一种深刻的“局外人”的孤独。社会并未如他所期望的那般迅速革新,腐朽的遗毒依然如影随形。本部分着重分析了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一种深沉的失望感和对周遭环境的审视与批判,为他日后爆发式的创作做了深厚的心理铺垫。 第三部分:呐喊——新文学运动的烽火与“民族魂”的铸就(1918-1927) 这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黄金时代,也是他与旧文化进行最激烈搏斗的时期。 《狂人日记》与历史的惊雷: 详细解读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诞生的背景、结构和象征意义。书中分析了“吃人”的意象如何精准地击中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礼教的核心,揭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决裂。 小说集《呐喊》与《彷徨》的艺术成就: 不仅对《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经典篇目进行深入文本分析,探讨其人物塑造的典型性与悲剧美学,还探讨了鲁迅在小说语言风格上的创新,如何将古典的凝练与现代的犀利融为一体。他笔下的“国民性”,如精神胜利法、麻木不仁,如何成为理解现代中国人的重要钥匙。 论战的锋芒与思想的交锋: 鲁迅在北京的论战生涯是其文学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详细梳理了他与新文化运动内部的改良派、文学革命派以及后来的“第三种人”之间的观点交锋。鲁迅的杂文,以其匕首和投枪般的锋利,成为批判社会弊病的有力武器,确立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 第四部分:筑梦——上海的斗争与对未来的展望(1927-1936) 1927年,鲁迅离开广州,定居上海。晚年的鲁迅,思想更加成熟和深刻,他的斗争指向也更加明确。 左翼的旗帜与文化的“阵地战”: 描述了鲁迅在上海加入和引导左翼文化运动的过程。他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家,更是文化战线上的总指挥之一。本书深入探讨了他对“青年团文学”、“革命文学”等思潮的批评与指导,强调了他对文学的社会责任与阶级性的深刻认识。 翻译与木刻的艺术拓展: 晚年的鲁迅对俄苏文学和新兴的木刻版画艺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推动。这部分展示了鲁迅如何利用这些“洋枪洋炮”,来丰富和加强中国左翼文化的力量,体现了他跨文化视野和对艺术多样性的尊重。 最后的日子与未竟的事业: 细腻描绘了鲁迅晚年身体的衰弱,以及他依然坚持不懈地撰写杂文、编辑刊物的情景。通过对《且介亭杂文》的分析,展现了他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深刻期许,以及在病榻前依然保持的战斗姿态。他的逝世,被描绘为那个时代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的陨落,引发了空前的全民哀悼。 结语:不朽的遗产 本书的结语部分,超越了时间节点,探讨了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持续生命力。他的作品和精神遗产,如何继续为我们审视民族性格、批判社会不公、激发独立思考提供强大的思想资源。这不是对一位伟人的神化,而是对一位真实、复杂、充满矛盾与光芒的战士,进行一次严肃且充满敬意的历史回望。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在阅读鲁迅文字的同时,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自身处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恩格斯画传》,我深感震撼,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眼目睹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传奇一生。本书并非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辅以流畅生动的文字,将恩格斯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他年轻时在曼彻斯特的工厂亲身经历,到他与马克思并肩作战,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的革命岁月,再到晚年整理和出版《资本论》剩余部分的辛勤耕耘,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光辉。我尤其被那些记录他生活细节的图片所吸引,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忧的普通人,只是他肩负着更伟大的使命。那些记录他与马克思深厚友谊的文字,更是让人动容,他们的思想碰撞、相互扶持,共同铸就了影响世界的伟大理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恩格斯个人,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缩影,是工人运动发展的生动写照,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壮丽史诗。

评分

作为一名对思想史和革命先驱人物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了解恩格斯生平、思想形成和历史贡献的读物。《恩格斯画传》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书籍,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带到读者眼前。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和理论基础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和理论合作者,他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演变无疑是理解这一宏大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去感受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去认识那个在资本主义批判和工人运动推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巨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够通过精心的编排和详实的史料,展现恩格斯作为一个鲜活个体,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变革浪潮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并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力量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恩格斯画传》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恩格斯生平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的史学佳作。书中那些罕见的、充满时代感的照片,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我欣赏作者在叙述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既有宏大的历史视角,又不乏细腻的人物刻画。那些关于恩格斯在困境中坚持斗争、在迷茫时寻求真理的描写,都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恩格斯,他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冷冰冰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奋斗。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既能满足我学术研究需求,又能让普通读者轻松理解恩格斯思想精髓的著作。《恩格斯画传》的问世,无疑弥补了这一空白。本书在梳理恩格斯生平事件的同时,巧妙地将他重要的思想贡献融入其中,使得理论学习不再是抽象的文字游戏,而是与生动的人生经历紧密结合。我注意到书中对恩格斯在自然科学、军事理论等领域的涉猎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打破了我以往对他的刻板印象,认识到他是一位拥有广博知识和深刻洞察力的全才。尤其是关于他如何从哲学、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论述,更是深入浅出,令人茅塞顿开。这本书为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我向他人传播这些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评分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提及恩格斯,或许只会联想到“马克思的战友”或者“《共产党宣言》的合著者”。然而,《恩格斯画传》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狭隘的认知,让我看到了恩格斯作为一位独立思想家、革命实践者以及百科全书式学者的非凡之处。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份详实的生平年表,更在于它通过精选的图片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展现了恩格斯思想的形成轨迹,以及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贡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恩格斯在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跨界探索的细致描绘,这让我认识到,恩格斯绝非仅仅是一位政治理论家,而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巨人。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他那颗不懈追求真理、勇于挑战权威的赤诚之心,也让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