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田汉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田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田汉
  • 回忆录
  • 文学史
  • 文化
  • 名人传记
  • 近现代史
  • 戏剧
  • 红色文化
  • 旧书
  • 文史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54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08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田汉》内容包括:一代杰出的戏剧大师和时代的歌手;田汉同志所走过的道路;中国舞台协会演出始末;田老逸事三则;青年时代的田汉;忆南国社的田汉和徐悲鸿;田汉和少年中国学会;谈谈我与田汉的交往;南国社查封之前的一段活动;回忆我的老师田汉;南国社历届公演确记;天涯谁人不识君;我的父亲田汉与聂耳的战斗友情;怀念田汉对演剧队的深情;我所了解的田汉;铮铮铁骨灼灼赤心;忆剧坛耆宿田汉同志;田汉与革命电影司徒;田汉与革命音乐;田汉与越剧;田汉先生在桂林;我的良师益友;忆戏剧家田汉老师;松紧带不宜松过头。

内容简介

  田汉,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的先行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田汉》由他的挚友、学生、著名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以及他的家属根据亲身径历和亲见亲闻撰写的回忆文章集纳而成,详居地记述了田汉的生平事迹和在戏剧上的贡献,是一本研究田汉和研究中国现代戏剧改革史的珍贵资料。

目录

一代杰出的戏剧大师和时代的歌手
田汉同志所走过的道路
中国舞台协会演出始末
田老逸事三则
青年时代的田汉
忆南国社的田汉和徐悲鸿
田汉和少年中国学会
谈谈我与田汉的交往
南国社查封之前的一段活动
回忆我的老师田汉
南国社历届公演确记
天涯谁人不识君
我的父亲田汉与聂耳的战斗友情
怀念田汉对演剧队的深情
我所了解的田汉
铮铮铁骨灼灼赤心
忆剧坛耆宿田汉同志
田汉与革命电影司徒
田汉与革命音乐
田汉与越剧
田汉先生在桂林
我的良师益友
忆戏剧家田汉老师
松紧带不宜松过头

精彩书摘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田汉》:
  
  在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田汉同志始终和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方向保持一致,始终以他的笔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早在二十年代初,田汉同志已是一位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戏剧家,他挚爱祖国、同情苦难的民众,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从日本留学回国,本来可以从事待遇优厚的工作,他却宁可身无分文而致力于戏剧运动。自己编印刊物,自己筹划演出,睡地铺,吃大锅饭,以百折不回的毅力,从事筚路蓝缕的开创工作。他以炽热的事业精神吸引了一批艺术家和有为青年,在艰难困苦之中建立了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开展了南国艺术运动,给当时文坛以很大的推动,影响遍及南中国。他创作了《咖啡店之夜》、《获虎之夜》等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也带着淡淡的哀愁和感伤。当时他还不曾接受马克思主义,不能了解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夸大早期田汉创作中的感伤成分,因为对黑暗势力的反抗是这些作品的主流,青年田汉的抗争是坚决的、不屈不挠的;他作品中的感伤,也是含有对封建势力的控诉意义的,他的这些作品之所以让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产生共鸣,受到冲击和鼓舞,并不是偶然的。
  不久,他又创作了《午饭之前》、《火之跳舞》和《名优之死》等名作,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它反映了阶级矛盾,揭露了旧制度的黑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所突破。到1929年,田汉写出了《一致》这一象征性的剧本,喊出了“一切被压迫的人们,都摆脱你们的枷锁站起来,认识你们自己的力量”!剧本在艺术上有若干不成熟之处,却反映田汉的创作思想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而产生的升华;剧本象征着旧世界的溃灭,呼唤着光明的社会来临,充满了昂扬的斗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田汉同志在1930年的转向,是一个突变;但这一突变不是凭空而来的。田汉的思想转变,前后期是有所不同,但也有他一贯的精神,有他积极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
  我和田汉同志的相识是在1927年“鱼龙会”上,他热情豪放、光明直率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田汉同志还没有加入党,但我们党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一直把他看成自己的朋友,党组织一直关心、支持田汉同志领导的南国运动,通过创造社、太阳社等文艺团体的同志做朋友式的探讨,也通过文艺评论,引导田汉同志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左翼剧联成立之前,南国社正在演出《卡门》、《沙乐美》等剧本,女主角俞珊很有艺术魅力,剧场效果很热烈,南国社的朋友们有点为此陶醉。1929年,组织上指派我负责联系戏剧方面的工作。我和赵铭彝同志商量,如何帮助这位卓有影响的艺术家走上正确的轨道。于是,左明、赵铭彝、郑君里、陈白尘等同志从南国社分出来组织摩登社,意在给田汉同志一个推动。我们的田汉同志清算、总结了南国社经历的道路,毅然在1930年以整本《南国》月刊的篇幅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布向无产阶级转向,引起当时文坛很大的震动。不久,在田汉同志的迫切要求下,经过反复研究,由党的中央文委直接吸收他入党。这是一个质的转变,田汉同志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的文艺家。当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有一个过程。从此,田汉同志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活动,无条件地服务于党的革命事业。从左翼剧联时期,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始终都是坚定地遵循党所指引的道路前进,是我们党忠诚的文艺战士。
  ……
《中国电影史话:从默片时代到数字浪潮》 作者: 王秉文 著 出版社: 华夏文库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及电影剧照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它跨越了百年风云变幻的时光,追溯了中国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历经抗争、发展、高潮与低谷,最终迈向全球视野的完整历程。作者王秉文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饱满的电影热忱,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中国电影图景,不仅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和名导巨匠,更深入挖掘了电影技术、产业运作、审查制度以及社会思潮对中国电影本体产生的复杂影响。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脉络清晰,论证详实: 第一部分:萌芽与拓荒(1896-1930)—— 银幕上的早期影像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电影艺术自西方传入中国后的曲折“本土化”过程。开篇追溯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北京等地最早的“西洋镜”放映盛况,以及中国电影制作的起步——从模仿、引进到尝试自制。重点分析了“哑片时代”的特征,探讨了早期电影人如何运用字幕、配乐和现场配音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特别聚焦于中国第一批电影制片公司(如亚细亚影戏公司)的运营模式,以及早期电影的题材偏好,如神怪片、武侠片和改良戏曲片的流行现象。作者通过梳理早期影评人的观点,展现了社会精英阶层对“电光”这种新媒介的最初认知与复杂情感——既有对新奇技术的迷恋,也有对其“登徒子”本质的担忧。 第二部分:左翼浪潮与民族抗争(1931-1937)—— 电影的社会担当 本章是全书的高潮之一,深入剖析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勃兴及其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的奠基作用。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背景下,电影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和社会教育功能。 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业等重要制作机构,以及如蔡楚生、郑君里、许慕炎等关键导演的艺术探索。对《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神女》等里程碑式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阐释了它们如何通过对底层女性命运的关注,揭示出都市的冷漠与社会的压迫。同时,本部分也客观分析了审查制度对左翼创作的影响,探讨了电影人如何在夹缝中寻求表达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孤岛与沦陷的年代(1937-1945)—— 艰难的维系与流亡中的光芒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剧变。作者将这一时期的电影活动划分为沦陷区的“孤岛电影”和抗战大后方的“工业转移”。 在上海“孤岛”时期,商业片依然繁荣,但其内容也折射出一种颓废与逃避的时代情绪,本书探讨了月份牌美女明星现象的文化意义。而在重庆、昆明等地的大后方,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承担起了记录民族苦难与弘扬抗战精神的重任,拍摄了如《中华儿女》等具有史诗气质的作品。本章的重点在于,揭示了在物资匮乏、人员流散的极端环境下,中国电影人如何坚守岗位,维持民族电影工业的火种。 第四部分:国共争锋与新中国诞生(1946-1955)—— 两种美学的碰撞 战后,中国电影迅速复苏,但很快便卷入了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竞争。本书清晰梳理了这一时期上海与香港两地的电影格局。上海的“现实主义”与香港的“左派/右派”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如《万家灯火》《乌鸦与 পরী》等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当时复杂而分裂的社会情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业被迅速收归国有,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阶段。本章详述了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变的初期探索,以及对旧有电影人才的重新定位与培养。重点分析了第一批“十七年电影”的特点,如《新儿女英雄传》《劳动英雄》等,它们确立了新中国电影的基调和叙事范式。 第五部分:探索与曲折(1956-1976)—— 时代洪流中的艺术挣扎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从百花齐放到“文革”冲击的剧烈动荡。作者深入研究了“十七年”后期出现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尝试,如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早期版本)、《早春二月》等,它们试图在既定的框架内挖掘人性的复杂性。 “文革”期间,电影生产几乎停滞,仅有“样板戏”电影这一特殊产物占据了银幕的主导地位。本书不仅对样板戏电影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技术分析,更批判性地探讨了它们对中国电影美学多样性的压抑与损害。 第六部分:复苏、转型与全球视野(1977-2000)—— 第五代崛起与市场化前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中国电影迎来了久违的生机。“伤痕电影”的出现,标志着对历史创伤的集体反思;而“反思电影”则开始对历史的教条进行质疑。 本书将重点放在“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他们以其强烈的视觉风格和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重构,迅速赢得了国际声誉。详细分析了《黄土地》《红高粱》等作品如何构建了一种充满仪式感和符号化的“中国景观”,以及这种风格在国际上引起的巨大反响。最后,本章概述了9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电影工业开始经历股份制改革的阵痛与机遇,为新世纪的商业大片时代埋下了伏笔。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电影史研究者、影视专业学生,以及所有热爱中国电影、希望深入了解其发展脉络的普通读者。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激情与洞察力的文化考察报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田汉》的系列丛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艺术家、思想家。这套书的选目就极其精妙,不落俗套,选取的都是那些可能被主流叙事边缘化,却又有着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的人物。翻开第一本,就被那种质朴而真挚的文字所打动。这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而是亲历者、旁观者,用最真诚的语言,勾勒出时代的缩影,人性的光辉与暗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时期民间艺术发展的记述,那些生动的细节,那些被遗忘的艺人,仿佛就在眼前鲜活起来。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肌理,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每一篇文章都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

最近刚读完这个文库里的几本,说实话,每本都让我有不小的触动。尤其是那些关于早期革命者和文化先驱的回忆录,文字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常常被那些细节所吸引,比如某个会议上的讨论,一次艰难的跋涉,一次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持。这些回忆,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鲜活的一面,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普通人。其中有一本,记录了某位文化巨匠在动荡年代的生活点滴,虽然篇幅不长,但那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真理的不断探索,让我深深折服。它让我意识到,伟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无数个平凡日子的坚持和热爱。这套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如此丰富而多元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人物内心世界的书籍。这套《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中的几本,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特别喜欢那些从不同角度记录同一事件或人物的回忆录,这使得我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比较和思考。其中一本关于某个文化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让我看到了这场运动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思想的碰撞,远比教科书上的简单概括要生动和深刻得多。作者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沉痛,时而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幽默,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复杂性。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个体选择和命运交织而成,充满了偶然与必然。阅读这些回忆,就像在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时代的呼吸。

评分

不得不说,《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系列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我通常对历史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害怕过于枯燥或片面。但这套书,尤其是其中的几本,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非官方”解读,那些来自亲历者的朴素叙述,往往比官方的史料更加鲜活、更加富有温度。我记得读到一本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社会风貌的回忆时,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从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到家庭聚会时的点点滴滴,仿佛让我穿越时空,置身其中。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它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所构成的。

评分

这套《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的出版,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研究和传承,不能仅仅依赖于宏观的叙事,更需要微观的、来自个体视角的珍贵资料。而这套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近期阅读了几本,其中关于某位艺术家早期创作经历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这位艺术家在贫困和艰辛中依然坚持艺术理想的历程,那些对创作的执着,对美的不懈追求,让我感动不已。它让我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艺术是如何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对抗苦难的力量。这种来自个体生命体验的叙述,比任何理论化的分析都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伟大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