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

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新华 著
图书标签:
  • 傅抱石
  • 绘画研究
  • 中国近现代美术
  • 美术史
  • 绘画艺术
  • 艺术史
  • 20世纪中国美术
  • 壁画
  • 水墨画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8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42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共分五章:《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傅抱石晚年心路历程》《从妩媚到宁静——傅抱石以为中心的人物画创作》《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的写生创作》《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及《应酬与自娱——傅抱石后期绘画创作的另一面向》。全书内容蔚为大观,基本涵盖了傅抱石晚年创作的方方面面,立体地呈现出其创作的生动面目。全书各个章节相对独立,而又互相生发,互为补充。在理论方法上,新华适当吸收图像学研究方法,揭示图像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又能兼顾史料挖掘和形式分析,言之凿凿,深入而不空泛。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绪言

第一章 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傅抱石晚年心路历程
引言
一、从被边缘到被接纳
二、从认同到趋从
余论

第二章 从妩媚到宁静——傅抱石以《九歌图》为中心的人物画创作
引言
一、屈原像
二、九歌图
三、从妩媚到宁静
结语

第三章 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的写生创作
一、关于“写生”
二、东欧写生
三、韶山写生
四、二万三千里写生
五、东北写生
六、写生与创作之间

第四章 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
引言
一、独自摸索(1950-1953):《(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抢渡大渡河》《过雪山》
二、殚精竭虑(1954-1958):《东方红》《(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
三、努力实践(1958-1959):两部《毛泽东诗意图》册
四、非同凡响(1959):《江山如此多娇》
五、真诚创作(1960-1965)
六、风格分析
结语

第五章 应酬与自娱——傅抱石后期绘画创作的另一面向
引言
一、画情:以郭沫若为例
二、画介:以徐平羽为中心
三、画缘:以唐遵之为例
四、应酬之制
五、遣兴之娱
结语
结尾
附录
傅抱石后期创作问题之辩
从《乱帆争卷夕阳来》看傅抱石过渡期山水画风演变
参考文献
后记
校后记

前言/序言


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 一、 创作背景与学术价值 《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家傅抱石先生,在其艺术生涯中一个极为关键且富有变革性的创作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间的绘画艺术进行的一次深入、系统的学术梳理与研究。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变革的时期,也是傅抱石艺术风格发生深刻转变,并最终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关键阶段。本书的问世,旨在填补学界在这一特定时期傅抱石艺术研究上的空白,为理解和评价傅抱石的艺术成就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傅抱石先生,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其艺术生涯横跨旧中国与新中国两个时代。抗日战争时期,他以雄浑苍劲的山水画作,表达了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奠定了其在画坛的地位。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与艺术创作方向的调整,傅抱石面临着艺术转型与革新的挑战。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回应时代精神,描绘新中国的新气象,如何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精神与时代主题的关系,这些都是艺术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书的研究,正是聚焦于1949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这一时间段,对于傅抱石而言,意味着艺术上新的探索与突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艺术创作与人民生活、时代主题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山水画、人物画以及界画等。同时,他也并未放弃对传统笔墨的深耕,而是将其与现实观察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抱石皴”等艺术语言,并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人物画的造型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1965年,傅抱石先生因病辞世,这一时期也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生涯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其留下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画坛的瑰宝,更是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重要范本。 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它对傅抱石这一时期数量庞大且风格多样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梳理了其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揭示了其在不同阶段的艺术特征与创新点。其次,它将傅抱石的艺术创作置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艺术家创作思想与艺术取向的影响,探讨了艺术家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艺术表达与自我超越。再者,本书也力图发掘傅抱石艺术创作中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探究其如何通过笔墨丹青,传递时代精神,抒发家国情怀,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将丰富傅抱石艺术研究的现有成果,更能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绘画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中的艺术抉择与实践。对于广大美术爱好者而言,本书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傅抱石艺术魅力的窗口,引导读者走进这位艺术巨匠的内心世界,感受其艺术的时代精神与永恒魅力。 二、 研究内容与视角 《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研究方法,对傅抱石先生自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间的绘画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全书围绕傅抱石艺术创作的几个核心维度展开,力求展现其在此阶段艺术风格的形成、演变及其成熟的全过程。 1. 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转型与主题选择: 本书首先深入分析了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对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思想观念及创作方向带来的影响。傅抱石作为一位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的艺术家,如何积极拥抱新时代,将自己的艺术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是本书研究的起点。书中详细考察了傅抱石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山水画、人物画中,如何表现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人民的精神风貌、革命历史题材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例如,他对新开垦的土地、繁忙的工地、建设中的城市,以及劳动的场景的描绘,都体现了他对时代发展的关注与热情。书中对《东方欲晓》、《江山如此多娇》等代表性作品的解读,不仅分析了作品的艺术表现,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艺术家思想的变化。 2. 笔墨语言的继承与创新:“抱石皴”的演变与发展: 傅抱石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密不可分。“抱石皴”是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法进行革新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技法。本书对1949-1965年间傅抱石的山水画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着重梳理了“抱石皴”在此阶段的演变轨迹。从早期较为沉稳、写实的表现,到后期更为奔放、写意,直至形成其标志性的、极具表现力的“抱石皴”形态,书中通过对大量作品的对比分析,展示了“抱石皴”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这种皴法如何表现雨后山峦的湿润感,如何营造朦胧而深远的意境,以及其如何在表现革命圣地、壮丽河山时,增添雄浑苍茫的气势,都是本书深入探讨的内容。此外,书中也探讨了傅抱石在用墨、用色、构图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其如何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3. 人物画的探索与突破: 除了山水画,傅抱石在此阶段的人物画创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书中对傅抱石不同时期的人物画作品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他如何在继承传统人物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写实主义的元素,以及如何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还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刻画,傅抱石都力图展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特别是他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往往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和价值判断。书中还会分析他在人物画中对神态、衣纹、线条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色彩和构图来烘托人物形象。 4. 题材的拓展与艺术视野的开阔: 1949年后,傅抱石的艺术创作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除了传统的山水人物,他还积极涉猎界画、花鸟画等领域。本书会重点分析傅抱石在界画上的尝试,例如对古代建筑、宫殿的描绘,如何体现他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理解和表现。同时,对他在此阶段花鸟画的创作,也会进行简要的考察,分析其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考察傅抱石艺术视野的开阔,他如何从传统的“文人画”范畴,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时代主题拓展,如何将个人情怀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5. 艺术思想的演变与学术争鸣: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傅抱石的艺术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演变。他如何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回应艺术界的各种思潮,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和相关论述中。本书将梳理傅抱石在报刊、展览等场合发表的观点,并将其与其创作实践相结合,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傅抱石。此外,对于当时艺术界围绕傅抱石艺术的一些争鸣与评价,本书也会有所涉及,以更全面地理解其艺术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做到严谨、细致,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以期超越以往对傅抱石艺术的研究,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洞见。 1.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宏观与微观的相结合。宏观层面,将傅抱石的艺术创作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时代变迁对艺术家思想和创作的深刻影响。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美术政策的调整、艺术思潮的涌动,以及社会对艺术的功能性需求,来理解傅抱石艺术转型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微观层面,则对傅抱石的每一幅代表性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从笔墨、色彩、构图、题材、意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来支撑宏观的论点,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历史视野,又有细节支撑的完整研究体系。 2. 艺术史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考察: 本书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对艺术作品本身的深入分析,还注重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运用。这包括傅抱石先生本人的论著、日记、书信,以及当时报刊杂志上关于他的评论文章、展览信息、艺术活动的记录等。通过文献学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还原傅抱石的创作过程、思想动态以及他在艺术界的交往与影响。同时,结合艺术史学的研究视角,将文献资料与艺术作品相互印证,形成一个更为立体和客观的研究。例如,通过傅抱石的日记,可以了解其在创作某幅作品时的心境和构思;通过当时的评论文章,可以了解其作品在当时引起的关注和讨论。 3. 风格演变与主题内在逻辑的梳理: 本书的一大创新之处在于, not merely describing the stylistic evolution, but also clarifying the inherent logic behind it. It doesn't just present the changes in brushwork and ink, but delves into the reasons and motivations behind these transformations. The research aims to demonstrate how傅抱石's stylistic shifts were not arbitrary, but rather a conscious response to his engagement with new themes and his evolving understanding of art's role in society. For instance, the evolution of "抱石皴" is not just described as becoming more vigorous, but is linked to his increasing desire to express the dynamism and grandeur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rugged beauty of the motherland. This approach seeks to reveal the deep connections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and how artistic innovation serves to better convey the artist's engagement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4. 跨学科的视角与多维度审视: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傅抱石的艺术,本书也将尝试引入一些跨学科的视角。例如,在分析傅抱石的人物画时,可能会借鉴一些关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知识,以更准确地理解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在分析其山水画时,也可能从地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其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有助于跳出单纯的艺术史研究范畴,将傅抱石的艺术置于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语境中进行理解,从而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5. 对“时代精神”的解读与艺术的能动性探讨: 本书尤其关注傅抱石如何将“时代精神”融入其艺术创作。研究将深入探讨,在那个政治话语日益强化的年代,傅抱石是如何在艺术创作中找到平衡点,既能体现时代要求,又能保持其艺术的个性和独立性。它将探讨艺术的能动性,即艺术作品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其作品,成为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和传播者。这部分研究不仅是对傅抱石艺术成就的评价,也是对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深刻反思。 总之,《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学术视角,力图呈现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傅抱石艺术形象。它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大师作品的梳理,更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美术发展脉络的一次深入探索,对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对傅抱石先生1949-1965年这一艺术创作高峰时期的梳理上,展现出了极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洞察力。我被书中对于艺术家在不同创作阶段所展现出的艺术语言的演变和创新所深深吸引。作者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作品例证,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动因和思想背景,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傅抱石先生的艺术哲学。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如何将时代精神融入艺术创作的分析,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这正是其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书中对傅抱石先生笔墨技法的深入剖析,例如他对水墨的驾驭能力,以及他如何在画面中营造出独特的意境,都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艺术史读物,它让我对傅抱石先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研究傅抱石先生这一特定时期艺术创作的学者和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当我翻开它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与傅抱石先生画作的雄浑气魄相得益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画廊,亲眼见证了艺术家如何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不断探索、创新,并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书中对傅抱石先生1949年至1965年间作品的精选与解读,不仅仅是对他绘画技法的分析,更深入地触及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家个人的心路历程。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考证严谨,引用的史料丰富而详实,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傅抱石绘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关于他如何将传统笔墨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探讨,以及他对山水画、人物画等不同题材的创新尝试,都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在创作转型时期的挣扎与突破的刻画,尤为动人,它展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的不屈与坚持。阅读这本书,不仅是欣赏艺术,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大师心灵沟通的深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在对傅抱石先生1949-1965年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进行深入剖析时,其学术深度和研究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不仅仅罗列作品,而是通过详尽的文献梳理和作品比对,揭示了傅抱石先生在这一时期创作思想的演变轨迹。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艺术家在处理革命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时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例如,他如何在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中融入现代社会的面貌,又如何在人物画中赋予时代人物新的精神气质。这种对艺术语言与时代内容的辩证关系的深入挖掘,是本书最令人称道的部分之一。此外,书中关于傅抱石先生在这一时期对笔墨技法的探索,以及他如何吸收和转化古今名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抱石皴”的演变过程,也描述得非常生动。当我仔细研读那些精彩的图版和旁征博引的分析时,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傅抱石先生的艺术世界,感受他创作的脉络与力量。这本书无疑填补了研究傅抱石先生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时期的空白,为我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评分

当我捧起这本书,便开始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书中对傅抱石先生1949-1965年间绘画作品的深入研究,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这位艺术大师创作历程中关键时期的理解。作者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将傅抱石先生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艺术挑战、思想转变以及创作实践,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为欣赏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如何处理写实与写意、继承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论述,这正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具魅力和价值的探索之一。书中对傅抱石先生笔墨语言的细致分析,例如他标志性的“抱石皴”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都让我对他的艺术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也展现了傅抱石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所注入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让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思想与灵魂的表达。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研究傅抱石先生的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我对傅抱石先生的艺术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关于他1949-1965年间绘画的研究,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以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带领我走进傅抱石先生那段充满变革与创造的艺术时期。书中对艺术家创作思想的解读,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将时代主题与个人艺术风格相结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在水墨运用上的独到之处的分析,他如何通过笔墨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和精神,让我对中国画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对一些代表性作品的详细解读,不仅让我欣赏到画面的美,更让我理解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激起了我对傅抱石先生艺术的无限遐想和深入探究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傅抱石先生1949-1965年间的艺术创作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笔触,引导读者走近傅抱石先生的艺术世界。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艺术家在处理传统题材和现实题材时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例如,傅抱石先生如何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到他对祖国山河的描绘之中,如何赋予古代人物以新的生命力,这些都让我倍感震撼。书中对傅抱石先生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化,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艺术家在不断探索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作品的赏析,作者常常能够从画面细节处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阐释,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研究的著作,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读物,它让我对傅抱石先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深入理解傅抱石先生1949-1965年间的艺术创作,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贡献。作者在梳理和分析这一时期傅抱石先生作品时,展现出了非凡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我被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并在艺术上不断求索的精神所打动。书中对艺术家在不同创作阶段的艺术语言演变,以及他对笔墨和色彩的创新运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傅抱石先生如何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论述,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时代的活力。通过阅读本书,我不仅对傅抱石先生的绘画技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对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探索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是一部严谨而不失温度的艺术研究著作,它让我对傅抱石先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

初读此书,便被其对傅抱石先生1949-1965年间艺术创作的细致描摹所吸引。作者似乎与傅抱石先生一同走过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对艺术家在创作上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有着切身的体会。书中对许多代表性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以及艺术语言的创新之处。我惊喜地发现,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以及文化思潮的梳理,为理解傅抱石先生的艺术选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特别是对于艺术家在接受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任务时,如何保持艺术的独立性与创造力,书中有着深刻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在创作中如何处理“情”与“理”、“古”与“今”的关系的分析,这体现了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是个人情感与思想的凝结。它不仅是一本艺术研究的专著,更是一部关于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时代的感人篇章。

评分

在阅读《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解读视角所折服。书中对于傅抱石先生这一时期创作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着力于探究“为什么”。例如,书中关于傅抱石先生如何调整自己的艺术语言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以及他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主流的论述,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所体现出的思想变化和情感流露的细致描摹,这使得他的作品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与他生命历程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书中对一些珍贵史料的运用,也为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傅抱石先生艺术的知识,更从中体会到了艺术研究的深度与魅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学术著作。

评分

我一直对傅抱石先生的艺术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聚焦于他艺术生涯中一个极为关键且富有变革的时期。书中对1949年至1965年间傅抱石作品的梳理,呈现出艺术家创作风格的演变与成熟的过程。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作品时,非常注重将画面语言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相结合,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使得傅抱石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书中对于艺术家在创作中如何运用点、线、面,以及色彩的搭配,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对他的笔墨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描绘山水时,那种雄浑壮阔又不失灵动的笔触,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我特别赞赏书中对傅抱石先生处理革命历史题材的独到见解,他如何将宏大的叙事与诗意的表达融为一体,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艺术品味的杰作。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傅抱石先生的艺术成就,更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在变革时代中的思考与探索。

评分

帮朋友买的,听说挺不错的,,,

评分

喜欢

评分

帮朋友买的,听说挺不错的,,,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有些小贵 还行

评分

有些小贵 还行

评分

有些小贵 还行

评分

不错的书,图很多,学习一下艺术家个案

评分

有些小贵 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