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五百多幅明清手绘动物、人物图,二十余幅《山经》《海经》方位考古地图,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受
带领读者进入中国古老经典中记载的陆离世界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先秦典籍中包含了历史、神话、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产、医药等多种资料的小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古老的地理人物志。
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奇书,它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记叙神奇的人物、灵异的禽兽、域内园林、海外仙山,还有奇珍异宝……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的远古生活图卷。
《彩绘全注全译全解 山海经(超值全彩珍藏版)》将正确的原文、详细的注释和准确明白的译文互相对照排列,使读者轻松愉快地读懂历来被认为深奥的《山海经》。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
第一卷南山经
一、南山一经
二、南次二经
三、南次三经
第二卷西山经
一、西山一经
二、西次二经
三、西次三经
四、西次四经
第三卷北山经
一、北山一经
二、北次二经
三、北次三经
第四卷东山经
一、东山一经
二、东次二经
三、东次三经
四、东次四经
第五卷中山经
一、中山一经
二、中次二经
三、中次三经
四、中次四经
五、中次五经
六、中次六经
七、中次七经
八、中次八经
九、中次九经
十、中次十经
十一、中次十一经
十二、中次十二经
第六卷海外南经
第七卷海外西经
第八卷海外北经
第九卷海外东经
第十卷海内南经
第十一卷海内西经
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第十三卷海内东经
第十四卷大荒东经
第十五卷大荒南经
第十六卷大荒西经
第十七卷大荒北经
第十八卷海内经
精彩书摘
一、南山一经
【导读】
《南山一经》记载了招摇山、猿翼山、基山等九座山和宪翼水、英水、汸水等七个水系,以及生长在其中的各种珍稀奇特的草木植物。这些山峦水系大体分布在广西、广东和福建境内,但几乎所有山的具体位置都难以考证。
【原文】
1.1南山经之首a,曰鹊山b。其首曰招摇之山c,临于西海之上d,多桂e,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f,其名曰祝余g,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h,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i,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j,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k,食之善走。丽之水出焉l,而西流注于海m,其中多育沛n,佩之无瘕疾o。
【导读】
《南山一经》记载了招摇山、猿翼山、基山等九座山和宪翼水、英水、汸水等七个水系,以及生长在其中的各种珍稀奇特的草木植物。这些山峦水系大体分布在广西、广东和福建境内,但几乎所有山的具体位置都难以考证。
白猿
迷榖
狌狌
蝮虫
怪蛇
【注释】
a经:指经典或某些学科的专门性著作。一说指经历;一说是衍文。b鹊山:上古时期山系名。一说指南岭山脉;一说是今广西漓江上游的猫儿山。c招摇之山:招摇山。此山大致在今广西或广东境内。d西海:水名,在今广西境内。e桂:桂花树。f华:同“花”。g祝余:一说指山韭菜;一说指天门冬。h榖(ɡǔ):构树。理:纹理。i迷穀:一说指穀树;一说特指雌性榖树。j禺:猴类,似猕猴而较大。k狌狌(xīnɡ):猩猩。l丽(jǐ)之水:丽水。一说指今广东的连江;一说指漓江;一说指位于广西的钦江。m海:一说指西海;一说指南海。n育沛:一说指琥珀;一说指一种外形像龟的爬行动物。o瘕(jiǎ):腹中结块的病。
【译文】
南山经中的第一列山系,名叫鹊山。鹊山的首座山,名叫招摇山。它紧靠西海,山上长有许多桂树,还有许多金和玉。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开青色的花,名字叫祝余,人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中还长有一种树,它的形状像构树,树上有黑色的纹理,开的花能发光,可以照亮四周,它的名字叫迷榖,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猕猴,但耳朵是白色的,趴着身子走路,还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它的名字叫狌狌,人吃了它的肉,能跑得更快。丽水发源于招摇山,向西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育沛,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患上由寄生虫引起的病。
【原文】
1.2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a,多棪木b,多白猿,多水玉c,多黄金。【注释】
a堂庭之山:指堂庭山,大体在湘粤交界处。b棪(yǎn):果木名,果实像苹果。c水玉:水晶。
【译文】
再向东三百里有座山,名叫堂庭山,山中生长着很多棪木,生活着很多白猿,还有很多水晶和黄金。
……
前言/序言
《山海经》是先秦典籍中包含了历史、神话、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产、医药等多种资料的小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奇书,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记叙神奇的人物、灵异的禽兽、域内园林、海外仙山,还有奇珍异宝……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图卷。《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以外,还有很多大家不熟悉的内容,如祭山的仪式、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这些传说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宗教和部落之间的战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材料;书中记载各种奇思妙想、世界奇观,是后世乃至于今天的文学家、艺术家获得创作灵感的宝库。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就把阅读《山海经》当做一种精神享受,他说在春夏之交,静坐南窗下,“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是人生乐事。
《山海经》全书18卷,约31000字。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卷和海外经4卷作为一组,海内经4卷作为一组,而大荒经4卷以及书末海内经1卷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纲目分明。山经以山为纲,分南、西、北、东、中五个山系,以道路和方向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地叙述了每座山的地理位置、走向及山中树木和物产,详细记载了矿产的分布,并对其颜色、光泽、硬度等详细说明,还记载了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及药用价值。在叙述河流时,说明了其发源、流向以及主要水系和支流的分布情况。该书按照地区记录事物,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是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
古人一直把《山海经》当做真实的历史来看待,这本书是中国历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但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很多记载无法考证,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于远古的历史有了比古人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知道许多动物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几万年以前或是几十万年以前,现代科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山海经》。
《山海经》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是藏于深宫、王府的,在民间则成为了巫师和方士珍藏的秘籍。我们现在看《山海经》完全是穿越时空游历古代知识宝库。在空间上,从海内展现到海外;从时间上,从当世追溯到远古。题山经为“藏”,其含义是宝藏,即详述各山各水蕴藏的宝藏;而海经、荒经记载了很多上古、远方的神话传说、神奇巫术、神秘信仰,这其实也是一种宝藏,是人文历史的宝藏,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寻到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这部古老而神秘的奇书不断吸引着现代学者的关注、研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和古代史专家用现代的观念、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深入挖掘宝藏,在地理、神话、民俗等珍贵资料之外还不断有新的发现。可以说,《山海经》是一部有很大开发、研究空间的知识宝库。
为了使广大读者读懂这样一部反映了我们祖先伟大想象力、创造力,蕴藏了巨大智慧的典籍,我们对《山海经》的原文做了系统的、全面的整理,选择最好的古代版本互相参照,并参考了袁柯、张步天等多位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使本书能体现《山海经》的最新研究水平。本书将正确的原文、详细的注释和准确明白的译文互相对照排列,使读者轻松愉快地读懂历来被认为深奥的《山海经》。《山海经》向来以图的奇妙闻名于世,但是现存版本中的图大多出于明清以后,刻本优劣不等,本书延聘当代美术家在古本图基础上精心绘制了写真风格的图画,读者展卷阅读就能游览《山海经》无比神奇美妙的世界。
《山海经:奇幻异兽与古老神话的瑰丽史诗》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宏富、想象奇绝的中国古代典籍,其成书年代久远,作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战国至汉初的先民们集体创作的结晶。这部书并非狭义上的“经”,而是一部集地理志、博物志、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于一体的奇书。它以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记录了无数我们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山川地理、异禽走兽、神灵鬼怪以及祭祀信仰。 一、 恢弘的地理画卷:山川万里,物产万千 《山海经》的核心部分,是以地理描绘为主。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其地理范围之广,跨越了我们今日所理解的许多地域。它不仅描述了山川的形状、高度、走向,更细致入微地记录了这些地方的物产。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 例如,《西山经》中记载的“首阳之山”,不仅有“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阳多美玉,其阴多青碧”,更描述了生活在此的异兽:“其阳多乌贼鱼。”;《东山经》中的“钩吾之山”,则物产丰盛,有“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脂”,并且“有兽焉,其状如犬而文臂,名曰穷奇”。这些地理描述并非枯燥的罗列,而是与奇特的动植物、矿产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可能性的世界。 书中对水系的描绘同样细致。从广袤的“大荒”,到奔腾的“大河”,《山海经》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水文地图。例如,黄河、长江等我们熟知的母亲河,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并常常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赋予它们更深的文化意涵。这些地理信息的记录,不仅展现了先民们对周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变迁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二、 奇幻的异兽谱系:光怪陆离,闻所未闻 《山海经》最令人着迷的部分,莫过于其中记载的数以千计的奇特生物。这些生物形态各异,能力超凡,或凶猛可怖,或祥瑞吉祥,它们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力的极致展现,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未知力量的敬畏与探索。 书中描述的异兽,有些是现实动物的夸张变形,例如“长臂如猿,却有一足,名为獓????”;有些则是多种动物的拼凑组合,例如“有鱼焉,其状如牛,一足,名曰夔,一足”,或者“其状如人面,狗也,其名曰狌狌”。更有些生物,其形象完全脱离现实,充满了神秘与诡异,例如“状如马,一角,长七尺,为独角兽”的“白泽”,以及“首似驼,尾似牛,蹄似鹿,身似狮”的“甪端”。 这些异兽的出现,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甚至是人类的祸福相关联。例如,某些异兽的出现被视为预兆,预示着战争、饥荒或丰收。《山海经》中的异兽谱系,不仅是古代神话故事的源泉,更是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从古代的图腾崇拜,到后世的妖怪传说,再到现代的奇幻小说和游戏,都能看到《山海经》中异兽的影子。 三、 神灵的踪迹与祭祀的古礼:敬天法祖,社稷信仰 除了地理和物产,《山海经》还深入记录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书中出现了大量的神祇、山神、水神、以及各种古老的神灵。这些神灵的形象、职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方式,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窗口。 例如,书中记载了女娲、伏羲、后稷等重要的神话人物,他们的故事在《山海经》中得到了初步的展现。炎帝、黄帝等部落首领,也被赋予了神性,成为民族的始祖。书中对于这些神灵的祭祀仪式、祭品、以及禁忌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例如,“南方有赣巨人,长三之二,齿其腹,而其腹中有神,名曰句芒。”,并描述了“祭之以犬。”。 《山海经》中的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代社会“天人合一”的观念,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同时也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这些记载,不仅是历史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资料,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在精神层面上的独特追求。 四、 思想的萌芽与文化的传承:史前文明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的价值,远不止于其表面的奇幻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信息,是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医学、巫术等思想的早期萌芽。《山海经》的作者们,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想象,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运行规律,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书中对某些动植物的药用价值的记载,也显示了先民们朴素的医学认识。例如,记载了“赤之水出焉,其中多鱼,其名曰鲧,食之不盲。”,这暗示了对某种生物的药用价值的认知。 《山海经》的语言风格朴实而生动,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它的传播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经过历代学者的梳理、注释与解读,才逐渐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完整面貌。它不仅是一部独立的经典,更是后世无数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山海经》是一部集地理、博物、神话、宗教、哲学于一体的奇书。它以其宏大的视野、瑰丽的想象、以及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华夏文明深处的大门。阅读《山海经》,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先民们对世界的奇特认知与无限想象,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解读、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