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与地貌》介绍了野外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以及我国境内各种有特色的地貌的岩石类型,以及气候、植被等因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书中包含大量作者在多年野外旅行中积累的照片,篇幅精炼,携带方便,?可以为爱好户外活动的人们提供参考,增加野外活动的乐趣。
以岩石和地貌关系的方式介绍我国名山的成因是本书的特点,文字简明通俗,有助于旅行者参阅。
《岩石与地貌》主要内容包括岩石的基本知识,中国境内主要山地景观的地质成因,重点介绍了花岗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等,以及风成地貌、海岸地貌等。
朱江,1982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学位。曾任中学地理教师及天文、地理、摄影、环境保护、集邮等课外活动辅导教师。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北京科普委员会委员,自1983年以来,多次跟随中国地质学会专家一起,参与组织青少年地质夏令营活动,学习到很多地质专业知识,并曾参与1995年国际地质大会青少年大会工作。
喜爱登山,游历了国内大部分省区的名山,属于资深驴友,除了书中的照片以外,早期还曾拍照了大量地貌的黑白照片。
岩石学入门知识
研究岩石的工具
研究岩石的主要方法
收集岩石
岩石鉴定的主要方法
岩石的结构
岩石的构造
岩石与地形地貌
岩石的形成与分类
岩浆岩
橄榄岩(Dunite)
金伯利岩(kimberlite)
辉长岩(Gabbro)
玄武岩(Basalt)
闪长岩(Diorite)
安山岩(Andesite)
正长岩(Syenite)
花岗岩(granite)
流纹岩(Phyolite)
黑曜岩(Obsidian)
沉积岩
砾岩(Breccia)
砂岩(Sandstone)
泥岩(Mudstone)
页岩(Hornfels)
火山碎屑岩
石灰岩(limestone)
白云岩(Dolomite)
变质岩
板岩(Slate)
千枚岩(Phyllite)
片岩(Schist)
片麻岩(Gneiss)
石英岩(Metaguartzite)
大理岩(Marble)
山体的形态及其成因
山体的基本形态
层理构造
起伏的山峦
低缓的山地丘陵
单面山
断层山
地堑和地垒(方山)
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山体
花岗岩节理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花岗岩的天然洞穴
花岗岩泉
寒冷地区的花岗岩地貌
脉岩地貌
砂岩及沙砾岩地貌
砂岩地貌
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地貌)
黄土地貌
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
桂林喀斯特地貌
高原喀斯特地貌
露天钙华岩溶地貌
我国北方石灰岩地貌
变质岩地貌
大理岩地貌
石英岩地貌
其他变质岩地貌
火山地貌
死火山和活火山
五大连池火山群
长白山火山群
镜泊湖火山群
腾冲火山群
达赉湖火山群
火山温泉群
风成地貌
雅丹地貌
中国雅丹地貌的分布
雅丹地貌的成因
乌尔禾风城(魔鬼城)
风积地貌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花岗岩海蚀地貌
玄武岩海蚀地貌
台湾野柳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沙砾质海岸地貌
淤泥质海岸地貌
三角洲海岸地貌
生物海岸地貌
我带着对自然界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著作,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我们生存环境的深层奥秘,而这本书给我的回报是远超想象的丰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侵蚀作用时的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敬畏的笔调。读到关于河流下切和侧蚀的段落时,我仿佛能听到水流的低吼和携带泥沙的摩擦声。书中对不同气候带下地貌形态差异的比较分析尤为精彩,从干旱地区的风蚀蘑菇到湿润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每一种形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规律。作者巧妙地将地质学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的化学反应联系起来,例如,酸雨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寥寥数语却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貌演化的潜在影响。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值得称赞,那些高清的实地照片,配合精准的剖面图,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岩石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力的史诗,它教导我们如何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脚下这片瞬息万变的大地。
评分这本关于地球表层构造的书籍,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思考“百万年”和“十亿年”在我们人类短暂生命尺度下的意义。书中对风化作用的讨论,细致到连一块花岗岩表面微小的剥落都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反应链,这让我对“永恒不变”的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作者在阐述沉积岩的层序地层学原理时,逻辑推理极为严密,每一层沉积岩都像是一本写给后世的日记,记录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环境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整合面”的强调,那些地质历史中的断层和空白期,其揭示的信息量丝毫不亚于那些连续沉积的岩层。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对自然的敬畏心。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教导我们如何从宏大的尺度和漫长的时间中去解读这个复杂而美丽的星球。读完后,我会更谨慎地对待每一块石头,因为它们都是地球历史的活化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它没有采取那种轻浮的、碎片化的讲解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知识体系。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系统学习的人来说,这种结构是极其友好的。当我读到关于变质岩的部分时,那种被高压和高温“重塑”的物质的坚韧感扑面而来。书中对变质作用的相变过程描述得极其详尽,从绿泥石相到麻粒岩相,每一步的温度和压力变化都对应着具体的矿物组合,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回顾,比如早期地质学家是如何通过野外观察和推理,逐步建立起这些理论框架的。这使得科学探索的过程本身也成了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唯一的“挑战”可能在于,某些岩石学部分的矿物学描述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因为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不容许走神。然而,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精力的过程,才使得最终的理解和收获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渴望深入理解地球科学核心概念的读者准备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磅礴而又细致入微的。它成功地将“岩石”这个静态的实体和“地貌”这个动态的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构造地貌的论述,它不是孤立地讨论断层或褶皱,而是将其置于板块边界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进行一次环球旅行,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到马里亚纳海沟的俯冲,每一种宏伟的地质现象背后都有清晰的力学解释。作者在描述火山喷发的不同类型时,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从宁静的盾状火山到爆发性的复式火山,其岩浆粘度和气体释放的机制被讲解得极为透彻。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很好,在复杂的理论阐述之后,往往会穿插一些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案例作为印证,让人在学习之余,还能享受到视觉和智力上的双重愉悦。它让地质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实。
评分这本《岩石与地貌》真是让我这个地质学门外汉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对岩石和地貌的了解,无非就是教科书里那些干巴巴的定义和公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的叙述方式充满了画面感,仿佛带着我亲身走进了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比如,当他描述花岗岩如何在地壳深处缓慢冷却、结晶,最终被风化剥蚀展露于地表时,那种历经亿万年的时间尺度感让人震撼。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怎么样”。比如,对于褶皱山脉的形成,书中细致地剖析了板块构造的动力学过程,从板块的碰撞、挤压,到地层的变形、抬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读完关于地貌演化的章节,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脚下的土地,那些看似静止的风景,实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动态演出。即便是对于一些非常专业的术语,作者也总能找到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让晦涩的科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又一次坐飞机突然对天上各种各样的云感兴趣,就回来买了这本书
评分突然喜欢古生物。感觉很好玩。准备以后考古生物的研究生。买一本来研究一下。
评分不错不错。薄薄一本,外出正好。
评分非常满意!速度很快!两天后就到了。
评分这本书很不错,我很喜欢。京东速度快!
评分这本书,本来以为是看云识天气,到手才发现是对各种云的介绍,跟天气关系不是太大。总得来说,专业性强于科普,语言不是幽默诙谐那种,比较专业一点,但是比起专业书又有不足,文字比较少,图片精美,有点百科的意味。
评分质量非常好,值得推荐的产品!
评分京东快递第二天就到了,包装很好,服务很好,就是评价太麻烦了,谁愿意打这么多字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