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新闻评论变化最为突出、最为彰显的时期。进入新世纪的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闻评论本身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日报学术文库:新闻评论研究》以新世纪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出发点,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新闻评论的信息传播功能与作用、评论与受众、新闻评论的专业理念,以及新传播语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等问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热言时代的到来
一、媒体进入观点信息竞争时代
二、多媒体形态存在的新闻评论
三、评论形式的丰富多样
四、新闻评论的传播者队伍超越职业界限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信息传播功能与作用
一、传播信息
二、进行宣传、引导社会舆论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个案研究】新闻评论的信息净化功能
第三章 新闻评论与受众
一、受众观念的流变
二、受众需要与接受决定着新闻评论的传播价值
三、受众心理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四、新闻评论如何体现受众观念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专业主义理念
一、关于新闻专业主义
二、西方媒体新闻评论规范与制度的确立
三、中国新闻评论专业主义理念的精神传承
四、【个案研究】理性与责任的坚守——南方周末、凤凰网年度评论盘点印象
第五章 报纸评论版:多种声音传播的平台
一、报纸专栏评论普遍兴起
二、报纸评论版成为潮流
三、【个案研究】“大众视点”——报纸公共新闻评论领域印象
四、【个案研究】民族地区党报构建主流媒体舆论场的策略
第六章 新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评论
一、新闻评论的多元化拓展
二、新闻评论传播载体的变化
三、新闻评论传播观念的变化
四、新闻评论生产流程的变化
五、评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变化
六、【个案研究】网络恶搞——意见表达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1.异地媒体能够冲破当地政府及其官员对新闻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②及发表权的管制
在我国,媒体属于公有制,它的报道监督范围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而处于一种条块分割的状态,加之当地媒体与政府之间是一种上下级隶属关系,所以媒体在管理自己、决定自身命运的上级部门面前,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同级新闻媒体监督同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顾虑多,阻力大,困难重重;下级媒体要监督上级政府几乎成为不可能。而异地媒体因为不受此类限制,所以它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及发表权能得到较好的实现。
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情结”也是导致本地监督缺失的一个原因。异地报道多为负面报道,而这种负面性事件往往与官员的失职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不涉及违法犯罪或者官员腐败,也必然会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形象,而政绩是中国官员升迁的一个重要的证明,许多官员难以摆脱政绩情结,因此长期以来地方官员在负面事件报道中的一个本能反应就是“捂住”,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媒体即使知情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2.对“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本地舆论监督的“无能”
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任何国家、任何意识形态下,它的理念与规范具有相当程度的共通性,比如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但因处于不同的媒介生态环境卜,其基本的行业规范、理念与运作方面就有很大差异,比如就新闻价值的认知——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多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因此认为“好消息”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报道多以正面肯定为主;而发达国家认为舆论监督是媒介的重要职能,由此报道多反映社会冲突与变化,“坏消息”的新闻价值就被凸显出来。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报道的重要方针之一,这本无可争议。可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新闻媒体,包括一些新闻舆论的领导机关,片面理解和贯彻这一方针:片面追求正面宣传的比例,规定正面宣传的时间和版面,一味排斥舆论监督和批评,以为强调正面宣传就是不要负面报道、不要舆论监督。如果有记者报道了负面新闻就认为是“捅娄子”,就是扰乱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新闻媒体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作风习惯。真正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要求新闻媒体写出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报道和评论来,而不是一味地高唱赞歌,使存在的问题在隐瞒中越积越大,最终不堪解决。
同时,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蔓延着一种“泛政治化”的思维,媒体一直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所以媒体“不搞经营,专事宣传”成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运营模式,新闻宣传而非新闻报道是媒体的基本功能。媒体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关于负面报道的范围、报道时间和报道方式基本上由中央和各地宣传部门把握,而宣传部门的规定更多体现的“长宫意志”——各级党政领导通过宣传部门向自己主管的媒体直接下指令,主导负面报道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作为人民的喉舌和给人民以“知情权”的属性就受到了压抑,很难担负起替公众“监督环境”的功能。
3.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是媒体舆论监督重心“异地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文化系统对媒介的影响作用也不可小觑。“一套共同的价值模式与成员人格的内化需要——性格的结构整合是社会系统动力学的核心现象。除了稍纵即逝的互动过程外,任何社会系统的稳定都取决于这类整合的程度。”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认为,提供这一共同价值观念的正是社会系统中的文化系统。
……
前言/序言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也是一家媒体“活的灵魂”。我国新闻评论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业已经历了150多年的演变、革新与发展。期间,发表在新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文人论政”、“言论报国”的文化传统和新闻理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中国新闻评论变化最为突出、最为彰显的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在内容与形式上体现高起点,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展,评论在新闻媒体中的地位得以强化,评论的现实影响力大大增强。
中国新闻评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徐铸成、陈布雷、张友渔、郭步陶、于右任、程仲文等人为新闻评论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评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不少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在这些成果中,不同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新闻评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评论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细读了谢明辉老师《新闻评论研究》书稿后,我认为这本书是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对近十余年间中国新闻评论现状的一个考察与思考。
首先,书稿专门辟出一个章节来谈“新闻评论的专业主义理念”问题,作者认为:新闻评论应该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新闻媒体和评论记者要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这旦,作者梳理了新闻专业主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介绍了西方媒体新闻评论规范与制度确立的历史,阐述了中国新闻评论“言论报国”的媒体精神文化传统。指出: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从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角度观察社会,承担社会守望者的责任。
书稿的第三章,作者从新闻媒体的受众观念流变谈起,探讨的是新闻评论的受众观念问题。这个研究点的最早提出是2000年,也是由书稿的作者谢明辉老师最先提出并进行思考的,成果最终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新闻大学》2000年第四期上。这之后,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的专著、论文或教材中对谢老师论文的观点予以引用和借鉴。我注意到此次书稿中,作者又根据近几年新闻评论的最新发展,有了新的思考,补充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她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认为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被新技术赋予了“信息发布者”“、新闻传播者”的能力。因此,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家独大、引领受众思维的格局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受众成为观点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
书稿的最后一章,作者用了较长的篇幅探讨了新传播语境中的新闻评论。作者认为,由传统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和媒介融合构建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多元化特点。和其他报道文体一样,新闻评论也得到了多元化拓展,在传播载体、传播观念、生产流程,以及评论资源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新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评论,是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评论资源,生产出能满足各层次受众不同需求的观点信息产品。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实施“全媒体战略”的精髓在于以渠道和终端为手段,实现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因此,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言说时代,传媒评论的生产与传播应该尊奉的仍然是“内容为王,观点制胜”的宗旨。
通读整个书稿,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一点:就是根据内容分布于各章节的“个案研究”。比如,在第二章附缀的“新闻评论的信息净化功能”。这个论题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时的研究课题之一。当时作为导师,我和谢明辉老师还就这个问题有过几次交流,谢老师撰写了上万字的论文经由几次修改,发表在核心期刊中。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篇个案研究,显然是以原论文为基础,对已有内容的重新审视、修改和补充,品质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新闻评论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新闻评论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