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图说

洋泾浜图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阿毛 著,钱乃荣,黄晓彦 编,董天野 绘
图书标签:
  • 上海
  • 洋泾浜
  • 历史
  • 文化
  • 近代史
  • 风俗
  • 老上海
  • 城市记忆
  • 图注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17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10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话俗语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一条俗语,一段故事,一幅漫画”的形式,全面展现了昔日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

内容简介

  《洋泾浜图说》共收录上海俗语文章250篇,这些俗语都是上海俗语大家汪仲贤先生去世后新产生的“与时俱进”的俗语;以及汪仲贤先生在《上海俗语图说》中遗漏没有收录的旧有之俗语;还有就是与汪仲贤先生他见解不同的俗语。其堪称《上海俗语图说》的姐妹篇。
  其文章形式与《上海俗语图说》相似,也是采用“一条俗语,一段故事,一幅漫画”的形式,篇中俗语具生动故事情节,有的有典故可寻;漫画夸张形象地展示俗语内涵。内容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
  此次整理出版,完全按照当时文章刊发顺序编排,除对明显错字做了更正外,尽最大限度地再现文章的原来的语言文法及时代历史风貌,不仅有助于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迁,而且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的研究兼具一定的文史价值。同时新版增加了上海话俗语篇目索引,更加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此为“上海话俗语系列”之一,该系列共包括五部作品:《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洋泾浜图说》《上海话俗语新编》《海派俗语图解》。

作者简介

  钱乃荣,上海人,1945年出生。著名语言学家,沪语研究专家,从事汉语语言学、方言学和海派文化研究。上海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语言学会副会长等。现任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果载于中国语言学会编写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专著有《当代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现代汉语研究论稿》《上海方言》《上海话大词典》《西方传教士上海方言著作研究》等,开发制成“上海话输入法”。

  黄晓彦,上海大学出版社编辑,策划编辑出版了《自学上海话》《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小学生学说上海话》《上海话童谣》以及“上海话俗语系列”等十多部“上海方言”题材图书。编撰有《上海旅游经典》《The Easy Guide to Enjoying Shanghai》等。

  李阿毛,即徐卓呆(1881—1958),原名徐傅霖,号筑岩,别号半梅,江苏吴县人。电影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表演家。早年东渡日本,攻读体育,后因爱好文艺转而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及影视编导。自1906年就开始演剧活动和撰写白话短篇,民国初年在上海开演文明戏和趣剧,善于从新时代市民社会生活中发掘题材,演出大量滑稽段子并被制成唱片出版。1925年,他与“上海俗语图说”大家汪仲贤先生合作创办开心影业公司,并参与多部影片的创作、编导、演出与拍摄。以后长期创作长篇、短篇小说,被誉为“文坛笑匠”和“东方卓别林”。他的《影戏学》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

前言/序言

  上海话又称沪语,是吴语的代表方言,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回音、文化血脉、时代记忆。上海话是最早接受了近现代世界文明洗礼的,又汇聚了江南文化风俗的大方言,尤其在民间活跃的思维中不断创造出的大量极具海派特色的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的上海话俗语,对社会生活有极大的概括力,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次我们从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出版的小报中,囊括了当年以连载形式发表标于“上海俗语”总纲下的诠释文字,这些被当年小报上文人称作“上海俗语”的语词,是广博多彩的上海话俗语中的一小部分,反映的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方言、社会的一角面貌。
  1932年由汪仲贤撰文、许晓霞绘图的《上海俗语图说》最早在上海小报上连载,首开把上海话的一些坊间俚言俗语以“俗语图说”连载的形式。这些俗语和漫画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人生百态之一部分,可谓上海“浮世绘”之一角风景。之后效颦者颇多,各种小报上洋场作家不断对上海话的一些俗语进行演绎诠释。
  这些“上海俗语”总纲下的诠释文字,其中连载比较完整的作品有十部:《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汪仲贤文、许晓霞图),《洋泾浜图说》(李阿毛文、董天野图),《上海新俗语图说》(尉迟梦文、陈青如图),《上海闲话新篇》(姜太公文),《新语林》(浅草文),《海派俗语图解》(萧萧文、江郎图),《舞场俗语图解》(亚凯文、徐润图),《舞场术语图解》(尤金文、佩卿图),《骂人辞典》(之明文)。
  这些作品合计约190万字,共有1150多篇上海话俗语文章,插图800多幅,内容大多秉持“俗语图说”的形式,文图俱佳。根据上述作品的具体情况,现整理出版取名为《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洋泾浜图说》《上海话俗语新编》《海派俗语图解》五部作品,其中前三部独立成编,后两部为作品汇编。
  这次整理出版这些上海话俗语,本着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原来作品的历史面貌。主要特色如下:
  一是全面交代了各部作品的来源,做到有典可查,便于后来者深入研究,同时对于作者也尽可能加以介绍。
  二是对早年出版过的作品进行比对考证,如1935年版的《上海俗语图说》,其中两篇文章不是汪仲贤撰文,重新整理出版时进行了说明以防“以讹传讹”;对文章发表时的变化过程也进行了说明,以有助于全面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发表真相。
  三是完全按照文章当时刊发顺序编排,真实再现作品历史风貌及作者创作心路历程。对于个别篇目只有标题而没有正文的或序号跳跃的均加以注明。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版的《上海俗语图说》一书,文中涉及前面交代的内容会以“见第×篇”表述,因未按刊发顺序编排,无法找到相关内容。本次重新整理出版,完全按照刊发顺序编排,再现历史真貌。
  四是除对明显错字做了更正外,语言风格、用字、标点符号等都一并按旧。对一些看不清楚的字,用“囗”符号标注。对于现今在普通话用字中作为异体字取消,但在上海方言中含义或用法不同的字,仍以原字面貌出现,如“睏、搨、捱”等字。有的字是当年的通用写法,也一应如旧,如“帐目、服贴、陪笑、搁楼、如雷灌耳”。有的词条在原文中有不同写法,均不作改动,如“小瘪三”“小毕三”,“出风头”“出锋头”,“吃牌头”“吃排头”,“搅七廿三”“搅七拈三”。如此则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语言文字变迁,且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五是把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简体字,书前加了目录,还配以上海话俗语篇目笔画索引方便查找,使得新版不仅具有一定的文献历史价值,更适合社会广大读者阅读。
  这次整理出版的“上海话俗语系列”中的文章,原载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了当年上海小报文笔流畅活泼的语言风格,且反映了上海下层社会的种种文化和生活面貌,在解说中不时流露出对社会中的丑恶现象的不满,所暴露的事实对我们了解分析当年社会面貌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但也有作者在有些诠释中较多涉及社会的阴暗面,有些词语不免粗俗。这些缺陷,相信读者自能鉴别。还要说明的是,作者在诠释上海话俗语中,带有故事性,故对有的词语的介绍不一定是此词语的出典来历,使用的上海方言用字也未必都准确。
  钱乃荣 黄晓彦
  2015年7月22日


《海上花》——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部女性的史诗 在中国近代文学的星空中,《海上花》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这部由韩邦庆创作于十九世纪末的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和宏大的叙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色生香的上海滩生活画卷,更是一曲动人心魄的女性命运悲歌。它不仅是了解晚清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更是对女性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的深刻揭示。 《海上花》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一个正处于剧烈变革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小说围绕着一群生活在青楼的女子展开,她们并非简单的风尘女子,而是各有故事、各有追求的独立个体。故事的主角是沉三小姐、黄翠凤、如意、林宝玉等几位女性。她们身处风月场,却又试图在光怪陆离的脂粉堆里寻求一丝真情与尊严,她们的命运,与当时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男权社会的种种束缚紧密相连。 小说的叙事手法极为巧妙,采用了一种“全知视角”,但却将笔墨重点聚焦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她们之间的互动上。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这些女性的日常生活,她们的言谈举止,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无奈与抗争。她们的房间,摆设精致,却也透露出一种漂泊无依的底色;她们的妆容,一丝不苟,却也掩盖不住眼底的忧伤。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她们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她们性格的多面性,展现她们在复杂环境中求生存的智慧和韧性。 例如,沉三小姐,这位集美丽、聪慧和才情于一身的女子,在故事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令人心疼的角色。她对爱情有着纯粹的向往,却在现实的洪流中屡屡受挫。她的追求,从一开始的憧憬,到后来的幻灭,再到最后的绝望,每一个阶段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她的命运,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追求真情却不可得的典型写照。 黄翠凤,则是一位精明强干、在风月场上游刃有余的女子。她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男人中间周旋,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她的身上,既有风尘女子的世故,也有着不甘命运摆布的野心。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看似强大的人物,在面对爱情和未来时,也同样有着自己的脆弱和挣扎。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压力下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在夹缝中求得独立的努力。 如意,则是一个更加柔弱、更加悲情的角色。她的故事,更多地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玩弄、被抛弃的命运。她的善良和单纯,在污浊的环境中反而成为了她的弱点,最终将她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她的遭遇,是对那个时代女性悲惨命运的直接控诉。 而林宝玉,虽然名为“宝玉”,但他并非一个男性角色,而是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女性角色。她与男性名字的设置,本身就充满了隐喻,暗示着她身上可能存在的超越性别界限的独立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林宝玉的经历,同样充满了坎坷,她的命运走向,也反映了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海上花》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作者笔下的这些女性,并非只有单一的情感,她们的情感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她们会因为得到男人的青睐而欣喜,也会因为被冷落而失落;她们会因为虚荣而追求物质,也会因为真情而心动。她们之间,既有明争暗斗,也有相互扶持,她们的友谊和情敌关系,构成了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小说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描绘也同样出色。作者并没有将上海仅仅作为一个背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一个充满着机遇与陷阱,繁华与落寞并存的现代都市。从十里洋场的霓虹闪烁,到弄堂里的家长里短,从洋楼的奢华,到妓院的脂粉气,作者将上海的方方面面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座城市,既孕育了这些女性的命运,也见证了她们的悲欢离合。读者可以通过对上海的描绘,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独特气息,感受到新旧思想的碰撞,感受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海上花》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文字典雅而不失生动,叙事流畅而不显拖沓。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环境描绘得入木三分。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当时上海的方言和一些西洋的词汇,使得语言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这也正是小说“海上”特色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海上花》超越了一般的言情小说,它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小说通过描绘风月场女性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男权制度下女性生存的艰难。这些女性,尽管身处社会底层,却依然保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爱的追求。她们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整个女性群体命运的写照。小说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女性的尊严和价值,也依然值得被关注和被尊重。 《海上花》还引发了学术界和评论界的长久讨论,其中关于小说中“情”的理解,以及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反思,更是成为研究的焦点。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理解晚清中国社会、理解中国近代女性的生存状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视角。 总之,《海上花》是一部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小说。它以一群青楼女子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晚清上海社会的百态,揭示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生存困境和情感挣扎。作者以其精湛的笔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曲女性的史诗,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考据和历史的沉淀上,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去查阅、比对那些或许早已淹没在时间洪流中的零散资料。书中的每一个名词、每一个地点的描述,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清晰而有依据,绝非信手拈来。这种对“真”的执着追求,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变得异常坚实可靠。对于那些对历史脉络有较高要求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宝藏,因为它不满足于宏观的叙述,而是深入到微观的肌理之中,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质地和细微纹理,这种严谨性为作品增添了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厚重感。

评分

这部作品最令人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难以言喻的“时代精神”。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某个时期的事件或人物,更是在捕捉和提炼那个时代特有的集体情绪和潜意识的流动。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怀旧的温情,但绝非盲目的歌颂或沉溺,而是透着一种清醒的洞察力。他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在特定历史交叉点上的迷茫、挣扎与奋起,那种混合着希望与失落的复杂心绪,是任何僵硬的史书都无法传达的。读罢掩卷,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一种深刻的、关于人类在特定境遇下如何应对、如何存在的哲学性思考,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时间流逝”和“身份认同”的根本性追问,余味悠长,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质感,仿佛一下子将你拉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封面上的排版简洁却不失韵味,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用心了,书脊的紧实度、覆膜的光泽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种捧着珍宝的感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出色,既保证了印刷的清晰度,又避免了反光带来的阅读疲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插图的印刷质量极高,线条的细腻程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都非常到位,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盛宴。这种对外在形式的极致追求,无疑为这本书的整体体验增添了极大的价值,让人忍不住想仔细摩挲每一个细节。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他似乎精通于从日常的词汇中提炼出不落俗套的表达,遣词造句之间充满了旧日文人的雅致和韵味,但又绝不矫揉造作,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切感。特别是他对于氛围的营造,常常是通过一些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实现的。比如对某个场景的描写,他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光线的变化、声音的远近,以及人物微妙的肢体语言,将那种特定的情绪和情境烘托出来,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去填补。这种“不把话说满”的艺术,恰恰是高明之处,它要求读者参与到文本的再创造中来,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主动的、充满探索乐趣的智力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作者似乎对故事的张弛有度有着深刻的理解。有些章节,文字如同潺潺的溪流,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空气中的温度和微风拂面的触感。而另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笔锋则陡然一转,变得铿锵有力,如同骤雨急打芭蕉,将事件的冲击感和人物内心的波澜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让人心弦紧绷,几乎要屏住呼吸。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一种动态的美感,绝非平铺直叙所能比拟。作者的叙事功力,让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精心编排的乐章,高低起伏,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地想要探究下一个音符将如何奏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