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全10册
定价: 500.00
作者: 宫本一夫等著 吴菲等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2
包装: 精装
各卷书号 01 从神话到历史 ISBN 978-7-5495-3367-1 02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ISBN 978-7-5495-4156-0 03 始皇帝的遗产 ISBN 978-7-5495-1146-4 04 三国志的世界 ISBN 978-7-5495-1148-8 05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ISBN 978-7-5495-1147-1 06 绚烂的世界帝国 ISBN 978-7-5495-1345-1 07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ISBN 978-7-5495-1149-5 08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ISBN 978-7-5495-3368-8 09 海与帝国 ISBN 978-7-5495-3369-5 10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 ISBN 978-7-5495-3521-7编辑推荐
●【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这套书是日本讲谈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是由这个历史时段*具代表性的学者撰写。 ●【“大家”写给大家的书】日本学者有大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这既是一套大众读本,读来让人不觉艰深,又兼具现有知识边界的学术前沿性。是一套严谨、专业、可读性很强的历史读本。 ●【作者均为日本一流学者】十位作者均为日本中国史学界的一流学者:宫本一夫、平势隆郎、鹤间和幸、金文京、川本芳昭、气贺泽保规、小岛毅、杉山正明、上田信、菊池秀明 ●【国内一流学者推荐】十位国内一流学者作序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中国先秦史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共同推荐 ●【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们希望让国内的读者看到一套真正专业、前沿、有创见的中国通史。给大家提供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新角度——看看日本学界*优秀的学者是如何跟普通读者讲述中国历史的。我们也相信,专业的历史书不一定艰深晦涩,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说:“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先生说:“由于教育和研究体制的差异,日本学者在‘通识’上要优于中国学者,后者偏于专精而有条块分割之嫌。” 而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先生说:“我并不以为,当下的出版界之所以希望引入外国人写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能引人入胜的大众史学作品,只是因为中国学者都放不下‘专家’身段去从事那种创作的缘故。这里面更多的,其实还是写得出、写不出,或者说得更尖锐一些,是即使写出来了,能不能让人看得下去的问题。尽管不必采用绵密引征和系统论证的阐述形式,大众史学在需要把历史叙事还原到亲历者们的切身感知、还原到总体历史图景、还原到根本价值关怀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点也不比对于更‘专业化’学术写作的要求为低。” ●【历时五年,五次调版,十易封面】这套书从中方提出报价,日方不断审核出版资质,到找寻合适的翻译者、合适的推荐学者、翻译、编辑、制作地图、选配图片、地图送审、重大选题送审、排版调版、设计封面,几乎用掉了五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的译者,有的本人就是这个领域内的学者专家,比如第八卷的译者乌兰女士,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元史专家。 ●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每卷书含地图、照片上百幅,彩图若干。印刷精美,精装呈现。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讲谈社这次的操作是相当成功的,体现了大社的风范。精装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大篇幅的地图和文物插图,色彩还原度也很高,看得出他们对细节的把控。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每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密集度,又没有让人感到压抑。阅读体验上,即使是长达数小时的沉浸,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当然,这套书的售价也相对较高,对于预算有限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权衡。但从其内容深度、作者阵容的权威性以及实体的制作水准综合来看,它完全配得上这个价格。它更像是一份可以传承的文化资产,而非一时的消遣读物,适合那些愿意为高质量的知识产品付出相应代价的读者群体。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整体印象是:它是一套能够引发思考的书,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书。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读完一个大章节,都会合上书,花半小时在纸上梳理一下自己的理解框架。有时候,我会发现作者的逻辑链条和我原有的认知产生了碰撞,甚至会冒出“等等,这个解释好像与我以前学的不同”的疑问。这正是我购买它的目的所在——挑战固有认知。它强迫你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已经了解的历史事件。当然,对于时间有限或者只想快速了解历史梗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密度可能会显得过大,毕竟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完的书,它需要你投入心神去“啃”。但正是这种深度,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通史读物,更像是一套专业研讨的文集合辑,非常适合那些对历史细节有执着追求的“钻研型”读者。
评分这套《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我买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一开始抱着挺大的期待,毕竟“讲谈社”这三个字在日本学术界的分量摆在那里,总觉得能看到一些不同于传统史书的视角。拿到手沉甸甸的十卷本,精装的质感确实不错,摆在书架上很有气势。我个人对中国古代史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探讨。刚翻开第一卷的时候,那种学术的严谨性和丰富的图版资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们似乎在力求还原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深入到社会结构、思想变迁的细微之处。比如他们对“礼乐制度”的阐释,就比我以前读的教材要细致得多,结合了考古发现来佐证文献记载的不足,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不过,阅读过程也并不轻松,毕竟涉及的史料和理论深度很大,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那些跨学科的分析,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但啃下来后,那种知识被填满的充实感也无与伦比。对于想系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脉络的严肃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值得投入时间。
评分我太太是大学历史系的,她对这套书的评价是“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她最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正好这套书的中间几卷对此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她特别提到,这套书的作者群体非常国际化,汇集了日本本土和海外汉学界的顶尖学者,所以他们的观点往往能跳脱出中国本土史学界常见的窠臼,提供一种“他者”的审视角度。比如,他们处理“民族融合”这个议题时,那种审慎的态度和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性的承认,就显得非常现代和客观。对我太太这种需要写论文的人来说,书后附带的浩如烟海的参考文献和注释体系简直是宝库。她做笔记时,经常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满了对引文的批注和自己的思考。虽然装帧精美,但我知道她其实更看重的是其内容的学术价值,而不是作为收藏品的属性。每次看她捧着厚厚的书卷,眉头微锁,就知道她又在哪个知识的“无人区”探索了。
评分说实话,我更偏爱近代史的部分,对晚清到民国那段历史情有独钟。这套书的后几卷关于近现代的转型期描述,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以往读国内出版的近代史,总感觉叙事线索比较单一,侧重于政治事件的因果链条。但讲谈社的版本,它花了大篇幅去描写社会生活、经济变迁,甚至是对西方思潮涌入后知识分子群体的内心挣扎的刻画。我记得有篇关于城市化进程的文章,详细对比了上海和天津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不同反应,那种带着温度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历史转折点的巨大张力和个体命运的无奈。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地陈述“是什么”,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