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对软件架构师持两种错误的看法。有人认为软件架构师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职位;有人认为软件架构师完全不懂开发,只是会画条条框框的指挥家。《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将打破这些传统的认知,模糊软件开发和架构在流程中的界限,进而为软件架构正名。《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是一本强调实践、注重实效、轻量级、面向开发者的软件架构指南。
如果你是一名想成为软件架构师的程序员,那么《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就是为你准备的。
SimonBrown,全球知名软件架构独立咨询师、讲师,创办了专门讨论软件架构问题的网站“编码架构”(codingthearchitecture.com)。他自称是写代码的软件架构师和明白架构的软件开发者。自2008年以来的7年时间里,Simon在全球28个国家做过有关软件架构、技术领导力及其与敏捷的平衡等主题的百余场演讲,并于2012年8月在中国举办的ArchSummit全球架构师峰会上以“郁闷的架构师”和“如何设计安全的架构”为主题发表演讲,深受与会者好评。Simon已为全球20多个国家的软件团队提供咨询和培训,他的客户既有小型技术初创企业,也不乏全球家喻户晓的品牌公司。
★“这是一本‘指南’型图书。作者会给你一个图景以及达到它的关键技术指引,你可以得到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而非一条道路或一套方法。但对于架构师来说,这样就足够了。”
——周爱民,现任豌豆荚架构师,前盛大网络平台架构师、支付宝业务架构师
架构师真正要学会的事情
要学会去看,然后忘掉
有一本书叫《观止》,写的是微软研发WindowsNT的一段故事。“观止”在这里的意思是说“看到这些,就无需再看了”,因为世上之物亦无过于此。20多年过去,如今微软在操作系统上面临着的种种挑战与困境,其实与《观止》所叙的研发方法、理念与目标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
另一个与“看”相关的词汇是“所见即可得”(WYSIWYG)。这个词以及与此相关的WIMP(Windows,Icon,MenuandPointer)曾经主导了整个人机交互的设计理念。也是在20多年前,Borland为Windows桌面系统成功地设计了跨语言的VCL,由此“所见即所得”成为Borland对“如何更便捷地构建UI”的基本假想,以至于这家伟大的公司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决定“用VCL描述界面的方式来解决‘网站设计’的问题(RadPHP)”。
然而,互联网上的网页是没有WIMP的;移动设备上的操作系统也不再采用与WindowsNT类似的方式开发。
Borland在几年之前将整个开发工具产品线都卖掉了。当时盛大的一个Delphi圈子发起了一次“缅怀活动”,组织者说:“爱民,你应该会为那个时代写点什么吧?”
我在那个缅怀网页上写下了五个字:所见即所碍。
2.要学会去听,然后忘掉
我通常说架构是一种能力,架构角色则是要求你在具体事务中行使某些行为,而架构师则是用来标识这些能力与行为的一个职务。
当一些人将个人成长定义为“职业发展”时,就表现为“怎样成为架构师”这样的问题。对此有三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印一张写着这样头衔的名片,而“是与不是”架构师并不重要;第二种是直接否定这个职务的意义,比如声称敏捷天生就是反架构的,于是“架构师”变成了要打倒的对象,所以成不成为这个将被打倒的对象也就不重要了;第三种则干脆声称“人人都是架构师”,既然人人都是了,那么“如何成为”也自然就不重要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具有架构的能力,并且也或多或少地行使某些架构角色的行为,唯一缺乏的只是一个叫做“架构师”的头衔而已。问题出在我们总是期望别人通过这样的头衔来认可自己。于是我们为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然后跟别人持有的同种标签去比对,期求出现一致或找出某种差别。于是我们听到种种声音:某某某真的是/不是、像/不像架构师;如果是架构师,那么就要这样那样,以及怎样怎样;其实这个架构、这样的架构,或某种架构应该怎么做;以及架构是什么,架构师是什么,等等。回顾“三种解决方案”,仍是困在这样的认可求同之中,与之在做着种种斗争罢了。
其实不单是你的所见阻碍了你自己,你还被别人的所见阻碍着。
3.要学会去做,然后忘掉
朋友跟我聊他家的两岁小孩:我刚把桌子收拾好,一转眼杯子碗筷什么的都全摔地上了。我问:“怎么了?”他说:“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啊,她看到桌布觉得喜欢,就一把抓过去……”
小孩子没能看到桌子上还有杯子,但正因为他们的视线里没有杯子,他们的行动才简单直接,才直达需求,才迅速。而我们的眼睛里有杯子、桌子、桌布等一切,我们经年累月地维护着其中的次序与关系直到这些东西混成一体,然后我们便日日坐守在它们的面前,而又无觉他们的存在。
正是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地设定了这些事物之间的界线,并把这些界限、层次与逻辑井然的东西称为“系统”。当我们从那些无序的事物中识别出了这样的“系统”并用一些概念、名词去定义了它们之后,我们对此的一切知识也就固化了。当这种秩序被建立起来之后,我们也就得到了对有序和无序(没有你所设定的“这种秩序”)价值的识别与肯否;当我们设定了种种价值、观念、观察与系统的模型概念之后,也就完成了这个系统的架构。
但这一过程,包括完成这一架构——它可以命名为“世界观”——的方法以及结果,在本质上不过是让你从一个格子跳到了另一个格子而已。我们处在种种界限之中,再也无法回到两岁小孩的、一切无碍的视角:在那个视角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界线。你之所以时时在寻求跨界,其实是源自你假设了“存在界线”,这就如同全栈的含义其实是“没有栈”,而当有人信心满满地要“成为全栈工程师”时,他的眼里便又有个“这个栈”的存在。
所谓跨界不是指你能力与方法上的变化,你的作为取决于你的格局,你的格局取决于你的所见。
4.要学会超越
架构师需要超越自己与别人的所见,因为你观察与架构的对象称为“系统”,你看到系统多少的真相,决定了你用怎样的影像去表现它,并进而推进与实现这种影像,亦即是架构。我们既已知道的、理解的、明白的,形成了我们的知识与行为的一切,却也正是阻碍着我们前进的东西。这些障碍正是你以为你最珍视的、最不可放弃的、最鲜血淅沥体验过的那些经验与成就。在这些所得与所碍中挣扎与决策,就是架构师的全部职责。因此作为架构师,你需要能够超越自已对系统的既有认识,看到你在光明中——显而易见之处——所未见的,这是你驱动系统架构进化的主要动力。
所以架构中最难超越的并不是某个大师或前辈,而是你以及你为自己所作的设定。当你设定了“架构师”这个目标,便设定了这个目标所表达的某种影像(角色),你最终可能变得跟这个影像完全一致——成为所谓的“真正的架构师”,但你仍不过是困囿于对这个“角色”的一个假设/设定而已。唯一破局的方法是:超越别人对某个角色的定义,将自己做成这个角色。
至此,你是否还在这个角色之中,就是你的觉悟了。
周爱民
现任豌豆荚架构师
前盛大网络平台架构师、支付宝业务架构师
我是一名初入软件开发领域的新人,对于“软件架构”这个概念,之前只停留在模糊的认知层面,总觉得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但《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易懂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展现在我面前。它从最基础的“什么是模块化?”、“如何组织代码?”开始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不同的架构模式,比如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等等。 让我觉得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示,来解释各种架构概念。比如,在讲解“高内聚、低耦合”时,它会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让你瞬间明白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又比如,在介绍“领域驱动设计”时,它会展示如何通过识别核心领域和子领域来指导软件的设计,这对于我们这些刚开始接触复杂业务系统的新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让我觉得,软件架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大牛”们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一个程序员都应该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
评分我在一个创业公司工作,项目迭代速度非常快,对于架构的思考,很多时候都是“先干起来再说”,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再进行“修修补补”。《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这本书,就像一剂及时雨,让我意识到这种“边跑边修”的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快速推进,但长期来看,会给项目埋下巨大的隐患。书中关于“技术债务”的章节,让我非常感同身受,它详细分析了技术债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会给团队和产品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只停留在“指出问题”,而是提供了一些非常落地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讲解如何进行“重构”时,它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技巧和原则,让我们知道如何小步快跑地改善现有代码结构。又比如,在讨论“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时,它会强调自动化测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流程的优化来提升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这本书让我明白,架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审视、优化和调整。
评分我最近接触了一本名为《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的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硬核”,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它没有像许多技术书籍那样,一开始就堆砌各种复杂的概念和术语,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我们日常开发场景的问题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的项目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护?”、“为什么团队成员之间总是沟通不畅,代码风格千差万别?”、“新来的同事如何才能快速上手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气,将这些看似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一层层剥开,让我们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直接给出“银弹”,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它不是教你如何套用某种设计模式,而是让你理解每种架构风格诞生的背景、解决的问题以及适用的场景。比如,在讲解微服务架构时,它不会只强调“解耦”和“独立部署”,而是会深入分析单体应用在面临大规模团队协作和快速迭代时的痛点,以及微服务带来的组织结构上的调整和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在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那些“大而全”的系统架构都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能够设计出这样系统的架构师们一定拥有超凡脱俗的能力。而《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这本书,则让我有机会窥探到这些“大而全”系统背后的思考过程。它详细剖析了一些经典的企业级应用架构,比如如何处理海量数据的读写、如何保证高可用性和容错性、如何实现系统的弹性伸缩等等。 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部分,是它对于不同架构风格的权衡和取舍的深入分析。它不会告诉你哪个架构是最好的,而是会告诉你,在不同的业务场景、团队规模、技术栈下,应该选择哪种架构,以及这样选择的代价是什么。比如,在讨论微服务架构时,它会非常坦诚地指出其带来的运维复杂性、分布式事务的挑战,以及团队沟通成本的增加。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各种架构模式,而不是盲目跟风。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在开发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年的老兵来说,《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复盘”机会。我发现书中提到的很多困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都曾真实地经历过。有时候,一个项目因为最初的架构决策不够清晰,后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bug 越来越多,修改一个功能需要牵扯到方方面面,团队的士气也随之下降。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问题并非是人力不足或者技术不行,而是架构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评估现有架构健康状况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参与过的项目,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早地识别出潜在的架构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看待软件开发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于具体的编码细节、算法优化,或者某个框架的使用。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架构设计远不止于此,它涉及到业务需求、团队协作、技术选型、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让我理解,一个好的架构师,不仅仅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还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卓越的沟通能力。
评分不错,知识丰富,值得推荐,不错,知识丰富,值得推荐,
评分!!!!!!!!!!!!
评分一般咯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籍!!!
评分物美价廉,太实惠了,机会难得
评分是正版,印刷清晰,便宜。
评分搞活动买的,还没看,等有时间了仔细研究一下
评分很实用,对于自己帮助很大,非常感谢
评分不错,比较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