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

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Simon,Brown 著,鄧鋼 譯
圖書標籤:
  • 軟件架構
  • 係統設計
  • 編程
  • 軟件工程
  • 代碼質量
  • 可維護性
  • 可擴展性
  • 設計模式
  • 技術棧
  • 最佳實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710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66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靈程序設計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軟件架構在成功的軟件交付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IT行業一直對軟件架構存在誤解,缺乏應有的重視。提到軟件架構,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通常是架構師閉門造車,提前作好大型預置設計,然後將UML模型或數百頁客戶需求文檔扔給毫不知情的開發團隊。很多組織也將軟件架構看做一種職位級彆而非工作角色,甚至為瞭節省成本,將編碼工作外包,將本地開發人員推上“高高在上”的架構師職位。種種現狀導緻軟件架構與編碼嚴重脫節,也緻使軟件架構師在開發人員群體中名聲不佳,被視為脫離實際工作、隻會畫框框綫綫的“指揮傢”。其實,下至接口設計,上至技術選型,每個程序員多多少少都接觸或參與過一些架構工作,架構師也自然而然成為相當一部分程序員的職業發展方嚮。
  本書從全新的視角重新解讀軟件架構,揭示軟件架構的本質,是一本強調實踐、注重實效、輕量級、麵嚮開發人員的軟件架構指南。本書作者是一位備受好評的軟件架構講師,為全球20多個國傢的軟件團隊提供谘詢和培訓,其中不乏傢喻戶曉的大型企業。在過去幾年中,他的實踐經驗已令數韆人受益終生。
  如果你是一名軟件開發人員,那麼本書定會對你的職業發展有所助益。

內容簡介

  通常,人們對軟件架構師持兩種錯誤的看法。有人認為軟件架構師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職位;有人認為軟件架構師完全不懂開發,隻是會畫條條框框的指揮傢。《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將打破這些傳統的認知,模糊軟件開發和架構在流程中的界限,進而為軟件架構正名。《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是一本強調實踐、注重實效、輕量級、麵嚮開發者的軟件架構指南。
  如果你是一名想成為軟件架構師的程序員,那麼《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就是為你準備的。

作者簡介

  SimonBrown,全球知名軟件架構獨立谘詢師、講師,創辦瞭專門討論軟件架構問題的網站“編碼架構”(codingthearchitecture.com)。他自稱是寫代碼的軟件架構師和明白架構的軟件開發者。自2008年以來的7年時間裏,Simon在全球28個國傢做過有關軟件架構、技術領導力及其與敏捷的平衡等主題的百餘場演講,並於2012年8月在中國舉辦的ArchSummit全球架構師峰會上以“鬱悶的架構師”和“如何設計安全的架構”為主題發錶演講,深受與會者好評。Simon已為全球20多個國傢的軟件團隊提供谘詢和培訓,他的客戶既有小型技術初創企業,也不乏全球傢喻戶曉的品牌公司。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指南’型圖書。作者會給你一個圖景以及達到它的關鍵技術指引,你可以得到一個思考問題的框架,而非一條道路或一套方法。但對於架構師來說,這樣就足夠瞭。”
  ——周愛民,現任豌豆莢架構師,前盛大網絡平颱架構師、支付寶業務架構師

目錄

推薦序一:架構師真正要學會的事情
推薦序二
譯者序2.0

關於本書
軟件架構培訓

Part Ⅰ 什麼是軟件架構
第1章 什麼是架構
第2章 架構的種類
第3章 軟件架構是什麼
第4章 敏捷軟件架構是什麼
第5章 架構對上設計
第6章 軟件架構重要嗎
第7章 問題

Part Ⅱ 軟件架構的角色
第8章 軟件架構的角色
第9章 軟件架構師應該編碼嗎
第10章 軟件架構師應該是建造大師
第11章 從開發者到架構師
第12章 拓展T
第13章 軟技能
第14章 軟件架構不是接力運動
第15章 軟件架構要引入控製嗎
第16章 小心鴻溝
第17章 未來的軟件架構師在哪裏
第18章 每個人都是架構師,除非他們有其他身份
第19章 軟件架構谘詢師
第20章 問題

Part Ⅲ 設計軟件
第21章 架構驅動力
第22章 質量屬性(非功能需求)
第23章 處理非功能需求
第24章 約束
第25章 原則
第26章 技術不是實現細節
第27章 更多分層等於更高復雜度
第28章 協同設計是一把雙刃劍
第29章 軟件架構是對話的平颱
第30章 SharePoint項目也需要軟件架構
第31章 問題

Part Ⅳ 可視化軟件
第32章 溝通障礙
第33章 對草圖的需要
第34章 效的草圖
第35章 C4:語境、容器、組件和類
第36章 語境圖
第37章 容器圖
第38章 組件圖
第39章 是否包含技術選擇
第40章 你會那樣編碼嗎
第41章 軟件架構和編碼
第42章 你不需要UML工具
第43章 有效的草圖
第44章 C4的常見問題
第45章 問題

Part Ⅴ 為軟件生成文檔
第46章 代碼不會講述完整的故事
第47章 軟件文檔即指南
第48章 語境
第49章 功能性概覽
第50章 質量屬性
第51章 約束
第52章 原則
第53章 軟件架構
第54章 外部接口
第55章 代碼
第56章 數據
第57章 基礎設施架構
第58章 部署
第59章 運營和支持
第60章 決策日誌
第61章 問題

Part Ⅵ 開發生命周期中的軟件架構
第62章 敏捷和架構的衝突:神話還是現實
第63章 量化風險
第64章 風險風暴
第65章 恰如其分的預先設計
第66章 初識軟件架構
第67章 問題

Part Ⅶ 金融風險係統
第68章 金融風險係統

Part Ⅷ 附錄:"技術部落"的軟件指南

前言/序言

  架構師真正要學會的事情

  要學會去看,然後忘掉
  有一本書叫《觀止》,寫的是微軟研發WindowsNT的一段故事。“觀止”在這裏的意思是說“看到這些,就無需再看瞭”,因為世上之物亦無過於此。20多年過去,如今微軟在操作係統上麵臨著的種種挑戰與睏境,其實與《觀止》所敘的研發方法、理念與目標有著與生俱來的血緣關係。
  另一個與“看”相關的詞匯是“所見即可得”(WYSIWYG)。這個詞以及與此相關的WIMP(Windows,Icon,MenuandPointer)曾經主導瞭整個人機交互的設計理念。也是在20多年前,Borland為Windows桌麵係統成功地設計瞭跨語言的VCL,由此“所見即所得”成為Borland對“如何更便捷地構建UI”的基本假想,以至於這傢偉大的公司在互聯網時代來臨時決定“用VCL描述界麵的方式來解決‘網站設計’的問題(RadPHP)”。
  然而,互聯網上的網頁是沒有WIMP的;移動設備上的操作係統也不再采用與WindowsNT類似的方式開發。
  Borland在幾年之前將整個開發工具産品綫都賣掉瞭。當時盛大的一個Delphi圈子發起瞭一次“緬懷活動”,組織者說:“愛民,你應該會為那個時代寫點什麼吧?”
  我在那個緬懷網頁上寫下瞭五個字:所見即所礙。

  2.要學會去聽,然後忘掉
  我通常說架構是一種能力,架構角色則是要求你在具體事務中行使某些行為,而架構師則是用來標識這些能力與行為的一個職務。
  當一些人將個人成長定義為“職業發展”時,就錶現為“怎樣成為架構師”這樣的問題。對此有三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印一張寫著這樣頭銜的名片,而“是與不是”架構師並不重要;第二種是直接否定這個職務的意義,比如聲稱敏捷天生就是反架構的,於是“架構師”變成瞭要打倒的對象,所以成不成為這個將被打倒的對象也就不重要瞭;第三種則乾脆聲稱“人人都是架構師”,既然人人都是瞭,那麼“如何成為”也自然就不重要瞭。
  我們大多數人都具有架構的能力,並且也或多或少地行使某些架構角色的行為,唯一缺乏的隻是一個叫做“架構師”的頭銜而已。問題齣在我們總是期望彆人通過這樣的頭銜來認可自己。於是我們為自己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簽,然後跟彆人持有的同種標簽去比對,期求齣現一緻或找齣某種差彆。於是我們聽到種種聲音:某某某真的是/不是、像/不像架構師;如果是架構師,那麼就要這樣那樣,以及怎樣怎樣;其實這個架構、這樣的架構,或某種架構應該怎麼做;以及架構是什麼,架構師是什麼,等等。迴顧“三種解決方案”,仍是睏在這樣的認可求同之中,與之在做著種種鬥爭罷瞭。
  其實不單是你的所見阻礙瞭你自己,你還被彆人的所見阻礙著。

  3.要學會去做,然後忘掉
  朋友跟我聊他傢的兩歲小孩:我剛把桌子收拾好,一轉眼杯子碗筷什麼的都全摔地上瞭。我問:“怎麼瞭?”他說:“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啊,她看到桌布覺得喜歡,就一把抓過去……”
  小孩子沒能看到桌子上還有杯子,但正因為他們的視綫裏沒有杯子,他們的行動纔簡單直接,纔直達需求,纔迅速。而我們的眼睛裏有杯子、桌子、桌布等一切,我們經年纍月地維護著其中的次序與關係直到這些東西混成一體,然後我們便日日坐守在它們的麵前,而又無覺他們的存在。
  正是我們自己不知不覺地設定瞭這些事物之間的界綫,並把這些界限、層次與邏輯井然的東西稱為“係統”。當我們從那些無序的事物中識彆齣瞭這樣的“係統”並用一些概念、名詞去定義瞭它們之後,我們對此的一切知識也就固化瞭。當這種秩序被建立起來之後,我們也就得到瞭對有序和無序(沒有你所設定的“這種秩序”)價值的識彆與肯否;當我們設定瞭種種價值、觀念、觀察與係統的模型概念之後,也就完成瞭這個係統的架構。
  但這一過程,包括完成這一架構——它可以命名為“世界觀”——的方法以及結果,在本質上不過是讓你從一個格子跳到瞭另一個格子而已。我們處在種種界限之中,再也無法迴到兩歲小孩的、一切無礙的視角:在那個視角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界綫。你之所以時時在尋求跨界,其實是源自你假設瞭“存在界綫”,這就如同全棧的含義其實是“沒有棧”,而當有人信心滿滿地要“成為全棧工程師”時,他的眼裏便又有個“這個棧”的存在。
  所謂跨界不是指你能力與方法上的變化,你的作為取決於你的格局,你的格局取決於你的所見。

  4.要學會超越
  架構師需要超越自己與彆人的所見,因為你觀察與架構的對象稱為“係統”,你看到係統多少的真相,決定瞭你用怎樣的影像去錶現它,並進而推進與實現這種影像,亦即是架構。我們既已知道的、理解的、明白的,形成瞭我們的知識與行為的一切,卻也正是阻礙著我們前進的東西。這些障礙正是你以為你最珍視的、最不可放棄的、最鮮血淅瀝體驗過的那些經驗與成就。在這些所得與所礙中掙紮與決策,就是架構師的全部職責。因此作為架構師,你需要能夠超越自已對係統的既有認識,看到你在光明中——顯而易見之處——所未見的,這是你驅動係統架構進化的主要動力。
  所以架構中最難超越的並不是某個大師或前輩,而是你以及你為自己所作的設定。當你設定瞭“架構師”這個目標,便設定瞭這個目標所錶達的某種影像(角色),你最終可能變得跟這個影像完全一緻——成為所謂的“真正的架構師”,但你仍不過是睏囿於對這個“角色”的一個假設/設定而已。唯一破局的方法是:超越彆人對某個角色的定義,將自己做成這個角色。
  至此,你是否還在這個角色之中,就是你的覺悟瞭。
  周愛民
  現任豌豆莢架構師
  前盛大網絡平颱架構師、支付寶業務架構師


軟件架構精要:奠定堅實基礎,驅動卓越工程 在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軟件項目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背後精心設計的架構。如同宏偉建築需要穩固的地基和閤理的結構規劃,卓越的軟件同樣依賴清晰、健壯的架構來抵禦變化、保障可維護性、並最終實現業務目標。本書並非試圖涵蓋軟件架構的浩瀚領域,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基石性的概念、核心原則以及久經考驗的設計模式,旨在為每一位渴望深入理解軟件構建之道的開發者提供一份清晰、實用的指引。 我們深知,一名優秀的程序員,不僅要能熟練運用各種編程語言和工具,更要能站在更高一個層次,審視軟件的整體形態,理解其內在的邏輯與演進。本書正是為瞭彌閤這一認知鴻溝而生。我們摒棄瞭繁復的技術細節和特定框架的束縛,專注於那些跨越技術棧、適用於任何規模和類型軟件項目的普適性原理。通過係統性的講解,我們將幫助你建立起對軟件架構的深刻洞察,讓你在麵對復雜問題時,不再感到茫然,而是能自信地勾勒齣優雅且高效的解決方案。 核心概念的透析:架構的基石 本書將首先從最根本的概念入手,為你構建起對軟件架構的清晰認知。我們將深入探討: 架構的本質與重要性: 為什麼我們需要架構?它如何影響項目的生命周期,從開發效率到長期維護,再到最終的商業價值?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案例,揭示架構設計失誤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以及良好架構所能帶來的巨大優勢。 架構的權衡(Trade-offs): 架構設計並非一蹴而就的完美方案,而是在諸多相互衝突的需求和約束之間進行精妙平衡的過程。本書將詳細剖析常見的架構權衡,例如性能與成本、安全性與易用性、靈活性與可控性等,教你如何在不同的場景下做齣最適閤的決策。 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可靠性、可測試性等核心質量屬性: 這些是衡量一個架構好壞的關鍵指標。我們將深入分析如何通過架構設計來係統性地提升這些屬性,確保你的軟件能夠適應未來的變化,滿足不斷增長的用戶需求,並在遭遇故障時能夠迅速恢復。 耦閤與內聚(Coupling and Cohesion): 這兩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卻是衡量模塊化程度和設計質量的基石。我們將深入剖析低耦閤、高內聚的設計原則,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代碼的可讀性、可復用性和可維護性。 關注點分離(Separation of Concerns): 如何將一個大型係統分解成獨立的、職責明確的組件?本書將探討這一核心原則在不同層麵的應用,從函數到類,再到整個係統。 經典架構風格的解讀:靈活的工具箱 理解瞭架構的核心概念後,本書將為你介紹幾種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架構風格。這些風格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組閤和演進。我們將深入剖析它們的優缺點、適用場景以及實現要點: 分層架構(Layered Architecture): 從錶現層到數據訪問層,如何清晰地劃分職責,實現清晰的邏輯分離?我們將探討不同分層策略的優劣,以及如何避免“混亂的中間層”問題。 客戶端-服務器架構(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互聯網應用最基礎的模式。我們將討論其演進,以及在分布式係統中的應用。 模型-視圖-控製器(MVC)及其變種: 如何在用戶界麵開發中分離數據、邏輯和展示?我們將深入解析MVC的工作原理,以及MVP、MVVM等變種的優勢。 麵嚮服務架構(SOA)與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從單體到分布式,服務化架構如何幫助構建大型、可擴展的係統?我們將詳細對比SOA和微服務的核心理念、通信機製、數據管理以及部署策略,並探討它們在實際落地過程中麵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事件驅動架構(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如何構建響應迅速、鬆耦閤的係統?我們將探討事件、生産者、消費者、事件總綫等核心概念,以及它們在實現異步通信和係統解耦方麵的強大能力。 管道-過濾器架構(Pipeline-Filter Architecture): 如何處理一係列有序的數據轉換?我們將分析其在批處理、數據流處理等場景的應用。 關鍵設計原則的實踐:從理論到代碼 除瞭經典的架構風格,本書還將聚焦於指導我們進行良好架構設計的一係列關鍵原則。這些原則是指導我們做齣明智決策的燈塔,幫助我們避免常見的陷阱: SOLID原則: 麵嚮對象設計中最為人熟知的五個基本原則(單一職責、開閉、裏氏替換、接口隔離、依賴倒置)。我們將逐一解析這些原則的含義,並通過具體代碼示例展示如何在實踐中應用它們,以構建更易於理解、維護和擴展的代碼。 DRY原則(Don't Repeat Yourself): 消除重復代碼是提升代碼質量和可維護性的重要途徑。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彆和重構重復代碼,並通過抽象和封裝來達成目標。 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Stupid): 簡潔是軟件設計的藝術。我們將強調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復雜性,讓設計迴歸本質。 YAGNI原則(You Ain't Gonna Need It): 避免過早優化和過度設計。我們將討論如何專注於當前的需求,而不過度投入精力去預測遙遠的未來。 高內聚、低耦閤(High Cohesion, Low Coupling): 重申這兩個核心原則在代碼組織和模塊劃分中的重要性,並提供具體的實踐方法。 架構演進與挑戰:麵嚮未來 軟件架構並非一成不變,它需要隨著業務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而不斷演進。本書還將探討: 架構的演進之路: 如何識彆係統中的架構債務,以及如何逐步重構和優化現有架構?我們將討論從單體到微服務的遷移策略,以及灰度發布、藍綠部署等演進技術。 架構的溝通與文檔: 如何有效地與團隊成員、利益相關者溝通架構設計?我們將介紹C4模型等可視化工具,以及撰寫清晰架構文檔的最佳實踐。 常見的架構陷阱與避免之道: 我們將總結軟件架構設計中最容易犯的錯誤,並提供相應的規避建議,例如過度工程化、忽略可測試性、缺乏一緻性等。 結語 本書的目標是為你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一套實用的方法論,讓你能夠自信地參與到軟件架構的設計與討論中。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內容的深入學習和實踐,你將能夠更好地理解軟件的內在邏輯,設計齣更加健壯、可維護和可擴展的係統,最終在你的軟件開發之路上走得更遠、更穩健。架構的探索之路永無止境,願本書能成為你在這條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於那些“大而全”的係統架構都抱有一種敬畏之心,總覺得能夠設計齣這樣係統的架構師們一定擁有超凡脫俗的能力。而《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這本書,則讓我有機會窺探到這些“大而全”係統背後的思考過程。它詳細剖析瞭一些經典的企業級應用架構,比如如何處理海量數據的讀寫、如何保證高可用性和容錯性、如何實現係統的彈性伸縮等等。 這本書最讓我受益匪淺的部分,是它對於不同架構風格的權衡和取捨的深入分析。它不會告訴你哪個架構是最好的,而是會告訴你,在不同的業務場景、團隊規模、技術棧下,應該選擇哪種架構,以及這樣選擇的代價是什麼。比如,在討論微服務架構時,它會非常坦誠地指齣其帶來的運維復雜性、分布式事務的挑戰,以及團隊溝通成本的增加。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各種架構模式,而不是盲目跟風。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名在開發一綫摸爬滾打瞭幾年的老兵來說,《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復盤”機會。我發現書中提到的很多睏境,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都曾真實地經曆過。有時候,一個項目因為最初的架構決策不夠清晰,後期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bug 越來越多,修改一個功能需要牽扯到方方麵麵,團隊的士氣也隨之下降。這本書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很多問題並非是人力不足或者技術不行,而是架構設計上的“先天不足”。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評估現有架構健康狀況的方法,讓我能夠更客觀地審視自己參與過的項目,並且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更早地識彆齣潛在的架構風險。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打開瞭另一扇看待軟件開發的大門。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關注於具體的編碼細節、算法優化,或者某個框架的使用。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架構設計遠不止於此,它涉及到業務需求、團隊協作、技術選型、可維護性、可擴展性等等方方麵麵,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它讓我理解,一個好的架構師,不僅僅需要深厚的技術功底,還需要廣闊的視野和卓越的溝通能力。

評分

我最近接觸瞭一本名為《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的書,雖然名字聽起來很“硬核”,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它沒有像許多技術書籍那樣,一開始就堆砌各種復雜的概念和術語,而是從一些非常貼近我們日常開發場景的問題入手,比如“為什麼我們的項目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維護?”、“為什麼團隊成員之間總是溝通不暢,代碼風格韆差萬彆?”、“新來的同事如何纔能快速上手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係統?”。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的語氣,將這些看似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問題,一層層剝開,讓我們看到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原因。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直接給齣“銀彈”,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為什麼”。它不是教你如何套用某種設計模式,而是讓你理解每種架構風格誕生的背景、解決的問題以及適用的場景。比如,在講解微服務架構時,它不會隻強調“解耦”和“獨立部署”,而是會深入分析單體應用在麵臨大規模團隊協作和快速迭代時的痛點,以及微服務帶來的組織結構上的調整和對基礎設施的要求。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在培養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評分

我是一名初入軟件開發領域的新人,對於“軟件架構”這個概念,之前隻停留在模糊的認知層麵,總覺得是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前輩纔需要考慮的事情。但《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易懂和循序漸進的方式,將這個看似高深莫測的概念展現在我麵前。它從最基礎的“什麼是模塊化?”、“如何組織代碼?”開始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不同的架構模式,比如分層架構、事件驅動架構等等。 讓我覺得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和圖示,來解釋各種架構概念。比如,在講解“高內聚、低耦閤”時,它會用一個簡單的比喻,讓你瞬間明白這個原則的重要性。又比如,在介紹“領域驅動設計”時,它會展示如何通過識彆核心領域和子領域來指導軟件的設計,這對於我們這些剛開始接觸復雜業務係統的新人來說,簡直是福音。這本書讓我覺得,軟件架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大牛”們的事情,而是我們每一個程序員都應該去理解和掌握的基礎知識。

評分

我在一個創業公司工作,項目迭代速度非常快,對於架構的思考,很多時候都是“先乾起來再說”,等到問題齣現的時候,再進行“修修補補”。《程序員必讀之軟件架構》這本書,就像一劑及時雨,讓我意識到這種“邊跑邊修”的模式,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快速推進,但長期來看,會給項目埋下巨大的隱患。書中關於“技術債務”的章節,讓我非常感同身受,它詳細分析瞭技術債務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它會給團隊和産品帶來哪些負麵影響。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隻停留在“指齣問題”,而是提供瞭一些非常落地的解決方案。比如,在講解如何進行“重構”時,它會給齣一些具體的技巧和原則,讓我們知道如何小步快跑地改善現有代碼結構。又比如,在討論“持續集成/持續交付(CI/CD)”時,它會強調自動化測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流程的優化來提升開發效率和代碼質量。這本書讓我明白,架構設計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審視、優化和調整。

評分

不錯,第一次在京東買書,包裝送貨都可以,隻是沒有什麼特彆的優惠。

評分

不錯的書,很全麵

評分

挺好的書,角度獨特,慢慢看需要。。。

評分

讀完還不錯,當指導性學習

評分

正是自己所需要的。。。

評分

挺好的,慢慢學習吧

評分

評分

不錯的書,很全麵

評分

在網上查的評價,特意買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