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瀨巳喜男的電影:女性與日本現代性

成瀨巳喜男的電影:女性與日本現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凱瑟琳·羅素 著,張漢輝 譯
圖書標籤:
  • 成瀨巳喜男
  • 日本電影
  • 女性主義
  • 現代性
  • 電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日本文化
  • 社會學
  • 電影史
  • 性彆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093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030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成瀨巳喜男的電影:女性與日本現代性》不僅對成瀬巳喜男這位重要的電影作者作瞭精巧而細膩的通察,還對日本電影最重要的時代即1930~1960年代的發展史作瞭概括。凱瑟琳·羅素對成瀨拍片時的商業環境和20世紀中期日本的曆史、政治和知識分子議題進行瞭語境化的描述。

內容簡介

  《成瀨巳喜男的電影:女性與日本現代性》講述瞭作為最多産、最受尊敬的日本導演之一,成瀨巳喜男(1905-1969)在1930年至1967年間,拍齣瞭89部電影。成瀨是一位片廠導演,以不超支和按時完成電影拍攝而聞名。在他漫長的電影生涯裏,他執導瞭風格各異的情節劇,在調子上秉持一種非凡的連貫性。他的電影,或根據文學作品改編,或根據原創的劇本拍攝,背景大都設定於當代的日本。成瀨的許多電影屬於“女性電影”。它們以女性為主角,描繪女性的激情、失望、乏味的生活和她們的生存境況。盡管成瀨或他的電影觀眾都不認為她們是“女性主義者”,然而他的電影卻一再地強調(如果不說是挑戰的話)瞭日本社會的僵化的性彆標準。考慮到圍繞著成瀨電影的復雜的曆史和批評議題,對導演的全方位研究需要一種創造性的和跨學科的方法。羅素通過追溯成瀨在日本影評界的接受情況,並利用哈裏·哈魯圖尼安、米蓮姆·漢森以及瓦爾特·本雅明的文化理論,指齣成瀨的電影是日本現代性的關鍵文本,它們既描述瞭日本女性在公共領域中所扮演的不斷變化的角色,又描繪齣瞭一個都市的、工業化的、被大眾媒體浸染的社會。

作者簡介

  凱瑟琳·羅素,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梅爾·霍彭海姆(MelHoppentleim)電影學院電影研究係教授,著作有《敘事的必死性:死亡、結束與新浪潮電影》(1994)、《實驗民族誌:錄像帶時代的電影作品》(1999)、《成瀨巳喜男的電影:女性與日本現代性》(2008)以及《重審經典日本電影》(2011)等。

目錄

中譯本說明
推薦序一 成瀨高峰配 湯禎兆
推薦序二 成瀨電影中的女人們 鬍曄
緻中國讀者 凱瑟琳·羅素
鳴謝
序言
導言 作為工薪族的電影作者
成瀨小傳:三十七年間拍齣八十九部電影
作者論和拯救性的批判
日本女性電影
主體性和觀影行為

第一章 無聲電影:都市中的女性(1930-1934)
鬆竹蒲田風格和日本現代性理論
《非血緣關係》:另一位母親
《與君彆》:風格和情感
《夜夜做夢》:工作的母親
《沒有盡頭的街》:影像中的非法交易
日本現代性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電影

第二章 成瀨在照相化學研究所(PCL):步嚮日本經典電影(1935-1937)
《淺草三姐妹》:淺草人生
《女演員和詩人》:新式的妻子
《願妻如薔薇》:都市和鄉村
《馬戲班五人組》:巡迴錶演
《謠言中的女子》:最後的摩登女郎
《桃中軒雲右衛門》:一傢之主
《與君共行之路》:傢庭政治
《早晨的林蔭道》:浪漫的幻想
《女人哀愁》:兒媳婦
《雪崩》:成瀨和文學現代主義
《禍福》:墮落和過剩
情節劇和日本經典電影

第三章 並非紀念碑電影:戰時白話(1938-1945)
迴歸傳統日本:藝道和曆史電影
生活的片段:戰時傢庭劇
《巴士售票小姐秀子》和戰時喜劇
戰時白話

第四章 占領年代:電影、民主和日本式刻奇(1945-1952)
《浦島太郎的後裔》:民主革命
《你我都一樣》:工薪族的雪恥
《情竇初開》:性教育
《就算分手也快樂》:在新日本如何做女人
《石中先生行狀記》:感傷的民族誌
《憤怒的街》:危險的戰後都市
《白色野獸》:女性的精神病
《薔薇閤戰》:管事的女人
《銀座化妝》:迴歸水商賣
《舞姬》:自由的詛咒
《飯》:工薪族的妻子
《阿國與五平》:再次迴歸傳統日本

第五章 1950年代的日本女性電影(1952-1958)
《媽媽》和類型修正主義
《閃電》:林芙美子和下町
《夫婦》:婚姻及其不滿
《妻》:身為女人或妻子意味著什麼?
《兄妹》:喧嘩與騷動的故事
《山之音》:成瀨作為現代主義者
《晚菊》:戰後日本女性故事
《浮雲》:敘事與記憶
《驟雨》:城郊的民族誌
《妻之心》:一部無事發生的電影
《流逝》:女人之傢
《粗魯》和《杏子》:新女性往何處去?
成瀨、電影和俳句

第六章 成瀨在1960年代:陷入現代性的睏境(1958-1967)
《鰯雲》:庭園裏的女人
《柯淡的口哨》:成瀨的後殖民時刻
《女人踏上樓梯時》:體麵的世界
《娘妻母》:傢庭和類型的解體
1960年的東京:兩部電影
1960年代的三部女性電影
《放浪記》:林芙美子的商品化
《情迷意亂》:一個女人的欲望
《女人中的陌生人》:完美的犯罪,完美的傢庭
《肇事逃逸》:汽車和階級
《亂雲》:欲望和世界主義
一種晚期電影
結語
成瀨電影年錶
中英譯名對照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成瀨巳喜男的電影:女性與日本現代性》:
  成瀨電影對當代國際觀眾仍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和他電影中呈現的具有“異國風情”的日式建築結構分不開,而這種建築風格也和他的電影風格緊密相連;與此同時,敘事中的悲傷性發生於最平常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失望與悔恨中,因此他電影中的傢庭與都市空間看起來是如此的熟悉。傢庭劇如此深刻地被銘刻於日本曆史的特性中,以至於它不能夠被包含於人道主義的普世話語中。然而如果說日本的父權製終歸要受到挑戰,那麼正如三好將夫指齣的,“所謂的社會生活的文化特徵需要置於世界的日本曆史這個語境下,而不是在其超驗性的本質上加以詳察。”
  我想通過將這種對被性彆化的現代性的解讀置於主體理論中,從而得齣結論,因為,很明顯的是,成瀨本人作為具有獨創性的電影作者的主體性主要在分類的意義上顯得重要,這就是說,他不能被看作是一位“女性主義”導演,或者是通過作品錶達一種世界觀的遠見型作者導演,盡管他通過這些電影中的特定錶演、敘事和視覺風格的交融創造齣瞭主體效應。如果說成瀨電影中的日常性需要一種人類學觀眾,我仍然需要將我的觀影行為(用波瀾對這個詞的定義來說,就是我的作者論)與電影中清晰地錶達的女性主體性聯係起來進行定位。很可能隻有在電影觀看行為的全球範圍下,女性主體性的曆史錶達(articulation)纔會變得清晰,然而日本現代性需要在其自身的條件下認識。
  日本電影的主體性和日本主體性的産生密切相關。日本現代文學圍繞著私小說發展,私小說是主體性被深深嵌入於現實主義再現中的一種形式,對於三好將夫而言,這形成瞭“對‘我’的形式上的堅持和對自我的意識形態的壓製之間的一個復雜的協調”。
  ……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書名《成瀨巳喜男的電影:女性與日本現代性》進行創作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且自然: --- 《浮世光影:日本電影中的性彆、都市與精神變遷(1945-1970)》 一窺戰後日本社會在急速現代化浪潮下,個體精神麵貌的深刻演變與迷惘。 作者: 山崎 健太 著 譯者: (此處可留空,或填入一位虛構譯者名) 齣版社: 築波書房 齣版日期: 2023年鞦季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專注於某位特定導演的電影理論研究,而是聚焦於日本電影史上一個關鍵的斷層期——二戰結束到泡沫經濟前夜的這段被稱為“高度經濟成長”的時期(約1945年至1970年)。作者以敏銳的社會學視角和電影史觀,剖析瞭在美軍占領、民主化改革以及經濟奇跡的巨大推力下,日本社會結構、傳統價值體係以及個體心理所經曆的劇烈重塑過程。 《浮世光影》 深入探討瞭電影作為時代精神的“顯影劑”,如何捕捉並呈現瞭這一曆史階段中,日本國民在麵對西方文化入侵、傳統傢庭觀念瓦解以及都市化進程時所産生的復雜情感張力。全書以橫嚮對比和縱嚮梳理相結閤的方式,係統考察瞭多位重量級導演(如小津安二郎晚期作品、黑澤明武士片轉型期、以及新浪潮運動的先聲)的作品群像,著重分析瞭“都市空間”、“新舊代際衝突”、“被重塑的‘日本人性’” 這三大核心議題。 核心章節與研究側重 第一部:瓦解的秩序——戰後重建與集體失語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戰後初期,電影如何承擔起“國民教育”與“文化重建”的雙重任務。重點分析瞭以“道德重建” 為主題的傢庭劇和以“重建希望” 為基調的復興題材影片。我們審視瞭在社會規範被打破後,電影如何試圖用新的敘事模式來填補意識形態的真空。例如,在對舊有父權結構的批判中,電影是如何不動聲色地引入瞭新的“現代性”標準,並以此為基石重塑敘事倫理。研究特彆關注瞭在美軍文化影響下,日本的“身體”與“欲望”如何在銀幕上開始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公開性。 第二部:水泥叢林中的精神漂流——都市化與個體疏離 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大規模的人口嚮東京、大阪等核心都市的遷移,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社會景觀和心理體驗。本書將大量的篇幅用於分析“都市空間” 在電影中的象徵意義。不再是溫馨的日式住宅,而是冰冷的公寓、擁擠的通勤列車和霓虹閃爍的娛樂區成為瞭新的舞颱背景。 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電影通過對都市景觀的描繪,深刻揭示瞭個體在宏大工業化機器中的疏離感與異化。我們對比瞭不同流派的導演如何處理這種“城市病”:是選擇悲觀主義的沉溺,還是以充滿希望的姿態擁抱效率與速度?這一時期的“職場電影”和“青年反叛片”成為研究這一主題的絕佳切入點。 第三部:代際的鴻溝與精神的“去日本化” 戰後成長的“團塊世代”與戰前受過嚴格傳統教育的父輩之間,形成瞭深刻的文化與價值觀念的斷層。本書詳細探討瞭電影中對“代際衝突” 的描繪。這種衝突不僅是簡單的行為不端或叛逆,而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性矛盾——一方固守著被曆史證明為失敗的“大和精神”,另一方則熱烈追求西方帶來的“效率至上”和“個人主義”。 我們分析瞭多部描繪傢庭內部權力轉移的影片,探討瞭傳統中的“孝道” 如何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逐漸被“個人幸福” 的訴求所取代,以及這種轉變給日本社會核心倫理帶來的衝擊。此外,本書還對黑澤明在《天堂與地獄》等作品中展現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下“正義”的復雜定義,進行瞭細緻的解讀,揭示瞭電影人對“何為現代日本人”這一身份焦慮的深層叩問。 寫作風格與特色 本書摒棄瞭生硬的學術腔調,力求以流暢、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那段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日本電影黃金時代。書中穿插瞭對大量珍貴電影劇照和導演訪談記錄的引用與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立體的時代側影。它不僅是電影研究者的案頭必備,也是所有對戰後亞洲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的理想讀物。通過對這些光影瞬間的迴溯,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在一個舊的秩序崩塌、新的規則尚未完全建立的“過渡地帶”,人們是如何掙紮、適應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日本現代性的麵貌。 ---

用戶評價

評分

整體閱讀體驗,我感覺作者對成瀨“宿命論”傾嚮的解讀稍微有些單薄瞭。成瀨的作品常常被認為充滿瞭無望感,女性似乎永遠無法逃脫某種既定的悲劇軌道。當然,這與當時日本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有關,但難道就沒有一絲一毫的“突圍”的可能嗎?即便是最微弱的反抗,哪怕隻是一瞬間的清醒或自由的幻覺,對於理解人物的復雜性也是至關重要的。我更希望看到對“希望”的探討,哪怕這種希望最終被證明是虛妄的。比如,在那些看似最絕望的場景中,成瀨是否無意中留下瞭什麼象徵著轉機的符號?我總覺得,偉大的藝術傢,即便是描繪黑暗,也會在角落裏留下光亮的微粒。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平衡的視角,探討女性在悲劇中的能動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受害者”的刻畫上,那麼這本書的深度將會有質的飛躍。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做得非常專業,看得齣是經過精心校對的,這對於嚴肅的電影研究讀物來說,是基本素養。不過,我注意到,在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技術性詞匯,比如電影攝影機的運動方式或者剪輯點的選擇時,作者的描述略顯學術化,缺乏一些直觀的類比來幫助我們非專業人士理解。成瀨的鏡頭是齣瞭名的“不動聲色”,那種極簡主義的鏡頭語言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如果作者能用更生活化、更具畫麵感的語言去解釋,比如對比他與其他同時代導演(比如小津安二郎,雖然風格不同,但同為觀察大師)在處理傢庭場景時的鏡頭差異,那讀起來的沉浸感會更強。總體來說,這是一本為研究者準備的優秀參考書,但對於希望通過這本書“愛上”成瀨電影的普通影迷來說,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穿透那層堅實的理論外殼。

評分

讀完前三分之一,我不得不說,作者的學術功底是紮實的,引用瞭大量的電影史料和理論框架,這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非常嚴謹,甚至帶有一點學院派的冷峻。不過,對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一開始的理論鋪陳顯得有些晦澀和密集。我期待的是更多具體的、深入到某一個場景、某一個鏡頭的微觀分析,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展現成瀨是如何構建他獨特的“女性世界”。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野史”性質的軼事,比如某部電影拍攝時的幕後故事,或者演員與導演之間的化學反應,這些非文本的信息往往能讓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成瀨的電影有一種獨特的“日常的悲劇感”,那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災難,而是生活中不斷積纍、最終壓垮人的小事。這本書如果能多挖掘一些,比如對比他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細微差異,那會更有意思。現在的感覺是,理論先行,等待那些生動的案例來支撐起這座理論的高塔。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品味,那種低調的黑白影調,配上一些年代感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電影黃金時代。我其實對成瀨巳喜男的瞭解並不算太深,隻是依稀記得幾部他比較有名的作品,比如《浮雲》或者《亂れ雲》。這次讀這本評論集,主要是衝著對日本“現代性”這個概念的好奇心去的。我總覺得,日本戰後社會的變遷,那種快速工業化帶來的文化衝擊,一定會在電影裏留下深刻的印記,而女性的地位變化,無疑是解讀這種現代性的一個絕佳切口。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如何將成瀨的鏡頭語言,那種剋製到近乎壓抑的敘事風格,與時代背景下的女性睏境和掙紮進行精準的對接。比如,那些在都市中努力維持體麵、卻又不斷被傳統和新潮拉扯的女性形象,她們的每一個眼神、每一次轉身,是不是都暗含著對新時代的某種妥協或者反抗?那種無聲的呐喊,纔是最震撼人心的。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電影評論,而是一部細緻入微的社會觀察報告瞭。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相當不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情緒,從對女性在傢庭結構中的“依附性”的探討,到後來對職業女性在泡沫經濟前夜的迷茫,這種遞進關係處理得非常自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影片中的“空間”運用時,那種對室內場景的精妙解讀。成瀨的電影裏,房間,尤其是狹小的、擁擠的室內空間,常常扮演著比人物更重要的角色,它們是限製、是牢籠,也是女性自我審視的私密場所。我希望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討一下,這種對“內嚮空間”的偏愛,是否也反映瞭日本傳統文化中對“裏”與“錶”的深刻理解。如果能將這種空間分析與當時東京城市規劃的變遷聯係起來,那就更具洞察力瞭。畢竟,現代性帶來的不僅是思想的解放,更是物理生活環境的重構,而電影是記錄這種重構最敏感的介質。

評分

送貨非常快,沒有任何瑕疵

評分

值得一看,對於電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關注下。

評分

很好,活動時候買的,很劃算

評分

書角破瞭

評分

因為他和小津是好友,之前看過他導的電影,一直想買一本關於他的專著,這本應該算比較全麵。

評分

書角破瞭

評分

書角破瞭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