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考古史 [The Cambridge Illustated History of Archaeology]

剑桥插图考古史 [The Cambridge Illustated History of Archae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G·巴恩 编,郭小凌,王晓秦 译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插图
  • 学术
  • 文化遗产
  • 考古方法
  • 全球考古
  • 人类学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60344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426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Cambridge Illustated History of Archae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3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自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人类便对自身遥远的过去倾注了浓厚的兴趣。人们搜集失落已久的文物,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以期再现过去的面貌。近代以来,考古学渴望成为一门科学。经过一代代考古学家和考古业余爱好者的不懈追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过去留下的文物已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考古史不仅要介绍那些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而且要告诉人们那些导致发现的想法,以及这些发现带给人们的思考,告知人们考古学家是如何根据越来越多的证据来阐释过去的。
  《剑桥插图考古史》以平实可读的文字,介绍了世界考古学的全部历史,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顺利阅读。通过大量的插图、特定的事例及重大的考古发现,《剑桥插图考古史》展示了人类对过去的认识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的。考古探索中,“事实”与“推测”的关系错综复杂,《剑桥插图考古史》尤关注于此,并力图区分哪些是欺骗、赝品、错误,哪些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结论。书内收有许多重要考古场地和考古学家的特写,对考古学目前的地位及未,来的前景也做了描绘,其中对世界考古学现状的评述尤为精辟。

内容简介

  从东非人类的起源到澳大利亚的殖民考古,从秘鲁安第斯山之巅的印加石城,到俄罗斯诺夫哥罗德一千多年前的木材城……《剑桥插图考古史》浓缩了全世界自中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考古探索的整个历程。这里有人类考古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考古发掘者——发掘特洛伊的谢里曼,发现马丘比丘的希拉姆,宾厄姆,寻找图坦哈蒙墓的卡特和卡那封,还有在东非奥杜威峡谷发现最早人类化石和脚印的利基夫妇等。这里有宏伟的古代人文景观——英国的巨石阵、伊朗的波斯波里斯城址、意人利的庞贝古城、美国的查科大峡谷、津巴布韦的大津巴布韦城址以及中国的秦始皇兵与俑……《剑桥插图考古史》是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其中既荟萃了诱人的世界各地的考古大发现,又涵盖了世界一流考古学家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保罗·G·巴恩,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英国著名考古学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考古类著作8部(含合著)。著作包括《冰期景象》,《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地球岛》(Earth Island),《猛犸象》,编有《科林斯考古词典》(The Collins Dictionary of Archaeology)。巴恩博士是世界文物工作者协会会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对考古学的考古
第二章 旧世界和新世界(1500-1760)
第三章 古物学家和探索者(1760-1820)
第四章 科学和浪漫(1820-1860)
第五章 寻找人类的起源(1860-1920)
第六章 考古学成熟的年代(1920-1960)
第七章 新技术和众说纷纭的考古学说(1960-1990)
第八章 目前的分歧和未来的趋势
考古大事年表(自1500年以来)
进一步阅读书目
图片致谢
译后记
探索失落文明的钥匙:一部跨越时空的考古学通史 聚焦世界各地重大考古发现与理论演变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宏伟的旅程,深入人类文明的摇篮与失落的国度。我们不关注剑桥插图考古史所涵盖的特定叙事或插图风格,而是致力于呈现一部独立、全面且极具洞察力的世界考古学通史。这部作品旨在揭示人类如何从史前懵懂走向复杂社会结构,并探讨考古学这门学科本身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革新,直至今日成为解读过去的关键工具。 第一部分:考古学的黎明与奠基(从早期探索到科学方法的引入) 我们的叙事从人类对“过去”的好奇心开始。早期对古代遗迹的探寻往往带有寻宝或浪漫主义色彩,直到18、19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和对自然科学的重视,考古学才逐渐脱离单纯的古董收集,走向系统化的科学考察。 1. 早期探险家与浪漫主义的遗产: 追溯早期旅行家、学者(如对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早期挖掘)如何无意中为后世留下了第一批珍贵记录。我们会详细分析早期挖掘方法中的缺陷,例如对地层学概念的忽视,以及对发掘现场的破坏性影响。 2. 科学方法的萌芽: 重点阐述两位关键人物对考古学规范化的贡献——克里斯蒂安·汤姆森(C.J. Thomsen)的三分法(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如何提供了一个最初的年代框架;以及对地层学原理的深入理解,特别是詹姆斯·哈耶特(James C. H. Heap)在地层序列研究上的突破,这标志着考古学开始从“发现什么”转向“在哪里发现”和“何时发现”。 3. 技术的初次应用: 探讨早期测绘技术、素描记录在现场记录中的作用,以及对材料分析(如陶器制作技术)的初步尝试。这部分将展示,在没有现代测年技术之前,考古学家是如何艰难地构建时间序列的。 第二部分:大发现时代与文明的曙光(近东、埃及与美洲的突破) 本篇幅聚焦于20世纪初至中叶,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考古发现,它们彻底改写了我们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 1. 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与亚述: 深入探讨对乌尔、尼普尔等早期城市遗址的挖掘,以及楔形文字的破译如何揭示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文学和行政体系。我们将对比不同考古学流派(如英国和德国的团队)在这一地区的考察侧重点。 2. 尼罗河畔的奇迹: 图坦卡蒙墓的发现常常被视为考古学的黄金标准,但本书将更侧重于对前王朝时期聚落(如巴达里和纳卡达文化)的系统发掘,以理解埃及国家形态是如何从尼罗河谷的农业社区中涌现出来的。同时,也会探讨对工人村落(如代尔麦地那)的发掘如何提供了对古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罕见视角。 3. 新大陆的复杂性: 考察玛雅文明(蒂卡尔、帕伦克)的城市规划、天文知识以及其衰落之谜。对比分析印加帝国(马丘比丘)的工程技术与安第斯山脉的文化适应性。重点讨论早期对印第安文化“遗失”的刻板印象如何被更加精细的考古证据所修正。 4. 史前欧洲的巨石阵与史前艺术: 详述欧洲新石器时代巨石建筑群(如巨石阵、纽格莱奇)的建造技术、社会组织需求,以及对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的解读,这些艺术品揭示了晚期智人的认知能力和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理论的革新与学科的成熟(人类学、地层学与新考古学) 随着20世纪中期科技的进步,考古学开始从单纯的“物以证史”转向解释“为什么”和“如何”。 1. 文化史阶段论的挑战: 探讨以戈登·柴尔德(V. Gordon Childe)为代表的学者如何引入“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的概念,试图构建普适性的文化发展模型。随后分析这些模型如何因地区差异和文化特异性而受到挑战。 2. 过程考古学(Processual Archaeology)的兴起: 重点解析新考古学(New Archaeology)——如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所倡导的——如何主张采用科学方法、假设检验和统计分析来研究人类行为模式,强调生态适应和社会组织的一般性规律,而非仅仅记录文化变迁。 3. 物质文化研究的深化: 探讨如何利用同位素分析(稳定同位素、DNA提取)来重建古代人口的饮食结构、迁徙路线和亲属关系。介绍放射性碳定年法(Carbon-14)的完善及其对绝对年代测定的革命性影响。 4. 后过程考古学(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的思潮: 阐述对新考古学过于“客观”和“机械化”的反思。重点分析强调主体性、符号意义、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理论转向,例如对建筑如何表达社会等级,以及对考古记录中“被沉默的声音”的关注。 第四部分:当代挑战与跨学科的前沿 本书的结尾将目光投向当代考古学的前沿领域,展示其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 1. 考古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探讨古气候学、植物遗存分析(Palaeobotany)和动物遗存分析(Zooarchaeology)如何与考古发掘相结合,重建古代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重点研究农业的起源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2. 城市与工业考古学: 关注对近代和现代遗址的挖掘,例如对奴隶种植园、移民社区或早期工业革命工厂遗址的考察,这挑战了考古学传统上只关注“古代文明”的倾向,揭示了近期历史的物质证据。 3. 遗产保护与伦理争议: 深入探讨当代考古界面临的伦理困境,包括原住民的权利、文物的归还问题(如希腊帕特农神庙雕塑),以及如何平衡研究需求与遗址保护的紧迫性。讨论数字考古学(如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在保护和记录方面的应用。 4. 海洋考古学: 介绍水下考古的特殊技术挑战,以及对古代贸易路线、沉船的发现如何丰富了我们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独立主题的详尽梳理,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考古学如何不断地自我修正、拓展疆界,并持续为我们理解“我们从何而来”提供最坚实的物质证据。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学科严谨性与物质遗存力量的综合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岁月重量。初翻开时,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版式设计便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远超我预期的学术著作的枯燥感。那些彩绘的复原图,简直就像是带领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城市到马雅文明的丛林神庙,每一页都像是精心策展的博物馆特展。尤其赞叹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宏大文明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考古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演进,那种科学精神的萌发与迭代,被叙述得丝丝入扣,让人理解了“挖”出历史背后的严谨与智慧。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陈述,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过去”的方法论指南,让门外汉的我,也仿佛触摸到了田野考古工作的艰辛与荣耀。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着实令人惊叹。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了大量考古发现的清单,更关键的是,它构建了一种全球视野下的历史叙事框架。你很难想象,不同大陆上的人类文明是如何在看似隔离的环境下,发展出如此相似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的。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总能在关键节点抛出一些令人深思的对比论证,迫使读者跳出单一文化圈的思维定势。比如,对青铜时代晚期地中海世界崩溃的分析,那种对复杂系统脆弱性的揭示,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阅读体验如同攀登一座信息量巨大的山峰,每爬升一段,视野就开阔一分,那种由知识的积累带来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其他入门读物难以提供的。

评分

说实话,最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工具书”,但我的偏见很快就被打破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为精妙,它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详细阐述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比如碳十四测年的应用),什么时候又该快速推进,勾勒出数千年的文化变迁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对考古伦理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处理得非常平衡和审慎,没有一味地指责或辩护,而是将殖民主义时期遗留下的复杂遗产放在历史的语境中进行剖析,引发了我们对“谁有权解释历史”这个深刻问题的反思。这种对学科自身反思的勇气和深度,使得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科普读物,真正达到了思想启迪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密得当,再加上那些高质量的考古遗址全景照片——它们并非仅仅是装饰,而是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尤其留意了附录中那些对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时间轴的梳理,这些辅助材料设计得极其人性化,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年代交叉的难度。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浩如烟海的考古学知识体系,提炼成了一部既可供专业人士参考,又极富阅读乐趣的通史读本。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对人类历史耐力与创造力的致敬之旅。

评分

对于那些对某一特定时期或地区有偏好(比如只对古埃及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它就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即便你对某个偏远地区的史前文化了解甚少,它也能用最生动、最不居高临下的方式,让你明白这些看似边缘的发现,是如何填补了人类整体发展史上的关键空白。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农业起源的多元路径,那种摒弃“单一发源地”模型的论述方式,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文明”这个词的理解都变得更加丰富和包容了,不再局限于传统西方中心史观的定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