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上海卷

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上海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彩琴,侯桂芳,赵菲 著,张树军 编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上海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 纪录片
  • 烽火岁月
  • 淞沪会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0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06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1931-1945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上海各界民众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光辉历程。

目录

前言
一 紧接九一八事变的一·二八抗战
(一)九一八事变震动上海
(二)一·二八抗战的前夜
(三)悲壮的淞沪抗战

二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一)左翼文化运动助推救亡运动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曲折形成
(三)救国会运动蓬勃开展

三 八一三淞沪会战
(一)虹桥机场事件
(二)一寸山河一寸血
(三)民众支援抗战新热潮

四 抗战中牢筑坚强的堡垒
(一)中共江苏省委重新成立
(二)党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
(三)形势逆变下的大调整

五 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
(一)难民工作阵地
(二)深入工人群众
(三)职业界联谊大团体
(四)学校工作阵地

六 “孤岛”时期的文化抗争
(一)“孤岛”文化阵地的坚守
(二)戏剧电影界的艺术抗争
(三)挺身而出抢救江南古籍

七 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
(一)全方位援助新四军
(二)帮助新四军渡过难关
(三)支援根据地建设事业

八 顽强斗争抗击日伪
(一)反日伪接收、渗透斗争
(二)抗议日伪的暗杀罪行
(三)坚持敌后武装斗争

九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
(一)环境空前恶化
(二)隐蔽精干发展力量
(三)隐蔽的群众斗争

十 迎接黎明走向胜利
(一)迎接黎明的日子
(二)地下军武装起义
(三)胜利的审判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上海卷》:
  2.七君子案震动全国1936年11月,上海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震动申城。上海纱厂工作委员会为贯彻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团结民族资本家,决定“集中力量打击日本资本家,在中国资本家办的工厂中不搞罢工”。
  罢工从11月7日在沪东开始,第二天上海一、二、三、四、五厂,同兴二厂以及东华等7家厂共15000多人参加。10日,在其他厂罢工积极分子的冲厂下,大康、公大、裕丰3家厂的工人也起来罢工,由此实现了沪东区日本纱厂的总罢工。沪东刚复工,沪西日商纱厂又于18日形成总罢工的态势。19日起,沪东日纱厂再度罢工,最终形成全市日商纱厂的同盟大罢工。在纱委、共青团江苏省临委的有力领导下,得到救国会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27日全市日商纱厂大罢工最终取得重大胜利。
  日商纱厂反日大罢工,引起日本帝国主义的极度恐慌。11月18日,日本驻沪领事寺峙奉总领事若彬之命,向上海市政府施压,要求立即“逮捕抗日救国会的幕后人物章乃器、沈钧儒、李公朴以及其他五人”。自救国会成立以来,国民党当局就多方进行威吓打压;为压制风起云涌的全国抗日爱国运动,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奉“南京密电”,派出8个特务小组,会同公共租界捕房密探,分别直扑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陶行知、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的住处。除陶行知因出国参加教学会议而免遭毒手外,其余7人均遭逮捕。
  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对沈钧儒、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进行初审,4人据理力争,迫使法院裁定:责付律师保释,改期再讯。章乃器、邹韬奋、史良在高三法院的一场激辩,也终被裁定:无犯罪行为,不予起诉,先由律师保释。
  国民党当局不甘心失败,当晚再对7人家庭进行搜捕。除史良事先获讯躲避,以及李公朴当晚没有回家之外,其余5人又受禁锢。24日下午,高二法院再次开庭。就在开庭前一刻钟,李公朴大义凛然,自动投案。法院以沈、李、王3人住在越界筑路区域,不在管辖权内,依法恢复自由,但又与公安局沆瀣一气,任由公安局将此3人从法庭上当场提走。沙千里住在租界内,公安局为了把他提走,捏造了鼓动工潮、参加九一八纪念活动、殴打警察等种种罪名,以逞其意。27日晚,章乃器、邹韬奋也从上海地方法院被移送到上海市公安局。对“七君子”罗织的罪名是“托名救国,肆意造谣,其用意无非欲削弱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仰”,“密谋鼓动上海总罢工,以遂其扰乱治安、颠覆政府的企图”,等等,后又将6人移解苏州审判。一段时间后,史良也到苏州高等法院投案。
  七君子案震动全国。宋庆龄发表抗议声明:“佘为全国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之一,鉴于全国救联七领袖被捕,特提出抗议,反对此等违法逮捕,反对以毫无根据的罪名横加于诸领袖。”12月16日,马相伯、何香凝、宋庆龄以亲笔签名的形式,向全国同胞发表了《为七领袖被捕事件宣言》。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发起救援运动。就连国民党内的一些高层如冯玉祥、于右任、孙科、李烈钧等也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郑重处理”此事件。各界请愿慰问代表团纷赴苏州请愿示威。上海党组织与宋庆龄等救国会领导还发起了救国人狱运动。
  随着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势不可遏。7月31日下午5时,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的铁门大开,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邹韬奋、沙千里、史良7人庄严地走了出来。门外早已聚集了200多名欢迎群众,一时间军乐大作,爆竹轰鸣,掌声、欢呼声、口号声,与歌声汇成一片,响彻云霄。8月1日,七君子从苏州回到了上海。翌日,沈钧儒代表七人向报界发表对时局的看法,并积极表态:“我等惟有准备牺牲一切,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尽一分人民之天职。”七君子因救国而获罪,身陷囹圄,休戚与共,坚持抗日主张,坚持爱国无罪。他们是坚毅的时代斗士,挫败了国民党当局的种种威逼利诱。救国洪流浩浩汤汤,大势所趋,不可遏制,终于冲决黑暗、开拓新途。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一部名为《战火下的光影:远东都会的蜕变与抗争》的图书,该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远东重要港口城市X的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民族觉醒,同时深入剖析了该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避开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上海)所经历的政治风云与民间疾苦。 --- 战火下的光影:远东都会的蜕变与抗争 一部关于都市文明、权力更迭与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 在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廊中,远东的这座不夜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它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与资本交汇的熔炉,更是新旧秩序激烈碰撞的试验场。本书《战火下的光影:远东都会的蜕变与抗争》并非着眼于单一的军事冲突,而是致力于描摹这座城市从传统农业社会边缘走向现代国际都市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特别是聚焦于一九二零年代初至一九三零年代中叶,这段充满活力、冲突与深刻变革的“黄金时代”及其后的动荡。 本书采用多维度、跨学科的叙事手法,将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与文化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都市群像。 第一部分:镀金时代的浮华与裂痕 (1920-1927) 在西方列强势力与本土资本力量相互角力之下,这座城市迎来了其最为奢靡,也最是光怪陆离的“镀金时代”。 殖民架构与城市地理: 详细考察了租界体系的运作逻辑,分析了“法租界”、“公共租界”与“华界”之间泾渭分明的地理划分如何塑造了居民的社会阶层与日常经验。我们将深入探究海关、市政厅、巡捕房等权力机构的内部运作,揭示外来统治者如何通过法律、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动声色地控制城市的经济命脉。 金融风暴与商业精英: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崛起,以及洋行资本如何主导航运、保险和银行业。通过梳理数个标志性金融事件——如特定的外汇波动、棉花期货的起落——来解析早期中国商界巨擘(例如专注于纺织业和航运业的本地实业家群体)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他们的财富积累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微妙关系。 文化碰撞与摩登生活: 深入剖析了“摩登”(Modernity)思潮对这座城市精神世界的冲击。从爵士乐到先锋艺术的引入,从西装革履的“海派”文人到石库门弄堂里的生活日常,本书探讨了传统儒家伦理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剧烈摩擦。特别关注了早期电影工业、报刊杂志在塑造公众舆论和消费文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思潮激荡与权力重塑 (1927-1935) 随着国民政府在政治上趋于稳定,这座城市迎来了权力结构的深刻调整,也成为激进思潮集中爆发的舞台。 工运与社会张力: 聚焦于城市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抗争。通过对码头工人、纱厂女工等群体的口述史料和内部档案的梳理,本书揭示了严酷的劳动条件与早期工人组织活动的艰难历程。分析了工潮如何成为检验地方政府与各派政治力量控制力的试金石。 知识分子的角色与政治光谱: 探讨了知识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不同政治立场的大学教授、作家、律师群体如何看待这座城市的国际化与自身的“使命感”。分析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在本地大学校园和文化团体中的传播路径及其对社会改革议程的影响。 城市治理的本土化尝试: 详细考察了地方士绅与政府在城市管理上的合作与冲突。包括市政建设(如自来水、电报系统)、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以及地方警察力量的重组过程,这些努力标志着城市管理正逐渐从半殖民地模式向有抱负的民族国家治理模式过渡。 第三部分:外部压力下的内部分化与坚韧 (1935年前后)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国际局势的日渐紧张,以及城市内部社会肌理所承受的压力。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风险积累: 分析了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如全球经济大萧条的余波)对城市经济的连锁反应。重点探讨了投机资本的盛行与实体经济的脱节,以及这种不均衡发展在外部危机来临时所暴露出的脆弱性。 社会福利与底层生活: 描绘了在繁华表象之下,城市庞大的底层人口所面对的贫困、疾病与住房危机。通过对棚户区、慈善机构和地方帮派活动的考察,展现了在现代国家机器力量尚未完全覆盖的领域,民间互助网络和地下秩序是如何艰难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 文化身份的再确认: 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座被“异质”文化深刻影响的城市身份。本书探讨了本土艺术、文学如何开始自觉地“返乡”,试图在吸取西方养分的同时,重塑一种植根于本地历史和生活经验的文化主体性。 --- 《战火下的光影:远东都会的蜕变与抗争》旨在提供一个历史的切片,它聚焦于现代都市的“成长之痛”,而非宏大的战场叙事。它记录了资本的逐利、权力的博弈、思潮的激荡,以及生活在这一切风暴中心的人们,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努力维系尊严与希望的故事。本书献给所有对现代都市的起源、复杂性及其背后的个体命运深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极为挑剔的读者,尤其在阅读历史题材时,最怕的就是那种为抒情而抒情的空泛描写。然而,这部作品却让我感到惊喜。它似乎在每一个转折点都嵌入了详实的数据和无可争议的证据链,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史学功底。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节奏,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让你对之前的一些判断产生修正。这种高质量的智力挑战,正是阅读历史著作的乐趣所在。而且,书中对于不同阵营人物的描写也相对客观,避免了脸谱化处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让人思考的维度更广阔。读完后,我感觉我的历史观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看一部高水平的纪录片,只是它是用文字构建起来的。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开阔,将宏大的战略部署与微观的民间生活编织得天衣无缝。我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间轴的张力,仿佛历史的河流就在眼前奔腾。尤其在描写一些决定性时刻的场景时,作者的笔力极其老辣,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那个瞬间的万钧之力。更难得的是,它没有沉溺于悲情渲染,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历史规律的探寻上。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窗口,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的重量。看完之后,心中充满的不是简单的哀悼,而是对历史进程的敬畏和对民族韧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抱着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毕竟“全景录”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宏大。然而,阅读的过程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用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反而有一种史诗般的韵律。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营造氛围,无论是描写战火中的紧张气氛,还是间隙中短暂的宁静,都能让你身临其境。我尤其欣赏它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性,引用的档案、信件和口述回忆,都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力量非常强,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信服感。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细腻的笔触,构建起一个真实可感的历史场景,让人不得不去正视那段沉重的过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非常考究,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庄严的气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分量。内容上,作者对史实的梳理清晰而有条理,即便是像我这样对那段历史了解不深的人,也能很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他们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矛盾、有坚守的个体。比如,对一些关键决策者心理活动的细腻捕捉,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人性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深入到个体命运的微观层面,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写作方式,让这部作品在众多历史著作中显得尤为突出,是真正有温度的历史书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仿佛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带着我们亲临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一翻开书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鲜活的细节。读着那些关于普通人在战火中的挣扎与抉择,我时常感到心潮澎湃,甚至能想象出那个时代上海街头的喧嚣与绝望。尤其是一些对战役细节的描写,那种战术层面的剖析,让人对当时的军事部署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考证史料,很多鲜为人知的片段都被挖掘了出来,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丰满了。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与那个时代的人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真的值得反复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