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经典(图文本)

图文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经典(图文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汉达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
  • 历史
  • 儿童读物
  • 少儿读物
  • 图文并茂
  • 汉达
  • 经典故事
  • 文化启蒙
  • 历史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343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68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图文本林汉达*国历史故事经典—春秋战国故事》,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写起,到秦始皇统一中原为止,以《左传》、《史记》等正史所载为基础,一百多个故事按时间顺序编排,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属,清晰地勾勒了春秋战国前后几百年的历史概貌,取材准确、剪裁精当,是青少年读者理想的历史入门读物。

林先生编写历史故事有两个很大的特点。

一是注意史实的准确。他写的历史故事跟演义小说不一样。演义小说虽然写得很生动,可其中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他写历史故事既着重说明历史发展进程,又尊重历史事实,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很多历史故事虽然流传久远、深入人心,但由于未必符合史实,作者就没有写。

二是文字的口语化。林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对普通话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宁波人,虽然只能说家乡的方言,可写起文章来,用的却是地道的普通话。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秀的语文读物。

该书作者林汉达先生,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历史学家。这部作品是林汉达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流传*广、影响*大的著作,是青少年读者学习历史文化的入门读物,问世后备受好评。

作者写的历史故事取材真实可信,文字通俗晓畅,不但能帮助读者学习历史,而且能熏陶读者,使读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林汉达的历史故事历来是青少年学习*国历史的入门读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浙江慈溪人,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1924年毕业于上海之江大学,1937年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民众教育系获硕士、博士学位。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等。他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春秋战国故事》《前后汉故事》《三国故事》被公认为“中国青少年*理想的历史入门读物”。

目录

《图文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经典·春秋战国故事(上下)》



1逮妖精

2烽火台

3黄泉相见

4太子做抵押

5乱臣贼子

6奉天讨罪

7放冷箭

8打算养老

9传位给兄弟

10射伤了肩膀

11过河拆桥

12哥儿俩坐船

13救谁好呢

14害死妹夫

15压服人心

16吃瓜换班

17管鲍分金

18一鼓作气

19北杏大会

20一个看牛的

21老马识途

22平定鲁国

23仙鹤坐车

24替邢、卫造城

25进贡包茅

26三个大会

27蜜蜂计

28唇亡齿寒

29五张羊皮

30立个坏的

31荒年买粮

32送块土疙瘩

33五公子抢位

34欺软怕硬

35仁义军

36桑树林子

37饱不忘饥

38放火

39打猎

40信用第一

41有怨报怨

42赏罚分明

43退避三舍

44跟国君打官司

45东道主

46牛贩子劳军

47崤山的耻辱

48放虎回山

49西方的霸主

50夏天的太阳

51一根马鞭子

52谋君篡位

53桃园打鸟

54任劳任怨

55一鸣惊人

56食指跳动

57上株林干吗

58稻田夺牛

59肉袒牵羊

60抢渡

61我不骗你

62结草报恩

63嬉笑怒骂

64戏弄使臣

65救孤儿

66忍辱偷生

67建造虎牢关

68师徒的情分

69烧丹书

70不怕死的太史

71挂名的国君

72息兵会议

73“好朋友”和“心腹人”

74细腰宫

75卖国求荣

76七十卫士

77恢复家邦

78君王末路

79画影图形

80过昭关

81吹箫要饭

82兄弟让位侄儿抢



83鱼肠剑

84两头使坏

85勇士和暴徒

86孙子练兵

87贪污勒索

88掘墓鞭尸

89哭秦庭

90二桃杀三士

91整顿纪律

92有文有武

93拆城头

94周游列国

95不,不敢忘!

96石屋看马

97卧薪尝胆

98全凭一张嘴

99皱眉捧心

100黄池大会

101帽缨系好

102三不死

103攻城和守城

104狡兔死,走狗烹

105三家灭智

106漆身吞炭

107三家分晋

108收服中山

109河伯娶妇

110镇守西河

111姐姐和兄弟

112吴起养兵

113驺忌论琴

114实地调查

115霸道

116变法

117孙膑下山

118装疯忍辱

119马陵道上

120迁都大梁

121五牛分尸

122合纵抗秦

123蝴蝶梦

124和氏璧

125激将法

126纵约长

127拆散纵约

128六百里和六里

129连横亲秦

130曾参杀人

131举鼎

132绑架

133向胡人学习

134侦察

135端午节

136收养门客

137鸡鸣狗盗

138收账烧债券

139狡兔三窟

140相思树

141十大罪状

142黄金台

143大王的架子

144右袒

145落难公子

146有始有终

147火牛阵

148完璧归赵

149渑池会

150将相和

151一领破苇席

152搜查车厢

153远交近攻

154赠绨袍

155患难之交

156鹞鹰和斑鸠

157活埋赵兵

158牢骚

159毛遂自荐

160奇货可居

161宁可跳东海

162讨厌的老头子

163盗兵符

164避债台

165王室完了

166卖酒开赌场

167回光返照

168移花接木

169不中用的小子

170天才儿童

171驳逐客令

172一斗米、十斤肉

173北方名将

174借头

175刺秦王

176兼并列国

177松柏歌

178统一中原

179划一制度

180焚书坑儒

附录作者原序

《图文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经典·前后汉故事(上下)》

……

《图文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经典·三国故事(上下)》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图书简介,与您提到的《图文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经典(图文本)》内容无关,力求详实、自然: --- 书名:《华夏史鉴:从文明之源到近代转折的宏观叙事》 内容简介: 《华夏史鉴:从文明之源到近代转折的宏观叙事》是一部旨在为当代读者构建完整、立体、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历史图景的学术通识著作。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重大历史事件、核心制度变迁与关键思想流变作为锚点,力求在宏大叙事中不失对社会肌理与人物命运的细腻描摹。本书超越了传统编年史的线性叙述窠臼,侧重于历史的内在逻辑和不同时代间的承袭与断裂,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国”这一复杂实体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塑造、演进并最终走向现代的。 全书结构清晰,划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奠定中华文明基石或引发深刻变革的时代: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秩序的建立(先秦至秦汉帝国构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地理根源,从新石器时代的多元文化形态出发,梳理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与宗法社会结构。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深刻历史背景——即铁器牛耕技术变革引发的社会结构重组,以及由此催生的思想大爆炸如何为后世帝国形态提供了理论基础。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地域的整合,更是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第一次成功试验。紧随其后的西汉,则是在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霸道与王道”的调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层面的主导地位,并初步奠定了汉文化的核心特质。此部分详述了郡县制与封国制间的权力拉锯,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早期全球互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裂、融合与制度的再塑(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盛世) 从东汉的衰亡到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本书并未将其视为简单的衰落期,而是视为民族大融合与文化深度交融的关键熔炉。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审美。曹魏、西晋的短暂统一与迅速瓦解,揭示了士族政治对中央集权的巨大挑战。隋朝的再统一,其意义不仅在于重新构建了疆域,更在于其创新的科举制度和完善的大运河体系,为唐代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唐代部分,侧重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运作、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以及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侵蚀,标志着盛世向中衰的转折点。 第三部:士人政治的成熟与商业革命的萌芽(宋元时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断层。本书强调,宋代并非军事上的弱势,而是社会结构和精英阶层重心的彻底转移——从贵族转向士大夫阶层。理学的兴起,是对佛教和玄学思想的回溯与重构,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道德规范。同时,宋代的商业繁荣(如交子、坊市制的瓦解)和市民文化的兴盛,被视为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佐证。元朝的建立,作为游牧民族首次对整个汉地实施有效统治的范例,其大一统的实践与对不同文化间的管理策略,为后世疆域的稳定提供了经验教训。 第四部:皇权专制的顶峰与社会结构的固化(明清帝国晚期) 明朝初期,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强化特务机构,将皇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本书详细分析了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如何有效地在内部维护了秩序,却也抑制了社会的创新活力。中晚明的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衰(如“一条鞭法”的推行与海禁政策的摇摆),描绘了一幅充满内在矛盾的社会图景。清朝的入关与康乾盛世,展示了满汉文化在统治层面上的成功整合。然而,清中后期,僵化的文字狱、闭关锁国的决策,以及对西方技术革命的漠视,使这个看似庞大稳定的帝国,逐渐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落后。 第五部:传统的崩塌与现代性的艰难探寻(晚清至民国初年) 本书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国历史从传统帝国体系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残酷开端。重点剖析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在逻辑与失败原因,它们都是在传统框架内试图实现自我救赎的努力。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击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幻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标志着君主专制政治的终结,但同时也带来了政治权力的碎片化和国家认同的危机。此阶段的叙事,着重于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命运的深刻焦虑与激进探索。 第六部:理念的碰撞与国家形态的重塑(从五四到新中国建立) 最后一章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五四运动不仅是思想启蒙,更是对传统伦理的彻底反思。国共两党的兴衰历程、长征的战略意义、以及抗日战争对民族凝聚力的重塑,构成了这一时期最为核心的史诗。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近代史的阶段性总结,探讨了新政权在短期内如何迅速整合破碎的社会资源,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特色: 《华夏史鉴》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又不失文学性,强调历史的动态平衡与复杂性。它不仅关注帝王的更迭,更重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法律思想、地理环境以及全球联系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作用。本书通过对关键概念(如“礼”、“天命”、“士”、“法治”)的深入剖析,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历史人物的简单褒贬,从而建立一套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历史观,理解今日中国文化与政治形态的深层历史渊源。它是一部面向所有对中国历史抱有严肃探究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非常独特的书籍,它专门探讨了前工业时代欧洲民间传说中的“时间观”差异。这本书不像传统民俗学那样收集故事本身,而是像人类学一样,去分析这些故事里隐含的时间线性、周期性以及目的性认知。作者指出,在很多农业社会的故事里,时间是循环往复的,与四季更迭紧密绑定,与现代那种笔直向前的线性时间观截然不同。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关于“永恒之春”或“失落的黄金时代”的叙事,揭示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焦虑与对理想状态的集体向往。文笔流畅,充满了跨学科的视野,引用了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甚至早期物理学的一些观点来支撑论点。读起来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现在对时间的感知是如此单一和功利,而古人似乎对时间的体验更为丰富和具有弹性。这本书让我对“怀旧”和“进步”这两个概念都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反思,是一本非常启发心智的作品。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印度哲学中“缘起性空”思想的哲学思辨录,这本书的文风非常飘逸,充满了禅意的空灵感,但其内核却是极其犀利的逻辑推演。它不探讨具体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对“存在”本身的本质追问。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悖论来阐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空性”并非虚无,而是指万物相互依存、无独立自性的状态。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辩驳非常精彩,特别是对“中观派”论证的深入剖析,那种层层递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对个体心识活动的细腻描摹,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内观和反思。这本书迫使我慢下来,去审视自己日常认知中的那些“想当然”,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接受事物的多面性,有着难以言喻的帮助。每次合上书卷,世界似乎都变得更加流动和不确定,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刚刚啃完的一本关于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艺术的研究报告,这本书的侧重点完全放在了社会经济结构对艺术赞助和风格形成的影响上。它详细分析了当时新兴的商人阶层如何取代教会和贵族,成为艺术市场的主导力量,以及这种权力转移如何催生了风俗画、静物画这类反映市民日常生活的题材的兴盛。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档案数据和市场交易记录来佐证观点,论证极其扎实,完全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切入对艺术史的解读。特别有趣的是,书中对伦勃朗后期的肖像画的分析,不仅讨论了光影的运用,更结合了他晚年经济上的窘迫和身份的转变,揭示了画作中那种深沉的、近乎悲剧性的个体体验。这本书的学术气非常浓厚,充满了图表和数据引用,但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经济学分析与温暖的艺术情感连接起来,让人看到艺术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创造。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欧洲中世纪骑士精神的著作,那本书深入剖析了封建制度下骑士阶层的荣誉、忠诚与信仰体系,文字细腻,对当时的战争场面和宫廷礼仪的描写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刀剑与玫瑰交织的时代。作者显然是位资深的历史学者,他不仅罗列了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他挖掘了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比如,书中对“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分析,就超越了简单的宗教狂热,探讨了经济利益、贵族权力扩张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关于当时服饰、建筑风格的资料,因为作者的描述太具有画面感了,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严谨与浪漫。读完后,我对“荣誉”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与个人的生死抉择、家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的沉重枷锁。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绝对是历史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珍品,它拓宽了我对西方文明起源的认知边界。

评分

天哪,我刚刚读完一本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读专著,简直是智力上的马拉松!这本书完全侧重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分析,它不是讲述法老们的丰功伟绩,而是致力于破解那些刻在神庙墙壁和莎草纸上的神秘符号的真正含义。作者用极其严谨的逻辑,一步步地构建起象形文字的语法结构和语义演变路径,涉及了从原始图画到表音文字的过渡阶段,内容之专业,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穷尽毕生的精力去钻研这些失落的语言。书里还附带了大量高清晰度的拓片和详细的释读对照表,对于每一个关键符号的起源和多次含义的转变,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和脚注。说实话,理解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很多地方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需要不断地在上下文之间来回对照。但这绝对是值得的,每当成功“破解”一句话的含义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仿佛真的与几千年前的书记官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人类早期文明的思维方式有了深刻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