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西盟佤族社会历史调查

20世纪50年代西盟佤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仰松 著
图书标签:
  • 佤族
  • 西盟
  • 社会历史
  • 20世纪50年代
  • 民族志
  • 云南
  • 历史学
  • 少数民族
  • 田野调查
  • 文化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3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36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国家民委启动全国少数民族历史调查工作,作者亲身参与了云南一带西盟佤族的调查,《20世纪50年代西盟佤族社会历史调查》根据调查的记录写成,生动真实记录了当时佤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内容涵盖概况、经济、历史、政治与军事、物质生活、家庭与婚丧、宗教、科学艺术与文教卫生等诸方面,并附有黑白图斑32面。

目录

前言
西盟佤族自治县行政区划示意图
壹 西盟大马散佤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一、概况
二、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及副业
(三)商业
三、历史
四、政治与军事
(一)政治
(二)军事
五、物质生活
(一)居住
(二)服饰
(三)饮食
(四)交通
六、家庭与婚丧
(一)家庭
(二)婚丧
七、宗教
(一)信仰
(二)宗教活动
(三)魔巴制度
(四)禁忌和一些礼俗的规定
(五)其他
八、科学艺术和文教卫生
(一)科学
(二)艺术
(三)文教
(四)卫生

贰 西盟县翁戛科佤族社会经济调查
一、概况
二、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及副业
三、社会历史
(一)建寨历史
(二)政治组织
(三)军事组织
(四)物质生活
(五)家庭
(六)婚姻
(七)丧葬
(八)其他

叁 西盟县龙坎佤族社会经济调查
一、概况
二、经济
(一)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三、社会历史
(一)寨子历史
(二)政治军事
(三)物质生活和婚丧
(四)其他

肆 西盟佤族习俗调查材料
一、西盟宛不弄寨佤族的鸡骨卜
二、大马散寨佤族制造“烧酒”的纪实
三、大马散寨佤族拉木鼓纪实
四、大马散寨佤族房子室内布置和建房时间

附录 云南西盟佤族概况
一、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与副业
(三)经济关系
(四)蓄奴情况
二、政治和社会组织
(一)部落(村寨)与部落联盟
(二)家庭、称谓与村寨的变化
(三)窝朗、头人、魔巴、珠米和头人会议与群众大会
三、婚姻与丧葬
四、生活习俗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边疆风云:20世纪中叶中国西南边陲的社会变迁与民族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族群的深度田野调查,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20世纪中叶(约194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西南边陲地区在剧烈社会转型背景下面临的普遍性挑战、文化冲击与地方精英的重塑过程。 本书旨在勾勒出这一特定时期,不同民族社区在国家力量渗透、现代化浪潮冲击以及传统权力结构瓦解背景下所经历的复杂轨迹。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宏观历史背景展开,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第一部分:历史的断裂与外部环境的重塑(约1940s-1950s初)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外部政治力量的进入和区域整合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它摒弃了微观的村落细节,转而探讨区域行政建制、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报线的铺设)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边疆的地理认知和物质生活条件。 民族政策的初步建构与实验: 本书将分析中央政府在这一时期如何运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框架,在西南多民族混居地带进行治理试点。重点在于考察这些政策如何在实践中与根深蒂固的宗族、部落或土司制度发生碰撞,而非深入探讨特定民族的内部组织形态。例如,将探讨“革命干部”如何被选派和培训,以及他们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推行统一的法律与教育体系,由此带来的权力真空与填充过程。 经济形态的转型压力: 关注的焦点是传统经济体系(如刀耕火种、地方性贸易网络)如何受到计划经济的萌芽阶段的影响。分析侧重于粮食征收制度的建立、地方物资调配的初步尝试,以及由此引发的区域性物价波动和传统商帮的衰落。书中会援引当时的官方统计资料和区域性报告,展示生产关系变革的宏观图景,而非描摹个体农户的耕作方式。 第二部分:文化冲突与社会认同的重构(约1950s中后期)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研究在“新中国”意识形态输入过程中,传统知识体系和信仰模式所遭受的挑战,但这并非通过记录具体宗教仪式或民间信仰的细节来表现,而是着眼于文化符号的“再解读”和公共话语的构建。 教育体系的普及与文化权威的转移: 重点分析扫盲运动、公立学校的设立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载体。研究将侧重于新一代知识分子(大多是新式知识分子或接受过新教育的本地青年)如何取代传统士绅或巫师,成为社会新的文化权威。分析的工具是官方发布的教材内容与推广速度,而非学生个人的学习体验。 社会习俗的“规范化”: 本书探讨国家力量如何介入并试图“规范”过去被视为“旧习俗”的现象,例如婚姻制度的改革、服饰的简化以及节日庆祝方式的“政治化”。研究侧重于这些规范的推行难度、地方干部的执行策略,以及由此在社会中层(如基层社队干部)引发的理念冲突。 公共空间的创建: 分析“人民公社化”背景下,公共集会场所(如礼堂、俱乐部)如何取代传统宗祠或广场,成为信息发布和政治动员的主要空间。关注点在于这些新空间的物理形态和功能转变,而非其内部发生的具体群众活动。 第三部分:边疆治理的复杂性与地方代理人(约1960s初) 本部分将探讨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地方行政系统如何应对边疆地区固有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催生的“中间层”代理人的困境。 干部的“两难”处境: 书中会分析那些在传统社会具有一定根基,又被吸收到新政治体制中的地方干部(如区长、公社书记)所面临的张力——他们既要执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又要处理地方宗族或长期形成的地方关系。分析将侧重于他们所采取的折衷策略,以及政策在向下传导过程中如何被“地方化”或“稀释”。 安全与边境的管控: 鉴于西南边疆的特殊地缘位置,本书将简要概述这一时期国家对边境地区安全的关注点,包括对“外部势力渗透”的防范措施的设立,以及对人口流动的初步登记与管理制度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是基于宏观安全战略视角,而非具体的边境冲突记录。 基础设施的滞后与地方的适应: 探讨尽管有国家投入,但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交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滞后于内地的情况。分析地方社区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利用传统知识和临时性的组织形式,应对自然灾害或农业生产上的挑战。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部关于制度移植、国家权力延伸与区域社会结构重塑的宏观历史考察。它关注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层结构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如何投射到广阔的西南边陲地带,而非对某一特定族群的微观民族志描述。 书中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行政公文、区域性统计年鉴、党史资料以及区域性回忆录的宏观引用,旨在描绘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在统一进程中的普遍性挑战与结构性转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构建叙事结构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匠心独运。它并非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将田野调查的零散片段、口述史的鲜活记忆,以及宏大的历史背景分析熔铸一炉。这种多维度的切入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史研究,变得富有层次感和动态美。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不同的主题之间穿梭,时而深入到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分析,时而跳脱出来审视区域间的经济互动,这种游刃有余的掌控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它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观察复杂社会现象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的示范,让人在跟随作者思绪起伏的过程中,领悟到历史研究的精妙所在。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又维持了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和叙事温度。尽管它探讨的是严肃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调整,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个体命运的关切,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作者似乎总能在我即将被冰冷的理论概念淹没时,适时地抛出一个鲜活的个体案例,或是那段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述记录,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真实存在的人群之中。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的增益,又充满了情感上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永远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日常挣扎所构成的。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光是从其引用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广度与深度来看,便可知作者耗费了多少心血。我只是粗略地翻阅了几个章节的脚注部分,就发现其交叉引用的文献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成果,这绝非易事。它展现出一种对原始资料的极度尊重和对现有学术成果的全面梳理,这为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相关课题的人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的基础平台。这种扎实的学术根基,让我在面对那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论述时,能够建立起强烈的信任感,深信其中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着详尽的数据和无可辩驳的史实支撑。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读者:真正的洞察,源于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真相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的手感,配合封面复古的字体和那张似乎能诉说千言万语的老照片,初次拿到手里就让人对内里的内容充满了敬畏与好奇。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页边缘微微泛黄的处理,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年代感,仿佛我真的触摸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珍贵档案。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每一个章节的艰深理论,但光是翻阅那些精心排版的插图和历史照片,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那些黑白影像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的纹理,都带着一种强烈的纪实性,让人不禁去想象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跌宕起伏。这本书的重量,不仅在于纸张和墨水,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文物,值得被郑重对待和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排版设计也值得单独称赞。内文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又与整体的历史氛围相得益彰,没有那种现代出版物常见的廉价感。特别是图表和地图的制作,精度非常高,那些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地理分布示意图,都清晰易懂,极大地辅助了对复杂社会动态的理解。出版社显然在成本控制上做出了取舍,把资源集中在了内容的呈现质量上,这对于像我这样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理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完美统一,而这本读物,无疑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