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琳娜,赵凤霞,郑鹏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机械精度
  • 测量技术
  • 检测技术
  • 标准
  • 公差配合
  • 装配精度
  • 精密机械
  • 制造工艺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70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203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全新标准:采用新的机械精度设计和检测标准;  专家:机械精度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专家成员编写;  全面、实用:机械精度设计、检测技术有机融合,应用实例丰富,实用性强。

内容简介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包括几何精度设计基础和几何精度检测基础两大部分,标准新,实用性强。其中,几何精度设计部分主要阐述了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典型结合件、典型传动件等精度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及应用要点;几何精度检测部分主要阐述了几何精度检测中的基础知识、原理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等。具体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几何精度,表面粗糙度,圆锥的公差与配合,螺纹的公差与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齿轮的精度制,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铸件公差和冲压件的公差,尺寸链,新一代GPS标准体系,测量技术基础,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几何误差的检测,角度与锥体的检测,螺纹的检测,齿轮精度检测。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标准化和计量测试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近机类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张琳娜,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现任“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0)”副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现从事于CAD/CAPP/CAM、现代精度设计与控制、几何量标准计量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应用技术、产品几何特征信息建模及CAD/CAE/CAT集成技术、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基于GPS的数字化计量技术及应用、微纳米测量认证技术、传感器及精密测试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CAQS)技术研究等。围绕主导研究方向,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被EI等收录12篇;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十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研究成果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鉴定6项。作为对口ISO/TC213的我国SAC/TC240的委员,直接参与了我国GPS标准体系的建立及“GB/Z 20308-2006 GPS总体规划”的制订工作,作为主要编制人完成系列国家GPS标准二十余项。近年来承担完成“GPS标准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及有关标准制定”、“CAD/CAM集成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与控制”、“基于GPS不确定度理论及数字化计量认证技术研究”和“产品几何公差数字化计量工具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攻关课题多项。

目录

第1章互换性概论1.1互换性概论1.1.1互换性的含义1.1.2互换性的分类1.1.3互换性的作用1.2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2.1术语和定义1.2.2系列的种类和代号1.2.3优先数系的主要特性(GB/T17963—2005)1.2.4应用原则
第2章极限与配合2.1极限与配合的基础(GB/T1800.1—2009)2.1.1术语和定义2.1.2公差、偏差和配合的代号及表示2.2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系列(GB/T1800.1—2009)2.2.1标准公差系列(GB/T1800.1—2009)2.2.2基本偏差系列(GB/T1800.1—2009)2.2.3公称尺寸大于3150~1000mm的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GB/T1801—2009)2.2.4孔、轴极限偏差表(GB/T1800.2—2009)2.3公差带与配合的标准化2.3.1公称尺寸至500mm公差带与配合的规定2.3.2公称尺寸大于500~3150mm公差带与配合的规定2.3.3公称尺寸至18mm轴、孔公差带的规定(GB/T1803—2003)2.4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GB/T1804—2000)2.4.1适用范围2.4.2总则2.4.3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2.4.4一般公差的图样表示法2.4.5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和解释2.5尺寸精度及配合的设计2.5.1尺寸精度及配合的设计方法2.5.2尺寸精度及配合的设计2.5.3应用示例分析2.6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注法(GB/T4458.5—2003)2.6.1在零件图中的标注方法2.6.2在装配图中的标注方法2.6.3角度公差的标注方法
第3章几何公差3.1几何公差的定义及标注(GB/T1182—2008)3.1.1几何公差各项目及有关符号3.1.2几何公差的研究对象——几何要素3.1.3公差带3.1.4几何公差图样标注的基本规则3.1.5几何公差的定义3.1.6应用示例3.2基准和基准体系(GB/T17851—2010)3.2.1术语定义3.2.2基准和基准体系的标注3.2.3基准的建立和体现3.2.4基准的应用3.2.5基准目标3.3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3.3.1术语定义3.3.2独立原则3.3.3相关要求3.4几何公差的公差值及其选用(GB/T1184—1996)3.4.1几何公差的注出公差值3.4.2形位公差的未注公差值3.5几何公差的设计3.5.1几何公差项目的选用3.5.2基准的确定3.5.3注出几何公差值的选用原则
第4章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4.1表面粗糙度的术语、定义及参数(GB/T3505—2009)4.1.1术语及定义4.1.2表面评定的流程图4.1.3GB/T3505—2009与GB/T3505—1983的基本术语与参数符号比较4.2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GB/T1031—2009)4.2.1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系列4.2.2取样长度的数值和选用4.2.3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4.2.4评定表面粗糙度参数的补充系列值4.3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GB/T131—2006)4.3.1表面结构的符号和代号4.3.2在图样和其他技术产品文件中的位置4.3.3标注示例4.3.4表面结构要求的图形标注的演化4.4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应用4.4.1评定参数的选用4.4.2评定参数值的选用原则4.4.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实例4.5表面粗糙度的检测4.5.1比较法4.5.2光切法4.5.3干涉法4.5.4针描法4.5.5扫描隧道显微镜4.5.6原子力显微镜
第5章圆锥的公差与配合5.1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GB/T157—2001)5.1.1术语及定义5.1.2一般用途的锥度与锥角系列5.1.3特定用途的圆锥5.2圆锥公差(GB/T11334—2005)5.2.1术语及定义5.2.2圆锥公差5.2.3圆锥直径公差所能限制的最大圆锥角误差5.2.4圆锥公差按给出圆锥的理论正确圆锥角和圆锥直径公差时的标注5.3圆锥配合(GB/T12360—2005)5.3.1圆锥配合的特征5.3.2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5.3.3圆锥角偏离基本圆锥角时对圆锥配合的影响5.3.4内圆锥或外圆锥的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5.3.5基准平面间极限初始位置和极限终止位置的计算5.4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GB/T15754—1995)5.4.1圆锥的尺寸注法5.4.2圆锥的公差注法5.4.3基本锥度法5.4.4公差锥度法
第6章螺纹的公差与配合6.1螺纹结合互换性的基本概念(GB/T14791—1993)6.1.1螺纹结合中的术语及定义6.1.2螺纹几何要素误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6.2普通螺纹6.2.1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GB/T192—2003)6.2.2普通螺纹的直径与螺距系列(GB/T192—2003)6.2.3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GB/T196—2003)6.2.4普通螺纹的公差(GB/T197—2003)6.2.5普通螺纹的极限偏差(GB/T2516—2003)6.2.6普通螺纹的管路系列(GB/T1414—2003)6.2.7普通螺纹的优选系列(GB/T9144—2003)6.2.8普通螺纹的中等精度、优选系列的极限尺寸(GB/T9145—2003)6.2.9普通螺纹的粗糙精度、优选系列的极限尺寸(GB/T9146—2003)6.3管螺纹6.3.155°密封管螺纹(GB/T7306—2000)6.3.255°非密封管螺纹(GB/T7307—2001)6.3.360°密封管螺纹(GB/T12716—2011)6.4我国常用螺纹标准
第7章键与花键的公差与配合7.1平键的公差与配合7.1.1普通型平键(GB/T1096—2003)7.1.2平键键槽的剖面尺寸(GB/T1095—2003)7.1.3导向型平键(GB/T1097—2003)7.1.4薄型平键键槽的剖面尺寸(GB/T1566—2003)7.1.5薄型平键(GB/T1567—2003)7.2楔键的公差与配合7.2.1普通型楔键(GB/T1564—2003)7.2.2楔键键槽的剖面尺寸(GB/T1563—2003)7.2.3钩头型楔键(GB/T1565—2003)7.3半圆键的公差与配合7.3.1半圆键键槽的剖面尺寸(GB/T1098—2003)7.3.2普通型半圆键(GB/T1099.1—2003)7.4切向键及其键槽(GB/T1974—2003)7.4.1尺寸与公差7.4.2技术条件7.4.3标记7.5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GB/T1144—2001)7.5.1矩形花键的系列与基本尺寸7.5.2公差与配合7.5.3检验规则7.5.4标记7.5.5矩形花键综合通规和单项止规的尺寸公差带和数值表7.6直齿渐开线花键的公差与配合(GB/T3478.1—2008)7.6.1术语、代号和定义7.6.2渐开线花键的基本参数7.6.3渐开线花键的尺寸系列7.6.4渐开线花键的公差等级与公差7.6.5渐开线花键的配合7.6.6渐开线花键的检验7.6.7渐开线花键的参数标注
第8章齿轮的精度制8.1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GB/T10095.1—2008)8.1.1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术语及定义8.1.2齿轮精度制的构成8.2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许值(GB/T10095.2—2008)8.2.1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术语及定义8.2.2齿轮精度制的构成8.3侧隙和齿厚极限偏差(GB/Z18620.2—2008)8.3.1侧隙的术语及定义8.3.2最小法向侧隙的确定8.3.3齿厚及齿厚偏差8.3.4公法线长度及公法线长度偏差8.3.5最大侧隙8.4齿轮副和齿轮坯的精度(GB/Z18620.3—2008)8.4.1齿轮副的精度8.4.2齿轮坯的精度8.5圆柱齿轮精度设计8.5.1齿轮精度等级的选用8.5.2最小侧隙和齿厚偏差的确定8.5.3检验项目的选择8.5.4齿坯及箱体精度的确定8.5.5齿轮精度设计实例8.6我国新旧齿轮精度制的差异分析8.6.1GB/T10095—1988对圆柱齿轮规定的公差组及评定指标8.6.2GB/T10095.1,2—2008对单个齿轮规定的评定指标8.6.3GB/T10095—1988与齿轮精度制新国标的对照8.6.4新旧国家标准的异同点分析
第9章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9.1滚动轴承的公差9.1.1滚动轴承的公差定义(GB/T4199—2003)9.1.2滚动轴承的通用技术规则(GB/T307.3—2005)9.1.3向心轴承公差(GB/T307.1—2005)9.1.4推力轴承公差(GB/T307.4—2012)9.1.5仪器用精密轴承公差(GB/T5800.1—2012)9.1.6滚针轴承公差(GB/T5801—2006)9.1.7滚轮滚针轴承公差(GB/T6445—2007)9.2滚动轴承与轴和壳体孔的配合9.2.1滚动轴承配合的特点9.2.2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GB/T275—1993)
第10章滑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10.1滑动轴承公差10.1.1铜合金整体轴套(GB/T18324—2001)10.1.2卷制轴套(GB/T12613.1—2011)10.1.3粉末冶金轴承(GB/T2685~2687—1981)10.1.4剖分式无翻边薄壁轴瓦(GB/T3162—1992)10.1.5剖分式带翻边薄壁轴瓦(GB/T7308—2008)10.1.6轧机油膜轴承(GB/T13345—1992)10.2滑动轴承的配合与间隙
第11章铸件公差和冲压件公差11.1铸件公差(GB/T6414—1999)11.1.1术语与定义11.1.2尺寸公差11.1.3铸造公差11.2冲压件公差11.2.1冲压件尺寸公差11.2.2冲压件角度公差11.2.3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11.2.4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
第12章尺寸链12.1尺寸链的基本概念12.1.1尺寸链的术语和定义12.1.2尺寸链的分类12.1.3尺寸链环的特征符号12.2尺寸链的计算方法12.2.1计算参数12.2.2计算公式12.2.3尺寸链的计算种类12.2.4装配尺寸链的计算方法12.2.5装配尺寸链计算顺序12.2.6相对不对称系数e与相对分布系数k的取值12.3尺寸链计算示例12.3.1完全互换法计算示例12.3.2装配尺链计算示例
第13章新一代GPS标准体系13.1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概述13.1.1GPS概述13.1.2GPS标准体系的起源与发展13.2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构成及规律分析13.2.1新一代GPS体系的结构13.2.2新一代GPS体系构成规律及矩阵模型分析13.2.3新一代GPS体系的应用特点分析13.3新一代GPS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13.3.1新一代GPS体系的系统流程及结构模型13.3.2新一代GPS体系的数字化描述基础13.3.3新一代GPS体系的对偶性及操作技术13.3.4新一代GPS体系的不确定度构成及其关系13.3.5新一代GPS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管理
第14章测量技术基础14.1测量的基本概念14.1.1测量及测量四要素14.1.2检验、计量、测试与测量14.2测量基准和尺寸传递系统14.2.1测量基准和尺寸传递系统14.2.2量块14.2.3线纹尺14.3测量方法和计量器具14.3.1测量方法分类14.3.2计量器具的分类14.3.3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14.4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14.4.1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14.4.2随机误差的特性及评定14.4.3系统误差的发现与消除14.4.4粗大误差的判别与剔除14.4.5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实例14.4.6误差的合成与分配14.5测量不确定度14.5.1概述14.5.2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14.5.3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14.5.4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14.6测量技术中的基本原则简介14.6.1阿贝测长原则14.6.2闭合原则14.6.3最小变形原则14.6.4最短测量链原则14.6.5基准统一原则14.6.6重复原则14.6.7随机原则
第15章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15.1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15.1.1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GB/T3177—2009)15.1.2用通用计量器具检验长度尺寸的方法及示例15.2量规及公差15.2.1光滑极限量规(GB/T1957—2006)15.2.2功能量规(GB/T8069—1998)
第16章角度与锥体的检测16.1概述16.1.1角度的单位16.1.2角度的基准16.1.3角度的测量方法16.2角度的相对测量16.2.1用角度量块及多面棱体测量角度16.2.2用直角尺测量角度(GB/T6092—2004)16.2.3用正弦量角规测量角度16.2.4用角度样板和量规检验角度16.3角度的绝对测量16.3.1用万能量角器测量角度16.3.2用水平仪测量角度16.3.3用光学分度头测量角度16.3.4用分度台测量角度16.3.5用精密测角仪测量角度16.3.6用经纬仪测量角度16.4角度的间接测量16.4.1用正弦规测量角度(GB/T22526—2008)16.4.2用圆柱或圆球测量燕尾角度16.4.3用圆柱测量V形槽角度16.4.4用圆球测内、外锥体角度16.4.5用万能工具显微镜测量锥体角度16.5小角度测量16.5.1用自准直仪测量小角度16.5.2用激光小角度干涉仪测量小角度16.6角度测量的几种新技术简介16.6.1圆光栅16.6.2圆磁栅16.6.3感应同步器16.6.4角编码器16.6.5环形激光
第17章几何误差检测17.1几何误差的检测规定(GB/T1958—2004)17.1.1几何误差检测基础17.1.2形状误差及其评定17.1.3位置误差及其评定17.1.4几何误差的检测方案17.2直线度误差检测17.2.1直线度误差检测(GB11336—2004)17.2.2基于新一代GPS的直线度误差检测中的术语和参数(GB/T24631.1—2009)17.2.3基于新一代GPS的直线度误差检测中的规范操作集(GB/T24631.2—2009)17.2.4直线度误差检测的国家标准对比分析17.3平面度误差检测17.3.1平面度误差检测(GB/T113316—2004)17.3.2基于新一代GPS的平面度误差检测中的术语和参数(GB/T24630.1—2009)17.3.3基于新一代GPS的平面度误差检测中的规范操作集(GB/T24630.2—2009)17.3.4平面度误差检测的国家标准对比分析17.4圆度误差检测17.4.1圆度误差检测17.4.2基于新一代GPS的圆度误差检测中的术语和参数(GB/T24632.1—2009)17.4.3基于新一代GPS的圆度误差检测中的规范操作集(GB/T24632.2—2009)17.4.4圆度误差检测的国家标准对比分析17.5圆柱度误差检测17.5.1基于新一代GPS的圆柱度误差检测中的术语和参数(GB/T24633.1—2009)17.5.2基于新一代GPS的圆柱度误差检测中的规范操作集(GB/T24633.2—2009)
第18章螺纹的检测18.1螺纹的检测方法18.1.1综合检验18.1.2单项测量18.2检测螺纹用的量规18.2.1检测圆柱螺纹用的量规18.2.2检测圆锥螺纹用的量规18.3螺纹的单项测量18.3.1圆柱螺纹的单项测量18.3.2圆锥螺纹的单项测量18.3.3丝杠的测量
第19章齿轮精度的检测19.1圆柱齿轮的测量基础19.1.1术语和定义19.1.2测量基准的要求19.1.3不同测量方向偏差值的换算19.2齿轮偏差检验19.2.1齿距偏差检验19.2.2齿廓偏差检验19.2.3螺旋偏差检验19.2.4切向综合偏差检验19.2.5径向综合偏差检验19.2.6径向跳动检验19.3整体偏差检验19.3.1整体偏差检验19.3.2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19.3.3测量条件和测量位置19.3.4测量不确定度19.3.5测量结果处理19.4替代项目的检验19.4.1公法线检验19.4.2基节偏差的检验19.4.3接触线偏差的检验19.4.4轴向齿距偏差的检验19.4.5螺旋线波度偏差的检验19.4.6齿厚检验19.4.7齿轮副接触斑点的检验19.4.8齿轮副侧隙的检验19.5GB/T13924—2008与GB/Z18620.1~4—2008的差异性分析19.5.1GB/T13924与GB/Z18620.1~4之间的联系19.5.2GB/T13924与GB/Z18620.1~4的差异性标准索引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精密制造中的误差控制与测量技术》 本书深度探讨了现代精密制造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误差的产生、传递与控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精密测量技术。全书围绕“精度”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精密制造误差分析与控制 本部分将首先梳理精密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误差来源。我们将深入剖析设计误差,包括材料选择不当、公差设计不足、结构刚度分析不全等,阐述它们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精度。接着,重点分析加工误差,如机床自身的几何误差、刀具磨损、热变形、振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改进加工方法、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来减小这些误差。 制造环境因素对精度的影响也将得到充分讨论,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变化如何导致工件尺寸和形状的漂移,并提出相应的环境控制策略。此外,装配误差是精密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本书将详细介绍误差的累积与传递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装配顺序、采用补偿技术、提高装配精度来有效控制。 针对误差控制,本书将介绍多种先进的策略。在设计阶段,我们将讨论如何应用公差分析软件,如蒙特卡洛法、最坏情况法等,进行多重误差叠加的预测与优化。在加工过程中,将介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智能加工技术,以及自适应加工(Adaptive Machining)等前沿方法,实时监测并补偿加工过程中的动态误差。对于装配环节,我们将深入研究柔性装配技术、基于视觉的自动化装配,以及针对复杂装配的误差补偿策略。 第二部分:精密测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本部分将全面介绍精密测量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并详细讲解各种主流测量方法的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 首先,我们将从基础的测量方法入手,如量具(千分尺、卡尺、量块)的正确使用与误差分析。随后,重点阐述光学测量技术,包括激光干涉仪、影像测量仪、三坐标测量机(CMM)等,深入剖析它们的光学原理、工作方式、测量精度以及在高精度零部件检测中的应用。 接触式测量方法也将被详尽讲解,包括测量探针的特性、测量力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被测对象选择合适的探针类型和测量策略。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如白光干涉测量、结构光扫描、激光三角测量等,将在书中得到深入介绍,阐述其在复杂曲面、微小特征测量上的优势。 传感器技术是精密测量的重要支撑,本书将介绍各类高精度传感器,包括电涡流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并讨论它们在动态测量、形变测量中的应用。 在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本书将涵盖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据滤波与平滑技术、形位公差(GD&T)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我们将讲解如何利用统计学工具,如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来监控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并分析测量结果的分布规律,从而指导生产的持续改进。 第三部分:精密制造中的测量仪器与软件系统 本部分将聚焦于实际应用,介绍当前精密制造领域常用的各类测量仪器及其配套的软件系统。我们将详细介绍三坐标测量机(CMM)的不同类型(桥式、龙门式、关节臂式),以及其在零部件尺寸、位置、角度、形状和轮廓度测量中的广泛应用。 影像测量仪的原理、操作流程及其在非接触式测量中的优势也将得到重点阐述,尤其是在检测易变形、微小或复杂形状工件时的应用。形貌测量仪,如轮廓度仪、粗糙度仪,它们的工作原理、测量标准以及在表面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将得到详尽介绍。 同时,本书还将涵盖其他专业测量设备,如表面光洁度测量仪、圆度仪、圆柱度仪等。对于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技术,如三维扫描仪,我们将介绍其工作原理、点云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在逆向工程、三维模型比对中的应用。 在软件系统方面,本书将探讨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的功能,包括测量路径规划、点云配准、特征提取、报告生成等。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测量软件进行GD&T分析、SPC分析,以及如何将测量数据与CAD/CAM系统集成,实现设计、制造与检测的闭环。 结论 《精密制造中的误差控制与测量技术》并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将其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对误差产生机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精密测量技术原理和应用的熟练掌握,读者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产品精度,降低制造成本,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力求深入浅出,辅以丰富的图示和案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真正掌握精密制造的核心技术,成为新时代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想深入了解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及其控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产品精度不达标的情况,有时候查阅技术资料,也只能找到一些笼统的说法,比如“保证加工精度”、“提高加工精度”,但具体如何操作,却语焉不详。这本书的标题里明确提到了“设计”和“检测”,这意味着它应该会从源头和结果两个方面来讲解机械精度。我希望“设计”部分能详细介绍各种影响机械精度的设计因素,比如材料的选择、热处理工艺、工件的装夹方式、刀具的选择等等,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容易产生热变形的材料,在设计时应该如何考虑其膨胀系数,或者如何通过优化结构来减少热应力。对于某些高精度零件,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加工工艺,这本书是否会介绍这些工艺?“检测”部分我同样寄予厚望,我希望它能涵盖各种常用的检测手段,从简单的游标卡尺、千分尺,到更高级的坐标测量机(CMM)、轮廓测量仪等,都应该有详细的介绍。我特别想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精度等级、适用范围以及操作注意事项,例如,在检测表面粗糙度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参数,如何避免测量误差?这本书中的“标准应用”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而不是仅仅列出一些标准号。比如,如何根据零件的精度要求,选择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及如何将这些标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图纸和检验规程。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机械精度的本质,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我的工作中。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机械维修工作的技术人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为零件精度问题导致的设备故障。因此,我非常关注如何精确地测量和判断零件的精度。这本《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的书名,正是我需要的。我希望“检测”部分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检测仪器和方法,特别是针对常见易损件的检测技术。例如,在维修一台机床时,如何检测主轴的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如何检测导轨的直线度和平面度?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检测流程和判定标准,方便我快速准确地判断故障原因。我也希望了解一些关于测量误差的分析和补偿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测量方法来提高测量精度。对于“设计”部分,虽然我不是直接的设计者,但我希望通过了解设计原理,能够更好地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更有效的维修方案。例如,如果我知道某个零件在设计时就存在精度隐患,那么我在维修时就会更加注意,或者建议进行设计上的改进。最后,“标准应用”对我来说也尤为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一些与维修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比如关于机械零件的磨损限度和报废标准。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如何对照标准来判断零件是否需要更换,以及如何评估维修质量。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实用的检测和维修指导,帮助我更高效地解决设备故障,提高维修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其“手册”的定位,让我预感到它会是一本集大成之作。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机械精度相关知识的书籍,能够涵盖从设计到检测,再到标准应用的完整链条。我希望“设计”部分能够深入探讨各种提高零件固有精度的设计策略,比如如何通过优化截面形状、减小壁厚不均、选择合适的材料等来提高零件的刚度和稳定性。我也希望了解一些关于动态精度设计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减小高速运动部件的振动和噪声。在“检测”方面,我希望能学习到各种精密测量技术,包括光学测量、激光干涉测量、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来辅助精度检测。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测量系统分析(MSA)的知识,让我能够评估和改进我的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对于“标准应用”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详细讲解ISO系列标准在机械精度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这些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进行对接。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精度要求和标准对照,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精度这一复杂而精密的领域。

评分

我一直对精密机械制造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微观世界的精确性带入宏观世界的技艺。这本《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恰好契合了我的兴趣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机械精度的基本概念,例如什么才算得上是“高精度”,以及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精度的定义和要求会有何不同。在“设计”方面,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公差分析和分配的详细讲解,特别是如何运用一些统计学方法来优化公差,从而在保证精度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我也想了解一些关于抗干扰设计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材料选择、结构优化来减少环境因素对零件精度的影响。关于“检测”,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各种测量仪器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的测量原理、精度等级、适用范围以及使用寿命。我尤其关心如何进行有效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以及如何处理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此外,我也对一些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如光学测量、激光测量等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相关的介绍。最后,“标准应用”这一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最新标准,并且对这些标准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些标准,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精密制造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在多年的机械设计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设计技巧,但总感觉在某些方面不够系统和深入。尤其是在精度控制方面,我发现自己对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得不够。这本书的标题,《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听起来就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我非常期待“设计”部分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比如关于公差设计的一些高级技巧,或者如何通过优化加工工艺来间接提高零件的精度。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一些极高精度的设计要求时,有哪些突破性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可以借鉴。而“检测”部分,我希望它能让我对各种检测设备和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检测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知识,这在一些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合非常重要。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标准应用”这一部分。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标准上的问题,比如某个零件应该遵循哪个国家标准,或者在检测时需要对照哪些行业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梳理这些标准,并且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我能够快速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常用标准的对照表,或者一些实际操作的流程图,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在我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帮助我构建一个更扎实、更全面的机械精度知识体系,让我能够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让我联想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浓缩成一本实用指南。我工作的工厂正在进行技术升级,对产品精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急切地需要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实际操作的书籍。我希望“设计”部分能侧重于实际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在设计一个高精度轴承座时,应该考虑哪些关键的设计要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零件形状、配合间隙等来保证其旋转精度。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图表,方便我们进行设计校核。在“检测”方面,我非常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尺寸、形位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我希望能学习到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在不同精度等级和不同形状的零件上选择最合适的检测工具和方法。我特别希望了解如何使用一些高级的检测设备,比如三坐标测量机,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测量规划和数据分析。对于“标准应用”部分,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导,说明如何在设计图纸上标注公差,如何在检验规程中引用相关标准,以及如何根据标准对不合格品进行判定。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标准化的术语解释,以及一些常见标准的应用案例,那将对我帮助极大。总的来说,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精度问题,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够随时翻阅、解决实际困难的工具书,帮助我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

评分

我选择购买这本《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主要是被其“手册”的定位所吸引。这意味着它应该是一本内容翔实、条理清晰、便于查阅的书籍,能够直接为我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设计”部分,我希望它能涵盖不同类型的机械零件,比如齿轮、轴、壳体等,并针对这些零件的精度要求,提供具体的优化设计思路。例如,在设计精密齿轮时,如何减小传动误差,如何提高齿轮的啮合精度?在设计精密轴时,如何保证轴的直线度和圆度,如何减少弯曲变形?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常见的精度设计准则和经验总结。在“检测”方面,我期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种尺寸、形位误差的检测方法和仪器,比如如何检测零件的同轴度、垂直度、对称度等。我也希望了解一些关于表面质量检测的方法,比如表面粗糙度的检测,以及如何通过检测数据来评估零件的加工质量。至于“标准应用”,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实用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常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详细解读,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设计和检测案例,说明如何正确地应用这些标准。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标准与实际应用的对照表,或者一些标准化的术语解释,那将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帮助我更有效地解决机械精度方面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一开始是被“机械精度”这几个字吸引,因为我所在的行业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偏差就会导致整个产品的性能大打折扣,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市面上关于机械精度方面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都偏向理论,或者过于晦涩难懂,真正能指导实际操作的书籍却不多。这本《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似乎给了我一丝希望。我尤其关注“设计”和“检测”这两个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提高零件的固有精度,如何考虑加工过程中的变形和误差,以及在设计阶段就预见并规避潜在的精度问题。同时,“检测”部分也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学到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操作规程,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如何进行有效的测量,以及如何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吸引我的是“标准应用”这个副标题,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包含了与机械精度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甚至一些国际标准,并且会讲解如何将这些标准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和检测工作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应该遵循哪些标准,如何对照标准进行设计和检测,以及如何处理与标准不符的情况。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希望能它能成为我工作中得力的助手,帮助我解决在机械精度设计和检测方面遇到的难题,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评分

作为一名初入机械设计行业的学生,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精度要求时。这本《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及标准应用手册》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世界的大门。我希望“设计”部分能够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例如什么叫做尺寸链,如何进行尺寸链的计算和优化。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和图示,讲解各种几何公差的含义和标注方法,比如平行度、垂直度、角度公差等,并且说明这些公差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我也希望了解一些关于表面处理和热处理对零件精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工艺来改善零件的精度。在“检测”方面,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正确地使用各种量具,比如游标卡尺、千分尺、高度尺等,并了解它们的测量范围和精度。我也对一些更高级的检测设备,如影像测量仪、圆度仪等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相关的介绍,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最让我期待的是“标准应用”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各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例如GB/T 1800-1804系列公差与配合标准。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将这些标准融入到我的设计和检测过程中,提高我的设计水平和工作能力。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扎实的机械精度基础知识体系,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被其“标准应用”四个字所吸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和指标,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些指标的含义和应用场景并不十分清楚,更别说如何将它们与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对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机械精度相关的各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且对这些标准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例如,对于“表面粗糙度”这个概念,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不同的粗糙度参数(Ra, Rz, Rq等)的含义,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应该选择哪些参数,并给出具体的数值范围。同时,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将标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检测的案例,比如如何根据零件的精度要求,从标准中选择合适的公差等级,以及如何根据标准制定检验规程。我希望“设计”和“检测”这两部分能够与“标准应用”紧密结合,提供基于标准的实操指导。例如,在设计时,如何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公差分配;在检测时,如何依据标准进行合格判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实用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快速地查找、理解和应用相关的机械精度标准,提高我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评分

好。。。。。。。。。。。。。。。。

评分

专业指导性书籍,很好用。推荐入门级购买

评分

机械设计时的参考书籍不错

评分

这本书非常不错,有深度

评分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

评分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

评分

给公司买的东西,老教授买的,应该不错

评分

评分

给公司买的东西,老教授买的,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