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

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永祥 著,季芬 校
圖書標籤:
  • 中國畫報
  • 近代中國
  • 曆史圖像
  • 視覺文化
  • 報刊
  • 繪畫
  • 社會生活
  • 文化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圖像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1790218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228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30
字數:2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通過對近現代900餘種畫報畫刊資料的研究,將自1872年至1949年國內齣版的畫報畫刊的齣刊宗旨、圖文風格、文化影響及社會價值,進行瞭嚴謹客觀的梳理。資料翔實可靠,結論也明確公允,對瞭解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隨著西方外來影響齣現而形成的一些新動嚮的軌跡,提供瞭很好的研究資料和思考方嚮。
  

內容簡介

  《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是一本係統研究整理1872-1949年中國畫報畫刊齣版的史書。該書展現瞭眾多近現代的畫報、畫刊、照片等珍貴資料,有不少資料在國內還是首次披露。本書填補瞭中國近現代畫報研究的空白,是一部研究中國齣版史、中國報刊史、中國圖像史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作者簡介

彭永祥,新華社副研究員。重慶市銅梁縣人。1979年加入中國攝影傢協會。其成就主要是對中國攝影史的研究及攝影圖書資料的搜集整理。主要作品有《攝影圖書分類法》《攝影技術圖書目錄》《英文攝影技術書目》《中國攝影發展史料輯錄》《中國攝影史話》《中國著名攝影傢傳略》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1872-1910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一節1872-1899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二節1900-1907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三節1908-1910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二章1911-1926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一節1911-1919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二節1920-1926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三章1927-1936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一節1927-1929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二節1930-1933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三節1934-1936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四章1937-1945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一節1937-1939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二節1940-1945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五章1946-1949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一節1946-1947年畫報畫刊齣版
第二節1948-1949年畫報畫刊齣版
中國畫報畫刊一覽錶(1872-1949)



前言/序言


《東方影像誌:時代的迴聲與畫捲》(1872-1949)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中國畫報畫刊》的史料匯編,亦非對該特定刊物的學術評論。相反,它是一部旨在勾勒1872年至1949年間,中國社會在巨變浪潮中,視覺文化如何作為一種重要的記錄、傳播與建構力量,如何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畫捲。我們將目光投嚮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通過對彼時湧現的各類圖文並茂的齣版物進行梳理與解讀,力圖呈現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覺時代景觀。 這段七十餘載的光陰,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期。古老的帝國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搖搖欲墜,維新變法、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係列足以顛覆王朝的事件接踵而至。在這個過程中,印刷技術的引進與發展,尤其是攝影術、版畫技術、以及後來膠片印刷的普及,極大地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文字的疆域被圖像的衝擊力所拓展,報刊雜誌作為新興的媒介形式,以其時效性、普及性和直觀性,成為承載時代信息、塑造公眾認知的重要載體。 《東方影像誌》所描繪的,正是這樣一種“看見”的時代。它試圖理解,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但社會變革劇烈的年代,圖像是如何參與到曆史進程中的。我們關注那些齣現在各類報紙、雜誌、畫冊、畫報中的影像,它們不僅僅是對現實事件的簡單復製,更是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甚至是塑造者。這些圖像,無論是描繪宏大曆史事件的現場,還是捕捉市井生活的細節,亦或是錶現人物肖像、社會風貌,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摺射齣當時的社會觀念、審美趣味、政治立場和技術水平。 本書的探討,將以幾個關鍵維度展開: 一、視覺媒介的崛起與變遷: 從晚清時期開始,隨著西方傳教士、商人、外交官的到來,攝影技術與西方報刊齣版的理念被引入中國。早期的攝影作品,多為傳教士、探險傢、或西方駐華機構所拍攝,記錄著中國的城市風貌、人物風情、以及一些重要的曆史場景。這些影像,在傳播到西方世界的同時,也開始在中國本土的齣版物中齣現,盡管初期可能以石版畫、木刻畫等形式進行轉印。 進入20世紀,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一批中國本土的報刊雜誌應運而生。《申報》、《新聞報》、《時事新報》等綜閤性報刊,以及《東方雜誌》、《小說月報》、《年輕人》等專業性雜誌,都開始大量運用圖片。從最初零星的插圖,到後來的攝影照片、漫畫、以及各種版畫技術製作的插圖,視覺元素的運用愈發豐富和多樣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專門以“畫報”為名齣版的刊物,更是將圖像作為其核心傳播內容,成為那個時代最直接、最生動的“視覺記錄”。 這些視覺媒介的變遷,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革新,更反映瞭信息傳播理念的轉變。圖像的直觀性,能夠跨越文字的障礙,觸及更廣泛的讀者群體。它能夠以更具衝擊力的方式傳遞信息,激發讀者的情感,甚至塑造他們的世界觀。 二、影像的記錄與再現: 在《東方影像誌》的視角下,我們看到的是那些被定格在紙麵上的曆史瞬間。從辛亥革命的硝煙彌漫,到北洋軍閥的權謀爭鬥;從五四運動的街頭抗議,到抗日戰爭的烽火連天;從民國初年的上海十裏洋場,到鄉村的古樸風貌……無數曆史事件通過攝影、繪畫等形式被記錄下來。 然而,這些影像並非完全客觀的“真實”。它們是經過攝影師、畫師、編輯的選擇、構圖、甚至加工的再現。拍攝的角度、光綫的運用、構圖的安排,都可能傳遞齣特定的信息和情感。例如,對戰爭場景的描繪,可能側重於英雄主義的渲染,也可能揭示戰爭的殘酷;對社會風貌的展現,可能歌頌新時代的進步,也可能批判舊社會的弊端。 本書將探討這些影像是如何參與到曆史敘述中的。它們是如何被解讀,又是如何影響著公眾對曆史事件的認知。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圖像本身,更是圖像背後的敘事策略和意識形態。 三、社會生活的全景圖: 除瞭宏大的曆史事件,那個時代的視覺齣版物更以其巨大的包容性,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生活全景圖。從繁華都市的摩天大樓、時髦女郎、街頭巷尾的景象,到鄉村田野的農民勞作、傳統的節日習俗;從教育的普及、科技的進步,到娛樂的演變、風俗的變遷……這些圖像如同一個巨大的博物館,將那個時代的生活百態盡收囊中。 我們將在書中描繪諸如: 都市的風貌與變遷: 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的街景、建築、交通工具,以及新式娛樂場所(電影院、咖啡館、舞廳)的興盛,反映瞭中國城市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西化。 社會階層的畫像: 不同階層人物的服飾、居所、生活場景,如官僚士紳、民族資本傢、工人、學生、農民、甚至是乞丐,勾勒齣復雜的社會結構。 女性的形象演變: 從傳統的賢妻良母,到追求獨立與解放的新女性,女性在畫報中的形象變化,是社會性彆觀念演變的縮影。 教育與科技的展示: 新式學校的設立、科學儀器的引進、工業生産的景象,展現瞭中國社會對現代化追求的努力。 文化與藝術的傳播: 戲麯、電影、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在報刊中的呈現,反映瞭那個時代的文化思潮和藝術發展。 四、民族精神的凝聚與塑造: 在國傢危難之際,視覺媒介更是扮演瞭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的重要角色。抗日戰爭時期,大量的宣傳畫、漫畫、以及反映戰爭苦難與人民反抗的攝影作品,通過報刊雜誌廣泛傳播,成為鼓舞士氣、動員民眾的重要工具。 《東方影像誌》將關注這些影像如何承擔起民族主義的使命。它們如何通過視覺語言,喚醒民族記憶,激發愛國情感,塑造民族認同。例如,對戰士英勇形象的刻畫,對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揭露,對人民團結抗戰的贊美,都為那個時代注入瞭強大的精神力量。 五、圖像的解讀與權力: 最終,《東方影像誌》旨在提醒讀者,圖像並非無聲的旁觀者,它們擁有強大的解讀與建構力量。齣版物的圖像內容,往往是特定社會、政治、文化力量的産物。編輯者的選擇、畫傢的創作、攝影師的視角,都受到當時社會環境和權力結構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齣版物中圖像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洞察其中潛藏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權力運作。例如,官方宣傳中的圖像,與民營報刊中的圖像,在內容和風格上可能存在顯著差異。對同一事件的描繪,不同立場、不同目的的齣版物,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視覺敘事。 因此,本書並非對《中國畫報畫刊》這本特定刊物的復刻或評述,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1872年至1949年間,中國視覺齣版物如何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參與到時代的變遷與建構之中。它是一次對“看見”與“被看見”的深刻反思,是對那個波瀾壯闊的視覺時代的緻敬,也是對曆史影像背後復雜而深刻的意義的探尋。通過這些跨越時空的影像,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民族在劇烈變革中的掙紮、探索、與不屈的生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想說,《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是一次令人沉醉的時光旅行。作為一名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以一種更加直觀、更加生動的方式去瞭解那個時代。這套畫刊,恰恰給瞭我這樣的機會。當我翻開它,仿佛穿越瞭時空的壁壘,置身於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時代。從清末的古樸,到民國的摩登,再到抗戰的沉重,每一個畫麵都承載著一段曆史,訴說著一個故事。我尤其著迷於那些描繪當時社會風貌的插圖。你可以看到古老的街景,也可以看到新興的洋行;你可以看到傳統的服飾,也可以看到前衛的時裝。這些圖像不僅展現瞭那個時代的物質生活,更摺射齣人們的精神麵貌和價值觀念。我曾花費好幾個小時,僅僅沉浸在那些描繪都市生活和鄉村景象的畫作中,試圖從中找到曆史的溫度。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過多的文字敘述,而是用最直觀的圖像,讓你去感受、去思考。它讓我體會到,曆史不僅僅是那些被記錄下來的宏大事件,更是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碎片,是那些曾經鮮活的瞬間。每一次翻閱,都讓我對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我不得不說,《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是一本讓我心潮澎湃的珍貴讀物。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其視覺文化傳播方麵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這樣一套能夠係統展現那個時期圖像傳播媒介發展的權威文獻。這套畫刊的齣版,無疑填補瞭這一領域的空白。它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畫報畫刊匯集一堂,讓我得以清晰地看到,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國的視覺文化是如何孕育、發展並深刻影響社會的。我特彆驚嘆於它對於早期西方傳入的圖像技術和風格在中國本土化過程的記錄。從最早的石版畫、木刻版畫,到後來的彩印,再到攝影的興起,這套畫刊完整地呈現瞭中國圖像技術的進步曆程。而伴隨著技術的進步,畫報的內容和錶現形式也在不斷演變,反映齣社會思潮的變遷和審美趣味的更新。我曾花費數日,對照不同時期畫報的封麵設計和內頁插圖,試圖梳理齣那個時代視覺語言的演變脈絡,以及它們在社會文化中的作用。這套畫刊不僅僅是一份圖像資料的匯集,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視覺文化傳播史的生動教材,為我提供瞭寶貴的研究視角和素材,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創新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套《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簡直是一扇穿越時空的窗口,讓我深深著迷。作為一名對近代中國視覺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這樣一套係統性的資料能夠讓我一窺那個動蕩而又充滿變革時代的風貌。當我翻開這套畫刊,就被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所震撼。從泛黃的紙張,到那些曾經鮮活的畫麵,無不訴說著一段段被遺忘的故事。每一張圖片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讓我能想象到當時的社會氛圍,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百態。無論是描繪宏大曆史事件的版畫,還是記錄日常生活點滴的攝影作品,都以一種直觀而鮮活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對那些反映社會變遷的圖像印象深刻,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是時代的縮影,摺射齣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思潮的湧動。這套畫刊的編排也非常精巧,將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畫報畫刊有機地整閤在一起,使得讀者在瀏覽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曆史的連貫性和復雜性。它不是簡單的圖集,更像是一部用圖像書寫的近代中國史。我曾花費數個小時沉浸其中,反復揣摩每一幅畫作背後的含義,試圖從中解讀齣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信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任何文字敘述都無法比擬的。它讓我不再是隔岸觀火,而是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身感受著那個時代的喜怒哀樂。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近代中國社會、文化、政治變遷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用眼睛去“閱讀”曆史,感受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評分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時,我就被它所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獨特的時代氣息所吸引。作為一名對近代中國曆史,特彆是其視覺文化發展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不能僅僅依賴文字的描述,視覺的呈現方式更為直接和深刻。這套畫刊,正是用圖像的力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我被那些充滿時代印記的畫作深深打動。從清末的傳統場景,到民國初期的革新浪潮,再到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每一張圖片都仿佛是一個凝固的曆史瞬間,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悲歡離閤。我尤其喜愛那些描繪當時社會百態的畫作,它們真實地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衣著打扮、娛樂活動,甚至是他們臉上的錶情。這些細節,往往是曆史書本上無法完全呈現的。我曾花費數個小時,反復審視那些描繪城市街景和鄉村生活的畫作,試圖從中找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韻味。這套畫刊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份圖像的匯集,更是一部用視覺語言講述的近代中國社會生活史。它讓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感受曆史,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也讓我對今天的社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近代中國視覺藝術史的一部百科全書。作為一名視覺藝術愛好者,我被這套《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所呈現齣的豐富多樣的圖像語言深深吸引。從早期充滿西方影響的銅版畫,到後來更加本土化的水彩、油畫,再到新近齣現的攝影作品,它囊括瞭近代中國圖像傳播的幾乎所有重要媒介和風格。我最欣賞的是它對不同時期藝術風格演變的細緻展現。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西方文化的衝擊與本土傳統藝術的交融中,中國藝術傢們是如何探索新的錶現形式,如何將西方技法與中國傳統審美相結閤,創造齣獨具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那些描繪都市風情、人物肖像、自然風光的畫作,不僅展現瞭高超的繪畫技巧,更透露齣畫傢們對時代變遷的觀察與思考。而攝影作品的引入,更是為近代中國的影像記錄開闢瞭新的篇章,它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真實感,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的瞬間。這套畫刊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展示瞭藝術作品本身,更通過這些作品,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社會的文化脈絡和審美趣味。每一次翻閱,都仿佛與那些藝術傢們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著他們創作時的激情與思考。它讓我深刻理解到,藝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時代背景、社會思潮緊密相連。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近代中國藝術發展邏輯的窗戶,讓我對那個時期的藝術創作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

我必須說,這套《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在我心中占據瞭一個特彆的位置,它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定研究的學者,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提供豐富一手視覺資料的文獻,而這套畫刊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就像一個寶藏,裏麵收藏瞭大量在其他地方難以尋覓的珍貴圖像。從內容上看,它涵蓋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既有反映重大曆史事件的宏大敘事,也有記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細膩筆觸。這為我的研究提供瞭極其豐富的素材,使我能夠從更宏觀和微觀的層麵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我尤其看重它對於圖像傳播史研究的價值。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不發達的年代,畫報畫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意識形態傳播的工具。通過分析這些圖像,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政治宣傳的策略,可以看到社會思潮的演變,可以看到大眾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這套畫刊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研究樣本,讓我能夠深入分析圖像與權力、圖像與社會、圖像與大眾之間的互動關係。我曾花大量時間對照不同時期畫報的內容,試圖梳理齣其背後所反映的政治傾嚮和社會變遷的邏輯。這種研究過程讓我受益匪淺,也更加認識到這套畫刊的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

評分

這套《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是我近期讀到的最令我驚喜的圖書之一。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文化史有一定研究的學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提供豐富視覺素材和深刻社會洞察的文獻。這套畫刊的齣現,無疑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研究資源。它匯集瞭從1872年至1949年間,中國畫報畫刊的精華,內容包羅萬象,從政治宣傳到社會風俗,從人物報道到生活百科,幾乎涵蓋瞭那個時代的方方麵麵。我最看重的是它所提供的圖像史料的真實性和代錶性。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有限的年代,畫報畫刊是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它們記錄瞭時代的變遷,反映瞭社會思潮的起伏。通過分析這套畫刊中的圖像,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中國社會是如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又是如何進行本土化的創新。例如,早期畫報中對西方繪畫技法的模仿,到後來中國藝術傢們將民族特色融入創作,都清晰可見。這套畫刊為我理解近代中國藝術的轉型和發展,以及大眾文化的興起,提供瞭寶貴的視覺綫索。我曾花費大量時間,逐一梳理這些畫報的內容,試圖從中挖掘齣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信息。

評分

閱讀《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的過程,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看”一部鮮活的曆史紀錄片。作為一名對民國時期社會生活充滿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從未想過能夠如此直觀地“進入”那個時代。這套畫刊的魅力在於,它用最直接、最生動的圖像語言,為我構建瞭一個立體化的民國世界。那些描繪街頭巷尾、市井百態的插圖,讓我仿佛能聽到嘈雜的叫賣聲,聞到街邊小吃的香氣;那些記錄社會變革、政治風雲的版畫,則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緊張與躁動;而那些描繪衣食住行、娛樂休閑的畫麵,則真實地呈現瞭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套畫刊中的很多畫麵,都蘊含著深刻的社會信息。通過對這些圖像的細緻觀察,我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理解到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態,甚至能體會到當時社會思潮的湧動。例如,一些描繪女性解放的畫作,就清晰地展現瞭那個時代女性地位的轉變;而一些反映社會問題的插圖,則直指當時社會存在的弊端。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近代中國社會的獨特視角,讓我能夠跳脫齣枯燥的文字敘述,用眼睛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它不僅僅是一套畫報的匯編,更是一部用圖像講述的近代中國社會生活史,讓我對接下來的曆史學習充滿瞭更多的興趣和期待。

評分

讓我驚嘆的是,《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所呈現齣的時代廣度和深度,超乎我的想象。作為一個對近代中國文化變遷著迷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時代,僅僅依靠文字是不夠的,視覺的衝擊力纔是最直觀的。這套畫刊恰恰滿足瞭我這種需求。從1872年到1949年,這跨越瞭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社會變革。而在這套畫刊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變革的痕跡。早期畫報中那些帶著西方風格的插圖,反映瞭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初步接觸和學習;而隨著時代的推進,畫報的內容和風格也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展現齣中國本土文化的特色和時代精神。我看到瞭傳統文化的堅守,也看到瞭新思想的萌芽;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也看到瞭和平的渴望;我看到瞭人們的苦難,也看到瞭人們的希望。每一張圖片都像是一枚枚曆史的印記,它們共同構成瞭近代中國那段跌宕起伏的史詩。我曾經花瞭好幾個下午,僅僅沉浸在那些描繪城市生活和農村風貌的畫作中,試圖從中找到曆史的溫度。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曆史不僅僅是發生過的大事,更是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串聯而成。它是一部充滿溫度的曆史,讓我對那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歲月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近代中國社會百態的人來說,《中國畫報畫刊(1872-1949)》絕對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作為一名對曆史有強烈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那些曆史書本上的文字描述,有時候顯得太過抽象和遙遠。而這套畫刊,則以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將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呈現在我眼前。我被那些描繪當時社會風貌的畫作深深吸引。你可以看到清末時期士大夫的生活場景,也能看到民國時期都市的繁華景象;你可以看到辛亥革命的激蕩,也能看到抗日戰爭的艱辛。每一幅畫作都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畫作,它們樸實無華,卻最能打動人心。無論是街頭的攤販,還是田間的農夫,他們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麵前。通過這些圖像,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喜怒哀樂,理解到那個時代人們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這套畫刊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瞭曆史的宏大敘事,更捕捉瞭曆史的細微之處。它讓我明白,曆史的真實性,往往就蘊藏在這些被忽略的細節之中。每一次翻閱,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新的認識和感悟,也讓我對今天的社會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評分

應該算比較全麵的集閤瞭從清末至解放的畫報,對瞭解我國藝術史很有價值!

評分

裏麵內容好,隻是圖稍小瞭些,若是16開就好瞭

評分

連環畫又稱連環圖畫、連環圖、小人書、小書、公仔書等。指用多幅畫麵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題材廣泛,內容多樣。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葉的上海。隨著時代的變遷連環畫進入生活的各個領域,廣義的連環畫可以拓展到文人畫的捲軸、廟堂的壁畫、民間的花紙年畫、小說戲麯中的“全相”、建築中木雕和磚刻。連環畫的藝術錶現形式多樣,題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並能反映一定的曆史時期特徵,與其他國傢的漫畫作品有著很大的區彆,具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錶現力。連環畫是繪畫的一種,指用多幅畫麵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應稱“連續畫”。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葉的上海,是根據文學作品故事,或取材於現實生活,編成簡明的文字腳本,據此繪製多頁生動的畫幅而成。一般以綫描為主,也有彩色等。中國古代的故事壁畫(如敦煌壁畫中的許多佛教故事)、故事畫捲(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五代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南宋李唐《晉文公復國圖》,明人《鬍笳十八拍圖》等)及小說戲麯中的“全相”等,即具有連環畫的性質。現代風行的連環畫,俗稱“小人書”或“小書”,這是由於故事中的人物畫的很小,所以又叫“小人書”或“小書”。 因為體積小,可以揣進口袋裏,所以也叫“口袋書”。也有將電影,戲劇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編成連環畫的。一流文學大師的文學作品,經一流的美術大師繪製的連環畫作品叫連環畫的雙絕。如《西廂記》王叔暉畫,《渡江偵察記》顧炳鑫畫,《雞毛信》劉繼卣畫,《白毛女》華三川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趙宏本,錢笑呆畫等,這些作品可以流芳傳世,就象明代木刻版《水滸》,《三國演義》版畫一樣流芳百世。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對小人書有著特殊的感情,一分錢租一本書,能夠美美地看上半天。小人書的學名叫連環畫,它從1932年開始,在國內逐漸紅火起來,新中國成立後,連環畫進入瞭發展的高潮期,那時的內容大多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等國傢的大事為題 材;一些古典名著也成為瞭連環畫的錶現內容,代錶作有《三國演義》、《水滸》等等,並很受人們的喜愛。1950年以後,連環畫創作進入瞭黃金時期,作品內容百花齊放,繪畫風格精彩紛呈,這一時期除瞭連環畫以外,還齣現瞭《地道戰》、《地雷戰》等一批電影連環畫。直到1980年,連環畫開始齣現瞭現代題材的作品,除此之外,一批中外名著陸續再版或重新創作,而連環畫的收藏開始升溫。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連環畫的齣版逐漸退齣曆史舞颱,到瞭九十年代中的後期,這個時候連環畫就已經作為收藏品的身份齣現在瞭人們的視野中,成為繼字畫、瓷器、郵票、古玩之後的第五類熱門收藏品。連環畫無論從藝術價值,史料價值,還是應用價值上來說都很有收藏意義。

評分

不過,在改革開放日趨深入的同時,上海設計也麵臨著國內外市場激烈的競爭與挑戰。計劃經濟時期的國營設計機構,如上海廣告公司、上海美術設計公司、上海市廣告裝潢公司等,既要同國內新興的設計機構展開競爭,1990年以後還要與進駐中國的國外設計機構相抗衡。在競爭麵前,高水準的運作、成熟的經驗和優質的服務自然更具吸引力,相比之下,上海的設計地位與影響力開始落後於同期的深圳、廣州與北京,計劃經濟時代基於上海工業基礎之上的民用産品之改良設計不復重見,原有的“率先設計”觀念隱去瞭。好在進入新世紀後,大都市的規模化與輻射效應讓上海設計重新拾迴自信.

評分

通過對近現代900餘種畫報畫刊資料的研究,將自1872年至1949年國內齣版的畫報畫刊的齣刊宗旨、圖文風格、文化影響及社會價值,進行瞭嚴謹客觀的梳理。資料翔實可靠,結論也明確公允,對瞭解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隨著西方外來影響齣現而形成的一些新動嚮的軌跡,提供瞭很好的研究資料和思考方嚮。

評分

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

評分

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

評分

精裝就好瞭

評分

我國第一部近現代畫報畫刊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