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套装包括:
书名 | 定价 | ISBN |
大国的兴衰(上) | 59 | 9787508637792 |
大国的兴衰(下) | 59 | 9787508637808 |
《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简介
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任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出版有多部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在世界史学界享有颇高声誉。
目录
推荐序 兴衰的秘密/许知远
前 言
*篇
前工业社会
*章 西方的兴起
明代中国
伊斯兰世界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
(1519~1659)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实力与弱点
国际较量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
(1660~1815)
金融革命
地缘政治
赢得战争(1660~1763)
赢得战争(1763~1815)
第二篇
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
(1815~1885)
欧洲之外
英国充当霸主?
“中等强国”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内战与美国
德国的统一
结论
第五章 “中等强国”的危机
(1885~1918)
世界均势的变动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总体战(1914~1918)
第二篇
工业时代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
(1919~1942)
战后国际秩序
战争策源地
法国与英国
幕后超级大国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
(1943~1980)
“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新的战略态势
“冷战”与第三世界
两极世界的解体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历史回顾与思考
平衡发展的中国
进退维谷的日本
得失并存的西欧
矛盾重重的苏联
相对衰落的美国
后记
前言
本书论述的主体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体系以来,5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毋庸赘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那些对国际秩序有巨大影响的、由大国集团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述了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它的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
因此,本书副标题所讲的“军事冲突”,总是与“经济变化”联系起来考查(原书副标题为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在这一时期,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崩溃,一般都是其武装部队长期作战的结果;同时,它也是各国在战时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源的结果。进一步说,从历史背景来看,它也是由于在实际冲突发生以前数十年间,这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与其他一流国家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所致。有鉴于此,本书认为,研究和平时期大国地位如何持续变化,同研究它在战时如何打仗一样重要。
这里提出的论点将在本书正文中详细分析,在此概述如下:
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在不断变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载炮帆船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这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所带来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海军。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和保卫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把它的大部分资源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减弱。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所抵消。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相对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自16世纪西欧进步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目前的美国等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从长期看,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本书论及的“大国的兴衰”情况,可简单概述如下:
*章的论述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础,即考察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及穆斯林在印度的支脉——莫卧儿王朝、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中西欧诸国这些当时的“权势中心”的长处和弱点。16世纪初叶,中西欧诸国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显然未见端倪。但是,东方帝国中的一些国家与欧洲各国相比,尽管显得不可一世、组织得法,但它们都深受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后果之害。这些中央集权制政府都要求其国民统一信仰和实践,不仅要国民信奉一个官方国教,而且在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等领域都有类似要求。在欧洲,由于没有东方式的*高权力机构,各王国和城邦之间争战不已,这就推动人们经常寻求军事变革,而军事变革又有力地推动了在竞争、积极进取的环境中出现的科学技术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欧洲社会碰到的变革阻碍很少,它很顺利地进入了持续向上的螺旋式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军事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使欧洲社会走在了世界其他地区之前。
科技进步和军事竞争推动着欧洲各国以惯有的互不相让、各显其能的方式向前发展。尽管如此,在各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仍可能有一个国家因拥有充足的资源而脱颖而出,国力超出其他国家,控制整个欧洲大陆。在公元1500年以后的大约150年中,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就企图这么做,而欧洲其他强国则竭力阻止哈布斯堡王朝的“争霸”活动——这在第二章中有详细阐述。本书各章在论及一流强国的长处和弱点时,都进行比较分析,即放在影响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变化这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多次战争所造成的后果。
第二章的中心思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们尽管拥有大量资源,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把疆域扩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致使自己日益衰落的经济基础无法维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其他欧洲大国在这些长期战争中也损失巨大,但它们想方设法地(虽很勉强)比哈布斯堡王朝更好地保持了物质资源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平衡。
第三章的内容是发生于1660~1815年的大国之争,但这些战争很难轻易地概括为某个大集团与许多对手之间的竞争。在这个纷乱动荡的时期,西班牙、荷兰等以前的一流强国正沦为二流国家;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5个主要大国脱颖而出,逐渐主宰了18世纪欧洲的外交,并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的联盟(这些联盟的成员变化很快)战争。在这一时期,*初由路易十四、后来又由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是历史上*接近于控制整个欧洲的国家。但是,它的努力总是由于其他强国组成的反对联盟而无法实现,至少是功败垂成。在18世纪初期,供养庞大的常备军和国家舰队耗资巨大,因此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借贷系统的国家(如英国)比金融系统落后的对手,享有多方优势。但是,地理位置这一因素,对于决定大国在许多变幻莫测的斗争中的命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到1815年时,俄国和英国这两个“侧翼”国家已变得十分重要。两国既可随时参与中西欧各国的斗争,又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而不易受这些斗争影响。此外,进入18世纪后,它们都在确保欧洲大陆均势的情况下,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后一点是,在18世纪中叶之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使它更有能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并挫败拿破仑统治欧洲的企图。
在1815年以后的100年中,显著的差别是,长期的联盟战争完全绝迹。在欧洲形成的战略均势,得到了欧洲协调机制下各大国的支持,因为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或试图建立霸主地位。在1815年以后的数十年中,各国政府主要关注的是国内动乱,并在本国所在的大陆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如俄国和美国)。这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不仅使英国在海军力量、殖民地和商业贸易等方面发展到,成为全球强国,而且由于良性的相互影响,还有利于它垄断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生产。然而,19世纪下半叶,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也开始实现工业化,这使国际力量对比逐渐变得不利于传统的一流强国,而有利于那些既有资源,又善于组织利用新生产工具和新技术的国家。在这一时期发生的几场重要战争(如果说克里米亚战争有点牵强,那么美国内战和普法战争等则十分典型)表明,一些国家之所以在战争中失败,是由于它们未能实现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没有基础稳固的基本工业设施来支持其庞大的军队并制造正在改变战争性质的造价昂贵、结构复杂的武器装备。
因此,进入20世纪后,由于科技进步和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快慢不同,国际体系与50年前相比变得更加动荡,更为复杂。其主要表现是:*,1880年后,世界列强为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展开了疯狂的竞争,它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掠夺财富,另一方面是对落后的恐惧;第二,各国在陆地和海洋竞相加强军备;第三,各国政府为了寻求盟友,准备战争,在和平时期纷纷建立固定的军事同盟。然而,在1914年之前的一个时期内,除了各国为殖民地问题争吵不休和发生了多次国际危机外,每10年统计一次的经济力量增长指数表明,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变化不利于已持续了3个世纪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法国、奥匈帝国和刚刚统一的意大利等传统欧洲强国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在竞赛中却逐渐落伍。相比之下,地大物博、横跨大陆的美国和俄国(这个沙皇专制的国家生产效率较低)则脱颖而出。在西欧各国中,可能只有德国有足够的力量跻身于未来世界强国之列。另一方面,日本不想把手伸得太长,只想称霸东亚。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变化将给大英帝国带来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此时,英国确实感到比半个世纪之前更难保卫其全球利益了。
虽然1900年以后50年的主要发展过程可视为两极世界的形成时期,但一些“中等”国家(在第五、六章中将谈到)却多次陷入危机,整个体制的变动也绝非一帆风顺。与之相对的是,*次世界大战中令人目不忍睹、血淋淋的大规模战役,却显示出德意志帝国比沙皇俄国具有某些优势,因为德国的工业生产组织有序,全国上下工作效率很高;而俄国虽然加快了现代化步伐,但仍很落后。在战争的头几个月,德国尽管在东线取得了胜利,在西线却遭到失败,且其盟国在意大利、巴尔干和近东战区也连连败北。由于后来美国出兵,特别是提供经济援助,西方盟国终于拥有战胜其敌对联盟的资源。但是,对所有参战国来说,这都是一场使人精疲力竭的战争。奥匈帝国从地球上消失,俄国发生了革命,德国战败,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也为争取胜利遭受惨重的损失。仅有的例外是日本和美国,前者进一步加强了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后者到1918年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头等强国。
1919年后,美国迅速从国外撤军,布尔什维克掌权后的俄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使基本的经济现实与国际体系之间变得很不协调,其程度甚于本书论及的5个世纪的任何时候。战后,英国和法国的实力虽已削弱,但仍然是国际外交活动的中心。但是,它们的地位到20世纪30年代遇到了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等军国主义化的“修正主义”国家的挑战,德国在欧洲称霸的野心远甚于1914年。从本质上看,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强大的工业国家,而斯大林的苏联也正迅速发展成为超级工业大国。所以,“修正主义”的“中等”强国遇到的难题是,如果它们不想被美苏两个大陆强国超过,就必须迅速对外扩张。对原有的“中等”强国来说,它们的难处在于应对如德国和日本这样的挑战,它们自己的力量很可能也会受到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过程跌宕起伏,却证实了人们对国力衰微的担心。轴心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胜利,但*终无法克服生产资源比“一战”时更为不足的弱点。它们确实占领了法国,削弱了英国,尔后即被同盟国的优势兵力所打败。1943年,人们在数十年前预测的两极世界终于形成,军事力量对比再次变得与全球经济资源布局相一致。
本书*后两章涉及的时代是两极世界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世界的确分为两极。两极世界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多次出现冷战危机,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属于独特类型国家的地位,由于出现了核武器及其远程投射系统而再次得到加强。这说明,当时的战略格局和外交格局已完全不同于20世纪初叶,更不用说19世纪初了。
尽管如此,大国兴衰的进程仍未停止。当然,各大国力量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各不相同,不仅使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也逐渐影响到政治和军事力量对比。从军事上看,美国和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始终是一流强国。由于两国领导人都像摩尼教徒那样站在极端的立场解释国际问题,它们之间的对抗必然导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这是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然而,在上述30年间,世界各国生产能力对比的变化比以前的任何时期都快。在1945年后的10年中,第三世界的工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很小,此后却不断增大。欧洲各国也治愈了战争创伤,成立了欧洲共同体,成为世界的贸易集团。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非常之快,据测算,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苏联。相比之下,美国和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却慢得多,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富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急剧下降。因此,撇开所有的小国不算,只从经济指数上看,多极世界已经再次变为现实,这是不言而喻的。鉴于本书主要探讨战略与经济的相互影响,用*后一章既论述目前各大国军事力量对比与生产能力对比之间的不协调性,又指出中国、日本、欧洲共同体、苏联、美国这当代五大政治经济“力量中心”所面临的问题和机会,看来是适宜的。这五大“力量中心”都想处理好国家拥有的手段与国家目标的关系这一自古有之的难题。大国兴衰的历史绝不会到此完全结束。
由于本书涉及的内容极广,不同的读者将出于不同的目的阅读此书,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些读者将得到他们希望得到的内容:既概括又相当详细地评述过去5个世纪的大国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对各大国地位的影响,以及战略和经济的相互作用这一不变的话题。鉴于本书书名所限,笔者既不论及小国,也不谈小规模的双边战争。同样由于书名所限,本书论述欧洲的笔墨颇多,特别是在中间几章。对于这一课题的专著来说,这是很自然的。
对其他读者来说,特别是对目前那些热心总结“世界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战争发生规律的政治社会学家来说,本书可能不尽如人意。为避免误解,在此必须澄清一点,即本书未述及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发展周期与大规模(或全面)战争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此外,本书也未详细探讨战争起因的一般理论,以及是否由于大国的兴衰才爆发战争。同时,这也不是一部阐述帝国理论、帝国统治的影响(如迈克尔·多伊尔在其出版的《帝国》一书中阐述的那样)或帝国统治
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 现代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 现代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