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的編排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流水賬,而是通過精心的梳理,將一位學者的學術脈絡和人生軌跡勾勒得清晰可見。我原本以為這種編年體的著作會顯得有些刻闆,但作者的筆法非常靈活,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尤其是那些關鍵節點,比如先生在某個時期做齣的重要學術突破,或是參與瞭哪些重要的學術會議,都被置於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這種處理方式,讓讀者不僅能看到“發生瞭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書中穿插的許多史料和文獻引用,都像是為理解這位大傢的人生軌跡提供瞭絕佳的注腳,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整體來說,它提供瞭一種立體、多維度的視角,去看待一位學者的成長與貢獻。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份時間錶。它更像是一部微觀的曆史,通過嚴先生一生的側麵,摺射齣瞭那個時代學術界的風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考究,很多我原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書中卻被追溯到瞭源頭,展示瞭其中蘊含的巨大努力和學術堅持。比如,書中對於不同階段的研究方嚮轉變的敘述,並非簡單地羅列齣他發錶瞭哪些文章,而是深入探討瞭促成這些轉變的內在驅動力——是新史料的發現,是與同行的交流,還是對既有理論的反思?這種層層遞進的剖析,使得人物形象變得鮮活而立體。對於一個對學術史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窗口,去窺見學術研究背後的艱辛與樂趣。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編年史會不會過於關注私生活而忽略瞭學術貢獻。然而,這本書的側重點把握得相當到位。它巧妙地將嚴先生的個人經曆與他的學術成果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互為印證的關係。讀到他人生中的某個低榖期,你再去迴顧他同期發錶的論文,會發現那些文字裏似乎多瞭一層不為人知的堅韌與思考。反之,當他迎來學術上的高峰時,書中也毫不吝嗇地展現瞭其背後團隊的支持和學術環境的培育。這種將“人”與“文”有機結閤的處理,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豐富,既有人文關懷,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可以說,這本書重塑瞭我對“學術傳記”應有的麵貌的理解。
評分閱讀完這部作品,我感受到瞭一種深沉的敬意,這不僅是對嚴耕望先生本人的,也是對那位為我們留下如此珍貴記錄的編纂者。全書的史料紮實,考訂精細,處處體現瞭對曆史的尊重。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生態係統,讓讀者得以一窺特定曆史時期內,學術思想是如何萌芽、發展、碰撞,並最終定型的。它不是孤立地贊美某個人,而是將個體置於時代洪流之中,展現瞭學術共同體的傳承與發展。這種宏大敘事下的精細描摹,讓人在閤上書捲時,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對那位學者及其所處的時代,都有瞭更深一層的感悟與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具有相當的親和力。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高冷難懂,而是用一種近乎敘事性的筆調,娓娓道來。即便涉及一些較為專業的曆史或文獻學議題,作者也總是能用恰當的比喻或清晰的邏輯鏈條,將復雜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即便不具備深厚的背景知識,也能跟上思路。這種“化繁為簡”的敘事能力,極大地拓寬瞭這本書的讀者群體。它既能滿足專業人士對細節的探究欲,也能讓普通愛好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增益和閱讀的樂趣。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證明瞭嚴肅的學術人物傳記也可以擁有流暢且引人入勝的文學質感。
評分1978年戊午 六十二歲
評分書前復配以先人畫像、手澤、藝苑,可謂珠聯璧閤,眾美兼呈。
評分全書根據內容的區彆,分成四編。第一編由7 篇文章組成,集中於陳寅恪先生生平、交遊的考證以及身後事的介紹。第1 篇《陳寅恪1949 年有意赴颱的直接證據》、第2 篇《陳寅恪1949 年去留問題補談》和第3 篇《關於唐筼赴港的新材料》, 探討的是陳寅恪、唐筼夫婦1949 年的去留問題。第1 篇除瞭披露一條最重要的“直接證據”之外,還轉引瞭1949 年5 月10 日陳寅恪先生的一封信作為旁證。此次修訂,恢復瞭這份信的原貌——全文照錄,繁體付排。當然,原函的錯彆字則作瞭必要的訂正——“曾昭倫”應為“曾昭掄”。另一個變化,是對相關的一條注釋增補瞭最新的考辨。第2 篇,主要是改寫瞭幾條注釋。第3 篇原本是第12 篇《往事如煙耐追摹》的一節,《往事如煙耐追摹》在《南方都市報》刊發時,這一節的標題特彆醒目,以至於不少讀者誤認為是兩篇相對獨立的文章。鑒於第12 篇的主體是一篇書評,而這一節是對唐筼女士赴港問題的補充迴憶,這一次索性一分為二,將它單獨成篇。第4 篇《有這樣一本〈寒柳堂集〉》、第5 篇《〈有這樣一本寒柳堂集〉補正》,是對書友張學東君購藏的一冊《寒柳堂集》所作的考證,牽涉的人事自然和該書的作者陳寅恪先生相關,從中正可以看齣陳先生的交遊,其意義絕不止於提升一本書的收藏價值。撰寫這兩篇文章,讓我真正意識到瞭網絡帶來的便利,也再次體驗到瞭友情傳遞的溫暖。收入本書時,對各條注釋進行瞭規範化處理,同時提供瞭最新的信息,如關於張遵騮、王憲鈿夫婦的一篇迴憶文章——“旗人Sogiya ”的博文《永安南裏的張府》。第6 篇《〈夏鼐日記〉裏的“陳寅恪話題”》依次梳理瞭《夏鼐日記》提到陳先生的22 段文字,範圍較陳、夏交往更廣,其中不乏新材料,既可溫故,又可知新。這次除瞭重新核校夏氏日記原文,還補入瞭鄭天挺先生的一則讀書筆記,使得相關內容更趨細密。第7 篇《陳寅恪、唐筼骨灰安葬側記》是對陳氏伉儷身後事的介紹,現根據潘益民君首先公布的陳方恪等緻陳毅函,重寫瞭第3 自然段,注釋也相應地有所調整。原文第六部分,當年是為瞭吸引眼球而添加的,與正題關係不大,這一次全部刪汰。
評分民國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 十九歲
評分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你有屬於自己的本領靠自己生存。 最後在好評一下京東客服
評分資料性很強,精裝亦可
評分民國二十一年壬申(1932年) 十六歲
評分全書根據內容的區彆,分成四編。第一編由7 篇文章組成,集中於陳寅恪先生生平、交遊的考證以及身後事的介紹。第1 篇《陳寅恪1949 年有意赴颱的直接證據》、第2 篇《陳寅恪1949 年去留問題補談》和第3 篇《關於唐筼赴港的新材料》, 探討的是陳寅恪、唐筼夫婦1949 年的去留問題。第1 篇除瞭披露一條最重要的“直接證據”之外,還轉引瞭1949 年5 月10 日陳寅恪先生的一封信作為旁證。此次修訂,恢復瞭這份信的原貌——全文照錄,繁體付排。當然,原函的錯彆字則作瞭必要的訂正——“曾昭倫”應為“曾昭掄”。另一個變化,是對相關的一條注釋增補瞭最新的考辨。第2 篇,主要是改寫瞭幾條注釋。第3 篇原本是第12 篇《往事如煙耐追摹》的一節,《往事如煙耐追摹》在《南方都市報》刊發時,這一節的標題特彆醒目,以至於不少讀者誤認為是兩篇相對獨立的文章。鑒於第12 篇的主體是一篇書評,而這一節是對唐筼女士赴港問題的補充迴憶,這一次索性一分為二,將它單獨成篇。第4 篇《有這樣一本〈寒柳堂集〉》、第5 篇《〈有這樣一本寒柳堂集〉補正》,是對書友張學東君購藏的一冊《寒柳堂集》所作的考證,牽涉的人事自然和該書的作者陳寅恪先生相關,從中正可以看齣陳先生的交遊,其意義絕不止於提升一本書的收藏價值。撰寫這兩篇文章,讓我真正意識到瞭網絡帶來的便利,也再次體驗到瞭友情傳遞的溫暖。收入本書時,對各條注釋進行瞭規範化處理,同時提供瞭最新的信息,如關於張遵騮、王憲鈿夫婦的一篇迴憶文章——“旗人Sogiya ”的博文《永安南裏的張府》。第6 篇《〈夏鼐日記〉裏的“陳寅恪話題”》依次梳理瞭《夏鼐日記》提到陳先生的22 段文字,範圍較陳、夏交往更廣,其中不乏新材料,既可溫故,又可知新。這次除瞭重新核校夏氏日記原文,還補入瞭鄭天挺先生的一則讀書筆記,使得相關內容更趨細密。第7 篇《陳寅恪、唐筼骨灰安葬側記》是對陳氏伉儷身後事的介紹,現根據潘益民君首先公布的陳方恪等緻陳毅函,重寫瞭第3 自然段,注釋也相應地有所調整。原文第六部分,當年是為瞭吸引眼球而添加的,與正題關係不大,這一次全部刪汰。
評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