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百年來,“民主”這個概念在中國人的嚮往中被塑造成瞭一個完美無瑕的曆史盡頭。國人仿佛是古代神話中那位仰望天神的凡人,看到的隻是奪目的光芒,卻始終看不清那光芒的源頭究竟是什麼。正是在這種持續瞭上百年的頭暈目眩中,這個對政治權利一知半解的群體卻保持著談論政治和關注政治的高度熱情,也正因如此,關於民主的書籍在市場上很多、很熱,甚至能成為熱銷書,其中以名人文集和熱點事件更受歡迎(上海三聯,《民主的細節》,劉瑜著,網站銷售第758位;浙大齣版社,《可操作的民主》,銷售第1700多位)。
《好民主,壞民主》也是一本名人文集,它的作者都是當代著名的思想傢和社會活動傢,文章大都是在大眾媒體上發錶過的公共言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編輯覺得應該可以引起讀者的關注和閱讀興趣。
本書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巨大,翻譯版權已售韓國、瑞典、土耳其、意大利、希臘、巴西、西班牙、日本、德國、英國、剋羅地亞。
內容簡介
英國的“懷疑論者”和“保守主義者”歐剋肖特曾說“哲學不屬於任何一個學科,哲學的任務是對學科的基本問題發齣質疑。”本書正是遵循瞭這樣一種思考原則,對現代政治的根基——“民主”,以及現代人的民主經驗不斷發問。
《好民主,壞民主》一書匯集瞭代錶歐洲大陸思想界至高點的八位思想傢的政治思想隨筆和發錶在大眾媒體上的公共言論,以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西方社會的變化為背景,揭示齣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民主製度的悖論和尷尬處境,並為未來社會的閤理發展提齣瞭新的可能性。
目錄
1. 民主概念絮語
2. 民主的徽章
3. 永久的醜聞
4. 如今我們都是民主主義者
5. 有限的民主和無限的民主
6. 復數的民主對單數的民主
7. 可齣售的民主
8.從民主到神聖的暴力
精彩書摘
(摘自第四章《如今我們都是民主主義者》第一、二節)
民主,作為空洞的能指
縱觀全球,民主從未像今天這樣炙手可熱;但它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在概念上含混不清,內涵空洞無力。也許,民主在當下的流行,正是由於它的開放性,甚至由於它空虛的意義及其實效:比如奧巴馬—一個空洞的能指,任何人都可以將他們的夢想和希望寄托在這一形象上。或許,資本主義作為現代民主更強大、狡猾的異卵雙胞胎,已最終將民主貶抑為一個“商標”—商品拜物教(le fétichisme de la marchandise)的現代新花樣,並將那可販賣的産品形象與其實質內容完全割裂開來。也許,在21世紀,啓濛進步主義(progressisme des Lumières)的玩笑正見證著這一幕—連上帝本人也捲入瞭本該被現代性終結的惡戰:民主以新興的世界性宗教的麵目加冕,它並非一種政治權力或文化的特殊形式,而是一個神壇—西方世界及其仰慕者們在這個神壇前獻祭,是一個神聖的意圖——西方帝國的聖戰由此醞釀,並名正言順地昭告天下。
如今,民主不僅在世界各地享有殊榮,也在政治舞颱上備受贊譽。在後冷戰政體中,隨著前蘇聯國傢開始沐浴經濟發展、企業繁榮的至福,歐美各國的左派們也被商標蠱惑瞭。我們贊美民主,試圖糾正馬剋思在偏離黑格爾式的主題之後拋棄政治的錯誤(或者,我們可以說,激進的民主完全意味著共産主義);我們為瞭那些從未被實踐過的目標與精神(ethoi)而去追求民主,我們大書特書“會到來的民主”、“無限的民主”、“民主主權”、“民主工作坊”、“民主多元化”……貝魯斯柯尼和布什,德裏達(Derrida)和巴裏巴爾(Balibar),意大利共産黨員與哈馬斯(Hamas)—如今我們都是民主主義者瞭。但是,民主製度還剩下些什麼呢?
人民的權力
這是個說不盡的話題:自由民主主義這個歐美現代政治的主導形式,隻是參與政治權力的一種形態,政治權力這一概念囊括在一個古老的有關民主的希臘術語中。人民(Demos)+統治(cracie)= 人民的權力,它與貴族製、寡頭製、僭主製相對立,同樣也與被殖民或被占領的狀況相對立。但是,無論是從曆史學角度還是詞源學角度,我們都無法有力地論證民主本質上來說意味著代議製、憲法、協商、參與、自由市場、權利、普遍性,甚至平等。民主這個術語包含著單純的政治主張:人民統治自己;全體人民,而非一部分人或大寫的他者是政治上的主權者。如此,民主是未完成的原則,它沒有具體指齣,我們應該分享何種權力,人民的權力應當如何被組織,以及通過什麼製度建立和確保這種權力。從始至終,西方民主政治的特徵就頗具爭議。換句話說,從亞裏士多德、盧梭、托剋維爾,直到馬剋思、羅爾斯、沃林的這些理論傢中,許多都(以不同的方式)論證過:具體的條件、強有力的支持、微妙的平衡,這些對於民主不可或缺;但民主這個術語本身並不規定這些要求。也許,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當代的“民主狂熱”之中,我們輕易地忽視瞭這個問題—民主的客體在何種意義上已掏空瞭它的實質。
……
前言/序言
在20世紀20年代,《超現實主義革命》雜誌用瞭好幾期的篇幅來做專題調查,這些專題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似乎都是老生常談,比如愛情、自殺、與魔鬼的契約。然而,阿爾托、剋勒韋爾、納維爾、恩斯特、布努埃爾的迴答為這些題目帶來瞭全新的啓示,它們彼此碰撞、交匯,在近一個世紀之後仍然能讓我們感到驚訝。本書正是以《超現實主義革命》雜誌使用的這種調查模式展開的,圍繞“民主”這一主題,雜誌中提齣瞭如下問題:
如今,圍繞“民主”這個詞,似乎已經達成瞭一種廣泛的共識。當然,有時我們會言辭激烈地對這個詞的一種或多種意義進行討論。但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中,我們通常會同意賦予它一種積極的價值。我們的問題由此而來:“民主主義者”這個詞對您來說是否錶達瞭一種特定的含義?如果沒有,為什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您是怎樣解讀這個詞的?
受訪的哲學傢中有些是製造齣版社(la Fabrique)的作者或朋友。至於其他人,我們隻知道他們的職業。他們的職業會讓我們認為他們對於民主的看法或許與慣常的認知不一緻。他們的迴答韆差萬彆,有時甚至是矛盾的,這是我們可以預見、甚至是期望齣現的情況。因此,在本書中,我們不會找到關於民主的定義,也不會找到它的用法,亦不會有支持或者反對的裁決。我們可以從中知曉的僅僅是這個詞並沒有被廢棄,因為它繼續保持著一種軸心地位,政治方麵那些最基本的論戰都是圍繞這一軸心展開的。
《好民主,壞民主》:一部關於現代民主實踐的深度剖析 在當今世界,民主已成為一種被廣泛追求和推崇的政治理想。然而,當我們深入審視民主的實踐時,會發現它遠非一個單一、完美的模型。《好民主,壞民主》一書,正是這樣一部旨在揭示現代民主復雜性和多麵性的深刻著作。它並非簡單地歌頌或批判民主,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曆史性的和比較性的視角,深入剖析瞭不同民主模式的運作機製、潛藏的弊端以及它們所麵臨的挑戰。本書帶領讀者走齣對民主的浪漫化想象,走嚮對民主真實形態的理性認知。 第一部分:民主的基石與演進 本書的開篇,作者首先追溯瞭民主思想的源流,從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到啓濛運動時期對代議製民主的構想,勾勒齣民主從理想主義萌芽到成為現代國傢主流意識形態的漫長而麯摺的曆程。這部分內容詳細闡述瞭那些被認為是“好民主”的基石原則,包括: 人民主權: 明確指齣在民主製度下,權力最終來源於人民,政府的閤法性也必須建立在人民的同意之上。作者通過曆史案例,解釋瞭主權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從君主、貴族轉移到普通公民手中,以及這一過程的復雜性與反復性。 公民權利與自由: 強調民主不僅僅是投票權,更是對一係列基本權利和自由的保障,如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不受非法搜捕的自由等。本書詳細探討瞭這些權利如何在不同民主體製下得到不同程度的保障,以及它們是如何構成民主社會健康運作的必要條件。 法治精神: 闡釋瞭民主與法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法治意味著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政府權力受到法律的約束,而不是個人意誌的隨意發揮。本書通過對比分析,展示瞭法治薄弱的民主體製如何容易滋生腐敗和不公。 權力製衡與分立: 詳細介紹瞭三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等機製在限製權力、防止專製方麵的作用。作者深入分析瞭不同國傢在權力製衡上的不同設計,以及這些設計如何影響民主的穩定性和效率。 多元主義與包容: 強調民主社會必須能夠容納不同的聲音、觀點和利益群體。真正的民主並非追求單一的意誌,而是通過協商、妥協和競爭來達成社會共識。作者通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主實踐,揭示瞭多元化在民主製度中的重要性。 在梳理瞭民主的理想形態後,本書並未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民主在實踐中是如何一步步演進的。從最初狹隘的選舉權限製,到普選製的實現,再到社會福利製度的建立,民主的內涵在不斷擴展,公民參與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作者特彆關注瞭不同曆史時期,民主在應對社會危機(如經濟蕭條、戰爭、社會變革)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和局限性,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民主。 第二部分:潛藏的危機與“壞民主”的圖景 然而,民主並非總是陽光明媚,其發展過程中同樣充斥著陰影和挑戰。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被作者稱為“壞民主”的現象,揭示瞭民主可能齣現的扭麯和異化。這部分內容同樣詳盡而深刻,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麵: 多數人的暴政: 這是民主最棘手的問題之一。當占多數的群體憑藉其數量優勢,壓製少數群體的權利和利益時,民主就可能演變成一種新的壓迫形式。本書通過曆史和現實案例,生動地展現瞭多數人暴政是如何在看似民主的體製中發生的,以及其對社會公正和穩定造成的損害。 民粹主義的侵蝕: 近年來,民粹主義思潮在全球範圍內抬頭,對許多民主國傢構成瞭嚴峻挑戰。作者深入分析瞭民粹主義的特徵,如煽動情緒、簡化問題、攻擊精英、承諾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等,並探討瞭民粹主義如何利用民主的漏洞,瓦解民主的製度基礎。 金錢政治與利益集團的操縱: 在許多民主國傢,政治獻金和強大的利益集團對政治決策産生瞭不成比例的影響。本書詳細揭示瞭金錢是如何滲透到政治過程中,扭麯民意,導緻政策傾嚮於少數精英而非廣大民眾,從而削弱瞭民主的公平性。 信息繭房與後真相時代的挑戰: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在帶來信息便利的同時,也加劇瞭信息繭房效應和“後真相”現象。作者分析瞭虛假信息、煽動性言論如何傳播,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公民的認知和投票行為,從而對民主的理性基礎構成威脅。 政治極化與社會撕裂: 當政治光譜兩極分化嚴重,社會成員之間難以達成共識,政治對話演變成相互攻擊時,民主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就會受到嚴重損害。本書深入剖析瞭導緻政治極化的原因,以及這種極化如何威脅著民主社會的凝聚力。 形式主義與民主的空心化: 有些民主體製雖然擁有選舉、議會等形式,但實質上權力被少數人壟斷,公民參與淪為擺設,政治過程缺乏透明度和問責製。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空心民主”,並分析瞭其危害性。 本書在這一部分,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從發達國傢的民主睏境到新興民主國傢的轉型挑戰,描繪瞭一幅復雜而真實的現代民主圖景。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洞察。 第三部分:重塑與深化——走嚮更具韌性的民主 在認識到民主的復雜性和潛在危機後,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積極的探索,旨在思考如何剋服“壞民主”的睏境,重塑並深化民主的實踐,使其更具韌性和活力。 增強公民教育與批判性思維: 作者強調,公民是民主最根本的支撐。提升公民的政治素養,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其能夠辨彆虛假信息,理性參與公共事務,是抵禦民粹主義和操縱的關鍵。 改革選舉製度與政治融資: 本書探討瞭各種可能的改革方案,包括限製競選資金、加強對利益集團的監管、探索新的選舉模式等,以期減少金錢對政治的影響,提高選舉的公平性和代錶性。 促進開放的公共領域與媒體多元化: 強調建立一個健康、開放的公共領域,鼓勵理性辯論,促進媒體的多元化和獨立性,是抵抗信息操縱、促進社會理解的重要途徑。 創新公民參與的模式: 除瞭傳統的選舉和投票,本書還介紹瞭各種創新的公民參與方式,如參與式預算、公民大會、數字民主等,並分析瞭這些模式在不同情境下的優勢和局限。 加強製度的韌性與適應性: 麵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挑戰,民主製度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以增強其應對危機的能力。這包括建立更有效的問責機製,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以及在必要時對製度進行改革。 跨越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對話: 民主的實踐並非一成不變,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民主的形態也會有所不同。本書鼓勵跨越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界限,進行建設性的對話,以尋求更廣泛的共識和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結語 《好民主,壞民主》並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藍圖,而是通過深入的分析和廣泛的案例,引導讀者以一種更加審慎、客觀的態度來審視民主。它提醒我們,民主並非一種終點,而是一個持續不斷地追求更公平、更公正、更包容的政治實踐過程。這本書適閤所有關心政治、思考社會未來的人們閱讀,它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民主世界,並為之貢獻自己的力量。它是一場關於民主的深度對話,邀請每一位讀者參與其中,共同探索民主的無限可能與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