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姜维公,1962年生,现任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院长兼图书馆馆长,长春师范学院东北民族与疆域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省级教学名师;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从事秦汉制度史、隋唐政治史、东北民族边疆史。主要著作:《东北历史地理简论》《汉代学制研究》《汉唐历史研究》等。
整体而言,这部《柳边纪略·龙沙纪略·宁古塔纪略(外三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边疆史著作。它不仅内容翔实、考证严谨,而且叙事生动、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所持的客观公正的态度,既看到了边疆的繁荣与发展,也看到了其中的矛盾与冲突。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往往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我从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培养了对历史的独立思考能力。作者对于不同史料的运用和辨析,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撰写此书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这部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的绝佳窗口。
评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相互作用的描写。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会过于关注政治和军事事件,而忽略了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但在这部书中,作者将地理因素与历史叙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历史事件会发生,为什么某些民族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发展壮大。例如,关于黑龙江流域的描写,就让我明白了那里严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地理,更是将地理环境作为一种动态的力量,去分析它如何影响了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这种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边疆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部文库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所收录的“外三种”篇章,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其中一篇关于吉林地区边境贸易的书写,就让我对清朝时期东北边疆的经济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边疆地区主要是军事和政治的前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济活动在边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对皮货、人参等特色商品的贸易路线、交易方式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边疆地区与内地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我了解到,正是这些贸易活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人口增长,也为中央王朝带来了丰厚的税收。作者的笔触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叙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从中看到了当时边疆商人活跃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如何将东北的特产销往各地。这种对经济史的关注,让我对边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评分总的来说,这部【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东北边疆卷八】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它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扎实的史料考证、生动的叙事风格,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的窗户。书中关于《柳边纪略》、《龙沙纪略》、《宁古塔纪略》以及其他篇章的论述,都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民族以及地理环境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从中感受到了边疆人民的坚韧与智慧,也理解了中国边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它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沉的热爱和更广阔的视野。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边疆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部《柳边纪略·龙沙纪略·宁古塔纪略(外三种)》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国东北边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交融与冲突、王朝的兴衰与更迭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首先,《柳边纪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种近乎全景的方式,描绘了明清时期东北边疆的地理风貌、物产资源以及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柳边”这一地理概念的详细阐释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识,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迁徙的印记。书中对边疆的军事防御、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描述,都极具史料价值。我能够想象出当时边疆将士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巡逻的场景,也能感受到商旅往来带来的异域风情。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边疆的艰辛与壮阔。书中对于边疆民族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习俗的细致描绘,也让我对这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看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整部《柳边纪略》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对东北边疆的认知也因此变得立体而丰满。
评分《宁古塔纪略》则为我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东北边疆景象。这里的叙述更加侧重于清朝建立初期,宁古塔作为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的地位。我被书中描绘的严酷环境和充满挑战的生存条件所打动。作者对于宁古塔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当地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这个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地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关于流放制度的记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严酷的政治环境。我能够想象那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官员和文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度过他们的岁月,他们又留下了怎样的文字和思想。这种历史的残酷性与人性的坚韧,在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此外,书中对宁古塔地区的满族以及其他民族的社会生活、祭祀习俗以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从中看到了不同民族在边疆地区的共存与融合,也看到了边疆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读完《宁古塔纪略》,我对于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模式,以及边疆地区所承受的历史压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部文库的价值还在于其提供了一个多视角的历史解读。书中并没有仅仅采用单一的官方史料,而是综合了地方志、笔记、传记、甚至是民间传说等多种材料,力图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生动的历史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细节的挖掘,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历史真相。例如,关于边疆地区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就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的个体。作者这种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以及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感敬佩。这部书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宝贵财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拓宽视野、深化理解的绝佳机会。
评分《龙沙纪略》的阅读体验更是让我心潮澎湃。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更加紧凑,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被书中描绘的广阔草原、浩瀚森林所震撼,更被其中发生的一幕幕历史事件所吸引。从古代的游牧民族到后来的满族崛起,再到清朝与沙俄的边界冲突,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记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龙沙”这一地域名称的演变过程,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次次重大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仿佛看到了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雄姿,也看到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壮举。书中对清朝与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争夺,以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段重要的外交史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龙沙纪略》,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体验到了历史的跌宕起伏和民族命运的沧桑变幻。书中对于边疆地区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与人文历史紧密结合,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不仅仅是战略要地,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的家园。
评分另一篇关于黑龙江流域土著民族的考察,则让我领略到了中国边疆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作者以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对这些民族的语言、信仰、社会组织以及与外界的互动进行了深入的描绘。我被书中关于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所吸引,看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也看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世界。作者在叙述中,非常注重对这些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力图呈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民族群像。我从中了解到,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与中原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文化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让我更加珍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也让我对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有了更深的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边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区域,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基因的宝库。
评分还有一篇关于清代边疆移民的记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普通人的命运。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时期,大量汉族人口向东北边疆移民的动因、路线、定居方式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我被书中描绘的移民们背井离乡,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场景所打动。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移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自然灾害、疾病以及与当地民族的矛盾等,但更突出了他们的坚韧和奋斗精神。我从中看到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以人为本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共情。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的写照。
评分【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东北边疆卷八】柳边纪略·龙沙纪略·宁古塔纪略(外三种)
评分书不错,好好
评分?好
评分书脚磨破了但还是不错的。
评分书脚磨破了但还是不错的。
评分【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东北边疆卷八】柳边纪略·龙沙纪略·宁古塔纪略(外三种)
评分作为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的倡导者,王国维把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国文字两大部分,从而奠定了战国文字分区域研究的格局。他在《史籀篇疏证序》中说:“《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问西土文字也。至许书所出古文,即孔子壁中书,其体与籀文、篆文颇不相近,六国遗器亦然。壁中占文者,周秦间东土文字也。”但同为二分法,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则分南北二系。
评分作为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的倡导者,王国维把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国文字两大部分,从而奠定了战国文字分区域研究的格局。他在《史籀篇疏证序》中说:“《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问西土文字也。至许书所出古文,即孔子壁中书,其体与籀文、篆文颇不相近,六国遗器亦然。壁中占文者,周秦间东土文字也。”但同为二分法,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则分南北二系。
评分这套丛书非常好,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