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

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兆成 著,王兆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历史研究
  • 茶文化
  • 历史学家
  • 期刊
  • 2012
  • 文史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66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97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主要内容包括:孔强生访问整理 “飞虎队”口述历史:李继贤访谈、杨倩如修理 冉昭德日记(三)、陈高华 北大五年(1955-1960年)、千里 李埏先生在“文革”中(四)、苏双碧 我在北京历史学会和下乡搞“四清”、张家康 另一个汪精卫、肖晓飞 伪满洲国的幕后操纵者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双反”运动期间,学生中间要互相揭发批判,还要对老师揭发批判。和“反右”一样,除了上课以外,其余时间都用来搞运动。晚上还要加班,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星期天也不能休息。上课实际上是走过场,讲课的老师提心吊胆,听课的学生心不在焉,考试、考查一概取消。
  ——陈高华《北大五年(1955—1960年)》
  
  陈建中在骨子里是个民族主义者。当年在中六组与美方合作心战广播时,他就多次教导下属与美方合作要坚守国家立场,绝不能奉迎迁就,更不可看洋人脸色。他对“台独”也是深恶痛绝。1990年秋,陈建中在得到台湾当局默许后,从香港直飞北京。当陈、习两位八旬老人在钓鱼台国宾馆重逢时,双方久久相拥,泣不成声。那一刻,不知陈老先生是否还会记起他当年的联战?
  ——谷晓晖《陈建中与中六组》

目录

卷首语
王学典 史学理论研究路向再反思

历史现场
孔强生访问整理 “飞虎队”口述历史:李继贤访谈
杨倩如修理 冉昭德日记(三)

学坛述往
陈高华 北大五年(1955-1960年)
千里 李埏先生在“文革”中(四)
苏双碧 我在北京历史学会和下乡搞“四清”

重读民国史
张家康 另一个汪精卫
肖晓飞 伪满洲国的幕后操纵者

人物春秋
刘婷 顾颉刚与他生命中的四位女性
王蕾 伊人独憔悴——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

史论沙龙
步国荣 专业之外的无知与偏见——20世纪70年代留美中国学者访华言论


旧案重审
董立功 也谈胡适的“战犯”头衔

公私档案
谷晓晖 陈建中与中六组
散木 李劫人书信中的四川“大饥荒” (上)


掌故钩沉
王丹誉 中国古代的“另类官场”
陈古彪 “外交儿戏”两种

精彩书摘

  这个村的大队长、支部书记都是复员军人,支部书记老张还是抗芙拨朝志愿军中的三级英雄。但因为他们是大队长、支部书记,他们在“四清”运动中就理所当然是革命对象了。工作组发动群众对他们进行揭发时,揭出他们多吃、多占等一系列耸人听闻的事情。比如大队亏缺几万斤粮食,过春节时队干部每人私分了几十斤肉。但拿这些材料和大队长、支部书记见面时,他们却大多不认账,任凭群众怎样批斗,也不多承认一点。碰到这种硬骨头,工作组有点头疼。春节放假回家时,因为我当时还没有成家,就o告奋勇留守村里,自己用火炉烧点东西吃。工作组离村前,队长授意同志们给我买了一些年货存着,几位细心的女同志还去买了许多零食,说无聊时就嗑瓜子。大年初一那天,有人来报告,说大队长邀集一帮人在队部开会。我觉得有点蹊跷,工作队进村后,生产队、大队都安排了抓生产的干部,而且明确规定,队干部一切活动都要取得工作组同意。大队长怎么能私自召开会议。当我赶到会场时,已是正午时分,大家已经散会。这件事不大也不小,如果不问清楚,大队人马回来之后不好交代。于是我让人去把大队长找来,一见面他就道歉,说不知道我没有走,所以事先没有向我报告。我问他为什么要开这个会,他说马上开春,小麦要施返青肥,工作组回来后,运动任务大,怕没有那么多时间,就动员社员把肥先送到地里去。我问他除此以外还谈了些什么,他发誓绝没有说过一句埋怨运动或对运动不满的话。我让他坐下,说他至少想借此表示一下我这个大队长还没撤,工作还在抓。对这一点,他不太否认,因为我没有说他对抗工作组,他还能接受得了。
  可是,这件事却使我想起一个问题,设若大队长讲的话是真的,他开会的目的确实是因为春耕,那么,对这个干部和这件事应作如何评价。这又使我联想到村里另一名主要干部,即支部书记老张。他态度不好,顶撞了工作组,被停职反省。但是揭发他的问题时,群众在工作组的鼓动下慷慨激昂,揭了许多问题,可是一梳辫子,却大多是不能落实和上不了纲的,也就是落实的都算不了什么大问题。现在他在家里就经营他那点宅基地,其他什么也不干。原以为他民愤很大,可是民愤在哪里?还不是来自工作组的煽动。大年初二的晚上,我让人去把他请来,让他平心静气地谈谈村里的情况以及他的想法。他问我想听什么,我说什么都想听。他说,这个村里困难时期饿死了十多个人,可是当时粮食搞一平二调,大队收下粮食还来不及分给老百姓一上面就来拉走了,说群众不够吃再补回来。开春粮食家家都奇缺,原先有点病的,不经饿,就饿死了。这些都是上面干的,现在都怪生产队长,实在也不太公平。我问他们家里怎么样。他说老父亲生病在床,没有钱治疗,家里没有粮食,靠小孩他妈去挖野菜。老父亲有病咽不下野菜,一家人干着急,要不是靠一个侄儿在北京工厂当工人,每月捎回来点粮食,父亲不也会饿死吗?他讲了他家的情况,也讲了他自己的情况。大跃进时期他并不在村里,是在通县一个厂里烧锅炉,三年困难开始后,他被遣散回来。1961年冬天社教运动调整班子时他才当支部书记的。村里饿死人时,他还没有当支书。不过,他对村干部难当,颇具同情。他说工作难做,百姓连种植自由都没有,更谈不上分配了,怎么能有积极性,谁种地不是为了过好日子,种地过不了好日子,谁种?最后,他说感谢工作组罢了他的官,让他休息一下。他说给我扣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可我连什么叫资本主义都不知道,连卖两个鸡蛋都是资本主义,有条件吃点好的也叫资产阶级思想。那么,咱们无产阶级都注定要吃坏的,要永远过穷日子?
  ……

前言/序言


《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汇聚了当代史学界的一系列精彩篇章,如同一次深入浅出的学术茶叙,邀请读者一同品味历史的厚重与鲜活。本辑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学术议题,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力求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捕捉个体命运的微光,在细致的史料考证中揭示宏观历史的脉络。 本辑文章的作者们,皆是活跃在历史研究前沿的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视角,对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解读。有对古代文明的深度挖掘,试图还原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社会生活细节;有对近代转型时期的精细剖析,探究其深层动因和复杂影响;更有对现当代历史进程的敏锐观察,力图在纷繁的现象中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规律。 在文章的选材上,本辑力求兼顾学术的深度与思想的广度。读者将有机会接触到关于政治制度演变、经济结构变迁、思想文化交流、社会生活变迁等多个维度的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是对既有史学观点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多元和立体的历史认知。 例如,在对古代社会的探索中,有学者关注特定地区或族群的物质文化遗存,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这类研究以小见大,从微观层面折射出宏观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历史研究的无穷魅力。 而在近代史的研究领域,本辑的文章则着重于对一些关键性历史转折点的深入探讨。有对革命运动的内在逻辑和复杂性的再审视,分析其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和实践演变;有对启蒙思潮在东亚传播及其本土化过程的细致梳理,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更有对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在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与挑战的剖析,揭示了历史进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的探索与斗争。 对于现当代历史的研究,本辑同样不乏前沿的探索。有学者关注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构建,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和历史演变;有对新兴社会思潮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探究其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驱动作用;更有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档案解密与深入解读,为我们还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纠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误解或偏见。 《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不仅是一次学术的展示,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每一篇文章都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严谨的逻辑为支撑,以开放的心态为引领,激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层思考。它鼓励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历史,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展望未来。 本辑的编排也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在内容的逻辑性和阅读的流畅性之间取得平衡。不同主题的文章穿插其中,既能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展现史学研究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我们相信,阅读本辑内容,无论是对于历史学的专业研究者,还是对于关注历史的普通读者,都将是一次富有启迪和收获的体验。它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丰富、更加 nuanced 的历史世界,感受历史的温度与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翻开一本新书,我总会习惯性地寻找作者的“声音”。在《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中,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却又似乎交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有些作者的笔触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历史问题梳理得清晰明了;有些则如奔腾的江河,气势磅礴,将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最喜欢的就是那些能够激发我思考的文章。它们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导我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这本书就像一个思想的集市,汇聚了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视角的审视,让我得以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接触到前沿的历史研究成果。我特别期待那些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探讨,因为这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生成过程,以及历史研究的内在逻辑。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历史思想的参与者。

评分

我曾经以为,历史研究是属于少数“精英”的领域,普通人很难窥其门径。然而,《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亲切而又不失学术深度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历史研究的魅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透过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的真相。我尤其喜欢那些聚焦于“边缘人物”或“被遗忘的事件”的文章,它们填补了我认知上的空白,让我看到了历史更全面、更立体的一面。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思考作者的意图,品味历史的沉淀。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解剖室”,在专家的指导下,细致地观察着历史的肌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传奇,更有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提供借鉴。而《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溯,但它又不仅仅是回溯,更是对当下现实的映照。我喜欢那些能够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连接的文章,它们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当下意义。比如,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与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某些问题,是否存在某种相似之处?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开始更深刻地思考历史的周期性,以及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历史,也得以审视我们自身。我特别期待那些关于历史观的探讨,因为那有助于我建立更成熟、更全面的历史认知。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情有独钟,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小之处,往往蕴藏着更深刻的洞察。当我在《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中看到那些标题,心中便涌起一股期待,仿佛在寻找某种失落的拼图。书中的文章,即便主题各异,但都散发着一种共通的气质——那就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真相的执着。我并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于那些过于晦涩的学术争论,我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精髓,但我依然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并非只是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将历史人物、事件还原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叙事巧妙结合的篇章,它们就像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百态。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读”历史,更是在“感受”历史,在与那些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与书中的世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而《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恰恰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受。书中的文章,无论篇幅长短,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我喜欢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阅读的篇章,而在每一个篇章中,都能找到知识的亮点。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的文章,它们并非直接灌输知识,而是提出问题,引导我独立探索。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历史,更是在“想”历史,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而这本书,只是我探索旅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

评分

读完《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中的某一篇,我久久不能平静。它所探讨的那个历史话题,虽然我之前也曾有所了解,但作者的解读方式却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仅是复述史实,更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揣摩他们的动机,去理解他们的选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亲历了那段历史,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块引玉之砖,激发了我对历史更深层次的探索。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反思”色彩的文章,它们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永远是处于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的。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以“茶座”为名,似乎预示着某种轻松甚至娱乐化的倾向。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是一种将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完美结合的典范。书中收录的文章,无论主题如何,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深刻的知识。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历史误读”或“被忽略的史实”的讨论,它们让我看到,历史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与解读空间。这种视角,让我对历史保持着一份开放的心态,也让我更加敬畏历史研究本身。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参与一场关于历史的“头脑风暴”,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

评分

我对于那些能够揭示历史“另一面”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好奇。在《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中,我找到了这种期待的满足。书中很多篇章,并没有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伟人或重大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比如普通人的生活、地方性的历史记忆,甚至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种“微观”的切入方式,反而让我看到了历史更真实的脉络。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生动故事的作者,他们用自己的笔触,让历史的尘埃重新焕发光彩。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历史的“探险家”,在作者的引导下,不断发掘着那些被遗忘的宝藏。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波澜壮阔的史诗,更在于那些细水长流的生活片段。

评分

拿到这本《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的时候,我正沉浸在另一个关于古代神话的深邃探讨中,心里还在回味那些远古的传说。没想到,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带着历史的温润气息,悄然闯入了我的阅读视野。它不像那些堆砌史料、讲究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生活的方式,邀请读者走进历史的殿堂。翻开目录,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映入眼帘,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的历史学家,而这本书,似乎给了他们一个休憩、交流、分享的平台,一个“茶座”。想象一下,在午后的阳光下,围坐一桌,或品茗,或品茶点,谈论的却是千百年前的王朝更迭、风云人物,抑或是那些被时光淹没的细碎生活片段。这种感觉,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它打破了历史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甚至可以化为一杯温热的茶,在唇齿间留下悠长的回味。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关于日常生活史的篇章,因为那最能体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最能让我感受到历史与我们的连接。

评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厚重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暂时逃离了喧嚣,沉浸在历史的静谧之中。我喜欢它那种“茶座”的氛围,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生活的温度。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娓娓讲述着那些尘封的往事,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智慧与人性的光辉。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细微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文章,它们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人性化”一面。例如,某个朝代的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到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某场战争的爆发,又如何在民间留下深刻的印记。这种视角,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故事。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醇厚的老茶,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评分

书本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给个赞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内容较浅,适合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插座读起来很轻松

评分

很喜欢《历史学家茶座》,希望坚持下去,并能按时出版。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内容较浅,适合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插座读起来很轻松

评分

看自己是否感兴趣。整体还可以吧

评分

还回来来来啦咯啦咯啦咯啦啦啦

评分

很喜欢《历史学家茶座》,希望坚持下去,并能按时出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