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综合、领域、专题、区域、靠前五个角度,系统梳理了《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制造业整体发展、十大重点领域突破、重点工作推进、重点区域布局的进展情况,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举措。本书体系完整,逻辑严谨,深入浅出,不仅是各级政府科学务实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性、指导性读本,也是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组织参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工作的参考工具。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编著 战略咨询委由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祥担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品质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优选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与标准、产业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及企业家组成。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来阅读这本书,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的一份战略 blueprint。2016年的版本,对于我而言,是理解中国制造业演进轨迹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制造”如何从低端劳动密集型向高端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路径描绘很感兴趣。它没有回避挑战,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瓶颈,例如关键零部件的对外依赖、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等。但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比如强调自主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及通过国际合作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书中对产业升级的各个细分领域,如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和目标设定,这让我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不是一份空洞的宣言,而是充满具体指标和实施建议的行动指南。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制造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思考和战略布局,以及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作为一个曾经在制造业一线工作过的工程师,我带着一种既熟悉又期待的眼光去翻阅《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解读。2016年,当这份蓝皮书出台之际,我就对它所描绘的“强国梦”充满好奇。书中对于“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强调, resonate with me deeply。我深知,没有坚实的基础和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所谓的“制造强国”将是空中楼阁。书中对多个重点领域的分析,比如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些“硬科技”领域的不懈追求。它不仅提出了目标,更指明了实现路径,比如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创新生态的构建。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场系统性的、全方位的变革,需要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的协同发力。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看,这份《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是一部充满了信息量和前瞻性的著作。它以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2016年作为这个规划的起点,其所确定的方向和目标,为理解中国制造业的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我被书中关于“创新驱动”和“质量为本”的理念所打动。它并没有回避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是积极地提出应对之策。书中对各个重点发展领域的详细论述,例如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都让我看到了国家在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一种愿景的描绘,一种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体现,它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翻开这厚重的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感受着中国制造从“大”走向“强”的决心与脚步。2016年,当这份蓝皮书横空出世时,它所描绘的愿景和制定的战略,精准地把握了当时中国经济转型的脉搏。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论述所吸引。书中不仅仅是宏观的规划,更深入地剖析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装备到航空航天装备,每一个领域都充满了令人振奋的细节。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不仅仅在追赶,更在主动引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同时,书中对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的关注,也体现了高度的战略眼光,认识到人才是驱动创新的第一动力,而跨领域的协同更是释放生产力的关键。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政策,更是理解一种国家意志,一种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它为我这样的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评分我是一名对科技发展和产业政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这本书,则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制造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宏伟蓝图。2016年这个时间节点,对于理解这份蓝皮书的初衷和目标尤为重要,它正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书中关于“突破性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欣赏它在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后,所提出的针对性发展战略。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到节能环保装备,再到新能源汽车,每一个领域都被赋予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书中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强调了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一种从产品到品牌的全面跃升。读完之后,我更加坚信,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希望,而这份蓝皮书,正是指引这条道路的重要灯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