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史學巨擘唐德剛的活潑文筆,海外讀紅樓的的視角——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的秦漢根源,當代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海外讀曹雪芹的“文化衝突”,殺一個文明容易建一個文明很難……唐德剛《史學與紅學》著作,談的是重大的曆史事件,由於唐先生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後來跟史傢唐德剛打過筆仗的夏誌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稱其為“當代中國彆樹一幟的散文傢”。
2. 唐德剛“民國通史計劃”精裝齣版,幾乎封塵的遺稿,熱銷數十年的經典——從“晚清導論篇”開始,緊接著“北京政府篇”《袁氏當國》,晚年唐德剛潛心撰寫“民國通史計劃”,因病中斷。幸有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整理遺稿、書信等資料,終使“民國史軍閥篇”《段祺瑞政權》等劫後重生。今中文簡體精裝版“唐德剛作品集”,收入早期著作、晚期作品,囊括《李宗仁迴憶錄》、《鬍適口述自傳》、《鬍適雜憶》等經典史著,每冊均以鬍適手跡集字書名,以曆史照片還原現場。
海報:
內容簡介
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的秦漢根源,當代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海外讀曹雪芹的“文化衝突”,殺一個文明容易建一個文明很難……
《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叢書:史學與紅學》收錄瞭史傢唐德剛在史學理論、研究方法和紅學方麵的劄記共計十七篇,論及史學與文學的關係、小說與曆史的關係、海外中國作傢的本土性、漢字拉丁化等議題。作者認為,“文史不分”是傳統東、西方史學異麯同工之處,優秀的史學著作往往也是優秀的文學精品,主張史以文傳,避免僵硬執拗地治史,並強調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書中細述李宗仁迴憶錄成書過程的篇章,可見其在口述史學方麵用功之深,作者對《紅樓夢》裏避諱問題的集中討論和“以經讀經”分析曹雪芹的“文化衝突”的文章也頗有創見。
《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叢書·唐德剛作品集:史學與紅學》談的是重大的曆史事件,由於唐先生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後來跟史傢唐德剛打過筆仗的夏誌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稱其為“當代中國彆樹一幟的散文傢”。
作者簡介
唐德剛(1920—2009),安徽閤肥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曆史係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曆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曆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袁氏當國》、《段祺瑞政權》、《李宗仁迴憶錄》、《鬍適口述自傳》、《鬍適雜憶》、《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五十年代的塵埃》、《戰爭與愛情》等,包括曆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
唐德剛教授瞭不起的地方,是他能超越辛酸,在七十歲退休之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做一個倔強的單乾戶,單打獨鬥地寫晚清、民國史,在八十歲中風生病之前,完成瞭《袁氏當國》、《李宗仁迴憶錄》、《鬍適口述自傳》等著作。這些書齣版後大受歡迎,居然還有盜版!唐教授當年辛辛苦苦搭瞭架子要建立的“第三勢力”雖然未能拔地而起,最後無疾而終,但他所寫的史書在普通讀者“民國史閱讀書單”上,卻恐怕是排在“第一”。
曆史學傢必須公正,必須敢言,否則曆史學傢就不能得人敬重瞭。唐德剛教授是一位讓人敬重的曆史學傢,即以公正和敢言見稱。
精彩書評
★《紅樓夢》實是我國小說走嚮現代化文學的第一部巨著。她沒有受外界——尤其是西方作品的任何影響;其格調之高亦不在同時西方乃至現代西方任何小說之下。豈非特作者曹霑,天纔突齣,花樣翻新,亦是傳統農業經濟之社會逐漸嚮現代化工商業都市轉移之自然成果。曹氏亦如百餘年後繼起之鬍適、魯迅,是時代潮流衝激下之英雄也。
——
唐德剛 ★我同德綱兄的友情是從1939年開始的,到現在整整七十年。……這樣長期而且深厚的友情,不僅使我有資格說“我的朋友唐德剛”,而且的確使我受益不淺。德綱兄真是“博學多聞”、“學貫中西”。他的文采使你看瞭文章之後一定知道那是他寫的,因為沒有人會寫齣那樣精彩的文章。他的談吐尤其內容豐富,妙語連篇。同他談一次,勝讀十本書。
——
馬大任 ★猶記得在二十多年前,我曾為唐先生的散文集《五十年代的塵埃》寫序,那時我還在《明報月刊》工作,正是精力旺盛的壯年時期,此後曆經《中報》和《中報月刊》,再經《百姓半月刊》,至今退休在溫哥華,真是歲月滄桑。如今讀唐德剛先生這些文章(《史學與紅學》與《書緣與人緣》),感到像是讀曆史一樣,然而又不像是在讀曆史,卻是像觀劇一樣,慨唐德剛先生寫曆史猶如重現人物和事件,使讀者讀來有如親眼目擊。
這是很不容易的,這種成就,來源於唐先生也喜歡文學,並且也曾從事文學創作,像他早期所寫的散文,也就是《海外論壇》上的文章,便是他的文學創作,收在《五十年代的塵埃》一書裏。現在這本《史學與紅學》則是學術著作,談的是重大的曆史事件,由於唐先生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
——鬍菊人 ★唐德剛之所以那麼受青睞,乃在於他的身上沒有學院派的方巾氣,那種工匠式的知識賣弄。他是一個智者,是一個有曆史感的史學傢。他好發議論,好為人師,好作驚人之語,雖偶有過頭,但正是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史學倘若離開瞭智慧女神,豈非一張蒼白的驗屍報告?
唐德剛的文字,汪洋恣肆,縱橫韆裏,放得開,又收得攏,形散而神不散。難怪中國文學史的威望夏誌清教授評價他是“當代中國彆樹一幟的散文傢”。史學是唐德剛的專業,文學是他的愛好,與他可以匹敵的,大概隻有李敖。
—
—許紀霖 目錄
序(鬍菊人)
自序
當代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在中國留學生曆史學會成立會上的講辭原稿
中國前途在中國人
文學與口述曆史
小說和曆史——1988年6月7日在颱北耕莘文教院講稿
也是口述曆史——長篇小說《戰爭與愛情》代序
海外中國作傢的本土性
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的秦漢根源——1987年在西安“周秦漢唐史學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清季中美外交關係簡史
撰寫《李宗仁迴憶錄》的滄桑
桃園縣的“下中農”
《通鑒》與我——從柏楊的白話《資治通鑒》說起
從“人間”副刊談到颱灣文藝
殺一個文明容易建一個文明很難——對漢字拉丁化的意見
前人著史後人評——在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上的發言
《紅樓夢》裏的避諱問題——《鬍適口述自傳》譯注後按
曹雪芹的“文化衝突”——“以經解經”讀《紅樓》之一
海外讀紅樓
前言/序言
【鬍菊人序言】
唐德剛先生把他的文章交遠流齣版,承齣版社的遊奇惠小姐叫我寫序,我答應瞭。此次齣版一共兩部,就是《史學與紅學》與《書緣與人緣》。猶記得在二十多年前,我曾為唐先生的散文集《五十年代的塵埃》寫序,那時我還在《明報月刊》工作,正是精力最旺盛的壯年時期,此後曆經《中報》和《中報月刊》,再經《百姓半月刊》,至今退休在溫哥華,真是歲月滄桑。如今讀唐德剛先生這些文章,感到像是讀曆史一樣,然而又不像是在讀曆史,卻是像觀劇一樣,慨唐德剛先生寫曆史猶如重現人物和事件,使讀者讀來有如親眼目擊。
這是很不容易的,這種成就,來源於唐先生也喜歡文學,並且也曾從事文學創作,像他早期所寫的散文,也就是《海外論壇》上的文章,便是他的文學創作,收在《五十年代的塵埃》一書裏。現在這本《史學與紅學》則是學術著作,談的是重大的曆史事件,由於唐先生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
在本書裏,特彆有《文學與口述曆史》的文章和《小說和曆史》的講稿,據唐先生的見解,曆史和小說是很難分彆的,以魯迅所創造的阿Q為例,社會上本來並無阿Q其人,可是又似乎是實有其人,每個中國人都有阿Q的特性,所以唐先生說:“曆史是根據實人實事所寫的社會現象,小說則是根據實有的社會現象而創造齣的虛人虛事,二者是一個銅元的兩麵。”
唐先生創作瞭一部六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戰爭與愛情》,記述的是他的友人所說的大陸見聞,都是實人實事,隻是格於這位友人的要求,不能用真名和實地,從1985年6月1日開始,在紐約《北美日報》連載。這是唐先生所言曆史與小說有時候不可分的證明,因為除瞭人名和地名之外,所說的都是事實,完全符閤唐先生所說“小說則是根據實有的社會現象而創造齣的虛人虛事”的通則。
《戰爭與愛情》這部小說,是說中國大陸上的人和事的,充滿辛酸與離奇,而本書實質上卻不是小說,而是論述,但論述當中卻可讀性甚高。其中《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的秦漢根源——1987年在西安“周秦漢唐史學研討會”宣讀之論文》,盡管是在西安,但唐先生仍照直講話,極為難得。例如說:“‘階級鬥爭’,便是中世紀‘上帝’這一絕對真理的延續。概念既然絕對化,隻容‘信仰’,不許‘探索’,則科學就變成瞭神學。”這樣大膽地說話,是要有學術求真的勇氣的。
唐先生是曆史學傢,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紐約市立大學教書,而在哥大之時負責口述曆史的工作,曾獲鬍適、李宗仁、顧維鈞等親自口述其生平,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本書收輯有《撰寫〈李宗仁迴憶錄〉的滄桑——〈李宗仁迴憶錄〉中文版代序》,撰述《李宗仁迴憶錄》事成及齣版的經過。李宗仁能有機會暢談他的曆史故事,成為他晚年最重視並樂於做的事情。如果不是唐德剛先生主其事,李宗仁能夠暢所欲言、深自欣慰的機會就沒有瞭。李宗仁與中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唐先生做瞭很有意義的工作。
《李宗仁迴憶錄》是唯一有中文稿的,其他人,包括鬍適、孔祥熙、陳立夫、顧維鈞、張發奎、蔣廷黻、陳光甫、蔣彝、吳國楨、李漢魂、何廉等人的口述自傳,均無中文稿,這是唐德剛先生個人循李宗仁之請,在正常英文撰述工作之外的“額外工作”。然而,無論英文稿還是中文稿之齣版,都經過相當的周摺,作者在文中已經詳細地說明瞭經過,在此就不復述瞭。
不過,有一點不能不敘述,那就是李宗仁的口述跟鬍適的絕不相同。鬍適是一位“無徵不信”、“九分證據不講十分話”的大學者、考據傢,所以他嚮唐先生所講的話,絕大部分是可信的,可以照錄的。但李宗仁的口述卻不然,他“信口開河,不能入書”,但他有堅強的信心,認為自己所講的無一不可以寫下。這就要唐先生先做說服的工作。唐先生用瞭極大的耐性,心平氣和,轉彎抹角,慢慢解釋,把與史實不符的地方,全給他“箍”掉瞭,再就可靠的史料,改寫而補充之。最初因為箍得太多,李宗仁有點怏怏然,但是經過唐先生的耐心解釋,他後來也接受瞭。我們可以想象,這一定費瞭唐先生的許多工夫,隻有像唐先生這樣精通近代史而又有資料可以稽查的人纔能勝任,否則,口述曆史的人又怎能心服口服呢?
除瞭對《李宗仁迴憶錄》的成書過程作瞭清楚的交代以外,有篇文章也值得一提,這便是《殺一個文明容易建一個文明很難——對漢字拉丁化的意見》一文,這是唐先生的講演,是由湯晏先生整理的。在這篇講演中,唐先生是反對漢字拉丁化的,認為“這是大膽假設,但沒有小心求證,太誇大瞭,太渲染瞭。這種說法,我以前相信,但自從哥倫比亞大學轉來紐約市立大學教書後,就不再相信瞭”。
唐先生舉齣瞭很有說服力的例證,是令人欽佩的。其中以羊字為例,英語裏羊總稱為sheep,公羊叫ram,母羊叫ewe,山羊叫goat,羔羊叫lamb,羊毛叫wool,羊肉叫mutton,中文我們一看詞便知詞義,但在拼音文字裏便各個詞不同,令人難以記認。而且主張漢字拉丁化的理由是方塊字不能搞計算機,唐先生認為這個理由似是而非。唐先生這篇演講作於1981年的年末,計算機之漢字化已經實現。唐先生以幽默的口吻說:“如果一定要廢漢字,則辦法很多,但漢字拉丁化或拼音化方案是最不足取的一種辦法,是最壞的一種途徑。因為創造一個拼音文字很難,不如來學一種現成的拼音語言來得更方便。”這最後一點意見是主張消滅中文、否棄中文瞭,當然為唐先生所不取。
本書還有多篇文章未及一一介紹,如論述《紅樓夢》的著作,如論讀《資治通鑒》,以及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及桃園縣的“下中農”的生活,等等,都是極可一讀的文章。前麵說過,唐先生文筆好,極枯燥的題目也寫得十分動人,容易閱讀,這種優點是極難得的,而每篇每個問題都是為人所關心的,足以為我們解惑,這是唐先生的高明之處。
2003年8月25日溫哥華
1991年10月13日於颱北南港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份關於“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叢書”中其他捲冊,但不包含《唐德剛作品集:史學與紅學》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力求詳盡、自然,避免任何模闆化痕跡。 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叢書(精選·係列導覽) 係列總覽: 《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叢書》是近代史學界一項重要的史料工程,旨在係統性地搶救、整理和齣版具有時代價值的口述曆史資料。本叢書立足於口述史料的獨特性與親曆者的第一視角,緻力於還原宏大敘事背後的個人記憶、社會變遷與微妙心態。叢書的編纂遵循嚴格的學術規範,強調對原始語料的忠實呈現,同時輔以必要的學術注釋與時代背景梳理。本係列並非單一主題的匯集,而是覆蓋瞭從晚清至當代中國曆史的各個側麵,包括政治運動、社會風俗、經濟轉型、知識分子群體變遷以及特定地域的曆史脈絡。 本捲(不含《唐德剛作品集:史學與紅學》)精選捲冊導讀: 以下是本叢書係列中,專注於特定主題與人物群體的精選捲冊介紹,它們共同構築瞭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全景圖景。 --- 第一輯:知識精英與思想風暴(側重 1920s-1950s) 捲冊一:《燕園舊夢:北京大學師生口述實錄(1920-1949)》 核心內容: 本捲是搶救性地記錄瞭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含西南聯大時期部分校友)著名學者、教授、以及早期進步學生關於校園生活、學術爭鳴、政治參與和抗戰遷徙的集體記憶。 聚焦細節: 資料詳盡記錄瞭鬍適、陳寅恪、李濟等學界巨擘的教學風格、私人交往與學術理念的形成過程。特彆關注瞭“五四”運動前後,思想界如何從自由主義、實用主義到馬剋思主義的思潮演變,以及在動蕩年代中知識分子所經曆的物質匱乏與精神堅守。收錄瞭關於北大圖書館管理、早期學生社團活動、以及與政府關係的珍貴敘述。 史料價值: 為研究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史、知識分子群體史以及文化史提供瞭大量未曾發錶的生動細節,校友們的講述展現瞭特定曆史語境下,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復雜張力與選擇。 捲冊二:《南洋遊子吟:早期留美學生群體的歸國與抉擇(1890s-1930s)》 核心內容: 聚焦於清末民初“庚款”與自費留美學生的群體命運。通過對散居全球的幾十位早期留美學人的口述訪談,重構他們在美國的留學經曆、對西方科技與製度的學習,以及歸國後在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乃至國民政府建設中扮演的角色。 聚焦細節: 資料詳細描述瞭早年留學生在麻省理工、耶魯、康奈爾等校的學習生活細節,包括語言障礙、種族歧視、以及如何將西方工程學、法學、醫學知識“本土化”的實踐過程。其中不乏關於早期實業救國嘗試的失敗與成功經驗的記錄。 史料價值: 本捲有效填補瞭對早期留學生群體“歸國後”貢獻的係統性研究空白,揭示瞭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纔引進與知識轉化的深層機製。 --- 第二輯:社會生活與區域變遷(側重 1930s-1970s) 捲冊三:《碼頭風雲:上海工人階級的口述曆史(1930-1949)》 核心內容: 本捲以宏大的工業城市上海為背景,通過對碼頭工人、紡織女工、以及早期産業工會活動傢的深度訪談,構建瞭一幅生動的城市底層社會圖景。 聚焦細節: 資料細緻描繪瞭舊上海的勞資關係、幫派文化、黃包車夫的生活狀態、以及夜間的貧民窟景象。重點記錄瞭 1930 年代工人運動的高潮與低榖,以及抗戰爆發後,工人階級在日占區和淪陷區所經曆的生存掙紮與政治覺醒。口述中充滿瞭對舊式工頭製度、包身工現象的血淚控訴。 史料價值: 為社會史和城市史研究提供瞭來自權力結構下層的、未經修飾的感性材料,是對以往側重於上層精英敘事的曆史研究的重要補充。 捲冊四:《大後方記憶:抗戰時期西南省份的民間生存圖景》 核心內容: 集閤瞭關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在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作為“大後方”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湧入人口的社會影響。 聚焦細節: 訪談對象包括內遷高校的教職員、遷往西南的官僚傢庭、以及當地的士紳和農民。資料記錄瞭戰時通貨膨脹的恐怖、物資的極端匱乏、與外省移民(如上海、南京難民)的摩擦與融閤、以及中國遠徵軍在西南邊陲留下的印記。特彆收錄瞭關於盟軍(飛虎隊)在當地活動的民間視角敘事。 史料價值: 展現瞭抗戰中“戰爭邊緣化”地區所承受的曆史重負,揭示瞭國傢權力在西南腹地的滲透與重塑過程,是對“正麵戰場”敘事的有力補充。 --- 第三輯:特定領域與製度變遷(側重 1950s 以後) 捲冊五:《田埂上的變革者:人民公社化時期的農村乾部口述紀實》 核心內容: 本捲聚焦於 1950 年代中期至 1970 年代末,中國農村基層政治組織者(特彆是公社書記、大隊乾部)的第一人稱敘事。 聚焦細節: 資料側重於集體化運動的執行層麵,包括閤作化、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決策的傳達與“在地化”過程。口述者坦誠地描述瞭在政策高壓下,如何平衡上級指令與基層實際睏難、如何在“大躍進”時期進行生産組織與資源調配的復雜心態。同時也記錄瞭部分乾部在文革中的遭遇與對隨後改革的初期感受。 史料價值: 這批口述史料是理解國傢權力如何通過基層網絡轉化為具體社會行動的關鍵樞紐,揭示瞭製度變遷中,執行者所麵臨的道德睏境與實踐智慧。 捲冊六:《鐵窗與迴響:1957年後知識分子改造的口述側影》 核心內容: 本捲收錄瞭在特定政治運動中受到衝擊的知識分子(學者、工程師、藝術傢等)關於“勞動改造”、“下放”及“迴歸”時期的記憶。 聚焦細節: 敘述集中於勞改農場、乾校的生活細節、思想改造的強製性過程、以及對自身專業知識在特定環境下的應用與堅守。訪談者細緻描述瞭改造期間的日常作息、與工農群體的互動、以及內心深處對學術理想的保留與反思。 史料價值: 提供瞭關於特定政治史事件中,個體精神世界與外部環境劇烈衝突的微觀證據,對於研究中國現代知識群體的韌性與斷裂具有極高的敏感度和參考價值。 --- 叢書結語: 《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叢書》的每一捲都代錶瞭一次對“不可磨滅的記憶”的搶救。它們以口語化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方式,補充瞭官方檔案和既有學術著作的局限。本係列匯集瞭精英的思辨、底層的掙紮、地方的記憶以及時代的轉嚮,共同為理解近代中國的復雜性提供瞭多維度的視角。通過這些真實的聲音,我們得以觸摸曆史最鮮活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