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石歐教授多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教科書研究,與國內外的研究者交流閤作,取得瞭眾多優秀成果,在該領域內具有非常大得影響力。
2.本書內容資料詳實,圖文並茂,是寶貴的曆史資料,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較強的可讀性,同時對我國現代教科書的編製有很大啓發作用。
3.本書在教科書研究中具有領先地位,可作為各大高校教育學研究生的參考教材。
內容簡介
教科書是一種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進行精心選擇的文本錶達,是有著較強的文本規範性和製度連續性的啓濛文本。本書立足於大量教科書實物及史料,分析瞭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全社會寄希望於教育,教育寄希望於全新教科書的發展過程。從近代教科書的齣現到新學製教科書的繁盛,從國統區教科書的弦誦不輟到僞政權教科書的實施異變,從革命根據地教科書的薪火相傳到新中國教科書的實驗探索,教科書有目的傳承和嬗遞不同價值取嚮的知識,成為社會變革的基礎性影響因素。
本書不是簡單的曆史呈現,也不是思辨性的理論探索,而是基於曆史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宏觀歸納、整體提升與規律探尋。書中配有不同時期教科書的插圖,圖文並茂地呈現一段跌宕的曆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較強的可讀性,可作為簡明實用的教材使用。
作者簡介
石鷗,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課程教學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省級教學名師,國傢級教學名師。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傢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教育實驗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教育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齣版學術專著或教材20多本,發錶論文100多篇,主持各級課題40餘項,曾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奬1次,省級一等奬2次,及其他各級奬項10餘項。
目錄
第一章
近代教科書的齣現與發展
第一節西學教科書的引進
一、教會學校與西學啓濛讀本
二、“學校教科書委員會”與西學教科書
三、中國官方譯介西學著作
第二節新式學堂自編教科書的齣現
一、從舊書塾到新學堂
二、新式學堂自編教科書
三、大學堂編譯的教科書
第二章
現代教科書的産生與繁盛
第一節現代意義教科書的産生
一、中國現代學製的確立
二、中國第一套現代意義的教科書
第二節清末教科書及其審定製
一、大量湧現的書坊教科書
二、教科書審定製的確立
三、清末國定教科書
第三節民初教科書的多樣探索
一、民初學製與課程變革
二、新政體教科書
三、新教育思潮教科書
四、國語運動與白話教科書
第四節1922年新學製教科書的新發展
一、學製變革與《新學製課程標準綱要》
二、係統而成熟的新學製教科書
第三章
國民黨南京政府時期的教科書
第一節國統區教科書
一、黨化教育及其課程
二、三民主義宗旨的教科書
三、新課程標準教科書
四、國定本教科書的推行
五、戰時教科書
第二節 僞政權下的教科書
一、僞滿洲國教科書
二、華北僞政權教科書
三、汪僞政府國定教科書
四、僞濛政府教科書
第四章
共産黨革命根據地教科書
第一節中央蘇區的教科書
一、 中央蘇區的教育概況
二、中央蘇區的小學教科書
第二節抗戰時期根據地的教科書
一、抗日根據地的中小學教育概況
二、陝甘寜邊區教科書
三、晉察冀邊區教科書
四、晉冀魯豫邊區的教科書
五、山東根據地與國防教科書
六、其他根據地的教科書
第三節解放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教科書
一、解放區中小學教育
二、各解放區的主要教科書
三、解放區教科書的意義
第五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17年教科書的統一與探索
第一節新中國教科書的迅速統一
一、新中國早期的過渡教科書
二、中小學教科書的統一舉措
三、全國最早的準通用教科書的産生
四、新中國第一套統編通用的教科書
第二節教科書的放權探索
一、教科書多樣化的首次嘗試
二、學製改革探索與教科書建設
三、適應課程調整的教科書建設
四、統編教科書的整頓提高
第六章
“文革”教科書的變異
第一節“復課鬧革命”中教科書的徹底革命
一、“停課鬧革命”階段的替代性課本
二、“復課鬧革命”階段的紅色課本
三、從“暫用課本”到“試用課本”
第二節“整頓”與“反迴潮”中的課本反復
一、教育整頓與課本迴歸
二、“反迴潮”時期的課本
第七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教科書改革與探索
第一節改革開放初期教科書的恢復與規範化
一、統編教科書製度的恢復
二、初期多樣化的教科書探索
三、適應教學實驗需要的教科書
四、各地自編教科書
第二節義務教育教科書
一、教科書審定製度的確立
二、義務教育教學大綱的頒布
三、教科書多樣化的嘗試:義務教育“八套半”實驗教科書
四、遍地開花的鄉土教材
五、種類繁多的其他教科書
第三節高中教科書的改革與發展
一、高中課程改革
二、高中教科書建設
三、“兩省一市高中實驗”教科書
第八章
新世紀課程改革教科書的興盛與競爭
第一節教科書管理製度的進一步完善
一、確立教科書編寫立項核準製度
二、實行教科書兩級審定製度
三、推行教科書選用製度
四、試行教科書免費供應與循環使用製度
第二節新世紀課程改革教科書的多樣化局麵
一、課程標準教科書的繁榮發展
二、三級教科書體係基本形成
三、電子教科書建設初見成效
四、少數民族語言教科書的發展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近現代教科書發展演變的若乾特徵
(代序)
石鷗
我們不把傳統的教材稱之為教科書。不論是《三字經》《百傢姓》《韆傢詩》《韆字文》,還是“四書”“五經”,都不是現代意義的教科書,它們僅僅是教材而已。教科書屬於教材,但教材不等於教科書。我們認為,現代意義的教科書應該是根據學製,依學年、學期、學科而分級、分冊、分科編寫,應該有與之配套的教授書(教授法、教學法)等教學參考書,對教師的教學有具體的建議。依此標準,以前不論是“三百韆韆”,還是“四書五經”,因為它們在程度上是模糊而不分級的,在分量上是主觀而不分課時的,在教和學上是完全由教師隨意決定的,在內容上是綜閤籠統而不分科的。所以,我們說它們不是現代意義的教科書。
1877年,在華基督教傳教士成立“學校教科書委員會”(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中文名稱為“益智書會”),負責編輯教科書,供教會學校使用,也贈送各地傳教區私塾使用。因為這個委員會的齣現,學界推論“教科書之名自是始於我國”,“教科書”一詞逐漸流傳開來。但是,從實物看,真正使用“教科書”一詞的文本在我國的産生,極有可能齣現在1897~1900這四年間,1897年前幾乎沒有齣現過使用“教科書”一詞的課本。
基於這一認識,現代意義的教科書肇始時間應該在19~20世紀之交。一百多年來我國教科書的發展,可以1949年為界,分成兩大階段。1949年前的教科書發展,又可以大緻分為四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教科書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歲月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一、清末民國教科書發展的基本階段與特徵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瞭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人對於中國命運的再思考使得“中國嚮何處去”成瞭當時的時代主題。在“中體西用”的思想指導下,西學大量引進,新式教育破冰而行,新式教科書顯露頭角,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如開閘之水,迅速湧入古老的中國,掀開瞭近代中國第一次大啓濛的帷幕。
1.西學教科書的引進時期(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
這基本上是西學教科書的翻譯引進階段,大體可以定位為“近代教科書階段”。這一時期,大量引入科技知識,中國傳統的知識係統開始瞭學術轉型的過程。這一過程錶現齣如下特徵:
第一,引進的西學書籍幾乎都為科學技術類,且從零星到係統,門類逐漸完善;第二,西學書籍的編譯與齣版機構集中在教會主持的機構,如墨海書局、美華書局等,以及洋務運動的教育與齣版機構,如同文館、江南製造局等;第三,西學書籍流傳於社會及學堂,與教科書沒有明顯界限,二者幾乎同一;第四,西學教科書的編譯者主要是歐美傳教士和中國學者。
這一時期西學教科書基本適應瞭當時的教會學堂、洋務學堂及其他少量新式學堂的教學需要。然而這些西學教科書的基本要素不全,沒有分級,不注重教,也不注重學,沒有教授法等,所以還隻能被看作現代教科書的雛形,是現代意義教科書的萌芽,屬近代教科書階段。這一時期産生的教科書,我們一般稱之為“西學教科書”。
2.中國自編教科書的興起與繁榮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這是教科書的引進與自編自創結閤、引進逐漸被自編取代的階段,是教科書涉及學科基本齊全、教科書要素日益完善的階段。可以定位為從近代邁入現代的教科書階段,起於南洋公學自編的教科書(1897),止於清朝終結。
戊戌維新、新學製和廢科舉後,新式學堂迅猛發展,對教科書的需求也就急切地提上瞭議事日程。此時,以翻譯材料為主的教學用書就顯然不閤適瞭。結果,先是一批新式學堂因不滿足於從西方引進的教科書,自己開始編寫適閤本學校需要的教科書,代錶者有南洋公學、無锡三等公學堂、上海澄衷濛學堂等;與此同時一批民間書坊進入教科書開發領域,各色各樣的教科書齣現瞭,代錶者有文明書局及其“濛學科學全書”、商務印書館及其“最新教科書”、清政府的“學部第一次編纂教科書”,它們滿足瞭社會大規模的新學堂發展需求。這一時期教科書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學堂自編教科書産生並擴大瞭影響和使用範圍;第二,伴隨著1902~1904年新學製的頒布實施,中國第一套現代意義的教科書——“最新教科書”(1903)齣版發行,緊接著由學部編撰的第一套國定本教科書也陸續齣版發行。這些教科書要素基本齊全,分冊、分級、分學科編寫,有教授書配套,所以已經屬於現代教科書;第三,大量零散的、單科的教科書産生;第四,這一階段的教科書作者以留日學生群體為主,許多教科書原型也是日本教科書;第五,民間教科書和官方國定教科書同時使用,相互激勵和競爭。
在社會和教育大背景下,中國人自己編撰的現代意義的教科書閃亮登場,迅速成型,並很快取代瞭西學教科書,基本滿足瞭大規模新式學堂的需要。這些教科書適應瞭當時社會動蕩、發展參差、需求不一的教育格局,既反映瞭當時新興資産階級要求國傢獨立、民族富強的良好動機,也體現瞭改革的知識精英們力求用新思想、新科學啓濛民眾的強烈願望,它們在科學、倫理與政治民主啓濛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3.教科書的興盛與規範化時期(20世紀初至1926年)
民國成立到1922年新學製頒布後幾年(依據學製的教科書全麵推齣)是教科書興盛、定型與規範化的階段。民國新政體要求下的新教科書雨後春筍般湧現,清朝舊教科書全部退齣。“中華教科書”的齣現開啓瞭新政治、新教育體製下的教科書變革大幕,“共和國教科書”更是上演瞭一齣現代教科書發展史上最壯觀的大戲。緊接其後的還有“新製中華教科書”“新式教科書”,以及“實用教科書”“新法教科書”等,為共和思想的傳播作齣瞭重要貢獻。它們規模大、種類全,教授法配套,逐漸占有並控製瞭絕大多數學校市場。相應的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小規模的、零散品種的、影響小的書坊教科書和學堂教科書紛紛被擠齣市場。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清朝舊教科書全部退齣,民國新教育要求下的新教科書迅速湧現,滿足瞭新課程的需要;第二,零散的、單本單科的、小型齣版機構的教科書逐漸被擠齣學校、擠齣市場,被大型齣版機構的成套而完整的教科書取而代之;第三,壬戌學製頒布,適應新學製需要的大量教科書産生,一批嶄露頭角的以歐美留學生為主體的新式知識分子加入到教科書編撰的行列,取代瞭這以前的留日學生主體,閃躍齣鬍適、馮友蘭、陳哲衡、竺可楨、馬君武、丁文江、何炳鬆等一大批讓人景仰的名字;第四,教科書質量總體上明顯提升,教科書日益規範化、製度化;第五,以白話編寫的教科書取代文言文教科書,橫排教科書逐漸取代竪排教科書,教科書形式基本定型。
4.多種政治製度並存下的教科書發展時期(1927年至1949年)
這是教科書穩定、製度化並略顯沉悶的時期,也是教科書全麵服務抗戰、服務尖銳的階級對抗的時期,是一個統整和分化並行的時期。抗日戰爭的爆發緻使中國政治格局發生新的變化,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蘇維埃政權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域的二元對峙,逐漸分割成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三足鼎立”的不同政治氣候。這三個政治時空分劃形成瞭不同政治語境下的教科書的新變化,呈現齣不同的教科書話語特點。這期間的基本特點是:國民黨黨化教育的強化、抗戰期間的“三地”意識形態的分裂,導緻教科書日益強烈的意識形態,摒棄瞭多樣化探索,消溶瞭各種分散的教科書市場,取締瞭以前教科書發展的自由、包容的局麵,教科書逐漸統一,也逐漸走嚮僵化。另一方麵,地緣政治導緻教科書分化發展,分化後的教科書特色鮮明,其社會動員與政治宣傳功能發揮到極緻。
二、清末民國教科書發展的黃金時期:成就與意義
我們把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中期(大約屬於第二、第三兩個發展階段)看成是中小學教科書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教科書發展黃金時期的廣狹義之分
所謂教科書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有寬泛和精確之分。寬泛而言,伴隨著新式學堂教科書的齣現和第一套現代意義的教科書齣現,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大約1897~1926年期間,可稱之為黃金三十年。精確一點說,這個黃金時期大約在1903~1923年期間,從第一套現代教科書的産生,到奠定瞭現代學製基礎的新學製教科書(1922)的齣現,約二十年時間。
即便寬泛,但我們還是很看重在1903年現代教科書齣現之前幾年的學堂自編教科書(以1897年南洋公學課本為標誌),這可視為現代教科書的萌芽與啓動時間,也看重1922年新學製後多種相應教科書的全麵完成時間(1926年前),所以粗略地認為是三十年,提齣“黃金三十年”的概念。
2.教科書黃金時期的成就、影響與錶現
在教科書的黃金歲月裏,三大成就、一大影響、一大錶現尤顯輝煌。
成就一,傳統經典教材被逐齣瞭新學堂,教科書對傳統經典教材取得全麵勝利,新式教科書經典地位得以確立。在19~20世紀之交的幾年時間裏,新式教科書體現齣瞭它對舊教材的極大優勢。在漫長的傳統教育裏,“三百韆韆”“四書五經”等都是不可撼動的經典教材,但是當1902~1904年新學製頒布、新學堂普及、新課程實施以後,這種不分科、不分年級,不顧教與學、隻重灌輸的舊教材日益暴露齣其不適應性。舊教材是可以“修之於己”,但很難“傳之於人”的文本,舊學堂教、學這種文本,結局隻能是“人人能讀經而能經學者無幾,人人能識字而能小學者無幾,人人皆作文而能詞章學者無幾”。所以,在西學知識大量湧入中國的時代,理論上它們就已經失去瞭作為新學堂教材繼續存在的基礎。盡管有人盡力挽救這些教材,大聲疾呼要學習這類經典教材,甚至安排瞭讀經等課程,但這些抵抗實際上已經無濟於事。一味灌輸的傳統舊教材敵不過按照西方教育學理論構建的關注教、也關注學的新教科書。甚至舊學人也不得不承認,教科書注重方法,“使人一見而能”,此為過去所無,所以即便傳統經典需要學習,也應該按教科書編之。張之洞更是明確錶示,中學之“存”不能不靠西學之“講”。舊教材被取代已是水到渠成、大勢所趨。到“最新教科書”齣現時,教材的性質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傳統廣義的教材不得不退齣。在文本意義上真正統一瞭教與學的、以“教科書”全麵命名的狹義教科書全麵登場,完成瞭由純粹的教本、讀本嚮教學結閤教科書文本的轉型,這以後學校用書幾乎都清一色改用“教科書”之名,很少再以課本、教本、讀本的名義齣現。
成就二,白話文與文言文決裂,教科書全麵使用白話文。白話文的使用,使得現代教科書以摧枯拉朽之勢得以普及。沒有海量教科書,任鬍適等知識分子如何呼號呐喊,白話文的普及都可能是非常緩慢的。同理,沒有白話文,現代教科書就不可能那麼通俗易懂並迅速大規模普及,也就不可能迅速有效地推進新教育,快速取代科舉。盡管今天普遍認為白話文的倡導是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內容,但事實上早在19世紀末,就有瞭用簡單的文言文和粗淺的白話文編撰教科書的嘗試,最突齣的是上海彪濛書室。這傢書室規模並不大,但它卻編印瞭大量小學白話教科書,在晚清教育界有相當的影響。從1903年開始,彪濛書室著手編寫齣版白話讀本濛學叢書,包括《繪圖中國白話史》《繪圖外國白話史》等,據統計,彪濛書室曆年齣版的各種以白話編寫的小學教科書不少於75種。關於做白話教科書,編者在1903年就錶示:“做這種書的人,因為我中國識字的人很少,便想一個容易識字的方法,要使我中國的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無一個人不識字,無一個人不知道字的用處,這是做書人的主義。”明確說明瞭白話之於教育的意義。與此同時,廣東的陳子褒也編纂瞭大量通俗或白話課本,在廣東地區幾乎取代瞭傳統經學濛學讀本。事實上,隨著西學中的科學教科書的傳入,一些學科門類、一些科學公式、一些科學名詞、一些科學符號很難在中國傳統教材文本中呈現(試想一下,英文教科書或化學分子式要通過中國傳統文本的竪排方式理想地呈現齣來有多麼艱難),所以,白話文及其排版很早就在部分教科書中齣現瞭。到1922年新學製,小學教科書使用白話文。反過來,白話文也正是藉助於教科書的流傳而被廣泛接受並發揮瞭重要作用。
成就三,建立瞭教科書最重要的製度——教科書審定製,理性地對待國定教科書,從而使之成為示範性或判例性的典範,為後來的教科書使用創設瞭榜樣。當教科書大量湧現之時,完全放任自流並不是理想狀況,清學部首開教科書審定之風,民初教育部並沒有讓這一教科書事業中最重要的製度斷裂,而是不斷完善之。清末民國的教科書審定蔚然成型,可圈可點之處頗多。最重要的是,盡管晚清學部自己編撰瞭教科書,但在聽取多方意見後,並沒有一意孤行地藉助政治與權勢強行讓自己的課本進入課堂,更沒有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否定民間教科書的存在空間。學部沒有賦予自己費盡苦心編寫的國定教科書以使用的特權,而是依市場法則,高度賦權給地方、學校、校長和老師,把教科書的選擇權交給他們,質量優先——這一做法開瞭限定國定本教科書的權力空間的先河,明確瞭國定本不是壟斷本的思路,保障瞭教科書的多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優良傳統對後來民國教科書製度都有重大影響與約束。
除瞭三大直接成就,黃金時期教科書的間接影響更加深刻和廣泛。最突齣的影響錶現在人纔的培養和社會變革的思想輿論準備上。19~20世紀之交,本土與外域的持續碰撞,救國圖存的全民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全麵反思,求新維新、變革變法的時代追求,使得中國曆史的進程到瞭一個極具轉摺意義的時刻。政治變革齣現瞭,科技求強齣現瞭,現代教育齣現瞭,一批最不能被世人遺忘的教科書誕生瞭,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場景和一個特定的地域,演繹瞭一幕思想大啓濛、知識大傳播、科技大普及的曆史教育劇。一本本教科書促進瞭兼容並包的學術環境,傳播瞭各種新思想、新學術,論證並推進瞭思想開放;一本本教科書自由討論思想文化政治,啓民智新民德,在思想啓濛的地平綫上,撒播現代文明,構建文
簡明中國教科書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簡明中國教科書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