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闷族无法自拔的手作笔记

闷闷族无法自拔的手作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木木恋物 著
图书标签:
  • 手作
  • 笔记
  • 情绪管理
  • 自我疗愈
  • 心理健康
  • 慢生活
  • 兴趣爱好
  • 生活方式
  • 内向
  • 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08494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5356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件使用完毕的东西,或是一件已经不想再使用的物品,想要马上扔掉吗?请稍微等一下,也许只要运用自己的创意再动动手,它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一件崭新的物品继续陪伴你很长的时间,既可以省去购买新物品的钱,也可以减少一件垃圾。
  如今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环保,也非常喜欢一些手工制作的东西。本书就将这两个理念结合起来,制作一些将旧物再利用,变废为宝的小手工。每件作品的制作工具和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可以很容易地动手实践。
  慢慢的,当身边的朋友们也像你一样,开始在扔东西之前思考一下是否可以重新改造、重复利用时,世界也许会因为大家的一点点改变而变得越来越美丽。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使用说明
Part 1 温柔的手作世界
1.1 环保带来美好生活
1.2 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手作时光
1.3 细细做出充满自己气息的可爱物件
Part 2 变废为宝的工具与材料
2.1 手作基本工具
2.2 可爱易用的彩色纸胶带
2.3 从旧物上拆下的闪亮珠子
2.4 女孩都爱蕾丝与碎布头
2.5 旧邮票轻松打造复古风
2.6 家中常有的各种环保手作材质
Part 3 浓复古味道的手作小品
3.1 纸胶带粘出淡雅绽放的立体紫阳花
3.2 怀旧氛围的相片簿
3.3 拼拼贴贴多用途吊牌
3.4 洛可可风格的装饰贴
3.5 拓印画万能卡片
3.6 森林系单月历
3.7 旧笔也能闪亮
Part 4 品味暖暖的生活
4.1 素净亚麻布台灯
4.2 为送给他的礼物做个漂亮包装
4.3 和你的猫咪一起做杯垫
4.4 牛仔裤洒脱收纳挂袋
4.5 粉嘟嘟可爱针线收纳盒
4.6 棉布涩谷风海洋水色发带
4.7 旧包时尚变身
4.8 迷你蛋壳首饰盒子
Part 5 缤纷涂鸦手作
5.1 小木夹的彩色心情
5.2 雪糕棍情侣组
5.3 旧报纸小怪物收纳筐
5.4 别致啤酒瓶盖吸力贴
5.5 后现代风格废饮料瓶花盆
5.6 废木材变小摆件
5.7 小石头可爱便签夹
Part 6 恋上环保创意小物
6.1 胖胖的旧灯泡雪娃娃
6.2 旧玻璃瓶里摇曳的烛光
6.3 日式猫咪拼布钥匙包
6.4 旧CD时尚挂钟
6.5 个性豹纹水管灯
6.6 碎布头居家小挂饰
6.7 惹人爱的蛋壳蜡烛
6.8 纽扣也疯狂

前言/序言


书名:迷雾中的回响:失落文明的寻踪之旅 作者:艾拉·凡恩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日常琐事或温馨小品的记录,而是一场深入历史迷雾、探索失落文明的宏大冒险。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却又饱含人性探索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天才语言学家兼历史探险家伊莱亚斯·文森特,为解开一个被时间吞噬的古老民族“塞拉菲姆”的最终秘密而进行的非凡旅程。 “塞拉菲姆”文明,如同一个幽灵般存在于世界边缘的传说中。他们拥有超越时代的科技与哲学体系,却在一夜之间,如同被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抹去一般,从所有已知的史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文森特毕生的追求,便是要找到那个连接现实与虚无的“节点”。 第一部:碎片的重构 故事始于一封来自北极冰封地带的加密信件。信中附带了一枚古老的、由未知金属铸成的六面体,上面刻满了文森特从未见过的象形文字。这枚“密钥”成为了他所有探索的起点。 文森特首先深入拜占庭的地下图书馆,那里的卷轴记录着关于“光之子”的零星记载——这是塞拉菲姆人自称的称号。他发现,这个文明并非简单地灭亡,而是采取了一种主动的“退场”策略。他需要破解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他们的世界观。 深入象牙海岸的古老神谕 为了追踪密钥上的符号轨迹,文森特不得不横跨大洋,抵达非洲西海岸一处常年被浓雾笼罩的岛屿。当地的部落世代守护着一个石碑,上面记载着关于“维度裂隙”的警告。这里的文字系统与密钥上的符号有着惊人的同源性,但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充满了宗教隐喻和天文观测的复杂结合。 文森特通过细致的比对和大量的实地考察,发现塞拉菲姆人掌握了一种利用特定声波频率来影响物质结构的技术。石碑上的图案并非装饰,而是精密的声学蓝图。他意识到,他们的消失,可能与一次大规模的、精心策划的“物理迁移”有关。 第二部:失落的工程学 旅程转向了中亚广阔的无人区,那里流传着关于“天空之镜”的传说。据说,塞拉菲姆人曾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能量汇集站。文森特找到了残存的遗址,那是一片被高度熔融的沙地,中央矗立着几根扭曲的巨型石柱。 能量学与时空悖论 文森特在遗址中发现了一系列记载着复杂数学模型的陶片。这些模型涉及到非欧几何和多维空间的计算。他不得不求助于全球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共同解析这些陶片。陶片揭示了塞拉菲姆人已经掌握了“时间塑形”的基础理论,他们试图通过精确控制能量脉冲,来实现对自身存在状态的重置。 然而,工程的复杂性带来了无法预料的后果。记录显示,在最后一次尝试中,能量反馈失控,导致了文明核心区域的瞬间“失相”。这并非毁灭,而是一种被强行中断的维度跃迁。 第三部:哲学的终极探问 随着对技术细节的逐步了解,文森特发现,塞拉菲姆人的终极目标并非统治世界,而是逃离“熵增”的必然性——即一切事物最终趋于无序和消亡的宇宙法则。他们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将自己的存在固化在一个永恒的、不受时间侵蚀的状态中。 隐藏的文本与最终的抉择 在埃及尼罗河畔一处尚未被发掘的法老墓穴深处,文森特找到了一个密室。这个密室中没有黄金珠宝,只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由类似液态玻璃构成的“记录仪”。记录仪播放出最后一位塞拉菲姆高阶祭司的影像。 影像中的祭司解释了他们的最终失败:他们成功地设计了“跳跃”机制,但却无法完全控制跃迁后“新存在”的形态。他们担心自己会演变成非理性的能量体,或者干脆被宇宙的背景噪音所湮灭。因此,在最后关头,他们做出了一个悲剧性的决定:将文明的“锚点”留在地球,并将所有个体意识上传到一个“安全空间”,一个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维度。 记录仪的最后一行文字,是用最原始、最易懂的古希腊文写成的警告:“我们选择了永恒的静止,而非混乱的运动。但代价是,我们成为了宇宙中最大的回声,听不见彼此。” 尾声:回响的意义 文森特成功地拼凑出了这个失落文明的全部历史。他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利用的科技遗物,也没有找到一个活着的塞拉菲姆人。他找到的,是一份关于人类在面对存在本质问题时,所能采取的最极端路径的深刻案例。 本书的结尾,文森特站在冰封的北极,手里握着那枚六面体。他意识到,他的任务完成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将这种近乎神话般的知识,以一种不引发恐慌、不被滥用的方式,融入现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本书,正是他试图向世界发出的,关于人类自身命运的沉重“回响”。它迫使读者思考:完美的永恒,是否值得以彻底的消失为代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治愈”。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心田,洗涤掉所有的疲惫与烦躁。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温度,充满了生活气息。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而是朴实无华,却直击人心。读他的句子,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没有丝毫的隔阂与距离。他会分享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也会坦诚地袒露内心的挣扎与迷茫。没有夸张的渲染,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日常琐事的部分,比如清晨一杯热咖啡的香气,或是傍晚散步时遇到的晚霞。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在他的笔下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芒。他教会我用一种更温柔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给自己充电,每一次翻页,都感受到一种力量在悄悄地滋生。这种力量,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慢慢地,渗透到我的生活里,让我变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评分

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匠心独运。作者没有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自由、跳跃的编排方式。这种结构,乍一看可能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种非线性的结构,恰恰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开放、更发散的方式去理解内容。有时,你会发现前后章节的内容看似无关,但仔细揣摩,却能找到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这种“碎片化”的呈现,反而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让每一次阅读都充满新的发现。作者就像一位优秀的拼图师,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碎片,巧妙地拼接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万物皆有关联”的哲学思想。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在情感的表达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作者仿佛拥有透视人心的能力,将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描绘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喜怒哀乐,更是那些更深层次的,常常被我们自己忽视的情绪。例如,那种淡淡的失落感,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如此生动,仿佛能触碰到指尖的冰凉。或是那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在他的文字里,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包裹着全身。他敢于直面自己的脆弱,也勇于展现内心的敏感。正是这种真实,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思考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作者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角落。他没有试图去评判,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自行体会。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情感的力量更加深远,久久不能散去。读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在情感的洪流中,找到了一丝平静与慰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仿佛是将时间拉伸,又在关键时刻巧妙地收紧。作者似乎深谙“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在故事的展开上,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每一个细节,都被他细致地雕琢,仿佛要让读者品味其中的韵味。这种叙事方式,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追求快节奏、强情节的图书,它更像是一种温和的引导,将读者慢慢地引入一个属于作者构建的世界。有时,你会觉得情节进展缓慢,但正是这种缓慢,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每一个场景,去体会每一个角色的心境。然而,当故事发展到某个关键点时,作者又能精准地把握住时机,将情节推向高潮,让你感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张力。这种收放自如的叙事技巧,着实令人赞叹。它让我学会了欣赏“慢”的力量,也体会到了“张弛有度”的艺术。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回味无穷,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处理真是绝了,每一页都像是在翻阅一本精心拍摄的相册。作者对于光线的捕捉能力简直是大师级别的,无论是午后透过窗帘洒下的斑驳光影,还是夜晚温暖的台灯光晕,都被他细腻地描绘出来。尤其是那些描绘手作过程中光影变化的部分,简直让人身临其境。我能想象到,当他用手指拈起细小的珠子,或是用针线缝合柔软的布料时,那细微的光线如何在指尖跳跃,如何在作品上投下浅浅的阴影。这种光影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像是作者在用光线诉说故事,表达情感。那些细微的光影变化,无声地传递着手作时的专注、沉静,甚至偶尔的沮丧与惊喜。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阳光或温馨灯光的工作空间,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创造的喜悦。有时,我会停下来,仔细端详书页上的插图,尝试去解读那光影背后隐藏的意图。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在每一个光点的汇聚,每一处阴影的过渡。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沉醉在作者营造的视觉世界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