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新,杨絮飞 著
图书标签:
  • 汉画像砖
  • 汉画像石
  • 古代艺术
  • 文物
  • 历史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 艺术史
  • 石刻艺术
  • 汉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11657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7250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5
套装数量:2
字数:4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在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分别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
  笔者以美术工作者的身份研究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具有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所没有的优势——造型艺术的实践者研究造型艺术应该是更具有“通感”的,这不仅仅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串联”,更有“内行看门道”的便利与直接。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从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进行艺术阐释,并配有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图文并茂,讲解详细系统。
  

内容简介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包括《汉画像砖精品赏析》、《汉画像石精品赏析》。《汉画像砖精品赏析》中包括从各地的汉画像石中精选了100方,《汉画像石精品赏析》中作者从各地的汉画像石中精选了100方,按照地域分为河南南阳、山东、江苏徐州等六个部分,结合地域特征,重点剖析了汉画像石艺术的雕刻技法、构成艺术、造型法则和艺术特征,是站在一定学术高度对汉画像石艺术进行鉴赏的一部专著。

作者简介

  李国新,河南社旗人。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农林大学汉画造型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汉画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参与国家重点课题4项、省级重点课题5项,出版《汉画学》《画像石艺术鉴赏》《砖石札记——汉画造型语言研究》《汉画像石造型艺术》《诗话东湖》等专著10部,发布学术论文50余篇。

  杨絮飞,河南新蔡人,美术学硕士,在读博士。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装饰艺术设计方向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汉画造型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汉画学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持国家重点课题1项,参与国家课题3项、省级重点课题5项。出版专著10部,其中关于汉画研究方面的专著有《汉画学》《画像石艺术鉴赏》《砖石札记——汉画造型语言研究》《汉画像石造型艺术》,发表汉画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境技练达———河南南阳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胡汉战争的史诗
二、秦始皇的“精神新衣”
三、精彩的穿越,丰富的内涵
四、酣酒奏大风
五、频频移步三维砖
六、和谐默契、形神俱备的组合
七、不同凡响的艺术表现
八、视觉上的“麻辣烫”
九、艺高胆大,险绝中见真功
十、不可思议的精妙表演
十一、以形传神的佳作
十二、英雄的样板
十三、典雅的范例
十四、童话般的艺术世界
十五、 年前的毕加索经典造型模式
十六、优美的画面,神秘的文化内涵
十七、在闹市中愣神的小吏
十八、郊外的盛会
十九、多维空间的超时空对接
二十、庭院内的视觉盛宴
二十一、门吏的悄悄话
二十二、唱出的神话和历史
二十三、忠言逆耳,酒乐娱人
二十四、砖上山水
二十五、汉代娱乐生活白描
布像造境———河南洛阳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重复的魅力
二、一幅典型的白描图卷
三、规则的造型,自然的面貌
四、天马的盛典
五、事半功倍的造型模式
六、运动中的形象和情节
七、守护骏马
八、形象的蜕变
九、洛阳汉画像砖中的异类
积微成锦———河南其他地区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活字印刷的先驱
二、精彩的马赛克艺术
三、电影胶片似的构成模式
四、重重铺陈,形形排比
五、非同一般的造型
六、 年前的时尚美眉
七、浪漫而精彩的表演
八、玉树临风的门亭长
九、风驰电掣的四轮马车
十、万马千军度阴山
十一、洒脱而细腻的形象
十二、积木式的建筑
十三、大人物的形象
十四、实用建筑的典范
十五、独特的艺术形式
十六、似蛇非蛇的双龙
十七、日常生活的蒙太奇式表现
十八、擦肩而过的图像“列车”
十九、平淡之中的真功夫
二十、高明的视觉中心选择
图侃浮世———巴蜀地区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佳作
二、设计出来的真实空间
三、趋于完美的透视造型
四、速度的暗示
五、团圆的温馨
六、四平八稳中的生动活泼
七、团队的力量
八、透视原理的逆向运用
九、无声的劳动号子
十、分工协作制佳肴
十一、知识的吸引力
十二、圣莲下的精灵
十三、步调一致的二骑吏
十四、 年前的市场
十五、动态视觉焦点的诞生
十六、人头攒动制盐忙
十七、春色满园关不住
十八、辛勤劳作着的“工蚁”
十九、楔形构图的力量
二十、方向切换出来的秩序
二十一、不动而动效果的产生
二十二、众星捧月般的氛围营造
二十三、飞转的涡轮
二十四、多形象组成的稳固画面
二十五、巧妙的方圆对比模式
四神开泰———陕西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典雅造型的典范
二、愈夸张愈真实
三、典雅的动态感
四、精致造型的典范
五、排列组合的力量
六、被线条装饰的白虎
七、形象生动的朱雀
八、至简的青龙
九、画意十足的朱雀
边域之花———其他地区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完美的书画合璧
二、“拙”尔不群的造型
三、盖世的神力
四、拔山的神功
五、简洁的造型,精致的面貌
六、祥云的魅力
七、视听觉神奇的连通
八、小画面,大场面
九、动感十足的水鸟
十、大舍下的舞乐和合
十一、至简的童话世界
十二、无欲的钱童
参考文献

《汉画像石精品赏析》:
帝乡楚韵——河南南阳地区汉画像石精品赏析
一、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和谐共鸣
二、群形契合的视觉乐章
三、绝妙的均衡
四、雾里看花般的模糊美
五、一咏三叹般的节奏
六、满石风动
七、借来的妙喻
八、反常规的表现手法
九、理想与现实共存的画面
十、寓巧于拙
十一、孤独的自我解脱
十二、动力的强化
十三、抽象的精灵
十四、被美化了的冲突
十五、“十字交叉”的新奇构图
十六、相似的精神
十七、传神在于夸张
十八、视觉和弦
十九、书与画的密切结合
二十、朦胧的“焦点透视”意识
二十一、优雅而流畅的运动
二十二、视觉的“对联”
二十三、2000年前的“阿凡达”
二十四、美丽装饰下的劫持与反劫持
二十五、意象化的宇宙观
二十六、白描出的精准神情
稳重厚儒——山东汉画像石精品赏析
一、规整的面貌与复杂的构成
二、天女散花般的艺术感觉
三、端庄、严肃的画面
四、渐次变化的精神追求
五、标新立异的艺术探索
六、内容服务于秩序
七、用造型符号来沟通形象之间的情感
八、“刀绣”的艺术
九、盛大而又精彩的表演
十、金戈铁马战匈奴
十一、“综合雕绘”的样板
十二、“夯土墙”构图模式的典范
十三、渐变式骨骼构成的典范
十四、富含稚拙韵味的童话式造型
十五、图画《山海经》
十六、秩序与自由的组合
十七、精美而又惊险的建筑
十八、非凡的厨房装饰
十九、缠绕的魅力
二十、粗景细物造型模式的经典之作
二十一、建筑艺术形象的典范
二十二、一个精密的微雕世界
二十三、魔幻的透视空间
二十四、仙界与人间的交通工具大碰撞
二十五、穿着“透明衣”的人物形象
楚都大风——江苏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精品赏析
一、非以壮丽无以重威
二、力拔山兮气盖世
三、“绣”出来的画像
四、统一于一个画面中的“平视体”和“立视体”
五、魔幻式的构图
六、向多个空间挖掘潜力
七、疑似毕加索的造型模式
八、夸张的肌理对比
九、以形体大小论贵贱
十、地位分高低
十一、韵律优美、结构险峻的艺术精品
十二、综合造型艺术的典范
十三、一个随故事情节发展的连环画面
十四、直把重要角色凸显的画中画
十五、统一的画面源于明确的秩序
十六、华美高贵的女性
十七、极度简洁的外轮廓竟包裹着高度繁复的纹饰
十八、瑞临农家
边塞犁锄——陕西、山西汉画像石精品赏析
一、看似简单却含匠工
二、从精细环境中脱颖而出的简洁形象
三、“边框”原来是主题
四、纹饰图案的剪纸意趣
五、窥探画像石造型技法源头
六、色彩造型与肌理对比的典型
七、具有强烈透视观感的不同深度空间
八、先立规矩再破约束
九、祥云飞动神仙境曲线王国典雅生
天府蜀意——川渝地区汉画像石精品赏析
一、温情天国的呼唤
二、生态田园大吉祥
三、热吻两千年
四、完美的书画合璧
五、天府之国丰衣足食
六、合二为一的宏大场景
七、借我一双翅膀吧
八、巍峨天公温情存
九、上天仙境可虚构
十、场景完整形象美
异彩纷呈——其他地区汉画像石精品赏析
一、现实主义与立体主义的完美结合
二、高古游丝描的经典之作
三、从地下世界走向地上世界
四、蕴含装饰韵味的铜版画
五、白描艺术成熟的标志
六、生动的下里巴人的玩意儿
七、幻想的神兽真切的驯服
八、小画面大气势
九、神奇的动态渐变
十、求同存异,以统一为大局
十一、一个高档的停车场
十二、艺术中的合理可能是现实中的非合理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秦始皇的“精神新衣”
  史传禹集天下之金铸成九鼎,放置于天下九州,于是,“九州方圆”便有了代表天下的含义。谁拥有了这些宝鼎,就象征着拥有了江山。
  身为秦朝始皇帝的嬴政,自然会有拥有宝鼎的强烈渴望。久访之下,得知宝鼎遗失于泗水。于是,他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到泗水捞鼎,该画像砖就真实展现了泗水捞鼎的生动画面。
  画面的中心部位是一座虹桥,在虹桥的上下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捞鼎。从画面中众多的车马和骑士来看,始皇帝是非常重视这次活动的。因为宝鼎是代表天下的重器,捞取它是一件极为庄重、极为盛大的活动。如此盛举,搞一个大型的庆祝活动造势是很有必要的。人们在桥正中竖起一个建鼓,两人边跳边打,还有两个摇拨鼓者并排立于他们右边,与之合奏。这样就把捞鼎的场面烘托得热火朝天。桥下有两条小船,每条船上各有两人,他们好像刚刚把鼎从水里捞上来,并欲把鼎吊上桥去。与他们配合的是虹桥两端的四个人,他们一边两人,对称排列,正用力地往上拉鼎。快要大功告成之时,一条巨龙于鼎的右侧腾空跃起,把系鼎的绳子咬断,结果绳断鼎落。再往水中寻觅却久觅不得,泗水捞鼎活动终告失败。汉代人极力表现这个故事是为了扬汉贬秦:有德则自然得鼎,失德则自然失鼎。秦始皇失德无道,宝鼎已在眼前却得而复失,秦灭汉兴乃是天道必然。
  同时,在捞鼎的过程中,虹桥的交通并没有中断:画面的左边一辆轺车正经过顶端饰有凤凰的单阙准备过桥;桥的左端一辆轺车正在爬桥;桥的右端一辆轺车和两个单骑似乎刚刚过桥。在凤阙的右端更远处的空间里,一人正大步飞奔着套兽。总之,生活照旧,被秦始皇十分看重的泗水捞鼎失败,并未影响社会秩序。制砖工匠不厌其烦地反复铺陈桥通路畅,意在暗示秦王失鼎,世事照转。目的依然是为了贬秦,为汉王朝歌功颂德。
  在汉画中,泗水捞鼎的画面还是比较常见的,但在汉画像砖上表现如此题材,并且构建出如此宏大的场景和气势,实属罕见,堪称汉画像砖中的精品。
  三、精彩的穿越,丰富的内涵
  “双龙穿璧”是汉画中常见的题材,可能是由人祖伏羲、女娲的人首鳞身的故事引申出来的灵异题材。一般汉画中常见的伏羲、女娲形象,上端的人首往往似夫妇般相对,尾部交互穿插缠绕。有些画面在缠绕的龙身下方,甚至还安排一个小人儿,其内含的对生育祈愿的吉祥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伏羲、女娲图像的吉祥寓意延伸并演变为“二龙交尾”,就让双龙身交接点正好处在代表天门的圆形的玉璧里,以此来隐喻“天造神授”的生育祈盼。期盼多生子、生贵子是古代先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而汉代人认为龙乃天之子而最为贵,这就是汉画中常见的“双龙穿璧”的文化内涵所在。
  这个图像较之一般所见的类似形象更加复杂多变,精彩纷呈,是此类汉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原因在于画面上龙首、龙颈、龙爪、龙尾的交错穿插关系层次丰富和显示高贵身份的玉璧,更在于羽人、白虎、熊、牛在双龙穿璧而相交的紧要关头闯入画面,反衬了画面的气氛,强化了画面感,使画面情节显得跌宕起伏,激情荡漾。画面中,白虎可能象征女性的生育力,羽人则有可能象征天上和仙界。在汉代人的心目中,熊不仅是旺盛生殖力的象征,还具有不言而喻的神奇力量,同时又具有辟邪的功能。在上古神话传说中,大禹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曾经在治水过程中因为龙门难开而化身为熊,用神力打开龙门。在一些汉画像中还出现有熊托建筑、熊负重物的画面。具有驱邪吃鬼等超能力的方相氏,一般也被表现为熊的模样。牛体壮剽悍,犄角锐利,充满野性,是力量、强悍、阳刚、博大的象征。《说文解字》中有“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的记载。所以,传说中神农氏炎帝就是牛身人首的形象。总之,画面中的诸配角又各有其含义,目的是为了增强画面内在的象征性和神圣性。
  该画像砖具有如下的艺术特色:一、外框工整。该画像砖的边框是由均匀直线围成的菱形纹修饰的,显得工整而精致。二、画面中的形象采用浮雕与线相结合的造型模式,使突出于平整砖面上的形象又多了线的装饰,显得立体、醒目和精致。如虎和羽人的身上,龙、熊与牛的头部都使用了精美的线,使物象的每个细节都显得很精彩。三、于平淡之处体现丰富。此龙与彼龙,除在玉璧中十字交接外,还有多个部位交互穿插:龙颈与龙身、龙爪与龙尾、龙爪与龙身之间前后空间关系的多次转换都很相似,但绝无雷同。特别是双龙身十字相交穿越玉璧时,龙身与龙身、龙身与玉璧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得非常细腻到位。两条多处交错的龙身和六个突出的龙爪聚集在一起,在画面中成为形象密集的交会地,清晰而有条理,显得十分耐看。四、点状机理的成功运用。在圆形的玉璧上装饰着一些突起的圆点,这些点随玉璧一圈一圈排列成大小有序的同心圆,显得均匀而自然,增加了玉璧的真实感。玉璧上的点在画面中格外地醒目,不着任何色彩,依然显得溢彩流光,给人一种精致的高贵感。
  ……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很值得研究和传承。但许多东西由于年代久远而不为现代人所关注和了解,更不被世界所认识,它们沉睡在古书里,寂寞在博物馆里,蒙尘在文物仓库里。许许多多的珍贵传统文化资源,最终被封存在过往的时空里。青年一代跟随现代媒体,对自己的母体文化反而缺乏了解。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笔者: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很值得借鉴;中国古代文化零散琐碎,没什么意思。呜呼,中国五千年文明何等厚重!灿若星海的民族文化瑰宝何等壮观!难以数计的艺术品何等耀目!难道时代真的忽视了中华传统文明?痛定思痛,笔者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排斥不是青年人的错,而是因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在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之间构建足够的通道,阐释得不够,宣传得更不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笔者决定从建“桥”入手,迈开向青年一代、向时代、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步伐。长江和汉江交汇于武汉,也把此地分割为各自孤立的三镇,因此这里的人对桥的理解就较为深刻。桥,可以使天堑变通途,把相互孤立的三地连接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整体城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认知方式之间建立一座座桥梁,以吸引更多的人沿着畅达的通道,与传统文化发生更多、更深刻的接触?这对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高时代和世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拓展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等都意义重大。
  汉画像砖是中国汉代最珍贵的图像资料图库之一,存世量大,艺术价值高,蕴藏着很多古老而新鲜的元素,具有巨大的视觉艺术开发和拓展应用价值。中国画像曾和日本浮世绘一道进入欧洲,对20世纪初的现代派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若其潜在的价值被完全开发出来,必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掀起一场巨大的变革。因为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所以汉画艺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无拘无束的创新气场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气质。由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汉画才被艺术界所认识,其被人看重并深入研究的时间就更短了。而且,绝大多数汉画像砖因为年代久远,已铅华尽失,素面向人,自然不能吸引匆匆而过的世人。人们即便能耐下心细看,也未必能够完全会意其造型语言的曼妙之处。因此,把汉画像砖图像展示出来,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加以阐释,让人们先了解和读懂它,然后主动接纳它从而被吸引。这是把汉画像砖艺术推到世人面前的第一步。以后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再逐渐跟上,总会把大汉雄风植入青年一代的知识库里,身体力行地逐层揭去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时代和世界乐意接受、渴望接受。
  本书在中国汉画像砖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

汉代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系两卷本的考古学与艺术史专著,专注于对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遗留下来的画像砖与画像石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分类与解读。全书以翔实的图版资料为基础,结合考古学田野调查的最新发现和历史文献的考证,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艺术技法的知识体系。 第一册:图像的叙事与社会的投影——汉画像砖艺术研究 第一册聚焦于汉代墓葬与祠堂中发现的画像砖。画像砖作为当时普遍使用的建筑构件,其上的图像内容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本册首先对画像砖的材质、制作工艺(如模制技术、阴刻、阳刻、减地平凸等技法)进行技术层面的解析,为理解图像的形成过程打下基础。 主题篇章设计如下: 一、历史背景与地域风格: 本章将概述汉代画像砖的兴起与衰落的时间脉络,并重点区分不同地域画像砖的风格差异。例如,中原地区(以河南、山东为主)画像砖的恢弘气势与叙事复杂性;巴蜀地区画像砖的神秘符号与“点彩”特色;以及江淮地区画像砖的朴拙与生活气息。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图像符号在不同文化圈层中的流变与适应。 二、神话志怪与宗教信仰: 这是画像砖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本章细致描绘了以“升仙思想”为核心的神祇体系。重点收录并解读了大量描绘西王母、羽人(持节、鼓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的图像。分析了“出行”、“宴乐”、“楼阁”场景中隐含的道家哲学与方术思想。通过对“蟾蜍”、“九尾狐”、“伏羲女娲”等母题的深入考察,阐释汉代人对宇宙观和生命永恒的理解。 三、世俗生活与伦理规范: 画像砖是了解汉代“日常”的最佳窗口。本章侧重于描绘人间烟火的场景。详细分析了以下几类图像: 1. 农业生产:反映当时的耕作工具、灌溉方式,如耦耕、击鼓驱兽等场景,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在视觉文化中的投射。 2. 宴饮娱乐:如乐舞百戏、角抵、投壶等场景,展示了贵族与富裕阶层的生活排场和审美取向。 3. 仪仗出行:描绘车骑、骑射、狩猎的队列,反映了汉代军事力量与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 4. 孝道伦理:一些画像砖上出现的“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二十四孝故事的雏形(尽管二十四孝成型于后世,但其道德原型在汉代已然存在),体现了儒家伦理对社会风气的塑造作用。 四、建筑意象与模仿生活: 画像砖常将砖面分割为楼阁、阙门、庭院等场景,这本身就是对汉代木结构建筑的微缩记录。本章将解读这些图像中出现的斗拱、瓦当、门扉等元素,探讨画像砖在“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下,如何构建一个永恒的地下宅邸模型。 第二册:厚土中的史诗——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第二册将焦点转向了体量更大、往往用于墓室四壁或墓道的画像石。画像石的制作难度更高,其雕刻技法(如浅浮雕、线刻、朱墨设色等)的运用更为成熟,其内容往往更加宏大和具有纪念性。 主题篇章设计如下: 一、地域分流与石材工艺比较: 本册首先对不同地区的画像石进行地域性归类。着重比较山东的“孔架式”布局、苏北的“线刻”精湛、四川的“井格式”叙事与陕甘的“浑厚古拙”风格。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区所选用的石材特性如何影响雕刻刀法的取舍。 二、铺陈与叙事:汉代历史的视觉重演: 画像石的一大特点是其承载的宏大叙事。本章重点分析了对历史事件的视觉记录: 1. 战争与征伐:如对匈奴战争的描绘,展现了汉代军队的编制、兵器(戈、戟、弩)的细节,以及古代战争场面的动态感。 2. 历史典故:对《春秋》故事、《列女传》中人物事迹的引用和演绎,体现了统治者对历史权威的借用。 3. 帝王巡幸与朝觐:描绘皇帝出行仪仗、诸侯朝拜的场景,用以彰显墓主人与统治阶层的紧密关系。 三、乐舞百戏的极致展现: 相较于画像砖,画像石上的乐舞百戏场景更为精细和完整。本章会单独列出对“杂技”、“柔术”、“宴饮奏乐”的专门研究。分析乐器(如编钟、磬、竽、笙)的形制,以及舞蹈者肢体的夸张与程式化,解析汉代“大一统”思想下,文化艺术趋向于宏大和规范化的趋势。 四、动物世界与图腾崇拜: 画像石中动物的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本章深入研究了龙、凤、虎、鹿等动物的艺术处理方式。特别关注“对置式”或“S形”的动物组合,这些构图手法体现了早期图腾崇拜向成熟神话体系过渡的特点。例如,对“螭龙纹”在构图中的布局规律进行详细标注。 五、线刻艺术的巅峰:朱墨与晕染的技法探讨: 本册将艺术技法研究推向深入。对画像石上的线条运用进行细致分析,区分纯粹的轮廓线、强调体积感的阴刻线、以及用于增强画面层次感的平行线或交叉线。部分地区画像石会留有朱砂或墨色的痕迹,本章将对这些色彩残留进行科学分析,推测其在汉代视觉效果中的作用。 总结与展望: 两册书的附录部分将包含最新的考古发现目录、重要出土地点分布图,以及一个中英(或中日)对照的图像术语表,方便国际学者和研究人员使用。全书力求以严谨的考古学态度,结合艺术史的审美视角,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汉代社会艺术宝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不仅仅是艺术品鉴赏的指南,更是一扇通往汉代精神世界的奇妙之门。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那些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工具和视角,去重新描绘和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书中对于图像所蕴含的“神性”与“世俗性”的并存状态的剖析尤其触动我。汉代社会,一方面对长生不老、神鬼世界的向往炽烈,另一方面又极其注重现实的功名利禄和家庭伦常。这些画像砖和石刻,正是这两种力量激烈碰撞、融合的载体。通过作者的解读,那些原本平面、静止的图案,瞬间变得充满张力与矛盾,它们不再是遥远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对话者”。这种引发深层思考和情感共鸣的能力,才是一本真正优秀的文化读物所具备的非凡魅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兼顾了初学者和资深研究者的双重需求。它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把最复杂的理论放在最前面,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似乎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汉画像艺术的世界。起初的介绍部分,语言平实,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比如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风格差异等。随着章节的深入,内容逐渐转向专题性探讨,比如对神话传说、生产劳动、宴饮百戏等主题的集中分析,这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这种组织方式体现了编者对读者心境的深刻理解,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充分尊重了读者的自主选择权,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掌控感和探索的乐趣,一点也不会感到疲倦。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精致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感觉到了内容的厚重与价值。打开内页,排版精美,字体清晰易读,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我尤其欣赏它在图像呈现上的用心,那些汉代的图像资料,往往细节丰富却又模糊不清,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极大地还原了砖石上的纹理和刻画痕迹,色彩的过渡自然,即便是那些斑驳剥落的部分,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特别是那些细节特写图,简直是艺术的再现,让我可以近距离地“触摸”到汉代工匠的手艺和当时的社会风貌。阅读时,完全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光是欣赏这些画面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了。对于我们这些对古代艺术抱有深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样的视觉体验是无可替代的,远超一般的图录或简易读物所能提供的层次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论述部分,风格真是独树一帜,绝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充满了学者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图像内容的简单罗列和符号解读上,而是将每一块画像砖、每一方石刻都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比如,书中对某一场景的描绘,会引经据典地阐述其背后的哲学思想、礼仪规范乃至民间信仰的演变,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汉代生活的理解一下子立体了起来。最妙的是,作者擅长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那些静态的图像,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遗存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对于想深入了解汉代社会结构、思想变迁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的视角是极为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教会你如何“阅读”图像,而不仅仅是“观看”。

评分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比研究这套书收录的材料与其他一些同类出版物,发现其选材的广度和稀有性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很多在别处难得一见的珍贵画像砖和石刻拓片,都在这里得到了系统性的汇集和展示。这种“一网打尽”的编纂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研究和欣赏的效率。更令人称道的是,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大或解释模糊的图像,作者并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学界主流的看法进行对比阐述,展现了一种开放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那些追求知识深度和全面性的读者的需求。它更像是一部专业的工具书,可以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随时查阅,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而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

评分

笔者以美术工作者的身份研究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具有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所没有的优势——造型艺术的实践者研究造型艺术应该是更具有“通感”的,这不仅仅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串联”,更有“内行看门道”的便利与直接。

评分

笔者以美术工作者的身份研究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具有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所没有的优势——造型艺术的实践者研究造型艺术应该是更具有“通感”的,这不仅仅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串联”,更有“内行看门道”的便利与直接。

评分

笔者以美术工作者的身份研究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具有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所没有的优势——造型艺术的实践者研究造型艺术应该是更具有“通感”的,这不仅仅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串联”,更有“内行看门道”的便利与直接。

评分

笔者以美术工作者的身份研究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具有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所没有的优势——造型艺术的实践者研究造型艺术应该是更具有“通感”的,这不仅仅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串联”,更有“内行看门道”的便利与直接。

评分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从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进行艺术阐释,并配有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图文并茂,讲解详细系统。

评分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从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进行艺术阐释,并配有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图文并茂,讲解详细系统。《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在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分别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

评分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从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进行艺术阐释,并配有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图文并茂,讲解详细系统。《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在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分别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

评分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从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进行艺术阐释,并配有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图文并茂,讲解详细系统。《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在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分别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

评分

《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从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进行艺术阐释,并配有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图文并茂,讲解详细系统。《汉画像砖、像石精品赏析(套装全2册)》在中国汉画像砖像石艺术宝库中分别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