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文學的價值在於揭示生活中的美,但是發現瞭事務的美如何去錶現呢?山水說明文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藝術手法錶現自然風物之美,給人美得陶冶、感染與享受;人物形象的描寫主要是啓示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敘述是文學的基礎,一切析理閤抒情都要首先將客觀的、有價值的事情用簡潔明快的方式錶達齣來。現代散文名傢梁衡親自挑選、親自點評的作品將幫助理解散文中的生活美,掌握寫作技法。
內容簡介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是人民教育齣版社中小學教材總顧問,作品入選語文課本較多的作傢之一,梁衡先生,親自為中學生編寫,並加以精心點評的散文讀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專為中學生量身挑選56篇散文,點評條理清晰,深刻剖析寫作心理,示範寫作技巧,揭示寫作方法,多角度、全方位提高中學生作文水平。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齣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任《內濛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傢新聞齣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傢協會全委會委員。作品有科學史章迴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集《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學新聞》,散文集《覓渡》《紅色經典》《隻求新去處》《名山大川》《人傑鬼雄》。有兩橫散文九捲。曾獲青年文學奬、趙樹理文學奬、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等。散文《晉祠》《夏感》《覓渡,覓渡,覓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追尋那遙遠的美麗》等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單元 入選中學生教材解讀
晉祠/2
美文解讀 我寫《晉祠》/4
覓渡,覓渡,渡何處?/9
《覓渡》自注16條 /13
美文解讀 我寫《覓渡》/16
參考資料 瞿鞦白女兒給作者的一封信/21
跨越百年的美麗/22
美文解讀 我寫《跨越百年的美麗》/26
相關資料 《數理化通俗演義》節選/27
把欄杆拍遍/32
美文解讀 《現代散文鑒賞辭典》對《把欄杆拍遍》的講解/39
夏感/42
美文解讀 我寫《夏感》/43
相關資料 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鏡頭/44
青山不老/48
美文解讀 我寫《青山不老》/50
壺口瀑布/51
美文解讀 我寫《壺口瀑布》/53
教材的力量/54
第二單元 擴展閱讀寫人篇閱讀指導
閱讀指導 關於寫偉人/60
百年明鏡季羨老/62
大無大有周恩來/69
這思考的窯洞/88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94
二死其身的忠臣彭德懷/100
讀韓愈/107讀柳永 / 113
亂世中的美神 / 119
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 / 135
追尋那遙遠的美麗 / 144
你怎麼就是得不到愛 / 152
梁思成落戶大同 / 157
寫景篇
閱讀指導 山水為什麼美 / 164
鼕日香山 / 166
石河子鞦色 / 168
草原八月末 / 170
泰山:人嚮天的傾訴 / 174
榆林紅石峽記 / 180
吳縣四柏 / 182
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 184
佩萊斯王宮記 / 190
鼕季到雲南去看海 / 195
烏梁素海:帶傷的美麗 / 198
記事篇
閱讀指導 敘事是寫作的基本功 / 204
紅毛綫,藍毛綫 / 206
周恩來讓座 / 212
與樸老緣結釣魚颱 / 217
平塘藏字石記 / 220
試著病瞭一迴 / 224
山中夜話 / 236
抒情篇
閱讀指導 為文第一要激動 / 237
年感 / 240
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 / 242
西北三綠 / 246
忽又重聽走西口/253
母親石/263
那青海湖邊的蘑菇香/265
鞦思/269
說理篇
閱讀指導 文章為思想而寫/271
文章五訣/273
人人皆可為國王/275
匠人與大師/278
書與人的隨想/280
你不能沒有傢/283
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288
石頭裏有一隻會飛的鷹/292
說興趣/294
做人如寫字,先方後圓/297
第三單元 碑賦作品
壺口瀑布記/300
廣安真理寶鼎記/301
嘉興南湖紅船之銘/303
西柏坡賦/304
周總理手植臘梅賦/305
第四單元 作品與教學研究
《泰山:人嚮天的傾訴》一文解讀/308
《跨越百年的美麗》備課思考及教學/310
欣賞梁衡之“工”314
理與情鑄就的美316
附錄
梁衡入選語文教材和教學閱讀用書作品一覽/313
媒體推薦名單/317
教師推薦名單/317
精彩書摘
第一單元
入選中小學教材作品解讀
我們從一篇課文裏能學到什麼?
通過一篇課文學生能學到什麼?教師能教給學生什麼?其實就是三樣東西:語文知識、思想內容和審美。學生為什麼學語文,因為語文是基礎,是各種學科的基礎、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立身的基礎。不管做什麼,人先得會說話寫字。正如不管什麼運動員,田徑、球類還是武術,先得會走、會跑。所以學語文,第一是學習語文基本知識,即掌握語言、文字、文章的規律和技巧。這些規律通常是體現在一篇課文中。又因文章除形式外必須有內容,學生在學習一篇範文時也就順便受到瞭文章內容的教育。由於學生正處於成長期,語文雖不是政治課,但這種由課本獲得的思想將會影響他的一生,構成瞭他以後認識社會、人生的參照係。所以學語文的第二個作用是思想教育。語言是一種藝術,語文不但教我們怎樣正確地錶達內容,還教我們怎樣更美地錶達。所以學語文的第三個目的是學會審美,掌握美的標準、美的錶現規律,怎樣去欣賞美文,寫作美文。語文知識、思想內容和審美,這是一篇課文必備的三要素。
晉祠
齣太原西南行50裏,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湧齣,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颱、橋、榭。綠水碧波繞迴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曆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瞭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裏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跡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鞦來,草木鬱鬱,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這裏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乾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乾上卻發齣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發童顔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鬆、柏、槐、柳,無不顯齣滄桑幾經的風骨,人遊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嚮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鏇起瞭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瞭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裏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裏一泓深潭,這裏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綫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麼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裏冒齣的,叮叮咚咚,隻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隻要光綫好,遊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閤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瞭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贊嘆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你沿著水去賞那亭颱樓閣,時常會發齣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裏保存著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虞侯的母親邑薑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寜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880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嚮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簷。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42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麵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潭�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韆年,仍鱗片層層,須根根,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瞭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麵東西寬闊,南北翼如。橋邊欄杆、望柱都形製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麵,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
以聖母殿為主的建築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鍾鼓樓、金人颱、水鏡颱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颱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揉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瞭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裏,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嗬嗬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隻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麵,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遊而不能盡興。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瞭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瞭許多風韻。
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後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裏起兵反隋,得瞭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在這裏消滅瞭北漢政權,從而結束瞭中國曆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1959年陳毅同誌遊晉祠時興嘆道:“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於此滅北漢。”
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美的身軀來護著這些珍貴的曆史文化。她,真不愧為我國錦綉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美文解讀|我寫《晉祠》——談山水文章怎樣發現美、錶現美
偶為報紙寫瞭一篇介紹山西名勝晉祠的文章,想不到竟被收入中學教材。我寫文章本不懂格式,看課文後麵的練習題,纔知這叫說明文。《語文學習》的同誌要求就這個說明文寫一點說明,現就一些隨想隨感如實寫齣,也隻能是僅供參考。
一、關於美的發現
文學的價值就在於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內容一般分為三類: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山水說明文的主要任務則是通過藝術手法來錶現自然風物之美。山水之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它有獨立性、長久性、多樣性。在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給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麵的啓示,而自然風物給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與享受。
大自然中不是每一處山水都美,有的是窮山惡水;也不是同一處山水,人人都一樣地贊美,人們盡可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和欣賞它的美。晉祠,從現在還保存著的宋代建築算起也已近韆年,其山水景物的形成當更久遠,其間來遊曆和歌詠的人亦甚多。但我看晉祠,它的美與一般的山水卻有不同,是一種既有自然的又有社會和藝術的綜閤之美。這個發現是逐漸的。我童年時便常去晉祠遊玩,它的自然之美對我熏陶極深,清清的水,鬱鬱的樹,還有那座秀麗的山。當時山上的野花比現在多,每年五一節假日,城裏的人騎車來玩,傍晚歸去時車上都有一束從山上采來的黃花,一條花的車流甚是壯觀。我很愛在這個季節爬山,在花叢中嬉戲。那景象是難忘的。“春來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入鞦草木鬱鬱,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抬級登山都情悅神爽”,便是這山給我的美好印象。還有那蒼勁的老樹,和古老的河渾然閤成一種古樸的美;那水“多、清、靜、柔”,是一種秀麗的流動的美。它們閤在一起組成一種特彆的自然風光。這是晉祠的迷人之處,也是首先不可不告訴讀者的。
但是,晉祠畢竟不同於單純的天然野境,不是小石潭,不是桂林,也不是三峽。它是一個文化名勝所在,人們在這裏已經營瞭一韆年。除大自然留下的景物外,更重要的還有祖先留下的文物。有很深很濃的社會美和藝術美。特彆是古建三絕:聖母殿、木雕龍、魚沼飛梁。這幾樣東西是美的,它們不同於山、水、樹。已超齣自然,而是一種藝術美、社會美。(本來有人主張美隻有兩類,藝術美其實也是一種社會美。)這些美的雕塑,美的建築,都體現瞭古代人的智慧,揭示瞭當時的社會形態,有自然之外的社會內容。這種包含社會和藝術內容的美的發現,隻靠一般觀賞是不行的,它還要靠讀書、看畫、聽歌,要有文史知識和藝術修養方麵的積纍。所以對我來說,那自然之美是幼時在自然的熏陶下所接受,而這社會藝術之美是以後隨著閱曆的增加纔逐漸感知的。這時我對晉祠不但看見瞭它,而且還理解瞭它(當然到現在也不敢說已完全理解)。如果山水風物是它的外美,那麼這些文化就是它的內秀。這是要告訴讀者的第二個方麵,是更深的一層。
古人道:“名勝所在貴乎心得。”要寫好一處山水,就先得對它的美進行一番認真的研究發現。這大概就是中學寫作教學中常說的觀察。其實還應該加上研究。
二、關於美的錶現
發現瞭事物的美,怎樣去錶現呢?找最有個性的特徵,作一細微深入的刻畫。古詩文中寫美人,常忘不瞭一雙明眸或一汪鞦波。畫人,最關鍵的是畫眼睛,山水也是有“眼”的。隻須著意點染這一點,其美自見。如文中寫景,著意春鞦二景,寫那棵奇怪的左扭柏,便突齣一個“扭”字:“它的樹皮卻一齊嚮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鏇起瞭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瞭一根繩。”寫水,則細摹其清:“無論多深的渠、潭、井,隻要光綫好,遊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閤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瞭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樹,冉冉不絕。”這些關鍵地方多費一些筆墨正是為瞭在彆的地方省一些筆墨。既發現瞭它的美,便將它最美的地方寫透、寫夠。
再者,山水名勝,多是靜物。靜則無勢,無勢則不能動人。因此要盡量讓靜物動起來,去搖蕩人的情懷,讓讀者與作者産生美的共鳴。這在古典詩文中是有許多傳統寫法的。金人元好問寫過這樣一首《山中雜詩》:
瘦竹藤斜掛,叢花草亂生。
樹高風有態,苔滑水無聲。
它妙在能將看不見的“風”,通過動態的樹寫齣來,卻又將流動的水用苔滑無聲來錶現。將花、草、竹、藤等一起躍然紙上,成瞭一幅大自然的生態圖,有動勢感,而且是各種微妙的動態。凡美的東西都是活靈靈的,能喚起人的生命活力,使人有思有感,可贊可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人登高而見到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目既往還,心亦吐納”,便是自然景物激起瞭人生命、思維、感情的活力。
要錶現山水草木之美,我想盡量取動勢,雖是從山水落墨,卻是從人情著眼,將主客觀之間溝通。山水是自然存在,將美傳達於讀者卻是文章的功能。文章寫到泥塑仕女的形態,寫木龍抱定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寫十字飛架石橋,又從橋引申到“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寫石雕的小和尚笑眯眯、傻嗬嗬地接水,石虎前爪抓岸,引頸探腰,要一吸百川等,都是嘗試著以動寫靜,突破自然美,而去追求藝術美。或者說,力圖用語言藝術的美去挖掘自然風物之美。人們常說:“看景不如聽景。”看到的是自然原形,聽到的卻是經過提煉、藝術化瞭的景物,自然更多瞭一層美。
……
前言/序言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中學生讀名傢)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中學生讀名傢)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