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开始后,大量的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行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在抗战胜利74周年之际,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一方面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中国解放区见闻》以一个美国记者敏锐的眼光、独特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在中国北部和西部解放区的见闻和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本书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抗日游击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内容,不仅是外国人眼中中国解放区的真实记录,也是抗日战争史重要的参考资料。
1937年7月7日夜,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以此事变为发端,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由此大量的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行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一方面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包括《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扬子前线》《中国解放区见闻》《华北前线》《人民之战》《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不宣之战》,其中《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两书原为《中国的抗战:日本侵华大事记》,在本次整理出版时根据内容和体例分成了两册出版。在这些图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报道,描写了许多浴血杀敌的场景和细节,同时在书中也客观公正地揭示了战时中国各派力量的政治主张、抗日战略及中国政局的现状、缘由和发展趋势;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北部和西部解放区的见闻和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进行了直接的、较深的、公正客观的报道和介绍,为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争取国际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提供了有力帮助;此外,《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较早记载了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内容,郭沫若先生为该书作序并亲笔题写了书名。宋庆龄在读了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清样后写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埃德加?斯诺则称赞《人民之战》是“极为出色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在倡导、促成、维护、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的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主导作用,是团结抗战的核心。在《中国解放区见闻》《红色中国的挑战》等书中作者不仅澄清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许多造谣和歪曲宣传,而且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与前途。尽管这些记者国别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他们都全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日本侵略者以强烈的谴责,但由于对事件的认识角度不同,或者对现场的深入程度不一,对一些事件有着不一样的描写。为了使读者70年后依旧能够读到这些最原始的关于抗战的图书,我们在出版过程中没有作任何删改。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对原书仅就错别字作了修改,人名、地名、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都保留原样,这样的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但内容更为真实,更为贴近那个时代,希望读者给予理解。
刚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文字的叙述方式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正是这种直白,反而让历史的画面感更加强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人民群众的描写,记者笔下的农民,面对日寇的屠杀和压迫,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他们如何组织起来,一点点地反抗侵略者,这些细节都让我非常感动。我一直觉得,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最终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力量,以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关于根据地群众生活片段的描绘,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让我看到了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耀的。他们如何勒紧裤腰带,支持前线;他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他们如何在家园被毁后,依然选择站起来,继续战斗。这些,都是我之前阅读其他资料时,可能没有那么深入体会到的。这本书让我觉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那些身处其中的普通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外国记者的视角,让他们看到了我们自己可能已经淡忘的,或者说,被历史的宏大叙事所掩盖的,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个体。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回味无穷的部分,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没有将抗日战争简单地描绘成一幅非黑即白的图画,而是通过外国记者们多样的观察视角,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所经历的真实状态。我读到了关于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侧面,也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努力,同时,也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到了日军占领区民众的苦难,以及他们的一些反应。这种全景式的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我曾经以为,抗日战争的焦点只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同时,也孕育着不同的力量和可能性。外国记者们,以一种相对超脱的、同时也带着人道主义关怀的目光,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这种复杂性,恰恰是历史最真实的魅力所在。它提醒我,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单一原因或单一力量所能概括的,而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无数力量博弈的结果。
评分我被书中描绘的外国记者们自身的经历深深打动。他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亲历者。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内地,去观察、去记录、去报道?我读到一些关于他们如何在危险的旅途中,如何与当地人民建立联系,如何面对生存的挑战,这些片段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他们当时冒着生命危险所做的报道,对于当时的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抗战,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些报道,或许打破了西方媒体的刻板印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正在为自由和独立而浴血奋战的民族。我尤其好奇,当他们身处战火之中,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又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时,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触动?他们的报道,是否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本书,除了讲述中国的抗战故事,也讲述了这些外国记者们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求真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上泛黄的纸张纹理,以及那个年代的字体,都仿佛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是在一个旧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我一直对近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而“外国记者眼里的”这个角度,更是让我觉得新奇。通常我们接触到的抗日战争史,更多的是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阅读他们的回忆录、历史文献,或是官方的叙述。但外国人,特别是那些远道而来的记者,他们带着怎样的视角,看到了怎样的中国,又记录下了怎样的抗日战争?他们的文字,会不会有我们自己难以察觉的盲点,或者,又会捕捉到我们被习以为常而忽略的细节?我期待能从书中看到那些生动、鲜活的个体故事,那些穿梭在战火与希望之间的普通人,以及那些外国记者在危险环境下,如何努力去呈现真相的经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也更具颠覆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非常好奇,他们笔下的“解放区”,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象?是我想象中的“敌后战场”的简陋与坚韧,还是有更多我未曾预料的丰富与复杂?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揭示了许多我们不曾熟知的抗战侧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解放区社会生活和组织形态的描写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记录战争的残酷,更是在展现一种新的社会模式是如何在战争的夹缝中生根发芽的。记者们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所提及,这些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在自我革新中发展的中国。我曾经对解放区的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其内在的生命力。比如,关于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关于基层民主的尝试,以及如何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到各项建设中来,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在那个物资匮乏、战乱频繁的年代,根据地的人们是如何用智慧和毅力,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充满希望的社会。外国记者们的客观记录,让他们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不仅仅是在抵抗侵略,更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未来。这种探索的艰辛,以及取得的成就,都通过他们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
评分很公正的描述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评分很不错的材质,就是好像小了些!
评分很不错的材质,就是好像小了些!
评分很不错的材质,就是好像小了些!
评分很不错的材质,就是好像小了些!
评分挺好的书。抽时间多看看。
评分纸张很好,书香扑面而来,熟悉的味道
评分纸张很好,书香扑面而来,熟悉的味道
评分很不错的材质,就是好像小了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