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

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安奎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理性
  • 民主理论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宪政主义
  • 政治思想史
  • 现代政治
  • 西方政治思想
  • 民主理想
  • 公共领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2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98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字数:21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公民、国家与治理研究”丛书的一种,共分8章,21万字,讨论了公共理性的出现、概念、应用,慎议民主与公共理性的关系,公共理性与能力缺陷,公共理性与公民美德,公共理性与公民友爱,公共理性与民主思想等八个主题。作者试图提供一个清晰的公共理性理念,并将其解释为一种更高阶的慎议民主理论,进而探讨公共理性与民主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系。

作者简介

  谭安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正义、公共理性、商议民主、权力理论等。已出版个人专著《政治的回归》、《政治哲学:问题与争论》。

目录

导言

第1章 从理性的公共运用到公共理性
一、理性的公共运用与道德冲突的压力
二、理性与伦理根基的缺失:对霍布斯式公共理性理念的批评
三、康德与霍布斯的教训:公共理性的公共性
四、公共理性:公共推理的能力与
公共辩护的理由
五、普遍道德,抑或民主社会的政治辩护

第2章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念及其两种应用
一、公共理性与正义原则的运用
二、公共理性与正义原则的选择
三、回应慎议民主的批评:谁来应用如何应用

第3章 慎议民主及其内在困境
一、从聚合式民主到慎议民主
二、慎议民主的理论渊源和两种取向
三、慎议民主、相互性与公共辩护
四、慎议与民主的张力:慎议民主与能力平等

第4章 公共理性:一种更高阶的慎议民主
一、共识的最终对象:公共理性的推理标准
二、公共理性:一种慎议民主模式
三、“政治的领域”与公共领域
四、公共领域、制度结构与政治自主性
五、公共领域与私人自主性
六、公共理性对政治自主l生的提升
七、公共理性对私人自主性的塑造
八、一种更高阶的慎议民主

第5章 通过谁与为了谁:公共理性与能力缺陷问题
一、来自可行能力思路的批评
二、先有互惠互利,后有相互性?
三、相互性的再分析:理性与合情理性的结合
四、通过谁:对正常能力要求的包容性解释
五、为了谁:政治自主性的代价

第6章 公共理性与公民美德
一、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中的理论乱象
二、从私人性的美德到公共性的美德
三、公共理性与自由主义的公民美德
四、公共理性、共同善与完善论问题
五、对公民性的再思考
六、公共理性中的理由与动机

第7章 公共理性与公民友爱:公民问的政治-伦理关系
一、合二为一:公共理性对两种政治关系的横向解释
二、友爱政治、政治友爱及其衰落
三、公民友爱的要素与民主的公民友爱关系

第8章 民主背景与民主理想
一、公共理性依赖于民主背景吗?
二、自主的政治概念、道德动力与实践理性
三、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
征引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 导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民主始终是最受推崇的政治理想之一。它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持续演进、不断被探索和实践的理念。而“公共理性”正是支撑民主理想得以实现的基石。本书《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民主形式进行梳理,也不是对抽象的政治哲学进行孤立的论证。相反,它旨在深入探究“公共理性”这一概念在现代民主语境下的多重维度,并阐释其如何与民主的根本目标——即实现一个公正、包容且能够回应公民集体意志的社会——紧密相连。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理论手册,更希望成为一本引发思考、激发对话的读物。我们不预设读者对政治哲学已有深厚的了解,而是力求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一同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民主实践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我们将尝试揭示,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如何构建一种能够促成共识、化解分歧的公共理性;以及这种公共理性,又将如何反哺和强化我们的民主理想,使其不至于沦为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切实可行的社会建构蓝图。 第一章:公共理性的内涵与边界 公共理性的概念,绝非是简单的“理性”在公共领域的延伸。它首先指向一种可公开辩护的理由。这意味着,在民主社会中,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一项法律的颁布,或者一项社会议题的讨论,其基础都应当是能够被所有理性成员所理解、接受并加以审视的理由。这些理由不应是个人性的、偏执的,也不能是基于秘密的交易或不透明的权力运作。它们必须是清晰、明确、且具有普遍性的,能够经受住不同立场、不同背景个体的检验。 公共理性强调的“公共性”,意味着其产生的场域和运作的方式。它不是在书斋中冥思苦想的成果,也不是在茶余饭后闲谈的产物。公共理性是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公开的讨论、辩论和协商而形成的。这个公共领域可以是真实的议会辩论,可以是媒体上的公开评论,可以是公民集会,甚至是网络上的信息交流(当然,网络空间的公共理性构建也面临着其独特的挑战)。关键在于,这一过程必须是开放的,允许不同的声音表达,允许不同的论证参与。 然而,公共理性并非没有边界。它所能达成的共识,也并非是无所不包的。本书将深入探讨公共理性所能触及的合意性基础。这意味着,公共理性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多元价值的前提下,找到能够最大程度获得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原则和方案。它不是强迫所有人接受同一套价值观,而是寻求一种“重叠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这种共识不是基于对所有问题的看法一致,而是在对某些基本原则——例如自由、平等、公正、权利等——的认同上,能够达成一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共同的社会秩序。 因此,公共理性并非是压制异议,而是建立在对异议的尊重和理解之上,通过论证和说服,寻求一种更具普遍性的道理。它要求我们超越个人的利益诉求,将目光投向共同体的福祉,并在承认个体权利的同时,也承担起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本书将剖析公共理性在政治决策、法律制定、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上的应用,并探讨其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潜力与局限。 第二章:民主理想的多元面向 民主理想,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超我们日常的简单理解。本书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一崇高的理想,并揭示其内在的张力与联系。 首先,民主理想最直接的体现是多数统治。这是一种最基础的民主形式,意味着决策的权力最终归于数量上占多数的公民。然而,纯粹的多数统治可能导向“多数人的暴政”,忽视少数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对民主理想的理解,必然要超越简单的多数原则。 其次,自由主义民主为多数统治注入了重要的限制和补充。它强调个体自由、权利保障、宪政秩序以及权力制衡。在这种范式下,民主不仅仅是决定谁来统治,更是如何被统治,以及如何保障个体免受国家权力的过度干预。政治权利(如投票权、参选权)与公民权利(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共同构成了自由主义民主的核心要素。 然而,现代民主理想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共和主义民主则将重点放在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共同善上。它强调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一员,有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以共同体的福祉为重。共和主义视角下的民主,更注重公民德性的培养和政治参与的活力,旨在建立一个公民能够共同塑造自身命运的政治体。 此外,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则对民主的实践方式提出了更深入的思考。参与式民主强调扩大公民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让更多的人能够发声、被听见。而协商式民主则更进一步,强调通过理性的对话和协商,促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具正当性的共识。它认为,民主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的产生,更在于过程的公正和参与的质量。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不同面向的民主理想,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互补以及潜在的冲突。我们不追求将它们简单地融合,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多元视角的梳理,呈现出民主理想更为丰富、更具活力的图景。我们将论证,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需要在多数原则、自由权利、公民参与以及协商共识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第三章:公共理性在民主实践中的桥梁作用 公共理性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更是连接民主理想与具体实践的关键桥梁。在现代民主社会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议题,如何才能在多元化的公民群体中形成可行的决策,并保证这些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答案就在于公共理性。 本书将详细阐释公共理性如何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作用。当政府部门需要出台一项新的法律或政策时,其理由必须是公开透明的,并且能够接受公众的审视。这种审视并非是基于党派立场或个人好恶,而是基于对政策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不同群体利益的考量,以及对现有法律原则的遵守等理性因素。公共理性要求决策者提供能够被大多数理性公民理解和接受的论证,并愿意倾听和回应来自公众的质疑和建议。 在司法领域,公共理性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法官的判决,尤其是涉及重大社会议题的判决,其说理过程必须是公开的,且能够被法律共同体和其他理性公民所理解。判决的依据,往往不是法官个人的偏好,而是对宪法原则、法律条文以及既有判例的理性解读和应用。这种对法律的理性解释,正是公共理性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此外,公共理性也是公民参与的关键驱动力。当公民表达自己的诉求、参与公共讨论时,其出发点也应当是能够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理性论证。即使观点不同,通过理性的对话,也可能发现共通之处,或者至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对方的立场,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对抗,增进社会凝聚力。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展示公共理性在实际民主运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信息不对称、情感煽动、极化观点等。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媒体改革、公民素养提升等方式,来构建和强化公共理性,从而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支撑民主理想的实现。 第四章: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公共理性是民主理想不可或缺的支撑,但其构建和维护并非易事,尤其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日益严重的时代。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公共理性在现代民主实践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算法的推荐机制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观点的极化,削弱了接触和理解不同意见的可能性。这使得建立“重叠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民粹主义的兴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民粹主义往往利用情感而非理性来动员民众,模糊是非界限,攻击精英,并制造“我们”与“他们”的对立,这与公共理性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 媒体环境的变化,例如社交媒体的普及,虽然带来了更广泛的参与机会,但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失控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使得区分真伪、建立理性共识变得更加复杂。 然而,挑战并非意味着绝望。本书将积极展望未来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的融合前景。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负责任的算法设计、事实核查平台)来对抗虚假信息,如何通过公民教育来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如何设计更具包容性和协商性的公共讨论平台,鼓励跨越分歧的对话。 我们相信,对公共理性的深刻理解和持续的实践,是实现更成熟、更稳健的民主的必由之路。本书的写作,正是希望为这一进程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激发更多人对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的关注与思考。最终,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积极参与到公共领域中,用理性的声音,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民主未来。 结语 《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并非试图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开启一段持续的探索之旅。我们深知,民主理想的实现是一个动态且充满挑战的过程。而公共理性,作为连接理念与实践的关键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公共理性及其在现代民主语境下作用的框架,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构建一个更加理性、更具包容性的公共领域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一书,为我打开了理解当代政治困境的一扇窗。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政治中的种种难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考察。他分析了在信息过载、社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公共理性的形成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区分噪音与有价值的意见,如何应对情感的煽动而非理性的思考。书中对“民意”的解读尤其发人深省,它不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实体,而是由无数个体、群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塑造的复杂互动结果。作者通过历史案例和理论思辨,勾勒出了一种可能的发展路径:即公民如何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公共理性,从而不断接近民主的理想。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而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在复杂的现实中寻找基于理性的解决方案。读完之后,我对那些看似僵化的政治僵局,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期待,相信通过持续的公共理性建设,是有可能打破困境的。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之后,脑海中回荡着许多关于社会契约和政治合法性的思考。作者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公共理性”这一概念,它并非个体零散的意愿集合,而是一种在共同体中,通过协商、辩论和妥协所形成的,能够指导集体行动的共识性力量。书中对不同政治哲学流派的梳理,从启蒙时代的自由主义到当代社群主义的批判,都非常细致,让我对民主的理论基石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公共理性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强调了其生成、维持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体公民的积极参与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不仅仅是对民主理论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次对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负责任的政治共同体的深刻反思。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现实中的各种公共议题,思考我们是如何在信息爆炸和观点极化的时代,去努力寻找那个能够连接彼此、驱动进步的“公共理性”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审视我们社会的运作方式,并对未来的民主发展抱有审慎的希望。

评分

在阅读《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民主理论的深刻洞察所吸引。他没有止步于对民主制度的表层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根基和伦理要求。书中关于“公共理性”的阐释,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它强调了理性思考在集体决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这种理性如何通过公民的参与和互动得以形成。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民主理想”的界定,它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持续追求公正、平等和尊严的价值导向。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既展现了学术的严谨性,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民主的复杂性。我从中看到了,民主的实践,是一场持续的、动态的协商与妥协的过程,而公共理性则是维系这一过程不可或缺的纽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对我们社会如何运作的深刻剖析,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如何更好地拥抱和实践民主的理想,如何让公共理性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似乎不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而是通过剥离和重构我们对“民主”的固有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其核心价值。作者在分析“民主理想”时,着重于其背后潜藏的理性基础,以及这种理性如何在民主实践中被塑造和体现。书中对“公共领域”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极易被侵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公民的意见和关切能够汇聚,并可能转化为影响公共政策的力量。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异议”和“多元”在民主进程中必要性的强调,这与一些简单化地追求“一致性”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卷,上面描绘着民主的理想,但同时也在画布上留下了现实的笔触——那些模糊、矛盾甚至冲突的部分,恰恰是民主生命力之所在。这本书挑战了我对民主的表面理解,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民主,或许不在于完美的制度设计,而在于一种持续不断、也充满张力的公共对话和价值权衡的过程。它促使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真正践行了这种“公共理性”的精神,是否愿意倾听不同声音,并为达成更广泛的共识而努力。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民主”以及“民主的根基是什么”的书,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并没有将民主理想化,而是将其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中,考察了公共理性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生活到现代的代议制民主,作者梳理了公共理性的演变历程,并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公共理性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特别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它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而是与公民的日常交往、媒体的传播以及政治协商紧密相连。我从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需要一种超越个体狭隘利益的公共视野,需要一种能够容纳不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共同点的能力。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语言也相对通俗,即使是对政治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民主的理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思考、去实践,去构建和维护那个承载着公共理性的空间。

评分

有关公共理性的最重要著作,盼望学界有好的个案研究问世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评分

这书不错啊,买来读读。

评分

好东东

评分

好东东

评分

发来的书是有塑料膜封起来的,但是拆开后发现书页里竟然有一页像是被掉泥地里了,另一页竟然有清晰的折痕!!你大爷的!!!!是他娘的刘qiang东看过的还是你们卖盗版?!!干!!!

评分

书给五星,但是收到有破损,也懒得换了,希望京东以后快递书的时候也多少做点保护措施

评分

书给五星,但是收到有破损,也懒得换了,希望京东以后快递书的时候也多少做点保护措施

评分

发来的书是有塑料膜封起来的,但是拆开后发现书页里竟然有一页像是被掉泥地里了,另一页竟然有清晰的折痕!!你大爷的!!!!是他娘的刘qiang东看过的还是你们卖盗版?!!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