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发现历史:重寻“五四”以后的中国

从思想发现历史:重寻“五四”以后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太原 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中国现代史
  • 五四运动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知识分子
  • 中国社会
  • 现代中国
  • 历史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48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490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2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思想为内核重新审视历史,无疑既可能,也必要,毕竟离开思想谈历史,所谈不免苍白。虽然“重寻”和“形成新诠释架构”的目标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无法预判,但这种努力本身值得肯定。从开篇到结尾,让人始终有读下去的兴趣,这无疑是一种成功。

内容简介

  在问题重重的近代中国,各种纷繁的思想言说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实实在在的历史。近代中国的知识人,内心充满了矛盾、犹豫、困惑、变化、反复和迷惘。思想的威力往往导致时代的速变。然而,这其中又暗含着历史的悖论:各种“激变”的背后往往潜伏着“不变”。守旧者未必落后,趋新者也并不一定是进步。思想推动着历史,历史又在筛选着思想。历史常常是不讲理的,任性的。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浮泛的感性或者某种狂热性在推动着历史前进。

作者简介

  张太原,山东阳谷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博士导师、中国现代政党史教研室主任。曾任聊城大学讲师、中山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河北省大名县挂职副县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有《〈独立评论〉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思潮》、《当代北京市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合著)、《文化?观念与社会思潮——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二卷)》(合著),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目录

导论:揭示思想背后的历史

第一章 边缘与中心

一、做“活事”的媒介

二、自觉的“中心”意识

三、全国人的公共刊物

四、社会各界的评说

第二章 五四之后论五四

一、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二、个人解放和社会改造

三、反封建与资本主义文化

四、“内容非常复杂的运动”

第三章 三大思想的鼎足而立

一、我们与你们

二、不打不相识

第四章 民主与独裁之争

一、言人人殊的“民主”

二、努力产生中国的新政治理论

三、异中之“同”

第五章 全盘西化的背后

一、全盘西化的滥觞

二、文化概念

三、“文化圈围”理论

四、“文化演进”理论

五、文化“一致与和谐”理论

第六章 文化领域里“没有了中国”

一、新教育的中国化

二、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

第七章 国民党“唯一思想”的悖论

一、借台唱戏

二、“演员”的思想

三、“戏”中有“戏”

第八章 左翼思潮的兴盛及变化

一、“左翼文化”运动

二、“保持政治的优位”

三、资社之分与中外之别

四、封建与传统

五、一切主义“各有一长”

结语:思想的威力与历史的悖论

征引文献举要

精彩书摘

不打不相识

  关于胡适等自由知识人与三民主义在五四以后的关系,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仍有许多未增揭示的面相,特别是对双方关系的演变过程似乎还缺乏一种整体的了解。因而有必要对二者关系的由来、接近、冲突及磨合作一个长时段的鸟瞰。

  后来成为自由主义者的胡适与“三民主义者”的最早接触应该是在他就读于中国公学时期。 1929 年,胡适在《中国公学校史》中说:“我那时只有十几岁,初进去时,只见许多没有辫子的中年、少年,后来才知道大多数都是革命党人,有许多人用的都是假姓名。如熊克武先生,不但和我同学,还和我同住过,我只知道他姓卢,大家都叫他‘老卢’,竟不知道他姓熊。同学之中死于革命的,我所能记忆的有廖德璠,死于端方之手;饶可权死于辛亥三月广州之役,为黄花冈七十二人之一。熊克武、但懋辛皆参与广州之役。教员之中,宋耀如先生为孙中山先生最早同志之一;马君武、沈翔云、于右任、彭施涤诸先生皆是老革命党。中国公学的寄宿舍常常是革命党的旅馆,章炳麟先生出狱后即住在这里,戴天仇先生也曾住过,陈其美先生也时时往来这里。有时候,忽然班上少了一两个同学,后来才知道是干革命或暗杀去了。如任鸿隽忽然往日本学工业化学去了,后来才知道他去学制造炸弹去了;如但懋辛也忽然不见了,后来才知道他同汪精卫、黄复生到北京谋刺摄政王去了。所以当时的中国公学的确是一个革命大机关。”

  胡适这里提到的名字,大都是国民党的元老或后来的国民党要人。这段经历也许给胡适最大的影响就是见识了什么叫做“革命”。“革命党人”活动的秘密性和危险性,对于幼时就有“小先生”称号的“文气”十足的胡适,大概有一种天生的不相合。但是,他在“革命大机关”里却并没有走上“革命”之路,除了有“革命党”的“爱护”因素之外,显然还与他个人对“革命党”及其活动的观感有关。胡适回忆:“他们的年纪都比我大的多;我是做惯班长的人,到这里才感觉到我是个小孩子。不久,我已感得公学的英文、数学都很浅,我在甲班里很不费气力。那时候,中国教育界的科学程度太浅,中国公学至多不过可比现在的两级中学程度,然而有好几门功课都不能不请日本教员来教……教员和年长的同学都把我们看作小弟弟,特别爱护我们,鼓励我们。我和这一班年事稍长、阅历较深的师友们往来,受他们的影响最大。我从小本来就没有过小孩子的生活,现在天天和这班年长的人在一块,更觉得自己不是个小孩子了。”

  然而,在年龄上实是一个“小孩子”的眼里,“公学的英文、数学都很浅”,并感到“在甲班里很不费气力”。这说明胡适到中国公学以后很快就取得了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和自信。他记得,有一次“革命党”从国外回来携带“禁品”出了事,由于他“可以说几句英国话”,还请他去海关上交涉。最能使他自感“文才”之突出的是,他这样一个“小孩子”竟做了《竞业旬报》的编辑,并且“在学校里颇有少年诗人之名”。作为一个“小孩子”却有这样的“特遇”,不能不令他感到“年长”的人也不过如此,这大概正是他“和这班年长的人在一块,更觉得自己不是个小孩子”的原因所在。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胡适又说“受他们的影响最大”,那么影响他“最大”的是什么呢? 显然不是学问上的,从其回忆及他后来的个人选择来看,也肯定不是“革命精神上”的。因此,“影响”他“最大”的应该是生活上的。“这些人都是日本留学生,都有革命党的关系……我们打牌不赌钱,谁赢谁请吃雅叙圆。我们这一班人都能喝酒……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又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不到两个月,我都学会了。幸而我们都没有钱,所以都只能玩一点穷开心的玩意儿:赌博到吃馆子为止,逛窑子到吃‘镶边’的花酒或打一场合股份的牌为止……真是在昏天黑地里胡混。有时候,整夜的打牌;有时候连日的大醉。”幼年“总是文绉绉的”胡适,竟“学堕落”到这步田地,不能不说是“革命党人”对他的影响之“大”。这样一种影响,使他年长后对“革命”缺乏敬仰,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中国公学时期,“革命党人”给胡适的印象至少有这样三种:(一)生活放荡。(二)读书少,学识浅。 1926 年,丁文江曾向胡适谈及:“至于国民党的那一套,我真正不敢佩服。我所检查到的信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主张,是学生应该‘少读书,多做事’! 你想这般青年,就是握了政权,有多大的希望呢?”对国民党的这样一种观念,在曾与国民党人“胡混”过的胡适头脑里,或许形成得更早。不过,“少读书,多做事”,此后的确成了中国青年人革命或者从政的“秘诀”。即使真正“握了政权”,在自由主义者眼里,也的确没有看到“多大的希望”,因而冲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三)“三民主义”言论大而空。胡适曾说,在中国公学时期,“要看东京出版的《民报》,是最方便的。暑假、年假中,许多同学把《民报》缝在枕头里带回内地去传阅”。“最方便”一词说明读《民报》是胡适当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提示了他对《民报》有相当的了解。但是,后来他谈到报刊与时代的关系时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胡适对《民报》的这种看轻,不能不说与他早年对《民报》的“读后感”有关。虽然后来胡适被冯自由称为“民国前革命报人”,但他却经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国民党的“无好感”,乃至自觉地对它批评或谴责,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源于中国公学时期“三民主义者”给他的这些印象。

前言/序言


《启明之声:一段被遗忘的思想史》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要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全景式的描摹,也非一本充斥着枯燥年代和政治运动的编年史。恰恰相反,《启明之声》旨在挖掘那些在宏大叙事之下,被历史洪流悄然裹挟、或是因其“边缘”而不被轻易触及的思想火花与个体探索。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识旅程,邀请读者一同潜入中国近现代思想光谱中那些被遮蔽的角落,去聆听那些曾经响彻,却逐渐沉寂的“启明之声”。 本书的主旨在于重塑我们对某个关键历史时期思想发展的理解,但这种重塑并非是简单地罗列前人成果,而是通过对一些被低估、被误解,或是因时势而未能充分展现的思想家、理论家、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与重新评估,来揭示其潜在的价值和对当下仍具的启示意义。它关注的重点是思想的“萌芽”、“生长”与“变形”,而非仅仅其“完成”或“消亡”。 本书的视角与方法 《启明之声》采取了一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一方面,它将聚焦于具体的思想文本、学术争鸣、艺术创作,甚至是个人书信、日记中所流露出的零星却闪光的思想片段。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还原思想诞生的语境,剖析其内在逻辑,并试图理解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另一方面,本书并非孤立地看待这些思想“碎片”,而是努力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脉络之中,去观察它们如何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又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变迁、文化思潮、政治格局发生互动。它关注的不是“伟人”的“语录”,而是思想在人群中传播、演变,甚至被曲解、被扬弃的动态过程。 特别的是,《启明之声》不回避思想的矛盾性、模糊性乃至“失败”。它认为,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才更能展现思想的生命力与历史的真实肌理。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开放、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上的思想,认识到思想的演进并非总是线性前进,其中充斥着迂回、反复,甚至是对既有观念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颠覆。 本书的关注领域 本书将触及的领域是广泛而多元的,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思想”的生成与流变。具体来说,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被遗忘的先驱与边缘思潮: 探索那些在主流史学叙事中鲜有提及,却为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基础的早期思想家。他们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其思想可能并不系统,但其提出的某些观念、提出的某些问题,却具有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思想的“转译”与“变异”: 许多思想并非在中国本土凭空产生,而是通过翻译、引介,与其他文化中的思想发生碰撞。本书将关注这些思想在本土语境中的“转译”过程,以及它们如何被改造、被接受,甚至是以一种“变异”的形式继续存在。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本土思想如何被他人理解与解读。 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在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往往面临着复杂的生存与理想的抉择。本书将深入探讨他们在思想表达、学术研究、社会参与等方面所经历的挑战,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不同选择及其思想上的体现。这并非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个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思想状态的理解。 非主流的叙事与表达: 除了传统的学术著作,本书还将挖掘那些以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形式承载的思想。这些非主流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更生动、更具象地触及人们的情感与潜意识,反映出当时社会深层的思想状态与文化焦虑。 思想的“无用之用”: 有些思想在当下看来似乎“无用”,不直接服务于政治或经济,但它们却可能触及人性的根本,或开启了新的认知方式。本书将尝试发掘这些“无用之用”的思想价值,并探讨它们在长时段内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思想与日常生活: 思想的传播与影响,最终会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本书将试图探究思想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行为方式,乃至社会风俗的变迁,从更微观的层面展现思想的力量。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 《启明之声》的出版,旨在打破单一、刻板的历史解释模式,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丰富、立体、 nuanced 的历史观。它鼓励我们: 重拾历史的复杂性: 认识到历史并非是简单清晰的善恶对立或直线发展,而是充满了矛盾、纠结与多重可能性。 拓展思想的边界: 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想框架,去发现和理解那些曾经存在但被遗忘的思想,从中汲取新的灵感与智慧。 激发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历史思想的深入分析,培养读者独立思考、辨别信息、形成自己判断的能力。 理解当下的根源: 认识到当下的许多思想、观念、社会现象,都可以在历史的纵深处找到其根源。理解历史上的思想流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重塑我们与历史的关系: 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的馈赠,而是主动地与历史对话,从中汲取力量,反思自身,并为未来提供借鉴。 本书的读者将不仅仅是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更是一切对思想史、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抱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普通读者。它希望能够引发一场关于思想的重新发现与深入探讨,让那些曾经闪耀的“启明之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次被听见,被理解,并激发新的思考。 《启明之声:一段被遗忘的思想史》是一本邀请您一同踏上智识探索之旅的书籍,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激发您去发现问题,去思考,去感受历史的脉动与思想的温度。它希望能够成为您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思想版图的一扇独特而深刻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翻了几页,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开篇的论述就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似乎不仅仅是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像是要解剖那些潜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思想肌理。我尤其对“思想如何驱动历史”这一核心命题感到好奇。过去读史,更多关注的是政治格局、经济变迁、社会动荡,然而这本书似乎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层面——那些塑造了时代思潮的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最终转化为改变中国的强大动力。书名中的“重寻”二字也很有意思,它暗示着对过往理解的一种反思和修正,似乎作者认为,我们对“五四”及其以后这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可能存在着一些被忽略或误读的方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剥开那些表面的历史事件,去触碰那些真正涌动的思想浪潮,去理解那些在时代变革中闪耀着智慧光芒,又或深陷迷茫的灵魂。如果作者能够有效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微的思想分析相结合,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启发性的读物。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史料来支撑其“思想发现历史”的观点的,尤其是对于“五四”运动之后,那个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的复杂年代,这本书又会给出怎样独到的解读。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五四”及其以后那段中国历史,仅仅关注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功过,似乎远远不够。这本书的题目——“从思想发现历史:重寻‘五四’以后的中国”,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暗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路径,将思想作为一把钥匙,去解锁历史的密码。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和辨析“五四”以后涌现的各种思想流派,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传播、生根发芽,又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进行碰撞与融合的。“重寻”二字,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似乎在说,我们对“五四”以后的中国,可能还有着更深层次、更不为人知的解读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超越表面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去探究那些真正驱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力量——那些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个体价值的思想辩论和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挖掘出其中被思想所塑造的独特面向,并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思想图景。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五四”运动及其之后的那段时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现有的研究,要么过于侧重宏大叙事,要么过于聚焦于个别事件,缺乏一种将思想与历史更紧密联系起来的视角。这本书的名字“从思想发现历史:重寻‘五四’以后的中国”,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解读方式。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思想”与“历史”之间的桥梁,是如何通过挖掘和分析当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体系,来重新理解中国在那段动荡时期所经历的变革。这个“重寻”的动作,意味着作者可能要对我们熟悉的“五四”历史提出新的见解,甚至是对一些既有的历史结论进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又是如何被各种思潮所影响的。我期待作者能够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五四”以后中国,一个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格局在变化,更是一个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我很好奇,作者在“重寻”的过程中,会发现哪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思想火花,又会如何解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思想家们的贡献与局限。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联想到一些历史著作的局限性,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却忽略了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思想驱动力。这本书的题目“从思想发现历史:重寻‘五四’以后的中国”,恰恰指出了这一点。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新思潮在中国土地上的孕育、传播以及演变。作者会如何梳理那些来自西方,又或是中国本土的思想潮流?它们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重寻”这个词,似乎预示着作者想要打破一些固有的历史解读模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五四”以后的中国。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五四”以后那段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各种可能性都在那个时期被打开,又或是被关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究竟是哪些思想,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塑造了中国的走向,又有哪些思想,最终被历史所选择或抛弃。我好奇作者是否会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但却具有深刻影响的思想家,或是对一些主流思想进行颠覆性的解读。

评分

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五四”运动的评论,总觉得有些角度过于单一,似乎总是在强调某一方面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复杂性和多重性。这本书的题目——“从思想发现历史:重寻‘五四’以后的中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了一种超越传统史学叙事的视角,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要挖掘那些看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思想根源。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和分析“五四”以后中国所涌现的各种思想流派,它们之间是如何碰撞、融合,又或是彼此对立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最终塑造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行动方向的?我理解“重寻”这个词,或许意味着作者并不满足于对“五四”运动既有的定论,而是希望通过更深入的思想史研究,来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期。这本书是否会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认知?是否会揭示一些被掩盖或边缘化的思想声音?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图景,让我看到那些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思想火花,也看到那些在探索中迷失的痕迹。

评分

结局有一天突然让人纷纷发个 v 百花竞开哦哦哦哦哦哦哦啾啾啾啾

评分

京东毫无诚意地设置所谓砍价环节欺骗消费者

评分

结局有一天突然让人纷纷发个 v 百花竞开哦哦哦哦哦哦哦啾啾啾啾

评分

京东毫无诚意地设置所谓砍价环节欺骗消费者

评分

本书的视角让我好奇,于是趁京东搞活动果断买下,唯一不足的是收到此书缺少包装,用橡皮擦了一圈,幸好不影响阅读。

评分

京东毫无诚意地设置所谓砍价环节欺骗消费者

评分

人之本性爱姿势啊呀哈喽

评分

4哈哈哈哈哈哈哈哈high好?

评分

4哈哈哈哈哈哈哈哈high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