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悦读时光·图史系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知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作者简介
谢和耐(Jacques Gemet),1921年生,知名汉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教授。
谢和耐教授专事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著述等身,主要作品有《中国社会史》、《中国与基督教》、《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等。他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南宋临安的日常生活,呈现了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生活艺术。
刘东,1955年生,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学术》主编。著有《西方的丑学》、《浮世绘》、《刘东自选集》、《理论与心智》等。
精彩书评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富有和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灭。
对于那些意识到这些危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安宁的时期。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
——谢和耐(Jacques Gemet)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中此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倘若非处在某个文明已是落花流水之际,人们便总是很难像曹雪芹那样蘸着血泪去为它写一个清醒的跋尾。
——刘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城市
1.选都杭州
2.人口过剩及房荒
3.火灾及消防
4.交通与供应
5.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 社会
1.变迁中的社会
2.上流社会
3.商人
4.城区的普通百姓
5.农民
第三章 衣·食·住
1.居住
2.个人卫生
3.衣着
4.饮食
第四章 生命周期
1.家庭环境
2.出生
3.抚养与教育
4.婚姻与妇女之地位
5.疾病
6.亡故
第五章 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
1.节令与历算
2.节庆
3.宗教
第六章 消闲时光
1.城市生活的影响
2.娱乐
3.艺术和文学
第七章 总结性描绘
译后絮语
精彩书摘
《悦读时光·图史系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
第一章 城市
1.选都杭州
时机常会把事情安排妥帖。公元1126年,当马背上的蛮族女真人以雷霆之势攻占宋王朝的国都(即今日的开封,位于黄河流域)时,南迁便开始了。不过,当时并无任何迹象显示出杭州注定会成为新王朝的行在。它当时只不过是一个边远省份的省会,坐落于浙江口,距离主要的商道相当遥远。二帝及其廷臣,一行3000余人,被蛮族押送到沈阳以远的地方。一个逃脱的皇侄于公元1127年在南京称帝,尔后便在游牧民族侵袭之前望风而逃:有时候逃到长江中游的城镇;有时候再向东逃到扬州,大运河在那里与淮河相接;或是逃到长江右岸的镇江,江水经南京流到这里;又再向南逃到苏州,接着是杭州。这些地方的城墙均不足以抵御侵略。但相比起来,高宗多次停留过的杭州,却比长江流域的城池更易于防卫。若要抵达那里,须先经过一片布满无数湖泊和泥泞稻田的地区,这使得骑兵难于展开。在开封失陷10年后,局势恢复平静,中国划淮河而分为两半,淮河以北为蛮族所据,以南则属于汉人,而皇帝终于选杭州作为都城。
宋高宗之所以作此决定,既不是出于杭州城的重要性,亦非鉴于它过往的历史。只有南京才一度当过南方小朝廷的京城(公元317—590年),那里似乎更值得考虑被当作天子的居所。除了与受入侵威胁的地区有适当的距离间隔之外,杭州只有一个好处:它那令人流连的风光。城西的湖泊以及环湖的优美山势,使得它至今仍是中国最有魅力的胜景之一。人们在13世纪对它的描绘,虽然与某位学者的下述铺陈比起来尚不免相形见绌,却兴许足以引我辈入胜了:“青山四围,中涵绿水,金碧楼台相间,全似著色山水。独东偏无山,乃有鳞鳞万瓦,屋宇充满,此天生地设好处也。
……
前言/序言
烟云流转,史海钩沉:一部探寻中华文明转型期的社会风貌画卷 《风云际会:宋元之交的社会百态与文化变迁(插图增订本)》 本书聚焦于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剧变的时代——从宋朝鼎盛的尾声,直至元朝初立的阵痛与整合。我们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军事对决或帝王的更迭,而是深入剖析在历史巨轮碾压之下,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思想信仰、社会结构以及由此催生的文化景观。这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微观史,试图捕捉那些被正史轻易略过的、日常生活的细微脉络与深层张力。 第一编:市井烟火——衣食住行的日常构建 本书的开篇,带领读者走进宋元交替之际,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生活图景。 第一章:衣冠的流变与阶层的隐喻 服饰,是社会身份最直观的标识。本章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不同阶层对服饰的选择与规范。从士大夫阶层对儒家礼制的坚守,体现在对特定材质、颜色和剪裁的偏好,到新兴商人群体如何巧妙地利用服饰彰显财富与品味,同时又力求在既有规制中找到突破口。我们考察了纺织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丝绸和棉布的推广对民间服饰的影响。蒙古统治者推行的服饰新制(如“辫线服”的影响范围与民间适应性)如何在不同的地域和族群中产生不同的反响,是本章探讨的重点。我们通过现存的绘画、墓志铭记载以及地方志中的记载,重构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穿戴方式。 第二章:舌尖上的变革:饮食结构的多元化与区域差异 食物,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资源分布和文化交流深度。本书深入考察了宋元之际的农业基础——水稻、小麦与杂粮的种植技术演变。我们探讨了南方经济重心的进一步确立如何改变了全国的饮食风尚,例如米食在特定区域的主导地位的确立。制茶业的发达及其饮茶方式的演变,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其在士林与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构成本章的重要篇幅。此外,对肉食的禁忌与接纳,以及蒙古饮食文化(如乳制品、烧烤习惯)对汉地饮食习俗的渗透与融合,提供了观察文化交流的独特视角。 第三章:安居的艺术:建筑材料与居住空间的功能化 宋代成熟的城市规划理念在元初面临冲击。本章对比了南方富庶地区的砖木结构、精巧园林与北方战乱地区临时性或功能性建筑的特点。我们关注普通民居的内部布局如何体现家庭伦理——如对孝道和宗族观念的物理体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如桥梁、渡口、茶肆、酒楼的设置,它们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场所,更是信息流通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节点。 第二编:人际网络与社会秩序的重塑 历史的转型期,往往是社会组织结构经历剧烈调整的时期。本编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传统秩序在新的权力结构下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宗族、里社与地方治理的弹性 在中央权力出现真空或转移的时期,地方自治的力量尤为凸显。本章详细考察了宋代已高度发展的宗族制度在元初如何自我维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官府治理能力的不足。里甲制度的调整与演变,以及地方士绅(乡贤)在维持社会稳定中的角色,构成了地方秩序的基石。我们分析了地方绅衿在面对异族统治时,采取的“体面退守”策略,以及这种策略对民间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商业与金融的脉络:信用体系与货币的流通 商业的繁荣是宋代的重要特征。元朝的建立对既有的商业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本书考察了纸币(如“交子”、“会子”的废弃与新钞的发行)的信用危机及其对民间储蓄习惯的影响。手工业行会的组织形式在战乱中表现出的韧性,以及跨区域商帮(如晋商的雏形)的活动范围扩大,反映了经济地理的重构。 第六章:社会流动性与身份的模糊地带 战争和政权更迭往往是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的催化剂。本章着重分析了在新的军事和行政体系下,技术人才(如工匠、医生、匠师)和具有特定军事技能的人群如何获得新的社会地位。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战争遗孤、流民以及因战乱而破产的士绅家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试图通过新的途径(如科举制度的间歇性恢复或转行)来恢复身份的努力。 第三编:精神寄托与文化景观的交融 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变迁,人们的精神世界如何应对?文化和信仰体系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 第七章:儒释道的张力与整合 宋代理学的发展在元代并未完全中断,但其在士大夫阶层中的主导地位受到质疑。本章探讨了新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待“气节”与“生存”之间的伦理困境。佛教的传播,尤其是禅宗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道教在民间信仰中的作用,构成了多元的精神图景。我们考察了异教信仰(如摩尼教、景教在特定人群中的残存)与主流宗教的互动。 第八章:文学生产与审美趣味的转向 文学艺术不再是纯粹士大夫的私密活动。宋词的衰微与元曲的兴起,不仅仅是文学体裁的更替,更是社会审美趣味的转向——从精致、含蓄的抒情转向更具市井气息、更富戏剧冲突和直白情感表达的叙事。戏曲的兴盛,反映了更广泛的民众对娱乐和故事的需求。绘画领域,山水画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对“逸笔”和“写意”的追求,暗示着对现实世界某种程度的抽离。 第九章:知识的保存与传播:抄本、刻本与民间讲学 在动荡的年代,知识的载体也面临考验。本书分析了刻书业在战乱中受到的破坏与重建,以及地方书院在维护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民间说书艺人、游方僧侣以及地方塾师,成为非正式知识传播网络的核心,他们以口述和故事的形式,维系着主流文化与地方习俗的对话。 本书通过对上述日常细节的细致描摹和严谨考证,旨在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社会模型,揭示在宏大叙事之下,普通民众如何以其适应性、韧性与创造力,为下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到来,打下了深厚的文化与社会基础。插图部分精选了同时期出土文物、复原图及相关绘画,以期增强历史现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