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初次看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这本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学术名词和概念,比如“建安风骨”、“玄言诗”、“山水诗”、“骈文”等等。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在我脑海中跳跃,我一直渴望有一本书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文学现象背后所涌动的思想潮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仅是了解“有哪些”作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文学的繁荣。例如,士族阶层的兴起对文学创作有何影响?玄学的思潮如何催生了独特的文学审美?佛教的传入又为文学注入了哪些新的元素?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脉络,为我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将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整体把握。我期待它能有深刻的洞察力,能够揭示那个时代文学与思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关心的就是它如何处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那个时代,战乱频仍,朝代更迭,士族门阀制度盛行,儒家思想受到挑战,玄学兴起,佛教传入,这些宏大的社会变迁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甚至不同地域的文人,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文学创作,并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的。例如,建安文学如何回应汉末的动荡,正始玄学又如何渗透到文学作品之中,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辞赋、散文等体裁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这本书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定位,也让我期待它在学术深度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能够带领我进入更前沿的学术视野,学习如何进行史料分析和学术论证。我尤其希望它能在探讨文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案例,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能够让我透过具体的作品,感受到思想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作为一个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那个时期文学思想的权威著作。《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文学史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内核。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文学思想”这个概念,它是否包含了文学理论、美学观念、作家创作心理,甚至是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哲学和价值取向。例如,我一直对魏晋时期文人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矛盾心态很感兴趣,书中能否深入剖析这种心态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又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带来了新的意象和叙事方式,还是改变了文人的生死观和人生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依据,并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为我一一解答这些困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魅力,以及那些文人如何用文字塑造他们的思想世界,又用思想赋予他们的文字不朽的生命力。
评分《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这本书,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它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编排所吸引。书页泛着淡淡的墨香,虽然是研究生教学用书,但整体设计并不生涩,反而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这段风云变幻的时期情有独钟,那个时代文人辈出,思想碰撞,涌现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学作品,也留下了深刻的思想遗产。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了解这段历史的文学脉络和思想演变,往往需要系统性的梳理。我预想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帮助我拨开历史的迷雾,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文人心灵的轨迹。从目录上看,书中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文学思潮都有涉及,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希望它不仅能展现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更能深入剖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深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是如何在乱世中寻找精神寄托,如何在哲学、玄学、政治等多元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尤其是对于“文学思想史”这个概念,我很好奇它会如何界定和展开,是侧重于纯粹的文学理论,还是会将其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评分拿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庄重而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作为一本研究生教学用书,我预设它一定具备了相当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我一直以来都对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文化活力的时代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个时期文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轨迹,总让我觉得神秘而又迷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那个时代的文学思想是如何在政治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不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演变并最终影响后世的。例如,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又或者,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印记,影响了文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取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理论分析,更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火花,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文字中表达对生命、对社会、对宇宙的独特见解。
评分书收到了,很不错哦。谢谢
评分书收到了,很不错哦。谢谢
评分晚上买的,第二天就到了~印刷不好
评分导师推荐,很好很好。。。
评分导师推荐,很好很好。。。
评分好评 好评 好评 好评 好评 好评
评分精到的魏晋文论著作。
评分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果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日翰,常道日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总术》是下编文术论的总结性篇目,为什么要在这篇的开头谈文、笔问题?我以为,其用意正在说明,文术论各篇,既涉文,亦涉笔。此一段文字,可注意者有三。谓古时并不区分文、笔,区分文、笔,乃自近代始,此其一。此一点可注意,看似与对待文、笔的态度无关,而其实却是一种委婉的表态。如果我们考虑到他论述各种文体时都索其原始,并且在论文之枢纽时主宗经的话,那么这“别立两名,自近代耳”,其中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含有微辞。又一可注意处,是他对于颜延之以有文无文区分言、笔的观点,持反对的态度。颜延之的言、笔说,相当于其时所讨论的笔、文概念,言相当于笔,笔相当于文④。从刘勰的反对意见里,可看出这一点涉及到刘勰的根本主张上来了,把经典归入“言”中,就把它排除出文学的范围,在刘勰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因此,他提出来经典“出言入笔”的主张,意谓经典本身有“文”,在“文”之列。此可注意者二。此一点可注意,证明他关于文、笔问题的观点,是隶属于他的宗经主张的。最后他提出评价“文”的优劣,以内容为主,而不以有文无文,“《六经》以典奥为不刊,不以言笔为优劣也”。此三点可注意,足以说明,刘勰虽“论文叙笔,囿别区分”,但其目的,仅在以有韵无韵分别论述各体文章的发展过程与写作之不同要求,而不在以文、笔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在刘勰看来,文、笔均属于“文”,一以视之,都是他论“为文之用心”的对象。
评分罗先生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