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研究生教学用书)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研究生教学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宗强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文学史
  • 思想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研究生教材
  • 文学研究
  • 历史文献
  • 文化史
  • 中古文学
  • 中国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4648
版次:2
商品编码:1166393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字数:3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研究生教学用书)》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专著。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动荡不安,这也是个思想异常活跃、精神空间开阔、文化环境宽松的时期,杰出的极富个性的人物辈出,文学成就也极高。《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研究生教学用书)》详尽勾勒了这近四百余年间文学思想的发展脉胳,点明各时期的特征,力求描述文学思想发展的真实面貌,凸显出发展的总趋势。作者治学严谨,评价客观公正,读来有如沐春风之感。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建安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巨大变化
第二节 非功利、主缘情、重个性、求华美的文学思想的出现
第三节 追求慷慨悲凉的美

第二章 正始玄风与正始之音
第一节 正始玄风与士人心态的变化
第二节 表现老、望而却步人生境界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哲理化
第四节 美文学技巧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正始玄风接触到的文学理论问题

第三章 西晋士风与西晋文学思想
第一节 西晋士风的变化
第二节 文学思想变化的缓慢的开始
第三节 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创作倾向
第四节 对文体特征的探讨
第五节 陆机《文赋》的理论贡献
第六节 重真情,西晋诗歌思想的别一支

第四章 东晋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偏安心态与江南山水所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第二节 玄、佛合流与以玄理入诗
第三节 葛洪文学思想的意义
第四节 陶渊明的创作倾向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价值

第五章 元嘉与永明的文学思想演变
第一节 文学环境的悄然变化
第二节 元嘉文学思想的新变
第三节 永明的文明思想

第六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上)——刘勰文学思想的产生和《文心雕龙》
第一节 刘勰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刘勰的生平和《文心雕龙》的成书

第七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中)
第一节 刘勰的杂文学观念
第二节 刘勰文学思想的主要倾向
第三节 刘勰的批评观
第四节 刘勰的文学史观

第八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下)——刘勰的理论成就
第一节 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理论方法
第二节 物色论
第三节 神思论
第四节 风骨论
第五节 体论
第六节 势论
第七节 味论
第八节 术论

第九章 文学思想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文”的观念的辨析
第二节 主质朴、重功利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
第四节 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思潮

第十章 北朝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北朝文学思想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重实用、尚真实、求朴野的文学思想倾向
第三节 南北朝文学思想融合的趋势

结束语 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后记
部分引用书目

精彩书摘

  《总术》篇有一段话,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微妙态度: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果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日翰,常道日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总术》是下编文术论的总结性篇目,为什么要在这篇的开头谈文、笔问题?我以为,其用意正在说明,文术论各篇,既涉文,亦涉笔。此一段文字,可注意者有三。谓古时并不区分文、笔,区分文、笔,乃自近代始,此其一。此一点可注意,看似与对待文、笔的态度无关,而其实却是一种委婉的表态。如果我们考虑到他论述各种文体时都索其原始,并且在论文之枢纽时主宗经的话,那么这“别立两名,自近代耳”,其中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含有微辞。又一可注意处,是他对于颜延之以有文无文区分言、笔的观点,持反对的态度。颜延之的言、笔说,相当于其时所讨论的笔、文概念,言相当于笔,笔相当于文④。从刘勰的反对意见里,可看出这一点涉及到刘勰的根本主张上来了,把经典归入“言”中,就把它排除出文学的范围,在刘勰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因此,他提出来经典“出言入笔”的主张,意谓经典本身有“文”,在“文”之列。此可注意者二。此一点可注意,证明他关于文、笔问题的观点,是隶属于他的宗经主张的。最后他提出评价“文”的优劣,以内容为主,而不以有文无文,“《六经》以典奥为不刊,不以言笔为优劣也”。此三点可注意,足以说明,刘勰虽“论文叙笔,囿别区分”,但其目的,仅在以有韵无韵分别论述各体文章的发展过程与写作之不同要求,而不在以文、笔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在刘勰看来,文、笔均属于“文”,一以视之,都是他论“为文之用心”的对象。
  《文心》一书论及文体81种,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为有韵之文;史传、诸子、论、说、诏、策(诏策又包括七种细目)、檄、移、封禅、章、表、启、议、对、书、笺记(笺记包括二十五种细目)为无韵之笔,计有韵之文14种,无韵之笔46种。杂文19种中,典、诰、誓、问、览、略、篇、章为笔,其馀为文。谐、隐无一定之体,可归入文,亦可归入笔。是则可明确归人文者25种,可归入笔者54种,另有两种界限不明。这81种或属文、或属笔的不同文体,都在他论述的范围之内。其中的一些文体,当然不易分出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要视具体的写作情形而定,如檄、移,既可能写得非常实用,形同布告;亦可写得文采斐然,气扬采飞,如后来唐人骆宾王之为徐敬业檄武则天。但是,另一些文体,则不管怎样写也不可能属于文学作品的,如笺记二十五种中的谱、籍、簿、录、方、术、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等等,完全属应用文牍之类,与抒情写性,形象创造了无干系,但是刘勰仍然列之于“文”之内,说:“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书记》)它们仍然是“艺文”,只不过是艺文的末品而已。这些都足以说明,《文心》一书,不只是为文学作品之写作而作,而且是为文章的写法而作。刘勰的文的观念,是一种杂文学的观念。
  不过他的这种杂文学的观念,有着颇为复杂的特征。从他论“为文之用心”而无所不包,从他婉转地反对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看,他是复古的,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观念的复归。诚如杨鸿烈所言,后来的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出,与他不无关系。但是在论及文术时,他却又事实上接受了文学与非文学区分的观念,他下篇论文术,涉及的可以说多是文学的写作问题,着眼点差不多都在文学的特点上,论神思,论物色,论风骨体势,论夸饰声律,论丽辞事类,论比兴练字,无不如此。非文学作品,是不会以这些为写作关捩的,应用文如谱牍簿录之类自不必说,即如诸子史传,亦未必以这些为写作之途径。似乎可以说,在论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刘勰的心中浮现的是文学的种种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来的种种特点启发了他,为他的理论阐释提供了依据。因此又可以说,他的“文”的观念里有着许多的发展了的文学观念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他的杂文学的观念又与古代的“文”的观念很不同,它已经加入新的东西。它是一种折衷,是古代的“文”的观念加上已经发展了的文学观念的折衷,是复归,又不完全是复归,是一种全新的杂文学观念。这种折衷的思想特征,在《文心》一书中处处可见⑤。
  ……

前言/序言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一部探索思想深邃与艺术流变的恢弘画卷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段跌宕起伏、思想激荡的文学演变历程。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充满分裂与融合、战乱与重构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期。在历史的洪流中,士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被塑造?艺术的边界又如何被拓展?文学与哲学、政治、宗教之间发生了怎样错综复杂的互动?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一同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时代洪流中的思想脉动:从玄学到佛教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演变,深刻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印记。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士人阶层在政治失意后,将目光转向了精神世界的探索。“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并非简单的避世之举,而是对当时礼教束缚和虚伪道德的反抗,是对个体自由和真性情的追求。他们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率真不羁的宣言,还是阮籍的《咏怀诗》中隐晦曲折的抒发,都充满了对生命本体、个体价值的深刻追问。 玄学的兴起,为这一时期的思想注入了形而上的深度。以“有无”、“体用”、“名实”为核心的哲学思辨,渗透到了文学创作之中。文学不再仅仅是描摹世俗生活、针砭时弊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体悟宇宙人生、表达精神境界的媒介。“清谈”之风盛行,士人通过对老庄哲学的阐释和演绎,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苦难的理想精神空间。这种思辨性的哲学思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使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与此同时,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本土思想的碰撞,更是为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增添了另一层复杂而迷人的色彩。佛教的轮回、因果、解脱等观念,与玄学中的“自然”、“无为”等思想相互契合,又产生了新的张力。士人将佛教的某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文学创作中,例如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对因果报应的隐喻等。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思想视野,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表现方式。 艺术形式的革新与审美趣味的转变 在思想变革的推动下,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也迎来了划时代的革新。诗歌方面,建安文学的“三曹”和“七子”,以其苍凉雄浑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歌气象。他们的诗歌,既有对乱世的哀歌,也有对壮志未酬的感慨,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沉。到了魏晋时期,诗歌的创作更加注重抒发个体的情感和人生体验。阮籍的《咏怀诗》以其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成为魏晋诗歌的典范。 文赋的兴盛,是这一时期文学形式创新的重要标志。曹植的《洛神赋》以其瑰丽的想象、精妙的比喻和缠绵的抒情,将文赋推向了艺术高峰,成为后世描摹爱情与离别的经典。陆机的《文赋》则更是文学理论的杰作,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规律、才思的运用、语言的锤炼等,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散文方面,骈文的成熟与发展,以其对称的句式、华美的辞藻和严谨的结构,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虽然有时被批评为过于形式化,但不可否认,骈文在表现典雅、庄重的场合,以及描绘精巧、繁复的景物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而诸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散文,则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描绘了归隐田园的宁静与闲适,表达了对官场污浊的厌恶和对自然真淳的回归,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股清流。 审美趣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汉代雄浑、刚健的审美转向了更加注重清雅、细腻、空灵的审美。对“神韵”、“意境”的追求,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艺术不再仅仅是模仿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语言,营造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氛围,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悟。“以形写形,而神去之;以神会神,而非形也”的艺术理念,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时期审美趣味的转变。对“自然”的崇尚,对“真”的追求,也体现在审美趣味中,摆脱了刻板的程式,追求灵动和自然。 文学批评的兴起与理论探索 伴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迎来了文学批评的勃兴。在思想活跃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学的本质、功能、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陆机的《文赋》不仅是创作的指南,更是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丰碑。 《文心雕龙》以其宏大的体系、精辟的论述,对文学的起源、体裁、创作、批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它将文学置于历史、社会、哲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提出了“文心”与“文质”相结合的观点,强调文学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书中对历代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了精到的分析和评价,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钟嵘的《诗品》,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诗歌批评专著。他以“品第”的方式,将历代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对每一品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评价。他提出了“五色”、“五味”、“九变”、“二十四气”等批评标准,强调诗歌的声韵、音调、节奏以及情感的表达,对诗歌的审美要素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这些文学批评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已从零散的评论发展为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更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结语:历史回响与现实意义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是一部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历史画卷。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士人以笔为剑,以思为桨,在历史的洪流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在艺术的殿堂里追寻美的极致。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文学史的天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正是试图重新梳理和解读这段辉煌的历史,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艺术魅力,探究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创造出不朽的文学篇章。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反思我们自身在精神探索和艺术追求上的方向。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思想与艺术永恒魅力的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次看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这本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学术名词和概念,比如“建安风骨”、“玄言诗”、“山水诗”、“骈文”等等。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在我脑海中跳跃,我一直渴望有一本书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文学现象背后所涌动的思想潮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仅是了解“有哪些”作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文学的繁荣。例如,士族阶层的兴起对文学创作有何影响?玄学的思潮如何催生了独特的文学审美?佛教的传入又为文学注入了哪些新的元素?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脉络,为我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将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整体把握。我期待它能有深刻的洞察力,能够揭示那个时代文学与思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关心的就是它如何处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那个时代,战乱频仍,朝代更迭,士族门阀制度盛行,儒家思想受到挑战,玄学兴起,佛教传入,这些宏大的社会变迁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甚至不同地域的文人,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文学创作,并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的。例如,建安文学如何回应汉末的动荡,正始玄学又如何渗透到文学作品之中,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辞赋、散文等体裁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这本书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定位,也让我期待它在学术深度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能够带领我进入更前沿的学术视野,学习如何进行史料分析和学术论证。我尤其希望它能在探讨文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案例,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能够让我透过具体的作品,感受到思想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

作为一个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那个时期文学思想的权威著作。《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文学史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内核。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文学思想”这个概念,它是否包含了文学理论、美学观念、作家创作心理,甚至是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哲学和价值取向。例如,我一直对魏晋时期文人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矛盾心态很感兴趣,书中能否深入剖析这种心态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又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带来了新的意象和叙事方式,还是改变了文人的生死观和人生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依据,并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为我一一解答这些困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魅力,以及那些文人如何用文字塑造他们的思想世界,又用思想赋予他们的文字不朽的生命力。

评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这本书,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它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编排所吸引。书页泛着淡淡的墨香,虽然是研究生教学用书,但整体设计并不生涩,反而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这段风云变幻的时期情有独钟,那个时代文人辈出,思想碰撞,涌现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学作品,也留下了深刻的思想遗产。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了解这段历史的文学脉络和思想演变,往往需要系统性的梳理。我预想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帮助我拨开历史的迷雾,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文人心灵的轨迹。从目录上看,书中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文学思潮都有涉及,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希望它不仅能展现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更能深入剖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深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是如何在乱世中寻找精神寄托,如何在哲学、玄学、政治等多元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尤其是对于“文学思想史”这个概念,我很好奇它会如何界定和展开,是侧重于纯粹的文学理论,还是会将其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评分

拿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庄重而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作为一本研究生教学用书,我预设它一定具备了相当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我一直以来都对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文化活力的时代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个时期文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轨迹,总让我觉得神秘而又迷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那个时代的文学思想是如何在政治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不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演变并最终影响后世的。例如,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又或者,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印记,影响了文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取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理论分析,更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火花,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文字中表达对生命、对社会、对宇宙的独特见解。

评分

书收到了,很不错哦。谢谢

评分

书收到了,很不错哦。谢谢

评分

晚上买的,第二天就到了~印刷不好

评分

导师推荐,很好很好。。。

评分

导师推荐,很好很好。。。

评分

好评 好评 好评 好评 好评 好评

评分

精到的魏晋文论著作。

评分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果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日翰,常道日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总术》是下编文术论的总结性篇目,为什么要在这篇的开头谈文、笔问题?我以为,其用意正在说明,文术论各篇,既涉文,亦涉笔。此一段文字,可注意者有三。谓古时并不区分文、笔,区分文、笔,乃自近代始,此其一。此一点可注意,看似与对待文、笔的态度无关,而其实却是一种委婉的表态。如果我们考虑到他论述各种文体时都索其原始,并且在论文之枢纽时主宗经的话,那么这“别立两名,自近代耳”,其中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含有微辞。又一可注意处,是他对于颜延之以有文无文区分言、笔的观点,持反对的态度。颜延之的言、笔说,相当于其时所讨论的笔、文概念,言相当于笔,笔相当于文④。从刘勰的反对意见里,可看出这一点涉及到刘勰的根本主张上来了,把经典归入“言”中,就把它排除出文学的范围,在刘勰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因此,他提出来经典“出言入笔”的主张,意谓经典本身有“文”,在“文”之列。此可注意者二。此一点可注意,证明他关于文、笔问题的观点,是隶属于他的宗经主张的。最后他提出评价“文”的优劣,以内容为主,而不以有文无文,“《六经》以典奥为不刊,不以言笔为优劣也”。此三点可注意,足以说明,刘勰虽“论文叙笔,囿别区分”,但其目的,仅在以有韵无韵分别论述各体文章的发展过程与写作之不同要求,而不在以文、笔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在刘勰看来,文、笔均属于“文”,一以视之,都是他论“为文之用心”的对象。

评分

罗先生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